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35)
- 2023(6918)
- 2022(6331)
- 2021(5800)
- 2020(5372)
- 2019(12643)
- 2018(12624)
- 2017(24191)
- 2016(13860)
- 2015(15931)
- 2014(16214)
- 2013(15996)
- 2012(15119)
- 2011(13820)
- 2010(14019)
- 2009(13332)
- 2008(13325)
- 2007(12280)
- 2006(10431)
- 2005(9375)
- 学科
- 济(58985)
- 经济(58943)
- 管理(38650)
- 业(35882)
- 方法(33121)
- 数学(30010)
- 数学方法(29577)
- 企(28790)
- 企业(28790)
- 农(15241)
- 学(14095)
- 财(13836)
- 中国(12821)
- 环境(12784)
- 地方(11055)
- 贸(10779)
- 贸易(10777)
- 易(10452)
- 业经(10071)
- 农业(9889)
- 和(9390)
- 划(9363)
- 制(9043)
- 理论(8943)
- 务(8899)
- 财务(8871)
- 财务管理(8846)
- 企业财务(8350)
- 技术(7641)
- 银(7619)
- 机构
- 大学(207247)
- 学院(206943)
- 济(79980)
- 经济(78178)
- 管理(76728)
- 研究(71338)
- 理学(66682)
- 理学院(65901)
- 管理学(64306)
- 管理学院(63952)
- 中国(51855)
- 科学(49410)
- 农(46546)
- 京(44257)
- 所(39525)
- 业大(37759)
- 农业(37724)
- 研究所(36511)
- 财(34661)
- 中心(33286)
- 江(31316)
- 财经(28141)
- 北京(27572)
- 范(26504)
- 师范(26094)
- 经(25394)
- 州(24972)
- 院(24470)
- 经济学(24260)
- 农业大学(24253)
- 基金
- 项目(140665)
- 科学(108215)
- 基金(100487)
- 研究(95328)
- 家(90457)
- 国家(89754)
- 科学基金(74460)
- 社会(57633)
- 省(57189)
- 社会科(54523)
- 社会科学(54498)
- 基金项目(53017)
- 自然(51412)
- 自然科(50189)
- 自然科学(50171)
- 自然科学基金(49231)
- 划(48926)
- 教育(44840)
- 资助(43040)
- 编号(38476)
- 重点(32564)
- 成果(31080)
- 部(30794)
- 发(30469)
- 计划(29620)
- 创(28904)
- 科研(28363)
- 课题(27159)
- 创新(27111)
- 科技(26312)
共检索到2930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梅洁 陈佳 杨金华 杜娟 普晓英 杨晓梦 李霞 杨加珍 曾亚文 杨涛 李玉萍
【目的】探索大麦不同品种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差异,为饲料大麦在不同地区的优质栽培提供理论和方法。【方法】对不同海拔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分别计算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及差异显著性水平;以及不同地区产量性状的平均值,并进行多重比较;估算其遗传方差,环境方差及遗传环境互作方差,比较遗传及环境对饲料大麦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每个大麦品种中的有效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均有明显差异;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有效穗的增加,昆明和玉溪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实粒数的增加,保山和大理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千粒重的增加,玉溪和临沧地区的环境更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实粒数主要受遗传控制,其次受基因与环境互作影响较大,环境影响最小。有效穗、千粒重、产量等产量性状受环境影响较大,基因与环境互作变异要大于遗传的影响。【结论】产量性状受遗传影响,产量遗传育种仍是提高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根据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的产量表现,选择产量高的饲料大麦品种进行推广,是提高不同生态区饲料大麦产量的关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淑琴 蒋春志
应用Eberhart和Rusel的模式和Tai的模式分析了黄淮北片水地高肥组1990~1991年区域试验中13个小麦品种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结果表明,Eberhart和Russel模式中,bi对品种稳定性的评价较为笼统,而Tai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分解,对新品种的推广和利用提供了更多、更精确的信息,用此方法分析区域试验的数据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价品种,使其得到合理的推广和利用,同时在栽培管理方法上可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基因型,环境,互作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鸿凯 蔡华斌 刘桂富 王尚钦 郭荣发
用朱军的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E)对11个甘蔗亲本,及以5×6不完全双列杂交配制的30个杂交组合实生苗的7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性状普遍存在基因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但不同性状的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所起的作用不同;(2)不同性状的遗传率大小不同,受环境影响也不同,较大的互作狭义遗传率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而言,除锤度外,其余性状的遗传率都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互作狭义遗传率较小;(3)所有性状之间都存在遗传相关,多数性状之间以加性和显性相关为主,环境条件对各性状遗传相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显性×环境互作相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臧贺藏 曹廷杰 张杰 赵晴 邸佳颖 张建涛 庄家煜 陈丹丹 刘海礁 郑国清 李国强
