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186)
2023(4378)
2022(3833)
2021(3358)
2020(2949)
2019(6437)
2018(6309)
2017(11070)
2016(6518)
2015(7231)
2014(6964)
2013(7034)
2012(6384)
2011(5736)
2010(5719)
2009(4921)
2008(4982)
2007(4405)
2006(3788)
2005(3240)
作者
(23207)
(19476)
(19377)
(18181)
(11899)
(9703)
(8627)
(7884)
(7299)
(6863)
(6776)
(6661)
(6401)
(6379)
(6359)
(6172)
(6008)
(5831)
(5647)
(5548)
(5146)
(4897)
(4850)
(4576)
(4362)
(4327)
(4303)
(4189)
(4167)
(4056)
学科
(20475)
经济(20454)
管理(13212)
(13082)
方法(10054)
(9535)
企业(9535)
数学(9133)
数学方法(9012)
(8240)
(7352)
(5820)
农业(4886)
中国(4857)
业经(4570)
环境(3856)
(3846)
(3692)
贸易(3690)
地方(3674)
(3571)
税收(3566)
(3535)
(3470)
收入(3411)
理论(3090)
技术(2993)
(2935)
(2890)
(2698)
机构
学院(91629)
大学(91530)
研究(38080)
(31065)
(30399)
经济(30312)
管理(29815)
科学(29558)
中国(26104)
理学(25861)
理学院(25438)
农业(24902)
管理学(24726)
管理学院(24581)
业大(22853)
(22186)
研究所(20973)
(19910)
中心(16799)
农业大学(16295)
(15574)
(14790)
(14565)
实验(13719)
(13670)
(13564)
(13425)
科学院(13190)
实验室(13112)
技术(12496)
基金
项目(70100)
科学(52695)
基金(49849)
(48931)
国家(48590)
研究(42190)
科学基金(38250)
(28784)
自然(28174)
自然科(27499)
自然科学(27483)
自然科学基金(27009)
基金项目(26932)
(25634)
社会(24739)
社会科(23468)
社会科学(23458)
资助(19942)
教育(19181)
计划(17756)
重点(17550)
科技(16988)
(15607)
编号(15383)
(14571)
科研(14561)
(14372)
(13988)
创新(13793)
专项(13675)
期刊
(31912)
经济(31912)
学报(27712)
(26650)
研究(21927)
科学(21364)
中国(19620)
大学(18629)
农业(18277)
学学(18150)
(10994)
(9721)
管理(9556)
业大(8675)
教育(8453)
农业大学(7206)
(6560)
林业(6519)
技术(6468)
科技(5943)
资源(5805)
中国农业(5757)
自然(5032)
经济研究(4846)
财经(4805)
业经(4712)
(4613)
金融(4613)
问题(4244)
(4158)
共检索到1315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泽林   林逸帆   陈国豪   刘琪琪   刘鹏   张志新   何学青  
施用氮肥是当前饲草生产中提高产量的主要方式,而过量施氮会增加养分淋溶,产生环境问题。生物炭近年来已被用作新型土壤改良剂来缓/控释氮肥并见初效,而生物炭施用方式尚待优化,不同深度施用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和植株氮素分配的影响仍需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设0-20、20-40、40-60 cm施用深度处理开展野外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处理相比,表施(0-20 cm)生物炭更有利于生物量提升,可有效提高总生物量19.3%,果实生物量较对照高出24.6%(P <0.05);在氮素积累方面,0-20 cm施加生物炭处理玉米(Zea mays)地上部分氮含量提升29.9%,果实以及叶鞘部分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P <0.05),两部分分别高出29.7%、42.3%,氮素积累情况与生物量提升情况一致;在土壤氮固持方面,0-20 cm施加深度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其余处理,而适度增加施用深度(20-40 cm)更利于土壤铵态氮固持。各生物炭施用深度处理均能促进根系生长,20-40 cm施加深度下总根长显著长于对照(P <0.05),0-20 cm施加深度下总根表面积高于对照,高出49.1%,总根体积高出215.1%(P <0.05)。因此,生物炭施用深度0-20 cm能通过明显改善根系生长从而增加地上部分氮素积累,改善土壤硝态氮固持能力,提高饲用玉米产量。研究结果为饲用玉米养分管理和生物炭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效义  孟军  黄玉威  梁皓  鄂洋  赫天一  兰宇  陈温福  
为了评估生物炭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潜力与价值,探究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田间试验,设置单施氮肥处理(N)和生物炭与氮肥配施处理(NS),以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分析施炭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玉米根系生长、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的全氮和有机碳含量,促进灌浆期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和籽粒氮素的积累;增加玉米灌浆期的总根长、根表面积及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单施氮肥相比,生物炭与氮肥配施显著增加玉米的百粒重6.03%,提高玉米产量9.06%。相关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对玉米根系特征有显著正效应,从而促进根系对氮素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宏伟  于秋竹  孔宇  杨亮  
