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98)
- 2023(5308)
- 2022(4319)
- 2021(3856)
- 2020(3159)
- 2019(6870)
- 2018(6478)
- 2017(12088)
- 2016(6687)
- 2015(7026)
- 2014(6506)
- 2013(6355)
- 2012(5690)
- 2011(5009)
- 2010(4643)
- 2009(4227)
- 2008(4058)
- 2007(3327)
- 2006(2813)
- 2005(2240)
- 学科
- 济(23690)
- 经济(23660)
- 管理(19152)
- 业(18777)
- 企(13904)
- 企业(13904)
- 方法(11983)
- 数学(11006)
- 数学方法(10939)
- 农(8500)
- 贸(6759)
- 贸易(6759)
- 财(6690)
- 学(6636)
- 易(6605)
- 农业(5716)
- 业经(5690)
- 中国(5680)
- 技术(4605)
- 环境(4493)
- 务(4216)
- 财务(4214)
- 财务管理(4209)
- 企业财务(4017)
- 产业(3836)
- 制(3764)
- 划(3640)
- 出(3516)
- 地方(3500)
- 银(3350)
- 机构
- 大学(93975)
- 学院(93808)
- 济(38633)
- 经济(38118)
- 管理(36187)
- 研究(33760)
- 理学(32936)
- 理学院(32577)
- 管理学(31966)
- 管理学院(31828)
- 农(28039)
- 科学(24382)
- 中国(24070)
- 农业(22964)
- 业大(21559)
- 京(18523)
- 所(18333)
- 研究所(17438)
- 农业大学(15171)
- 中心(15052)
- 财(14702)
- 江(13017)
- 财经(12711)
- 院(12124)
- 业(12030)
- 经(11818)
- 经济学(11674)
- 室(11478)
- 经济管理(11299)
- 省(11232)
- 基金
- 项目(73877)
- 科学(57428)
- 基金(55306)
- 家(52388)
- 国家(51965)
- 研究(45447)
- 科学基金(43127)
- 自然(30659)
- 社会(30607)
- 基金项目(30209)
- 自然科(29976)
- 自然科学(29962)
- 自然科学基金(29474)
- 社会科(29142)
- 社会科学(29134)
- 省(28731)
- 划(25209)
- 资助(21432)
- 教育(19751)
- 重点(17079)
- 计划(16804)
- 创(16002)
- 部(15899)
- 编号(15696)
- 发(15638)
- 业(15468)
- 科研(15441)
- 科技(15076)
- 创新(15028)
- 农(14100)
共检索到1209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鸣钟 吴小平 张堂林 欧阳珊
测量了乌鳢口裂形态,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作为饵料鱼,估算了不同规格乌鳢的摄食率,研究了饵料鱼大小对乌鳢捕食的影响。乌鳢口宽(MW,cm)、口高(MH,cm)和口面积(MA,cm2)与其全长(TL,cm)的回归方程分别为:MW=1.65e0.0242TL;MH=1.64e0.022TL;MA=2.12e0.0462TL。当水温保持在22~23℃时,4个规格组的乌鳢对泥鳅的摄食率无显著的差别(ANOVA,P>0.05),均值为1.68%。乌鳢对泥鳅的捕食具有明显的大小选择性,乌鳢最喜欢捕食猎物/捕食者大小比为0.25的泥鳅,很少捕食或不捕食猎物/捕食者大小...
关键词:
乌鳢 摄食率 饵料鱼大小 捕食选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凯 樊启学 刘文奎 李波 方巍
采用试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了残食行为、规格差异和饵料密度对杂交鳢仔稚鱼残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杂交鳢仔鱼全长达到1.30cm(7日龄)时出现残食。同规格杂交鳢仔稚鱼饱食状况下几乎没有残食现象,而全长2.21cm仔鱼在饥饿状况下表现出了较高的残食率;规格差异越大,残食率越高,全长比为0.57∶1.00、0.50∶1.00、0.39∶1.00的3个试验组的残食率分别为18.35%、46.65%、61.67%,差异显著;饵料缺乏时的残食率显著高于饵料充足时,全长2.21cm杂交鳢仔鱼饲养7d,不投饵和饱食情况下的残食率分别为46.67%和1.11%,差异显著;以日投喂率0%、5%、15%饲养杂交鳢仔...