为了评价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新品种产量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的丰产性、适应性和稳定性,于2018-2020年在河南省商丘市、洛阳市和新乡市3个地点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以参试的8个小麦育成品种为材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GE双标图分析了小麦新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方差分析表明,年份、地点、品种及其互作中除了年份×品种以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仰真 杨英明 刘洋 卢昇 吴垚磊 赵玉柱 马腾 程向明 程佳禹 陈松林
为比较牙鲆"鲆优2号"在不同养殖地区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实验利用连续多代对生长性状和抗迟缓爱德华氏菌病性状遗传参数评估和基因组选择的结果筛选出的亲本,建立28个"鲆优2号"家系,在河北(Site 1)和山东(Site 2)进行对比养殖试验,利用混合线性动物模型对生长和存活性状进行了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Site 1和Site 2的平均日增重分别为1.5和1.2 g/d,养殖成活率分别为81.4%和82.2%,"鲆优2号"在两个养殖地点的生长和抗病性能均表现优异。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和存活性状的遗传相关分别为0.57 (0.7),说明不同养殖环境间收获体质量存在显著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但是不同养殖环境间存活性状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不显著。研究表明,牙鲆"鲆优2号"新品种在不同养殖地点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均表现良好,为保证良好的推广效果,需要对牙鲆的制种方案进一步优化,针对不同的养殖地区进行"鲆优2号"苗种生产,或培育具有普适性的"鲆优2号"苗种,保证在不同养殖环境下的快速生长和高存活率优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楚彪 熊涛 张磊 何文亮 卢万鸿 林彦 罗建中
[目的]对20个桉树Eucalyptus无性系,包括1个赤桉E.camaldulenis无性系和19个杂交桉无性系,分别在广西南宁、广西钦州、广东雷州、广西扶绥和海南定安的立地条件下进行测试,探讨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无性系选育的影响,旨在为桉树的无性系筛选适生环境并推广提供借鉴。[方法]以各地点所测试的4.5年生桉树无性系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保存率的调查数据,比较各地点各无性系的生长表现。对单地点、多地点建立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各性状的方差分量和无性系重复力,同时计算单地点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值和多地点各性状的方差效应量。最后通过材积平均值和BLUP值进行基因型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双标图(GGE)分析。[结果]单地点分析中,各地点的最优无性系生长排序不同,无性系各性状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不同。多地点分析中,桉树无性系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存在显著差异,各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为0.781 6~0.868 5,其中胸径的无性系重复力最高且表现最稳定,树高易受环境影响。基于单株材积性状,筛选出EC186、EC188、EC184为优良无性系。基于材积平均值和BLUP值进行GGE模型分析得出EC183和EC184为高材积、高稳定性的无性系。[结论]20个无性系中,EC183和EC184为高材积、高稳定性的无性系。5个地点相比,广西南宁地区适合这批无性系的快速生长,广西钦州为这批无性系理想的选材环境。图1表5参3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胤 姚瑞玲 陈振华 甘德煜 彭健
【目的】马尾松是我国南方重要速生用材树种之一。研究10个马尾松无性系在不同试验点胸径和树高生长性状的变异特征和遗传稳定性,筛选高遗传增益的优良基因型推广利用,为马尾松适地适基因型高效栽培和人工林提质增效提供试验依据。【方法】以在广西宁明县(E1)、柳州市(E2)、博白县(E3)和钦州市(E4)营建的10个3年生马尾松无性系(M1~M10)区域试验林为对象,测定胸径和树高生长,分析不同基因型生长性状差异和变异规律,开展无性系稳定性分析和综合评价,筛选生产力高和稳定性好的优良基因型。【结果】马尾松无性系生长变异丰富,同一地点无性系间总变异和同一无性系地点间总变异均表现为胸径大于树高。多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基因型、环境条件、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马尾松无性系胸径和树高生长都有极显著影响(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艳 何中虎 王磊 周桂英
利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对全国冬播麦区 4 8个小麦主栽品种和优良品系在 15个地区于 1995~ 1996年度种植的多点试验数据蛋白质含量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AMMI模型解释G×E互作明显优于线性回归模型。通过AMMI1模型双标图可以看出蛋白质含量在品种和地点间的变异程度 ,找出稳定性较好的品种。在AMMI2模型双标图上对每一地点很容易找出蛋白质含量互作最大的品种。通过计算地点的IPCA值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 ,可以找出与品质性状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颉晓勇 李思发 蔡完其 叶卫 陈辉崇
