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399)
2023(10435)
2022(8754)
2021(7718)
2020(6135)
2019(13674)
2018(13404)
2017(25361)
2016(13437)
2015(14789)
2014(14875)
2013(14988)
2012(14606)
2011(13613)
2010(13923)
2009(12897)
2008(12465)
2007(11045)
2006(10304)
2005(9775)
作者
(40697)
(33998)
(33565)
(32068)
(21918)
(16185)
(15241)
(13177)
(13113)
(12137)
(11782)
(11381)
(11083)
(10849)
(10572)
(10509)
(10026)
(9759)
(9710)
(9578)
(8693)
(8392)
(8220)
(7993)
(7746)
(7626)
(7387)
(7379)
(6871)
(6688)
学科
(85232)
经济(85170)
管理(32753)
地方(29909)
(29035)
中国(25885)
方法(21723)
(20253)
数学(19106)
(19046)
企业(19046)
数学方法(19003)
地方经济(17149)
业经(16698)
(14815)
农业(14552)
环境(13461)
(13294)
(12280)
金融(12279)
(11321)
(11092)
银行(11083)
(10927)
(10520)
贸易(10510)
(10042)
(9931)
产业(9516)
(9435)
机构
学院(200884)
大学(198005)
(95371)
经济(93283)
研究(80917)
管理(71445)
中国(60420)
理学(59697)
理学院(58815)
管理学(57946)
管理学院(57544)
科学(47492)
(43626)
(41305)
(39288)
研究所(37060)
中心(35667)
(33051)
(32765)
经济学(30308)
财经(30301)
(30109)
师范(29888)
(29321)
北京(28017)
(27250)
经济学院(26822)
业大(26819)
(26312)
(26190)
基金
项目(128532)
科学(102217)
研究(96565)
基金(91409)
(78819)
国家(78127)
科学基金(66880)
社会(64166)
社会科(60876)
社会科学(60861)
(53427)
基金项目(48337)
(43052)
教育(41864)
自然(39745)
自然科(38750)
自然科学(38743)
编号(38283)
自然科学基金(37968)
资助(36095)
(35944)
成果(30710)
发展(29811)
重点(29736)
(29346)
课题(28454)
(27326)
国家社会(26671)
(26299)
创新(24864)
期刊
(122595)
经济(122595)
研究(69488)
中国(47968)
(31554)
管理(27730)
科学(27625)
(26827)
学报(26588)
(21841)
金融(21841)
农业(21580)
教育(21283)
大学(20336)
经济研究(19782)
学学(19214)
业经(19202)
技术(18637)
问题(17037)
财经(15429)
(13578)
资源(12119)
技术经济(11733)
(11286)
世界(11178)
(11093)
(10892)
国际(10311)
现代(10205)
经济问题(10191)
共检索到3318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超  
由空间集聚引起的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是空间经济学关注的重要主题。在全球化、市场化以及分权化的背景下.中国各省对于各自区域的发展战略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各省首位城市往往意味着更强大的政治资源.因而导致其发展过快.吸收外围城市的各种要素.从而拉大省域地区差距。基于中国各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试图分析各省份首位城市规模对于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即首位城市过大是否会在刺激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扩大地区差距。首先计算了各省份首位城市GDP占所在省份比重.从宏观上得出中西部省份比重较高的结论.进一步通过生产函数构建经济增长和首位城市规模的模型.并运用OLS估计和IV估计.回归结果表明.首位...
关键词: F291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韦廷柒  
1、历史因素从历史上看,阻碍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因素,一般说来,可以追溯到建国之初。新中国在成立之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在国内,经济贫穷落后,1949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为66.1元。在国际,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一系列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中国的措施。在这种严峻的国内外政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太虎  
由于城市发展集聚与扩散效应的客观规律,中心城市首位度的提升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动态演化关系。文章提出通过中心城市太原合理化再配置区域生产要素、调整区域产业分工、抓住新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技术应用推广的契机,全面提升城市综合质量,重新规划次级城市的发展路径,辐射带动次级城市要素承载能力和要素使用效率进一步提升,从而在“集中”的同时“辐射”,在“聚合”的同时“联动”,在作为增长极率先发展的同时防止区域差异进一步扩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丁建军  
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从"城市群经济"内涵辨析出发,阐释了城市群、多城市群体系形成机理,并以"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三个基本维度为依据,探寻了多城市群分工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曾光  张小青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城市布局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市体系不健全以及中心城市向心力不足等城市空间结构问题是制约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突出问题。为此,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芳林  张海斌  查奇芬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魁伟  
在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化始终是一个中心话题。事实上,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道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依托,并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韦亚平  
现有文献与规划一般认为新疆需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建设都市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文章基于人口与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镇布局之间的关系,从更为广阔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对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适宜空间指向做出了若干探讨;提出新疆的区域发展需要建立在"都市区"的空间成长基础之上;并且与中国的东部、中部地区相比,新疆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空间格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厉敏萍  曾光  
城市与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存在不同理解,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加强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祥  
合理的城市体系不仅是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力的保证,而且也是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条件,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但目前这两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相互割裂的状态。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失衡与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并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城市体系优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思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现实路径是"抓中间、促两头",即通过加强次中心城市的发展来带动区域性城市群的发展,促进不同类型要素资源的分层流动和落后地区的经济集中。同时,通过促进大中小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互动来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从而实现大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雷仕凤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国家如何由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任务。当今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还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城市化是否动摇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地位,在低成本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与失地人口的可持续安置和发展之间如何进行选择和平衡,工业化、城市化如何与农地非农化结合。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应特别处理好诸如平衡好农地保护与农地非农化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关系,以保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顺利发展,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并且为最广大的社会所分享。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原云霄   渠美  
开展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性研究,是对其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全面摸底,更是实现人口规模质量与经济转型匹配的必然要求。文章构建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并剖析其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人口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对应技术适宜性自西向东降低;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红利丧失,老龄化问题严重。由此提出以青岛为中心城打造东部区域协同创新城市群、加速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中西部地区人口与经济提质增效、加速推进“人才红利”转变并强化高层次人才吸引力、加速推进银色产业建设并树立积极向上老年观的改进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李泉  拜琦瑞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之一。通过甘肃省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本文立足甘肃行政区划2005年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基于Between-groups L inkage分类法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确定了甘肃经济发展的4个类型区,探讨了各类型区具有的特殊空间经济特征。作者认为,这种特殊空间经济特征是缩小甘肃省域经济差异,制定省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的理论依据和逻辑起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