饲用玉米以中原单32、龙辐208和高油115三个品种为材料,研究氮肥用量对饲用玉米生物干重和营养能量价值的影响,探讨氮素用量与饲用玉米产量、可消化总养分产量、净能的关系以及各器官占总产量的分配率。结果表明:三个品种生物干重均N250为最佳氮素用量,品种间龙辐208表现最好;不同氮素用量下各器官生物干重分配率品种间存在差异;氮素用量与饲用玉米生物干重、可消化总养分产量和净能之间均呈二次曲线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程乙  王洪章  刘鹏  董树亭  赵久然  王荣焕  张吉旺  赵斌  李耕  刘月娥  
【目的】研究玉米根系特性与氮素吸收利用及其与地上部生物量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探明根系形态特征与氮素吸收能力对玉米高产性能的影响,为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36°18′N,117°12′E)和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以京科968(JK968)、郑单958(ZD958)和先玉335(XY335)为试验材料,采用土柱栽培,设置两个氮素水平,施氮量分别为1.5 g/plant(LN)和4.5 g/plant(HN),在抽雄期(V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云马  孙彦铭  贾良良  贾树龙  孟春香  
【目的】探明华北平原区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根系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和土柱试验方法。大田试验设不施肥(CK)、常规垄侧施磷(T-side)、8 cm土层施磷(T-8)、16 cm土层施磷(T-16)、24 cm土层施磷(T-24)以及3层(8、16、24 cm土层)均匀施磷(T-all)处理,研究其对夏玉米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影响。土柱试验,研究8 cm施磷(P 8)、16 cm施磷(P 16)、24 cm施磷(P 24)以及3层均匀施磷(P-all)对夏玉米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大田试验结果表明,磷肥不同施用深度显著影响夏玉米产量,玉米籽粒产量依次为T-24处理>T-all处理>T-16处理>T-side处理>T-8处理>CK,T-24处理玉米产量较T-side处理提高了10%,差异显著。玉米地上部磷素累积量在八叶期、吐丝期、收获期分别以T-side处理、T-8处理、T-all处理最高。随着磷肥施用深度的增加,玉米收获期氮素吸收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土柱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系长度以P 24处理最高,与CK、P-all和P 8处理相比分别提高了68%、18%、17%,差异均达显著水平。玉米根系在磷肥施用点处集中生长,磷肥深施有利于玉米根系向土壤深层生长。【结论】磷肥深施能够诱导根系向深层生长,显著提高夏玉米产量。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在24 cm土层最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敬锋  刘鹏  赵秉强  董树亭  张吉旺  赵明  杨吉顺  李耕  
【目的】比较不同氮素利用效率夏玉米的根系时空分布特性及其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探讨玉米氮高效的生理机制。【方法】以氮高效玉米杂交种蠡玉13(LY13)和氮低效玉米杂交种鲁单981(LD981)为试验材料,以大田箱式土柱栽培方式,研究两个氮素水平下(0和4.29 g N/plant)玉米根系时空分布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LY13开花后具有较高的根系干重,根冠比显著高于LD981(P<0.05),土壤深层根系分布多,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后期根系活力高,根系功能期长,导致其库容量大,库调节能力强,氮素积累总量高,氮素转移率、贡献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LD981(P<0.05),施氮条件下优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绣娟  孙继颖  高聚林  刘剑  孟繁盛  张悦忠  温晓亮  王志刚  于晓芳  刘文翔  王彦淇  
