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10)
2023(7267)
2022(6114)
2021(5580)
2020(4525)
2019(9791)
2018(9807)
2017(17903)
2016(9145)
2015(9609)
2014(8850)
2013(8398)
2012(7307)
2011(6527)
2010(6657)
2009(6557)
2008(6031)
2007(5572)
2006(4772)
2005(4105)
作者
(23303)
(19387)
(19215)
(18021)
(12215)
(9217)
(8638)
(7216)
(7203)
(6874)
(6491)
(6391)
(6103)
(6044)
(5907)
(5748)
(5654)
(5626)
(5525)
(5411)
(4709)
(4648)
(4516)
(4429)
(4362)
(4209)
(4194)
(4186)
(3739)
(3695)
学科
管理(34080)
(33385)
(30063)
经济(30036)
(29734)
企业(29734)
技术(14939)
技术管理(11740)
方法(10862)
中国(9864)
业经(9760)
(9449)
数学(8055)
数学方法(7951)
(7919)
理论(7806)
(6679)
(6381)
贸易(6372)
(6212)
(6188)
农业(6078)
(5870)
教育(5751)
(5640)
银行(5639)
地方(5482)
(5450)
(5443)
(5439)
机构
学院(124856)
大学(121562)
(50065)
管理(49805)
经济(49123)
理学(42943)
理学院(42557)
管理学(41950)
管理学院(41697)
研究(36842)
中国(27996)
(24023)
(22950)
科学(21673)
(19535)
财经(18194)
(17118)
(17116)
师范(16978)
中心(16918)
(16350)
(15834)
(15736)
业大(15558)
研究所(15361)
经济学(14821)
北京(14301)
商学(14072)
技术(13926)
商学院(13906)
基金
项目(82810)
科学(67574)
研究(65689)
基金(59302)
(50480)
国家(50007)
科学基金(44548)
社会(43082)
社会科(40962)
社会科学(40957)
(35200)
基金项目(31262)
教育(30600)
(28318)
编号(27011)
自然(26740)
自然科(26208)
自然科学(26204)
自然科学基金(25769)
(24484)
创新(21676)
资助(21602)
成果(21421)
课题(19024)
重点(18727)
(18677)
(17914)
国家社会(17680)
(17602)
(17582)
期刊
(58410)
经济(58410)
研究(38090)
中国(26260)
管理(21996)
教育(19406)
(18638)
科学(15919)
(15371)
学报(15295)
技术(12761)
大学(12196)
业经(11581)
学学(11229)
农业(10855)
财经(9668)
(9542)
金融(9542)
经济研究(9273)
科技(8986)
(8505)
技术经济(7389)
问题(7055)
(6905)
论坛(6905)
商业(6433)
图书(6367)
现代(6214)
(6183)
职业(6032)
共检索到1856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铭铎  
饮食美的创造过程中的审美化实际上是“人——机——环境”系统中饮食劳动主体人与成为其审美对象的饮食劳动工具和劳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饮食劳动主体进行饮食美创造时,其审美对象的饮食劳动工具和劳动环境是分别以其直接和间接的无机身体的身份而存在的创作条件,其审美化是形式美依附于功能美,功能美寓于形式美。只有这样系统把握饮食美的创造才能够全面实现饮食劳动的审美化,为饮食美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杨铭铎  
饮食美的创造活动实际上是主体人在饮食生活、生产实践中按“美的规律”来构筑满足自己的“饮食审美化”的活动。因此,在餐饮生产劳动中饮食劳动主体美既是饮食美创造的出发点,也是饮食美创造的归宿点,贯穿于饮食美创造活动始末,为饮食造美的第一要素。具体对于饮食“造美”活动中的劳动主体美的内涵把握,依据社会主体人“生物人”与“社会人”的双重属性,将其划分为“劳动主体美的生理基础”和“劳动主体美的心理要求”两个层次。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萍  
70年代,日本京都大学人类环境研究所家森幸男教授在研究白鼠患脑溢血过程中,发现蛋白质和胆固醇并不是导致高血压的祸根。通过动物实验得到促使患脑溢血和预防脑溢血的第一手资料。 心肌梗塞的起因是胆固醇在血管中沉积所致,而脑溢血破坏血管的程度却与心肌梗塞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安成日  
日本人的饮食与烹调深受其自然环境和农业特点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日本,大米一向是主食,平常的每日三餐都以大米为主,其消费量很大。副食则以蔬菜和鱼类为主。米饭、酱汤、腌菜、鱼类及海产品是日本人的日常食谱。传统的饮料则有茶和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郭振东  
饮食常识二则郭振东喝啤酒的益处啤酒,素有"液体面包"之称,它不仅是人们用以解热祛暑的良性饮料,而且有以下五大益处。一、啤酒是消除疲劳的良药。啤酒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当人们工作一天之后,晚餐喝上一杯啤酒,会使疲劳顿消,精神振奋。二、啤酒有助于记...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仓石厚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程民生  
汴京饮食集中反映了古代都市酒店业前所未有的繁荣昌盛,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成规模的酒店业的开端,引起当代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扬。另一成就是北馔、南食、川饭、素食四大风味菜系在汴京诞生,成为历史上第一座风味美食之都。源自汴京、流传至今的糖炒栗子和宋嫂鱼羹,已成为北宋灭亡的物质符号,衍生了历史教育功能。汴京改变、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首先在开封市民中,将大众的饮食需求从果腹提高到享受,并在中华文明的饮食基础上注入了浓重的汴京元素。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晓芬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同万里长城、丝绸之路相齐名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古老的中华饮食文化,何以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而备受世界的青睐?其根本所在,是因为她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母文化的沃土之中。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延续史,中华文化的同一性、开放性、亲和性和早熟的农业经济,创造了肇基久远、内蕴丰富、生命力旺盛的中华饮食文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与人口大迁徙,并伴随着各民族、各地区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饮食发展出现了重大变革,饮食文化在各区域与各民族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交流融合。此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时逢乱世,北方的士族大量南迁,建立了弱不禁风的南方政权,统治思想界几百年的儒家思想开始失去魅力,玄学思想在此时取而代之,并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并对当时的饮食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服食养生和素食文化就在此时蓬勃发展。尤其是服食养生的发展,短时间内风靡社会,波及各阶层,成为中国历史文化上不可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曹玲泉  
艺术化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广泛地体现在饮食器具、食品制作乃至饮食行为等方面,从而使我国的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蕴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曾国军  刘梅  
全球化远非一个去地方化的过程,而是一个在全新关系体系中重新定义地方性,并生产出新的地方性的过程。全球化背景下,人和企业的频繁迁移突破了以往的既定边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跨地方(translocality)"。而饮食的地方性是食品之源,是基于全球化背景对"地方身份(place identity)"的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健  
岭南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特征以及基于此形成的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的饮食文化。文章首先论述了岭南与岭南文化、粤菜与岭南菜,然后从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层面提出塑造岭南美食品牌的主要对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