采用完全双列杂交配组方法和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在水泥池和网箱两种不同放养密度的养殖环境中,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奥利亚罗非鱼(O.aureus)及这两种罗非鱼的正、反杂交后代,从与生长相关的体重、全长、体长、体高、体宽及肥满系数共6项性状,分析基因型×环境互作遗传效应,并进行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4种罗非鱼的体重性状主要受加性遗传效应控制;全长、体长、体宽三个性状主要受显性基因效应控制,通过杂交可发挥这些性状的育种潜力,早代选择可获得较好的育种效果。(2)奥利亚罗非鱼在两种环境中各性状的显性×环境互作效应都表现为负向,尼罗罗非鱼生长性状的基因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杜欢 马彤彤 侯晓梦 张颖 白志英 李存东
为培育高产优质啤酒大麦提供理论依据,以20对二棱啤酒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为试材,通过测定其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探讨近等基因系中半矮秆基因uzu对株高、穗长、地上部干质量、单穗粒数、单株粒重和千粒质量等的影响,并进行20个高秆基因系之间、20个矮秆基因系之间的性状差异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地上部干质量和单穗粒数性状外,高秆基因系(无半矮秆基因uzu)其他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矮秆基因系(含半矮秆基因uzu),即半矮秆基因对较多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能够产生降低作用。相关分析表明:20个高秆基因系中,千粒质量之间的差异最为显著,说明千粒质量对于产量的提升潜力较大;株高与穗下节间长度、穗长呈极显著...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爱军 王新安
为选育具有普适性的优良家系和适于某一特定环境的优良大菱鲆家系,实验以大菱鲆选育F2的10个优良家系为材料,利用随机区组设计,将其推广到5个不同的实验点进行养殖实验,采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MMI)分析方法,分析大菱鲆选育家系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结果显示,家系和环境互作效应(G×E)的平方和占总平方和的10.82%,达到极显著水平(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金花
【目的】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分析法综合评价多试验点区域化试验黑杨派无性系(品种)的速生性、稳定性和各试验地点的区分力、代表性,可为黑杨派引种无性系的选择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位于北京、河北和山东的9个试验地点15个黑杨派引种无性系(品种)进行生长性状测定,使用ASReml-R程序包拟合误差异质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LUP)法获得各无性系在各试验点6年生胸径和树高BLUP数据,进行GGE双标图分析,对无性系和试验地点进行评价。【结果】基于胸径和树高BLUP数据GGE双标图分析的前2个主成分(PC1和PC2)的方差解释百分比为84.69%和69.83%。基于胸径BLUP数据GGE双标图显示,9个试验点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被分为2组:河北永清和山东金乡为一组,胸径最大的无性系为50;其余7个试验点为另一组,胸径最大的无性系为Por。区分力最好的地点为北京昌平和河北永清,代表性最好的地点为山东宁阳(高桥)和河北魏县。对于无性系高产性和稳产性,Por胸径最大,Pa、36、108、50、111和107的胸径均大于均值,而Og的胸径接近总体均值,La胸径最小; 107、Me、108、Br、Og和36稳定性较好。【结论】胸径与树高BLUP-GGE双标图存在差异,胸径BLUP-GGE双标图较树高的可靠;无性系Por速生性突出,其次是Pa、36、108、50、111和107,稳定性较好的无性系为107、Me、108、Br、Og和36,速生性和稳定性均较强的无性系为Por、Pa、36、108和107。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金武 栾生 孔杰 罗坤 孟宪红 张天时 王清印
为预测和评估目标性状[收获体质量(BW),存活率(SR)和饲料摄入量(FI)]的遗传进展及经济效益,实验依据凡纳滨对虾多性状复合育种方案进行模拟选择了20个世代。此外,实验还利用选择指数理论,估计目标性状的选择反应、遗传进展以及育种目标;并对影响利润(RP)和效益成本比率(BCR)的生物学参数(遗传力、育种目标是否包括FI),经济学参数(对虾价格、饲料价格、贴现率、初投资、年费用)和运行参数(首次回报年份、扩繁效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基础参数值下,BW、SR和FI每个世代的选择反应分别为0.86 g,4.70%和1.54 g;育种方案执行20年产生的RP和BCR分别为862 74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于经川 刘兆晔 姜鸿明 刘维正 赵倩 丁晓义 邱化蛟
利用 11个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对茎质系数的基因型差异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茎质系数在小麦基因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 ,与单茎草重、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与穗数、经济系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重穗型品种的茎质系数极显著地高于多穗型品种 ,但其经济系数、子粒产量 /草产量 (库源比 )极显著地低于多穗型品种 ,选育中间型品种可以实现高产与抗倒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小麦 茎质系数 基因型 产量性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勇生 吴文龙 刘福业 潘方胤 沈万宽 邓海华
针对广东省2004-2005年甘蔗品种区域试验数据,应用Tai氏方法分析基因型与环境交互效应的结果表明,粤糖96-86高产、适应性强、稳定性好,居于首位;粤糖95-168和ROC22高产但适应性较低,粤糖96-24、粤糖97-64和ROC10低产但适应性强,粤糖96-177产量低而且适应性差,它们的稳定性表现不一.
关键词:
甘蔗品种 区域试验 交互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