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95)
- 2023(15186)
- 2022(13276)
- 2021(12156)
- 2020(10184)
- 2019(23630)
- 2018(23101)
- 2017(45606)
- 2016(24332)
- 2015(27296)
- 2014(26853)
- 2013(26488)
- 2012(24141)
- 2011(21547)
- 2010(21292)
- 2009(19159)
- 2008(18325)
- 2007(15574)
- 2006(13333)
- 2005(10987)
- 学科
- 济(104747)
- 经济(104638)
- 管理(70257)
- 业(67016)
- 企(55317)
- 企业(55317)
- 方法(51963)
- 数学(46233)
- 数学方法(45693)
- 中国(26388)
- 农(25971)
- 财(24620)
- 业经(22493)
- 地方(22281)
- 学(19658)
- 农业(17534)
- 贸(17296)
- 贸易(17290)
- 易(16681)
- 技术(16529)
- 环境(16025)
- 务(15852)
- 理论(15790)
- 财务(15783)
- 财务管理(15749)
- 制(15428)
- 企业财务(14971)
- 和(14881)
- 产业(14437)
- 划(13540)
- 机构
- 大学(342654)
- 学院(341355)
- 管理(141736)
- 济(139976)
- 经济(137164)
- 理学(125093)
- 理学院(123790)
- 管理学(121647)
- 管理学院(121034)
- 研究(107669)
- 中国(77008)
- 京(73017)
- 科学(66442)
- 财(60838)
- 业大(51077)
- 财经(50933)
- 所(50903)
- 农(50098)
- 中心(49414)
- 研究所(46851)
- 经(46632)
- 江(46168)
- 北京(45485)
- 范(43742)
- 师范(43342)
- 经济学(43241)
- 院(40081)
- 经济学院(39463)
- 农业(39276)
- 财经大学(38472)
- 基金
- 项目(247508)
- 科学(196894)
- 基金(182329)
- 研究(179412)
- 家(157824)
- 国家(156599)
- 科学基金(137278)
- 社会(115658)
- 社会科(109955)
- 社会科学(109930)
- 基金项目(97628)
- 省(95322)
- 自然(90051)
- 自然科(88029)
- 自然科学(88010)
- 自然科学基金(86418)
- 教育(82182)
- 划(80518)
- 资助(75116)
- 编号(71916)
- 成果(55571)
- 部(54786)
- 重点(54632)
- 发(52402)
- 创(51497)
- 课题(48464)
- 创新(48044)
- 国家社会(48028)
- 教育部(47659)
- 科研(47236)
- 期刊
- 济(139929)
- 经济(139929)
- 研究(95650)
- 中国(54001)
- 学报(51200)
- 管理(49403)
- 科学(47946)
- 财(44468)
- 农(43688)
- 大学(39805)
- 学学(37613)
- 教育(32330)
- 农业(30766)
- 技术(30041)
- 财经(24100)
- 融(23852)
- 金融(23852)
- 业经(23834)
- 经济研究(23057)
- 经(20605)
- 问题(20344)
- 技术经济(16665)
- 科技(16430)
- 统计(16277)
- 图书(16160)
- 理论(16135)
- 商业(15816)
- 现代(15322)
- 业(15260)
- 策(15143)
共检索到465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郎昱 孙荃 施昱年 罗世兴
为拟合京津冀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扩散与回流效应,利用2005-2019年京津冀城市群8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以北京、天津为单核心或双核心的城市主导产业对外围城市关联产业以及高产值产业的扩散效应模型,分析得出3个结论:(1)首都对外围城市的回流效应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低端化,并制约首都高端制造业发挥扩散效应;(2)首都与区域内中小型城市发展差距大,使第二大城市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功能得到提高,并通过与首要城市的连结促进承接发展转移的中介城市产业发展;(3)回流效应影响主导产业向外关联性拓展,导致外围城市产业发展仍需依托聚集经济,相同产业的大量集聚影响产业多样性,制约产业集群发展。基于此,建议通过提升外围城市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水平、加速主导产业升级以及强化第二大城市中介功能,提升城市间产业协作水平。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叶堂林 李国梁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发展模式亟需由传统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构建空间模型对创新扩散效应进行测度,探讨影响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关键因素,并试图找寻区域性创新扩散枢纽。研究发现,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城市群中创新各环节的空间均衡度存在明显差异;京津冀的技术推广企业在创新腹地中的部分节点城市高度集聚,区域性创新枢纽建设基础较好。同时,研究也发现京津冀范围内人员结构和技术引进模式制约着创新产出效率的提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映明 潘柳榕
本文基于2014-2020年京津冀城市群面板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研究城市嵌入性视角下流通多样化的技术扩散机制。研究发现,技术产出存在时间序列的正向粘性扩散机制,北京和天津等核心城市的技术扩散粘性强于石家庄等非核心城市;流通多样化正向促进技术扩散,核心城市的流通多样化与技术产出存在倒“U”型非线性关系,非核心城市存在线性关系;城市嵌入性正向促进技术扩散,非核心城市嵌入性对技术扩散的正向影响更明显,京津冀城市群的流通产业功能互补性对非核心城市技术扩散的强化效用更大;流通多样化对技术产出存在以城市嵌入性为中介的传导机制,在非核心城市的传导效用高于核心城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祝丽云 李彤 马丽岩 刘志林
文章应用2013—2015年京津冀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雾霾污染与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呈现"U"型曲线关系,现阶段处于拐点的右侧,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显著正相关;与经济增长速度呈现倒"N"型曲线关系,不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假说;与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显著负相关,与房屋建筑施工面积显著正相关。据此,需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知识、技术导向型服务业升级,加强对外开放水平,推广绿色建筑,降低扬尘污染。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素芳
