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23)
2023(7570)
2022(6148)
2021(5471)
2020(4403)
2019(9892)
2018(9543)
2017(18008)
2016(9361)
2015(10197)
2014(10186)
2013(10126)
2012(9823)
2011(9228)
2010(9600)
2009(8811)
2008(8479)
2007(7882)
2006(7439)
2005(6520)
作者
(28809)
(24350)
(24247)
(23309)
(15295)
(11537)
(10862)
(9305)
(9274)
(8617)
(8548)
(8114)
(8023)
(7806)
(7689)
(7552)
(7078)
(6993)
(6806)
(6463)
(6304)
(5903)
(5870)
(5644)
(5624)
(5511)
(5284)
(4964)
(4945)
(4701)
学科
(66460)
经济(66437)
管理(25029)
地方(21686)
方法(17587)
(17536)
数学(15364)
数学方法(15284)
中国(14805)
地方经济(13982)
(13580)
(13102)
企业(13102)
(12738)
环境(12680)
业经(12145)
农业(8810)
产业(8708)
(8396)
生态(8301)
(8275)
(8081)
(8006)
资源(8006)
经济学(7832)
(7603)
金融(7601)
(7111)
(6915)
(6376)
机构
学院(143537)
大学(141894)
(70037)
经济(68652)
研究(57530)
管理(49438)
中国(41658)
理学(41504)
理学院(40887)
管理学(40184)
管理学院(39918)
科学(34528)
(30685)
(28899)
(28546)
研究所(26225)
中心(24724)
经济学(23187)
(22692)
财经(22518)
(21883)
(21401)
经济学院(20502)
(20275)
(20257)
师范(20086)
北京(19812)
业大(19542)
科学院(18281)
(17937)
基金
项目(94146)
科学(74617)
研究(68540)
基金(68118)
(59976)
国家(59548)
科学基金(50652)
社会(46193)
社会科(43908)
社会科学(43898)
(37018)
基金项目(36514)
自然(31072)
(30695)
自然科(30134)
自然科学(30125)
教育(29604)
自然科学基金(29544)
资助(26788)
编号(25789)
(23139)
重点(22224)
成果(20204)
(19975)
国家社会(19896)
课题(19347)
发展(18981)
(18721)
(18690)
创新(17698)
期刊
(90349)
经济(90349)
研究(48011)
中国(29824)
学报(20961)
科学(20759)
(20313)
(19804)
管理(19326)
大学(15928)
学学(15125)
经济研究(15070)
农业(13407)
技术(12924)
业经(12542)
财经(12148)
(12133)
金融(12133)
教育(12013)
问题(11607)
(10778)
资源(9319)
技术经济(8666)
统计(7471)
(7371)
经济问题(7368)
世界(7356)
现代(7286)
(7022)
商业(6642)
共检索到228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春腊  张义丰  
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具有极强的社会意义和科学价值。综合比较北京各区县的生态经济价值,认为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地域范围即北京的7个山区县。根据生态连续性、文化相关性、地域临近性等原则:①首都生态经济区的空间载体为"两山、五河、七组团",即倚靠太行山、燕山,依托永定河、潮白河、拒马河、温榆河和泃河,立足平谷区、密云县、怀柔区、延庆县、昌平区、门头沟区和房山区等7个山区县;②要实现的3个基本框架性目标为"一区、三基地、一平台",即建设生态经济产业区,打造生态沟域经济平台,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基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文玉钊  钟业喜  蒋梅鑫  史焱文  
合理有序的空间结构可以助推区域实现空间效益最大化。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自下而上"的城市等级及腹地划分方法以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等级、腹地、网络3个角度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特征明显;南昌、九江周边区域空间邻近效应显著;城镇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趋向明显;南昌市对东部区域辐射能力持续偏弱;城市等级划分出现中心城市等级与行政级别"错位耦合"的现象;城市腹地划分"边界效应"明显。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李宪建  
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的函数。科学谋划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必须重组福建区域空间结构,这是今后福建区域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之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栋材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的经济区之一,由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天水市共同组成。经过两省长期的互补互动,各城市之间相互吸引辐射,空间地域毗邻相连,多种基础设施相通对接,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带和经济区。从空间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关中-天水经济区还存在核心不强,区内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地区之间产业趋同、关联度弱等明显制约经济区健康发展的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西安、咸阳两地一体化,建立区域副中心和实施大城市发展战略,城市间实施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扩散等措施,使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以产生特有的结构效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涂妍  
南贵昆经济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点轴开发的典型模式,是以城市为节点加强区际联系的典型表现。对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分析表明,南贵昆经济区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完善。整个经济区城市空间分布受资源禀赋影响显著,城市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在地域空间上呈离散的点状分布,没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带和城市群。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静玉  丁志伟  孙方  赵爽  
