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96)
- 2023(15152)
- 2022(13028)
- 2021(12129)
- 2020(10403)
- 2019(23818)
- 2018(23594)
- 2017(45637)
- 2016(25123)
- 2015(28087)
- 2014(28007)
- 2013(27492)
- 2012(24865)
- 2011(22452)
- 2010(22497)
- 2009(20615)
- 2008(20337)
- 2007(17853)
- 2006(15369)
- 2005(13274)
- 学科
- 济(98159)
- 经济(98052)
- 管理(73245)
- 业(69908)
- 企(59009)
- 企业(59009)
- 方法(49182)
- 数学(42871)
- 数学方法(42139)
- 农(25647)
- 财(25612)
- 中国(25241)
- 学(23494)
- 业经(21917)
- 理论(18546)
- 地方(17799)
- 贸(17724)
- 贸易(17715)
- 农业(17371)
- 制(17326)
- 务(17212)
- 易(17181)
- 财务(17130)
- 财务管理(17098)
- 企业财务(16196)
- 技术(15667)
- 和(15548)
- 环境(14850)
- 银(14227)
- 银行(14156)
- 机构
- 大学(362275)
- 学院(359368)
- 管理(140837)
- 济(135864)
- 经济(132902)
- 理学(123192)
- 理学院(121795)
- 管理学(119190)
- 管理学院(118570)
- 研究(117674)
- 中国(85431)
- 科学(77600)
- 京(77125)
- 农(64241)
- 财(61570)
- 所(60627)
- 业大(59505)
- 研究所(55821)
- 中心(52757)
- 江(51109)
- 农业(51033)
- 财经(50291)
- 北京(48267)
- 范(47698)
- 师范(47122)
- 经(45652)
- 州(42084)
- 院(41899)
- 经济学(40382)
- 技术(38571)
- 基金
- 项目(251077)
- 科学(195771)
- 基金(181539)
- 研究(176317)
- 家(161029)
- 国家(159699)
- 科学基金(136198)
- 社会(109797)
- 社会科(104039)
- 社会科学(104009)
- 省(98937)
- 基金项目(96464)
- 自然(92033)
- 自然科(89941)
- 自然科学(89917)
- 自然科学基金(88280)
- 划(84044)
- 教育(82203)
- 资助(75755)
- 编号(71187)
- 成果(56951)
- 重点(56532)
- 部(54240)
- 创(51943)
- 发(51938)
- 课题(49142)
- 科研(48580)
- 创新(48434)
- 计划(47605)
- 大学(46210)
- 期刊
- 济(142049)
- 经济(142049)
- 研究(101696)
- 学报(66417)
- 中国(63917)
- 科学(57685)
- 农(57038)
- 管理(50034)
- 大学(49283)
- 财(47339)
- 学学(46602)
- 教育(40223)
- 农业(39424)
- 技术(30642)
- 融(26339)
- 金融(26339)
- 财经(24896)
- 业经(23747)
- 经济研究(23165)
- 经(21188)
- 业(20457)
- 图书(19196)
- 版(18910)
- 问题(18759)
- 科技(18415)
- 业大(17762)
- 技术经济(17315)
- 理论(16617)
- 统计(16478)
- 商业(15746)
共检索到506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于越 刘畅 李国正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流动人口迁移为代表的人口机械增长成为了首都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首都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完善首都流动人口管理和探讨首都人口调控模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北京市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流动人口的个人家庭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并分别探讨了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探讨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对首都流动人口管理和人口调控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于越 刘畅 李国正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流动人口迁移为代表的人口机械增长成为了首都北京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研究首都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进一步完善首都流动人口管理和探讨首都人口调控模式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以《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中北京市的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流动人口的个人家庭属性和经济社会属性,并分别探讨了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探讨了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对首都流动人口管理和人口调控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王良健 陈坤秋 王奔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开展的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湖南省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建立多元Logistic模型,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自冶州)的6053个流动人口样本的城市定居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较强,湖南省对流动人口吸引力较强;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现居住地、参保类型、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周工作时间、家庭月净收入、亲生子女数对湖南流动人口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样本点类型具有反向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丁悦 林李月 朱宇 柯文前 肖宝玉
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成为当前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而永久定居意愿是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内在驱动力。论文从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出发,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有着整体水平偏低、空间不均衡的特点;永久定居意愿流形成以上海市、深圳市和北京市为主,内陆部分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为辅的多极格局;随着永久定居意愿的增强,对城市的选择愈发聚焦在少数几个一线城市。(2)模型结果显示,流入地级市与流出地级市间的工资与失业率的差距显著影响地级市间流动人口的永久定居意愿;女性、年长、受教育程度高、短距离迁移、停驻时间长以及举家迁移等的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永久定居意愿;流入城市的住房开始取代就业成为定居决策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经济因素变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湛东升 张文忠 党云晓 戚伟 刘倩倩
流动人口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加强其定居意愿特征分析对制定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中国40个主要城市的宜居城市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和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特征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评价分异明显,呈现出"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自然环境舒适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性"的递减特征;(2)中国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环境健康性和城市安全性等4个维度城市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艾小青 昌佳琦 李国正