研究城市群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京津冀是我国三大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之一,其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进步、政治稳定等方面。基于此,本文对京津冀城市群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SPSS21.0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的城市竞争力做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排序,依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京津冀 城市群 城市竞争力 主成分分析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叶堂林 李国梁 任绍铭 刘莹
有效盘活现有科技资源存量,提升区域创新扩散效应,对于确保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稳步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重点探究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能否有效提升创新扩散环节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在城市群内部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下,区域一体化战略对提升吸收转化环节溢出效应的影响更显著。其作用机理表现为,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区域创新中介主体和知识产权保护主体发育,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不断优化,使得区域内创新源具备科技成果输出意愿,降低创新策源地与创新腹地之间技术成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提升科技成果的空间溢出效应。同时,当前阶段的区域一体化战略实施尚不能对基础研发投入环节的溢出效应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区域协同创新难以从基础研发投入环节打开局面的情况下,应该将政策发力点聚焦于科技成果吸收转化环节,尤其是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优化创新中介发展生态。
关键词:
创新资源 区域一体化 创新扩散 京津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韩冬
城市群肩负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碳减排的双重任务,以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对于实现区域整体低碳转型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经济发展、城乡统筹、生态环境、要素流动、公共服务方面构建城市群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局部协调发展模型测算城市的协调发展指数,并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市群协调发展对碳减排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13个城市2004-2020年的面板数据,得出如下结论:京津冀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有助于碳减排,但减排作用未产生空间溢出效应,采用不同污染物进行稳健性检验表明:协调发展具有生态优化效应,且空间效应显著。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促成城市群的碳减排目标;推动重点用能行业的协同布局,以协同发展推动碳减排;推进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馨玮 罗翠梅
本文基于2011-2021年京津冀地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市场一体化对京津冀城市群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市场一体化可以显著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消费水平的提升,且这一促进作用在环京城市表现较为显著。从作用机制来看,市场一体化通过加快产业聚集,从而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消费水平的提升。最后,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建朝 高素英
强化空间联系是破解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从区域和产业两大维度,采用经济联系强度模型与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京津冀城市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联系,但较为松散。京津之间经济联系非常紧密,而与其他城市联系均相对松散,说明京津两市的空间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石家庄、唐山与京津空间联系最为紧密,唐山由于产业结构偏重,城市流不如石家庄,两者依然是京津冀城市群次核心城市的主要候选者;其余城市与京津的联系强度及城市流都较小,说明其与京津的落差在进一步加大,这也导致了其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存在较高难度,京津"孤岛"仍将进一步持续。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荔琢 蒋卫国 王文杰 吕金霞 邓越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气候调节、水资源供给、净化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基于1990-2015年6期土地生态遥感解译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修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和计算湿地价值的内外部贡献率,利用GIS定量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及各个城市25年间不同湿地类型、不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并基于此进行功能定位。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先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2015年湿地价值较1990年上升了29.3亿元,主要是由于河渠、水库坑塘价值的增加,以及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价值的增加;(2)京津冀城市群的13个城市中,天津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且东部沿海区域湿地价值有增加趋势,南部内陆城市不仅湿地面积少且价值逐年下降;(3)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和净化环境是京津冀城市群大部分城市湿地的主导功能,而河渠、水库坑塘、滩地则是提供服务功能的主要湿地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减少与增加都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了解湿地价值的变化趋势及变化原因,明确湿地的功能定位,不仅可以增强人们对湿地生态的保护意识,同时也为未来京津冀地区湿地的修复、恢复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从欣 李国柱