城镇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骨架,在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原经济区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非农业人口、GDP、第三产业产值、城镇空间距离等4个指标计算中原经济区各个基本地域单元(城镇)的综合实力指数,据此,重组中原经济区的城镇等级结构。采用经济隶属度、经济作用场强和中心城市可达性等三个指标,进行城镇组团的重组,并将30个城镇组团整合为郑州城市组群、洛阳城市组群、平顶山城市组群、邯郸城市组群和商丘城市组群。以城镇组团和城市组群为基础,沿主要交通线路构建京广和陇海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线,济南—郑州—重庆和合肥—郑州—太原两条二级城镇发展轴线,以及若干条三级城镇发展轴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冯朝阳  袁培  
本文对1995-2012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规模及空间结构演变进行分析,发现该区域内大城市发展较慢,而中小城市发展相对较快,导致次核心城市规模发展较慢,同时由于区域内小城市及小城镇规模发展较快,造成了关天经济区内城市规模有分散分布的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肖利  张智  贾玉连  齐述华  
为探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利用分形模型,分别测算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的集聚维、网格维和关联维。研究表明:(1)南昌市和九江市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体系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核心作用明显(集聚维数分别为1.042 5和1.151 6),前人认为该区域城市体系具有双核结构特征,集聚维数的测算从城市自组织演化角度印证了该论点;(2)研究区城市体系在空间上以线(如公路、铁路)为轴线展布(容量维(1.035 6)、信息维(1.07)、关联维D→1),区域内各主要城市之间通达性良好(牛鸦维数比Q=0.941 6);(3)区域内城市体系系统演化动力比较单一(D1≈D0),自组织演化过程中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平卫英  曾芳伊雯  
合理的经济空间结构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文章运用空间统计方法——探索性空间分析(ESDA)对成渝经济区的经济空间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成渝经济区的经济增长空间模式及变动特征,并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永广  朱尧  何月美  
文章以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了海西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各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2)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旅游经济联系一体化进程加速;(3)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强,而广东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弱。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应布局为:西北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东北滨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南部"海丝"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西南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且认为需发展壮大各城市旅游业、加强海西城市间旅游业互动、完善和提升旅游合作机制、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宝强  陈腾  尹海伟  张博  
从"核心-边缘"理论视角出发,主要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通过SPSS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空间结构的基本特征进行解析,探讨了其空间重构的趋势及相应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作林  涂建军  牛慧敏  哈琳  李剑波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对外放射通道为第二等级,4条地市间互通通道为第三等级;3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经济腹地范围囊括现有成渝经济区中的117个区、县级行政区,边缘地区的30个区、县未能纳入;4成渝经济区正经历从行政经济向区域经济过渡的关键阶段,成渝城市群是推动成渝经济区发展的重要支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作林  涂建军  牛慧敏  哈琳  李剑波  
将成渝经济区147个区、县级行政区整合为124个研究单元,运用城市中心性、经济联系强度和空间断裂点等模型,分别对2015年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刻画,得到成渝经济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总体形态。研究发现:1成渝经济区城市群中心城市体系可划分为三级,其中成渝"双核"城市为一级中心城市,绵阳、南充、宜宾、万州等四个城市为二级中心城市,乐山、内江、达州、永川等4个城市为三级中心城市;2成渝经济区城市群形成了"3—7—4"三个等级的空间轴线网络,以3条成渝互通通道为第一等级,7条"双核"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永超  吴晓舜  刘洋  王士君  
从影响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交通因素入手,在其变化过程中探讨沈阳经济区中心地结构的演变。以可达性作为度量沈阳经济区交通因素优劣性的指标,通过对1992,2000和2011年3个时段的交通数据计算,得出沈阳经济区各中心地可达性,并通过可达性与中心地空间结构的叠加分析得出沈阳经济区各中心地的发展特征与演化趋势。研究表明:沈阳经济区中心地空间结构中心极化明显,内部圈层中心地体系完整,发达程度高,主要交通轴线上的中心地数量及规模发展较快。在交通因素主导下,可达性与中心地空间相互作用强烈,并引导中心地视图向点轴与圈层相融合的蛛网模式演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义丰  刘春腊  张伟  张宏业  穆松林  贾大猛  兰婷婷  
北京具有强大的综合创新优势,有条件、有必要在实现经济体系高效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上做出表率,大力开展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建设。论文介绍了我国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情况,深入分析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北京的7个山区(县)作为建设范围,以"两山、五河、七组团"为空间结构,以"一区、三基地、一平台"为框架性目标,努力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最后,文章提出了建设首都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即以准确的区域功能定位和科学的规划为前提,以维护首都生态安全为基础,在沟域经济等山区发展理论的指导和支撑下,构建涵盖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体系,将首都山区打造成为经济高效、环境友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