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9)
- 2023(8485)
- 2022(7654)
- 2021(7372)
- 2020(6172)
- 2019(14483)
- 2018(14547)
- 2017(28149)
- 2016(15357)
- 2015(17372)
- 2014(17427)
- 2013(17225)
- 2012(15597)
- 2011(13900)
- 2010(13662)
- 2009(12263)
- 2008(11647)
- 2007(9824)
- 2006(8448)
- 2005(7069)
- 学科
- 济(58553)
- 经济(58489)
- 管理(43608)
- 业(41132)
- 企(34870)
- 企业(34870)
- 方法(29553)
- 数学(25536)
- 数学方法(25251)
- 农(14951)
- 中国(14555)
- 财(13810)
- 学(13608)
- 业经(12980)
- 地方(12176)
- 理论(10664)
- 和(10280)
- 农业(10083)
- 贸(10038)
- 贸易(10034)
- 易(9721)
- 技术(9683)
- 环境(9524)
- 务(9217)
- 财务(9160)
- 财务管理(9146)
- 教育(9042)
- 制(8972)
- 企业财务(8663)
- 划(8420)
- 机构
- 大学(213320)
- 学院(210920)
- 管理(89341)
- 济(79339)
- 理学(78583)
- 理学院(77717)
- 经济(77503)
- 管理学(76413)
- 管理学院(76038)
- 研究(67334)
- 中国(47967)
- 京(45505)
- 科学(43782)
- 财(34470)
- 所(33048)
- 业大(32695)
- 农(31815)
- 研究所(30553)
- 中心(30192)
- 北京(28701)
- 财经(28574)
- 范(28468)
- 江(28446)
- 师范(28239)
- 经(26037)
- 农业(24959)
- 院(24774)
- 州(23899)
- 师范大学(23030)
- 商学(22525)
- 基金
- 项目(152380)
- 科学(119403)
- 研究(112011)
- 基金(110059)
- 家(95336)
- 国家(94542)
- 科学基金(81664)
- 社会(68397)
- 社会科(64716)
- 社会科学(64698)
- 基金项目(59823)
- 省(59562)
- 自然(54480)
- 自然科(53180)
- 自然科学(53169)
- 自然科学基金(52192)
- 教育(51016)
- 划(50137)
- 编号(46650)
- 资助(45169)
- 成果(37169)
- 重点(33305)
- 部(33175)
- 发(31731)
- 创(31688)
- 课题(31221)
- 创新(29411)
- 科研(29236)
- 项目编号(29102)
- 大学(28477)
共检索到2917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奎
根据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以及“六五”计划中关于加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决定,教育部与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7月15日~8月14日在北京联合举办了首届“人文地理研究班”。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建国后没有得到正常发展。近年来中央负责同志多次强调人文地理学的重要性。教育部在(84)教高一司字035号通知中指出:“随着国家四化建设的进展,人文地理学科的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越来越显得紧迫。从现在起要抓紧在有关高等学校部署人文地理科学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准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翟颖 程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和社会人文因素关系规律的综合性科学,可以看作是自然与人文之间的桥梁。近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加深,以城市文化、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文化传播领域成为当代地理学新的研究重点,也为人文地理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尚意
2010年12月26-27日,第五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北京召开。承办单位为北京师范大学地理与遥感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本次沙龙的议题为"地理学思想与方法在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樊杰,许豫东,邵阳
从地理学最高层面的科学难点问题—"综合性"出发,本文阐述了土地利用变化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的观点。并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解析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的三个重要内容:消费需求拉动、经济效益驱使、以及协调发展理念作用等;提出了规制、对策的经济评价、以及环境伦理等三个人文地理学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新命题。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人文地理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杰
课程建设是基础性建设,是高校实现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的核心和标志。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其课程的设置、教材内容、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都应与此相适应。基于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结合新建本科院校菏泽学院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的教学实践,构建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由理论型课程、应用型课程和技能型课程为主干的人文地理学课程体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创琳 周尚意 柴彦威 陆玉麒 朱竑 冯健 刘云刚
本文重点总结了近年来人地关系论、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等人文地理学的特色分支学科和新兴分支学科的发展现状、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展望。通过对国内大量的文献分析和与国外相关研究进展的比较分析后认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手段革新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表现为:人地关系论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文化地理研究视野更为开阔,并在转向新文化地理学;行为地理学进入了重要的研究转向与繁荣发展新阶段;政治地理学顺应地缘政治战略需求开始由低迷走向回暖;社会地理学伴随和谐社会建设蓬勃发展。未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总体趋势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树立人地和谐的科学发展观,紧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步伐,在力所能及地解决国家发展中若干新问题的同时,重点深化人地关系理论及研究方法,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及其示范应用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过程中的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顺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要求,加强文化地理研究与国家文化产业振兴的融合研究,建设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进一步拓展行为地理学研究广度与深度,加强实验性研究;关注新地缘政治学、都市政治地理和地方政治地理的研究,依托"六普"数据推动社会地理学研究实现新的跨越。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推动中国人文地理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知津 景璟 韩正彪