伴随出口乏力、投资过剩等问题日益突出,中国经济发展转向消费驱动模式。以往研究主要聚焦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研究,较少关注高达2.4亿流动人口群体。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综合运用分位点法、OLS回归和IV工具变量法,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定居意愿对消费具有正向效应,具有长期定居意愿的流动人口家庭消费比其他群体高41.5%;随着收入阶层的上升,定居意愿对家庭消费的拉动作用更大,结合区域或转户视角,结论仍然成立。研究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户籍改革、增加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能力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和定居意愿,进而促进中国流动人口整体消费水平。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收入 家庭消费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郭长帅 卓建伟
通过评估5种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算法,选出评估效果最好的算法模型,对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进行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定居意愿更多的受到工作收入与生活成本的约束。低学历者在流入地定居为工作机会导向,高学历者定居为收入导向。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定居意愿 数据挖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涛 陈思创 曹广忠
文章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利用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居留落户意愿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珠三角地区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远低于居留意愿,二者影响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个体生命历程、流出地资产和流入地社会融合等方面。40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对城市公共服务的迫切需求导致其落户意愿强烈,落户无望将导致其快速返乡;承包地的收入保障功能使流动人口能够安心在城市工作生活,城市购房的困难则迫使其为保留农村宅基地而不愿落户城镇;社会融合特征对居留和落户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层面的融合显著提升居留意愿,社会心理层面的融合则对落户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清华 周颖萱
基于2016—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验证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区域差异,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不改,长期居留意愿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华东和东北地区始终是“热点”城市集聚区。从城市包容度、社会融入能力和家庭特征三方面分析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能力最为重要,其中已婚率、受教育程度、流入地已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更高的跨省流动比例则会降低长期居留意愿。城市包容度的重要性有限,但医疗公共服务的正向影响增强,平均工资收入和住房支出两大经济因素亦开始凸显重要性。家庭特征始终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决策的一大因素,符合新经济迁移理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张航空
文章利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在北京朝阳区、广东东莞市和浙江诸暨市组织进行的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了流动人口养老意愿与养老观念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户口性质、外出年数、养老保险和子女数量对流动人口的养老观念有显著影响;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户口性质、子女数量、去过的城市个数、外出年数、是否和流入地居民有来往对于流动人口的养老意愿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流动经历 流动人口 养老意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古恒宇 肖凡 沈体雁 刘子亮
居留意愿是近年来流动人口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对其空间格局以及空间效应的讨论相对较少。基于2015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对我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地区差异进行描述,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结论如下:(1)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空间格局在南北向呈北高南低态势、东西向则呈现出"U"型的分布特征,且表征出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2)城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受流动人口内部因素(家庭因素、流动特征因素、经济因素)的影响大于城市外部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内部因素中家庭因素通过社会网络、资源激励机制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产生影响,而表征社会融入的流动特征变量,对居留意愿同样具有显著影响;外部特征中社会经济水平高、包容性强的流入地更具吸引力。(3)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中存在空间依赖效应,其宏观影响载体是城市特征空间溢出,微观影响载体是流动人口社会网络变化带来的社会、文化空间溢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梦琪 金钟范
利用2014—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的调查数据(CMDS),研究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理。实证结果发现,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越强。机制分析表明,城市规模的扩大会通过增加个体稳定就业概率和同乡集聚效应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城市规模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流动人口中存在差异,相比于中等技能流动人口,低技能和高技能流动人口受到的影响更明显。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兆媛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关键词:
城市规模 居留意愿 流动人口 LASSO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苏竣 孙浩 汝鹏 马亮
地方政府大力引入移动政务服务是否助力“抢人大战”,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阶段值得研究的议题。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与人口迁移理论,匹配支付宝“城市服务”多源移动政务数据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目的在于检验城市移动政务发展水平对增强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移动政务发展水平越高,该城市流动人口定居意愿越强;控制个体特征、家庭随迁、地域流动等影响后,移动政务发展水平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促进作用仍然稳健;调节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发现,年龄较大、已经购房、跨省流动、收入水平较高、教育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容易感受到移动政务服务的便民性,从而提升定居意愿。研究成果在理论上有利于增进对移动政务对人口迁移作用机制的理解,在实践上有利于为政府或政策制定者通过智能技术进一步优化公共服务结构提供经验依据。
关键词:
智能技术 公共服务 城市治理 社会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