关键词:
杂交鳢 残食 规格差异 饵料密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园园 徐育强 蒋骄云 许世杰 王倩 曲宪成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的仔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影响,选择4种开口饵料,分别为经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蛋黄、轮虫+小型枝角类和鱼苗专用开口配合饲料。通过15 d的投喂实验,选出最适口的开口饵料。实验表明,经过15 d的投喂以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最为适合,其平均体长为8.759 mm,平均体重为0.050 3 g,成活率为94%,蛋白含量21.65%,脂肪含量1.57%。其次为轮虫+小型枝角类组,蛋黄和鱼苗配合饲料不适合作为开口饵料。
关键词:
河川沙塘鳢 开口饵料 鱼体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奎 樊启学 朱邦科 杜海明
研究了饵料密度(每毫升0.1个、0.3个、1.0个、3.0个和10.0个)对3种规格(I:0.68 cm;II:1.50 cm;III: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密度为每毫升0.1~1.0个的范围内,3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当饵料密度为每毫升1.0个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规格ⅡI、I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成活率都很高。规格差异对饵料密度不敏感,3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每毫升1.0个。
关键词:
杂交鳢 仔鱼 饵料密度 生长 存活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帆 张世萍 韩凯佳 李贤 王春芳 谭肖英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文豪 陈孝煊 张冬晓 陈昌福
对草鱼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和紫背浮萍后其肠道内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将摄食后的草鱼分别于3、6、12、24、48和72h取样,对其前、中、后肠内的细菌数量和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摄食前,草鱼肠道中的细菌数量为105cfu/g~106cfu/g,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和紫背浮萍后,细菌数量呈现先增加(达到106cfu/g~108cfu/g)后减少的趋势。人工配合饲料和紫背浮萍中的细菌数量分别为104cfu/g和106cfu/g。摄食后,肠道菌群的组成发生变化,其组成与人工配合饲料或紫背浮萍相似。饵料中的菌群在摄食后48h内可以影响草鱼的肠道中的菌群的数量及组成。
关键词:
草鱼 摄食 肠道菌群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苏奇
对一类食饵种群具有群体抵御力的二维捕食食饵系统进行了定性研究。证明了解的正有界性。在鞍结分岔条件下 ,得到了正平衡点附近的轨线结构和全局的轨线结构。结果表明捕食种群的生存或绝灭依赖于食饵种群的内部增长率 :若内部增长率较小 ,捕食者最终绝灭 ;若内部增长率增加 ,捕食种群的持续生存区也增大 ;但若内部增长率较大时 ,食饵的群体防御能力使得捕食者很难捕食 ,捕食种群的持续生存区减小
关键词:
捕食系统 鞍结分岔 轨线结构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洁 谢从新 熊传喜 万新淼
乌鳢仔龟的昼夜摄食节律和日摄食率的研究结果表明,乌鳢仔鱼摄食具明显昼夜节律性,其饱满指数21时最高,12时最低。每天在6~15时之间停食3h左右。日摄食率随饵料密度高低而变化,饵料密度为10~15个/ml、7~8个/ml和5~6个/ml时,日摄食率分别为13.71%、7.04%和3.49%。
关键词:
乌鳢仔鱼,摄食节律,日摄食率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龚小玲 鲍宝龙 苏锦祥