文章分析了人文地理学与情报学正在发生的学科交叉课题,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地理空间修复进程的情报需求、网络空间概念的形成、人类地理空间活动的信息化特征和跨越地理限制的知识服务新特征等。研究表明,这两个学科存在学科交叉的必然性需求,并且需要探讨学科交叉背景下新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情报学 信息化 交叉学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松弟 侯甬坚
回顾过去5年国内历史人文地理学科领域所产生的主要科研成果,说明历史疆域政区、移民史和人口史、城镇和乡村聚落、历史经济地理、历史文化地理、区域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史和灾害史以及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等分支方向,是构成推动国内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进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历史人文地理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当是在地理学和历史学的共同关照下,进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造性研究。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安宁 梁邦兴 朱竑
中非合作正在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事件。本文选用Endnote和Antconc等信息提取软件对国内外知名文献库中收录的有关中非合作的文章进行了梳理。以"中非合作"作为模糊关键词,对Web of Science、Taylor&Francis、Elsevier和中国知网四大数据库进行搜索,得到相关中外文文献共计623篇。分析发现,中外学者对中非合作议题的关注多集中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学科分析框架之下,其他学科视角相对缺乏。从人文地理学视角来看,尽管也有部分经济地理和政治地理学者对该话题进行了探讨,但并未完全脱离政治学和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且数量较少、未能体系化。因此,本文从与中非合作最为紧密的政治地理、旅游地理以及社会文化地理等三个方向提出了未来可能成为中非合作研究热点话题的基本研究框架。鉴此,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实施,期望未来能有更多人文地理学者投入到中非合作研究中,积极发挥中国地理学"走出国门"的大国智力责任和担当,为中非合作研究与实践作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中非合作 人文地理 文献分析 走出去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翟石艳 王铮
文章基于实验经济学和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方法思想,以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为案例。首先设定研究目标,进而提出了实验的前提假设。采用地理信息科学和网络服务技术,构建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实验平台,展开实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进行大尺度旅游目的地选择时,被试者表现出不断追求旅游效益最大化这一目标,且与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类型无关。(2)被试者经过一定实验学习后,总体上呈现出不断追求个人收益最大化的趋势。然而,有些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决策失误。案例研究的成功进一步表明,实验人文地理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手段对于典型人文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何瀚林 蔡晓梅 苏晓波
国外关于男性气质(Masculinity)的研究由来已久,地理学关于男性气质的探讨最早出现于女性主义的研究中,地理学者通过对其他学科相关理论的引用以及女性主义研究方法的借鉴,采用文本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男性气质,特别是支配性男性气质(Hegemonic Masculinity)、乡村与城市男性气质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并将男性气质的理论发展到了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后殖民主义地理学等分支学科中。地理学者采用建构理论,综合社会、文化、性别和女性主义地理等多元视角,不仅分析了男性身份政治的形成过程,而且探索了不同男性身份政治形成的空间与环境,并尝试建构男性气质地理学。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外人文地理学关于男性气质研究的回顾和梳理,为国内人文地理学中男性气质的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宣 王小依
行动者网络理论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来构建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将要素流动和网络化互动形态纳入分析范畴,为各学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人文地理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增多。本文在总结行动者网络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类归纳评述了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不同分支研究领域的应用主题和方式,并就研究的深度、广度、影响力进行国内外对比。研究表明,行动者网络理论对人与非人行动者的一致看待及其通过转译过程解析网络关系的研究模式,除强化了经济地理等领域的理论建构之外,也为乡村地理、城市地理、经济地理、旅游地理等领域的地方发展、政策实践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引入该理论的人文地理研究引用频次高,有较大的学术影响。目前国内研究多停留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分析框架的直接套用,极少涉及分析框架改进和理论思考,在广度和深度上与国际研究仍有差距。
关键词:
行动者网络理论 人文地理 述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