- 年份
- 2024(6207)
- 2023(8855)
- 2022(6694)
- 2021(5439)
- 2020(4155)
- 2019(9162)
- 2018(8888)
- 2017(16753)
- 2016(9022)
- 2015(10071)
- 2014(10405)
- 2013(10002)
- 2012(9206)
- 2011(8486)
- 2010(8695)
- 2009(8193)
- 2008(7768)
- 2007(6951)
- 2006(6664)
- 2005(6214)
- 学科
- 济(67596)
- 经济(67551)
- 管理(25763)
- 地方(20204)
- 业(19657)
- 中国(18722)
- 方法(16884)
- 数学(14935)
- 数学方法(14870)
- 企(14192)
- 企业(14192)
- 地方经济(12994)
- 业经(12776)
- 农(12156)
- 学(10473)
- 发(9775)
- 环境(8905)
- 农业(8775)
- 产业(8499)
- 财(8144)
- 制(7853)
- 城市(7543)
- 发展(7284)
- 展(7272)
- 信息(7240)
- 融(7194)
- 金融(7194)
- 经济学(7159)
- 总论(7140)
- 体(6921)
- 机构
- 学院(140389)
- 大学(140126)
- 济(71429)
- 经济(70015)
- 研究(53972)
- 管理(49977)
- 理学(42302)
- 理学院(41776)
- 管理学(41143)
- 管理学院(40883)
- 中国(39227)
- 京(29845)
- 科学(29782)
- 财(29196)
- 所(26169)
- 经济学(24241)
- 研究所(23464)
- 财经(23416)
- 中心(23206)
- 江(21598)
- 经济学院(21438)
- 经(21190)
- 院(19769)
- 范(19183)
- 师范(19065)
- 农(18892)
- 北京(18878)
- 财经大学(17096)
- 州(17044)
- 业大(17037)
- 基金
- 项目(89961)
- 科学(72257)
- 研究(66590)
- 基金(66218)
- 家(56941)
- 国家(56541)
- 科学基金(49273)
- 社会(47175)
- 社会科(44913)
- 社会科学(44901)
- 基金项目(34430)
- 省(34293)
- 教育(29135)
- 自然(28611)
- 划(28182)
- 自然科(27968)
- 自然科学(27964)
- 自然科学基金(27429)
- 资助(25753)
- 编号(25275)
- 发(21947)
- 国家社会(20873)
- 重点(20510)
- 成果(20169)
- 部(19315)
- 发展(18740)
- 展(18474)
- 课题(18419)
- 创(17416)
- 济(17038)
共检索到2225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德利 赵弘 孙莉 杨维凤
引进阿特金森模型,构建了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分要素测度模型和分段测度模型,对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的阶段性特征、空间分异特征、分类特征、协调性特征做了总体评价。研究发现,2009年首都经济圈处于城市化发展质量优化和提升阶段;首都经济圈城市化发展质量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京津唐地区最高,南部石家庄、邯郸地区次之,北部张承地区及保定、衡水地区最低的态势;京津地区经济、社会城市化发展质量高于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而空间城市化保障质量相对河北省各地级市较弱;北京市、天津市为城市化质量滞后型区域,环首都经济圈的承德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为城市化速度滞后型区域,其余地市为城市化协调型区域。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明 胡泽明 姜靖
在分析首都经济圈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现状基础上,运用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模型测度其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和转变速率,发现首都经济圈整体产业结构正向高级化发展,但产业转变速度有待提高,最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揭示了首都经济圈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促进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产业结构 升级 影响因素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邓丽姝
产业价值链分工是区域产业整合发展的主导趋势,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对于区域产业整合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首都经济圈的产业分工,以产业间分工,而不是以产业价值链分工为主导。津冀与北京基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工发展十分明显,第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也具有较强互补性。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本文相应提出北京主导首都经济圈产业升级的战略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云 赵一强
生态产业化是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市场化经营的方式来提供生态服务。它与产业生态化一起,构成生态产业的形成路径。生态产业化的实质是生态资本的保值增值。生态学的进展和公共物品理论的现代扩展,分别为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生态学、经济学依据。生态产业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条件,对生态安全的担忧不应成为生态产业化的障碍。环首都经济圈生态产业化已探索出多种路径,包括林下产业、森林旅游、碳汇林业、非公有制林业等,其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的作用得到初步验证。目前生态产业化在实践中存在进展缓慢和盲目发展两方面问题,亟需加强理论研究,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政策扶持与引导。
关键词:
生态产业化 环首都经济圈 绿色经济 森林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万翠英 吴会香
首都经济圈生态治理作为跨域性环境治理属于准公共物品,由于缺乏多元参与的单方面治理以及局限于传统行政区的治理模式致使出现停滞不前的"内卷化"现象,突出表现在现有治理模式功能发挥有限,形式化严重,生态环境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而且现有治理模式难以平衡各方利益,难以实现互惠性,导致区域内部治理失灵。虽然首都经济圈生态治理投入了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仍然没有突破式进展。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亚明 胡泽明 唐朝生 刘邦凡