为探明内蒙古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施用量对玉米关键生育期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特点及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于2021年在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赤峰市松山区喀喇沁旗和巴彦淖尔市五原县3个生态区进行试验。以玉米品种先玉335、郑单958和京科968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对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区和氮肥互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极显著影响。不同生态区玉米品种各器官干物质所占比重有差异,依次为籽粒>茎秆>苞叶+穗轴>叶片,差异主要表现在吐丝—成熟期阶段。N2水平下,先玉335具有较高的花前干物质积累量,郑单958具有较高的花后干物质积累量。N1水平下,京科968茎秆转运量、茎秆转运率、茎秆贡献率表现较好。不同氮效率玉米品种氮素积累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递增趋势。成熟期氮素在各器官分布表现为籽粒>叶片>苞叶+穗轴>茎秆。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表现为喀喇沁旗>五原县>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右旗N0水平下,产量表现为先玉335>京科968>郑单958;N1与N2水平下,产量表现为郑单958>京科968>先玉335。五原县与喀喇沁旗在不同氮水平下,产量均表现为郑单958>京科968>先玉335,且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可见,氮肥水平对先玉335干物质积累的响应在五原县和土默特右旗较好,京科968和郑单958干物质积累的响应在喀喇沁旗较好。与京科968相比,先玉335、郑单958在生育后期能够更充分的利用氮肥。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漆栋良  吴雪  胡田田  
【目的】垄植沟灌技术在西北内陆地区应用广泛,但往往施氮方式单一,在大田常规沟灌条件下,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生长及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不同施氮方式下根系的生长分布及产量和氮素利用规律,探求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沟灌条件下合理施氮方法。【方法】以金穗4号春玉米为供试材料,连续两年在大田条件下,采用垄植沟灌技术,设均匀沟氮(CN,即两侧沟同时均匀施氮)、交替施氮(AN,即两侧沟交替施氮)和固定施氮(FN,即始终给一侧沟施氮)3种处理。各处理施氮量均为200 kgN·hm-2,氮肥选用尿素,分3次开沟施入,基施50%,大喇叭口期和抽雄期各追肥25%;磷肥选用过磷酸钙,作为底肥开沟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昌伟  王纪华  黄文江  朱小茜  刘良云  黄义德  
对不同氮素水平(0、7·5和15g·m-2)下3个夏玉米品种的群体光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抛物线单峰变化,且生长约55d时各氮肥处理的LAI值及其差异性达到最大;平均叶簇倾斜角(MLIA)在抽雄期达到最大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变小;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随生育进程和施氮量增加均呈递减的趋势,TCRP随天顶角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37·5°时最大;消光系数在抽雄期最小,且随天顶角增大而增大,随施氮量的变化因生长期而异;叶片分布(LD)值随生育进程和施氮量呈增加趋势,随方位角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180°~270°最大。此...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瑞富  张玉芹  杨恒山  
为探明深松措施下磷肥施用深度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实现根系与磷素在空间上充分耦合,可为玉米高产栽培磷肥合理运筹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裂区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副区为施磷深度,研究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不同春玉米品种的根系生物量、比根长和根系活力,并分析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旋耕措施下,0~20 cm土层根干质量吐丝期P12和P18较高,乳熟期P12较高,P24吐丝期低于P6而乳熟期高于P6; 20~6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磷肥深施处理均高于P6,以P12最高。深松+旋耕措施下,0~20 cm土层春玉米根干质量吐丝期施磷深度处理均高于正常施磷P6,0~20 cm土层乳熟期和20~6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均为P12和P18较高。旋耕措施下0~20 cm和40~60 cm土层比根长P12最大,与P6差异显著,20~40 cm土层P24最高。旋耕措施下3个土层根系活力和0~20 cm,40~60 cm比根长均表现为P12最高,深松+旋耕措施下根系活力除20~40 cm吐丝期外,P12与P18差异不显著,均高于P6,比根长0~20 cm土层吐丝期和乳熟期P12最高,P24最低,40~60 cm土层P12和P18差异不显著,P12高于P6和P24。除吐丝期20~6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外,2个生育期各土层根干质量、比根长和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显著、极显著相关,根系干质量和比根长主要影响因素是深松和磷肥施用深度,根系活力与深松密切相关。综上,春玉米总根干质量、比根长和根系活力与产量呈正相关,总体表现为深松+旋耕>旋耕措施,磷肥施用深度在旋耕措施下12 cm左右较为适宜,在深松+旋耕措施下12~18 cm较为适宜。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苗  孙建  李立军  刘景辉  