研究了牙鲆仔鱼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的摄食能力及饵料选择性指标,结果表明,在开口后的第8天、第10天、第11天以轮虫为喜好性饵料,且最适的密度为10ind/mL,在开口后第10天对卤虫无节幼体开始有了一定的摄食能力;在开口后的第13天以后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喜好性饵料;在开口后第15天开始放弃对轮虫的选择,可以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唯一的食物来源;在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混合饵料期,轮虫的最适密度是7~10ind/mL,卤虫无节幼体的最适密度是5~7ind/mL。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熊阳 王帅 郭稳杰 徐江 陈丽慧 刘汉勤 梅洁
通过比较近10年YY超雄黄颡鱼的生产和养殖记录,发现仅近几年投喂过水蚯蚓的YY超雄黄颡鱼性腺出现问题。实验设定4组不同饵料(丰年虫、浮游动物、红虫和水蚯蚓)连续投喂YY黄颡鱼鱼苗20 d(11~30日龄),选择60日龄统计各组YY超雄黄颡鱼的存活率、体长和体质量。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体长和体质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丰年虫组YY超雄黄颡鱼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解剖观察60日龄和1年龄YY黄颡鱼的性腺结构并统计1年龄YY超雄鱼的受精率,结果显示,水蚯蚓组YY超雄黄颡鱼的性腺有75%为兼性性腺(精巢和卵巢均存在),25%为无精小叶的精巢,且1年龄的YY黄颡鱼受精率仅为36.70%±4.05%,并显著低于其他3组,而其他3组性腺发育和受精率均正常。为研究水蚯蚓引起YY黄颡鱼雌性化具体原因,实验测量4种不同动物饵料的雌二醇含量,发现雌二醇含量均较低,推测YY超雄黄颡鱼雌性化的原因可能是水蚯蚓富集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导致。研究表明,在YY超雄黄颡鱼大规格苗种培育过程中,早期应投喂浮游动物或红虫,不宜投喂水蚯蚓。
关键词:
YY黄颡鱼 水蚯蚓 性腺 雌性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月宁 张辉 赵惠燕 刘光祖
建立了2个斑块上种群扩散的食饵-捕食系统,主要研究了当其中一个斑块受到输入量存在极限值的外来毒素污染时,扩散对2个斑块上3个种群生存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扩散存在且扩散率满足一定条件时,食饵种群和捕食者种群在未来时刻将全部灭绝;而当扩散率满足另一条件时,食饵种群和捕食者种群将持续生存,进而会影响斑块上的生物多样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乔志刚 常国亮 石灵 赵国涛 吴素兰
取脱膜 4d的鲇仔鱼进行开口试验 ,分别喂以轮虫、枝角类、蛋黄、豆浆等饵料 ,结果发现 ,鲇仔鱼开口时口裂宽为 0 90~ 1 0 0mm ,开口摄食枝角类的机会最多。分组喂养 10d的结果显示 ,使用枝角类喂养的鲇仔鱼 ,其生长速度、养殖成活率均高于其他饵料组。
关键词:
鲇 开口饵料 枝角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勇 孙耀 唐启升
将Eggers模型移入实验室大型玻璃钢水槽中,采用3种室内可能得到的实验饵料:冷冻细脚长(Themistogra cilipes)、天然成体卤虫(Artemissalina)和小黄鱼糜(Fishsilage),在流水条件下,比较黄渤海主要中上层小型鱼类玉筋鱼(Ammodytepersonatus)对上述3种饵料的摄食、生长和生态转换效率等生态能量学特征。结果显示,3种饵料中,虽然玉筋鱼对细脚长的能量生态转换效率较高,但是其湿重摄食量[g/(100g·d)FW]和能量摄食量[kJ/(100g·d)]都比较低,生长情况较差;卤虫的食物生态转换效率较高,湿重摄食量较多、生长情况较好;鱼糜的能量摄...
关键词:
摄食 生长 生态转换效率 饵料 玉筋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伟军 林小涛 王春 廖志洪
利用塘泥和水体中的浮游动物种源,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 oratus)仔鱼的饵料动物进行非纯化培养并做了仔鱼的摄食试验。结果表明:培养过程中,各类饵料动物组成1~8 d以轮虫类占绝对优势,比例达到50%以上,9~10 d以枝角类和桡足类无节幼体占优势,比例达到30%以上;各类饵料动物密度变化曲线呈倒“V”字型,其中饵料动物总密度、轮虫类和枝角类密度均在第7 d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个/mL、29.5个/mL和16.5个/mL。从仔鱼对饵料的摄食比率看,大小范围为50~100μm的饵料动物仅适合9日龄以下的仔鱼摄食,随着仔鱼的发育,趋向于摄食较大个体的饵料动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