文章采用极差、泰尔指数等方法,剖析首都经济圈的区域经济空间分异现象,进而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首都经济圈的经济空间分异因素。结果表明,京津与河北之间的绝对差异依然较大,但相对差异在逐渐缩小,各地区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龚晓菊 赵方忠
2012年,首都经济圈区域规划被正式列入了2012年的区域规划计划,并获得国务院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批准。首都经济圈建设不仅是国家战略、区域战略,更是首都发展的长远战略,对首都拓展发展空间、增强长远发展动力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与国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相比,首都经济圈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更具特殊性。成功打造首都经济圈,应立足北京现阶段发展实际和内生发展动力,打破多年想通过产业转移及产业社会化分工模式推动合作的传统思维,着力研究首都服务业发展供需最为失衡的领域,把服务性消费作为首都经济圈消费合作的切入点,选择几个重点领域积极推动首都经济圈服务性消费合作。一是拓展文化演艺消费合作...
关键词:
服务消费 合作 首都经济圈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景枝 李怀亮
"环首都经济圈"战略的出台,为该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然而长期处于探寻跨区域协作方式的语境中,环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对接首都,首先要准确定位区域产业功能,整合区域内外产业要素资源;再从延伸、补充和服务环节着手,以错位、迂回、追求超越的思路设计产业链;又要善于借助文化传播、科技力量优化价值链,实现辐射带动效应。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桂玲
随着环首都经济圈建设的开展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的高校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必须深化改革,本文则尝试探讨高校在环首都经济圈的背景下如何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软环境。
关键词:
环首都经济圈 高校教学:软环境建设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亚明 孙瑞佳 唐朝生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是释放北京城市发展压力、加速填平京冀发展"经济鸿沟"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战略性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进行了科学界定,从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等维度筛选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并根据产业结构分布确定其发展定位,着重从区位优势、产业承接、联动发展等视域提出了发展路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魏后凯 刘长全
一、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及层次从总体上看,首都经济圈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经济圈核心层包括北京、天津两市,以及环绕其周围的河北省唐山、保定、秦皇岛、承德、沧州、张家口、廊坊7市。该地区覆盖面积达16.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75%;人口6277万,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徐国弟,杨洁
“九五”时期到2010年推进首都经济圈的主要构想国家计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徐国弟,杨洁城市是一定区域范围的经济中心。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的发展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行政界限。加强北京与周边地区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于涛方 文超祥
通过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就业行业数据,对首都经济圈,即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山东、辽宁等省(市、区),进行了区域结构和变迁的研究,定量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论包括:第一,首都经济圈在地域功能关系方面具有一定的区域整体性,首都经济圈的东部沿海地区为制造业主导性,西部地区为服务业主导,中间地带则为采掘业—制造业—高等级服务业混合区带;第二,从内部构成差异性来看,首都经济圈又由若干不同的亚城镇—区域空间单元组成,并且不同的空间单元发展动力各异;第三,从集聚和扩散角度看,首都经济圈发展仍呈现高度的集聚状态,从经济分工角度看,高端服务业、采掘业等空间专门化特征进一步强化,制造业和一般服务业有一定的均衡化趋势。
关键词:
首都经济圈 环渤海湾地区 人口普查数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景世民 郭卫东
目前,首都经济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未来将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山西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参与首都经济圈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首都经济圈,成为泛首都经济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转型综改试验区的发展提供开放的发展平台,在产业发展方面实现合作共赢,走出一条符合山西特点的转型综改之路。
关键词:
泛首都经济圈 区域经济合作 产业合作机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初钊鹏
根据大都市区"区域管治"的思想,探讨环首都经济圈构建中的区域管治问题。从空间一体化演变、经济一体化整合和制度一体化保障三个层面深入解析环首都经济圈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管治模式和管治重点。研究表明,围绕河北周边地区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路径,环首都经济圈应构建由多元利益主体协同参与区域协作性公共管理事务的区域管治模式。在此基础上,区域管治的重点要落实在城市空间分异格局的统一规划,基础设施空间网络化布局与建设,产业链对接的区域分工与协作,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区域软环境建设,省直管县到撤县设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区域协调管理创新与培育共同市场等方面。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