本文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TOPSIS法三种单一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运用肯达尔一致性系数进行事前相容性检验,建立了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三种组合评价模型,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低碳城市 组合评价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罗奎 李广东 劳昕
科学解析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不仅有助于深化产业空间演化相应理论,也是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论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出发,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与全国工业企业库数据,采用经校正的产业比重变动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空间重构进行了解析,并据此提出优化调控对策。主要结论有:①产业空间重构是推动城市群发育与成熟的重要动力,其中嵌入全球价值链并持续攀升是推动城市群高级化的基础动力,而内部产业空间重构则是完善产业合作网络、推动城市群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全球化、郊区化的交互是形成双"C"字形空间格局的基础与支撑;②在国际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目前天津市为承接核心,北京次之,其余城市发展则相对滞后;③在城市群内部产业空间重构方面,由北京—天津—唐山—沧州围成的内"C"字形范围是产业空间重构的核心区,不同类型产业表现出不同的驱动特征,其中纺织服装业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市场驱动,化学产业表现为环境管制与水资源依赖的双重作用,钢铁产业表现为明显的政府主导,医药制造业则表现为全球价值链主导下的政府调控;④京津冀城市群的内"C"字形地区应侧重产业升级,外"C"字形地区则重点关注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以内"C"引领外"C",以外"C"保障内"C",双"C"联动,以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新刚 王双进 孙钰
本文运用2000—2014年京津冀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PVAR模型,分析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动态影响效应;构建两者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实证解析土地综合承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土地潜在综合承载力的挖掘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增加和结构优化;(2)土地综合承载力、人均GDP、地均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波动均受其自身变动冲击的影响最大;(3)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从中度失调向轻度失调,再向勉强协调,然后向中度协调过渡。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保林 户艳领 李依弯
提高绿色创新效率是解决城市群发展中各种问题、推进协同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2006—2018年京津冀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度京津冀城市群绿色创新效率,进而运用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并进一步构建经济地理空间权重矩阵和空间杜宾模型展开溢出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城市间的绿色创新效率差距有所缩小,但整体上仍不均衡;京津冀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空间正自相关性,呈现高高聚集、低低聚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外开放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程度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直接效应,对外开放程度、城市人口、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对城市群的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溢出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安景文 毕胜 梁志霞
强化城市群内部的空间联系是突破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瓶颈、优化空间战略规划的主要途径。本文综合利用引力模型、断裂点模型、城市流强度模型,分别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分析了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城市的整体空间联系特征及"三轴"上六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和城市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差异显著,"三轴"中京津方向城市间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京保石和京唐秦方向城市间联系相对较弱;"三轴"上六大核心城市,除北京、天津外,其他核心城市的中心地位不突出,产业优势不显著,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有限。
关键词:
空间联系 引力模型 城市流 点轴模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