研究内蒙古农牧交错带不同施肥处理对粮饲兼用玉米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对该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试验于2006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园艺中心试验地进行,设6种不同施肥处理方式,种植作物为玉米(承3359),观测了全生育期不同处理下玉米的粗脂肪、粗蛋白和粗纤维,并进行鲜、干质量及产量的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能够提高玉米的粗脂肪含量,完熟时叶、茎、穗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9.0%,15.6%,17.4%。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能够提高玉米的粗蛋白含量,完熟时叶、茎、穗分别较不施肥处理提高了16.1%,16.3%,17.8%。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处理降低了玉米的粗纤维含量,完熟时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强  马晓君  豆攀  程秋博  余东海  袁继超  孔凡磊  
探明不同生态条件下氮肥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不同生态区玉米生产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氮肥对四川成都平原双流和川中丘陵区简阳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生态条件和氮肥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氮素积累与分配、氮素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成都平原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使其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产量均高于川中丘陵区,而无效生长过多,收获指数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牛晓丽  胡田田  张富仓  王丽  刘杰  冯璞玉  杨硕欢  宋雪  
【目的】验证水分或养分胁迫后恢复供应显著提高根系吸收能力,且局部水分或氮素供应有效刺激供应区根系吸收的补偿效应,为进一步揭示水氮双重胁迫后局部恢复供应条件下影响根系氮素吸收能力的因素以及玉米各器官氮素分配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根技术,水培模拟局部根区水氮同时恢复供应,其中以聚乙二醇6000(PEG 6000)模拟营养液的渗透势,并用相应的供氮水平模拟氮素胁迫。试验设置4个水氮双重胁迫(也即4个局部恢复供应)处理:正常供应水氮、轻度水氮胁迫、中度水氮胁迫和重度水氮胁迫。双重胁迫6 d后一半根区恢复正常供应,于处理后0、1、3、5、7、9 d连续动态监测各根区根系氮素吸收速率、含氮量以及氮素...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于秋竹  孔宇  杨亮  邹德堂  
试验以中原单32、龙辐208和高油115三个品种为材料,研究氮素用量对饲用玉米子粒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饲用玉米子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lutamine Synthetase,GS)和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活性在吐丝后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但最大值出现时期因品种和氮素用量而异,氮素用量对子粒GS和GDH活性的影响因品种和时期而异,子粒GS和GDH(除吐丝后49d外)活性各处理间差异呈显著或极显著;子粒GDH和GS活性与生物干重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宗冬琳   周也富   胡小康   王弢  
【目的】本试验围绕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组成变化,探究鲜食玉米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构成演化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方法】基于鲜食玉米大田试验,在鲜食玉米的播前期(PS)、拔节期(JS)、抽雄期(TS)和乳熟期(MS)进行根际土壤的采集及其理化性质的测定,并使用16S和ITS基因测序分析鲜食玉米不同生育期下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特征。【结果】玉米不同生育期根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显著,而真菌群落组成在各生育期无显著变化。在拔节期,随土壤养分含量的显著降低,细菌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而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则显著下降。在乳熟期,根系土壤细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相较于其他生育期达到最高,而此时真菌不同属间的正相关共生关系则降至最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与土壤pH、总磷和速效钾间存在正效应,而真菌多样性则与上述指标间存在负效应。【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鲜食玉米生育期内发生了显著改变,相比真菌,细菌更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随外界环境的改变继而影响着鲜食玉米产量的构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