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52)
2023(8715)
2022(6985)
2021(6356)
2020(5294)
2019(11576)
2018(10959)
2017(20925)
2016(11616)
2015(12340)
2014(12166)
2013(12168)
2012(11192)
2011(9496)
2010(9225)
2009(8292)
2008(8505)
2007(7139)
2006(5899)
2005(5012)
作者
(34528)
(28916)
(28799)
(27375)
(18229)
(14195)
(12895)
(11276)
(10744)
(10154)
(9969)
(9427)
(9300)
(9260)
(9061)
(9048)
(8675)
(8541)
(8284)
(8111)
(7457)
(6990)
(6805)
(6691)
(6536)
(6401)
(6353)
(6204)
(5858)
(5852)
学科
(42521)
经济(42461)
管理(37670)
(37157)
(30448)
(29340)
企业(29340)
方法(21504)
数学(19566)
数学方法(19419)
(13599)
财务(13593)
财务管理(13542)
(13302)
企业财务(12996)
财政(12606)
中国(12351)
(10499)
收入(10209)
(10127)
(9998)
农业(9261)
业经(9151)
(8647)
贸易(8647)
(8461)
(7707)
地方(7691)
银行(7670)
(7579)
机构
大学(160454)
学院(159700)
(66925)
经济(65861)
管理(59841)
研究(54889)
理学(53285)
理学院(52698)
管理学(51814)
管理学院(51545)
中国(40137)
(39653)
科学(36329)
(35380)
(31792)
(29080)
业大(28929)
农业(28309)
财经(28213)
研究所(26636)
(25818)
中心(24207)
(22469)
经济学(21899)
财经大学(21053)
经济学院(20131)
(19487)
北京(19178)
农业大学(19031)
(18812)
基金
项目(115890)
科学(90670)
基金(87224)
(79884)
国家(79235)
研究(75700)
科学基金(66750)
社会(51345)
社会科(48907)
社会科学(48891)
基金项目(46569)
自然(45182)
(44283)
自然科(44249)
自然科学(44230)
自然科学基金(43491)
(37962)
资助(34935)
教育(33875)
编号(26593)
重点(26345)
(25575)
(24464)
科研(23608)
(23581)
计划(23526)
创新(23015)
国家社会(22735)
教育部(21538)
(21485)
期刊
(64818)
经济(64818)
研究(44667)
(35760)
学报(34887)
(30370)
科学(28223)
中国(28201)
大学(25320)
学学(24741)
农业(20199)
管理(19543)
财经(14592)
(13051)
金融(13051)
经济研究(12851)
(12369)
(10786)
(10021)
业经(9936)
业大(9536)
技术(9303)
财会(9004)
问题(8969)
教育(8387)
会计(8240)
农业大学(8223)
科技(7792)
(7413)
财政(7413)
共检索到2239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吕宗耀  
局部无餍足性假设是新古典经济学立论基石。根据戈森第一定律和实际生活经验,真实的消费量在固定期限内存在饱和性。新古典经济学基本假设把消费域仅仅集中在无餍足性域内不符合真实的消费规律。从宏观经济层面引入消费具有餍足性假设,对收入—消费曲线进行两阶段线性化模拟,得到包含收入分配变量的国民收入决定式,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国民收入的变动影响因素,认为技术创新是影响收入分配和国民总收入二者之间关系的重要外生因素。在没有重大技术创新的情况下,通过提高低收入群体在国民收入中的分配份额,能克服由生产能力过剩回到均衡状态过程中带来的经济萧条,为宏观上调节收入分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谢琦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虽向企业和政府严重倾斜,但政府的转移支付分配力度尚显不足,导致居民可获得的国民收入分配份额下降趋势明显,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不断加大,居民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严重制约。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应建立劳动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劳动者收入结构;不断完善住房、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调整和改革税收政策;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垄断行业定期分红机制。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楠  
国民收入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对人的权利和自由、社会关系、自信心、公共服务水平、社会道德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必须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出发,扩大居民收入、规范政府收入、控制垄断收入、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谢琦  
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出现了严重失衡,初次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导致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严重影响了广大中低收入居民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劳动报酬都是决定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利润对消费需求仅产生微弱的影响。我国的消费需求属于工资领导型需求,要提高居民消费率,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必须依靠持续增加居民工资性收入才能实现。因此,应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入手,建立企业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调整和完善劳动者工资结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敏  
投资消费失衡严重制约了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民收入在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部门之间的不合理分配是导致我国投资消费失衡的根本原因。国民收入分配对投资消费失衡影响的数理分析和实证分析表明,对投资率、消费率最有影响的是企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是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影响最小的是住户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严阳  
一、问题的提出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连续出现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投资和消费增长过猛以及通货膨胀等经济现象,引起了国内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高度关注。在研究这些现象的成因过程中,提出了“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认为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国民收入“超分配”所形成的。关于“超分配”问题,1984年以来,我国经济学界就已经展开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讨论,主要观点包括:(1)“超分配”是指国民收入使用超过国民收入生产;(2)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使用额超过按上年价格计算的国民收入生产额;(3)积累基金加消费基金超过国民收入生产额,即指分配使用的货币形态的国民收入超过实际生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靳卫萍  
新中国建立之后,收入分配在不断进行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收入分配制度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而变革。当前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受其调节范围的限制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我们需要在借鉴工业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调节范围更为广阔、意义更为深刻的现代国民财富分配体系和制度。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婷  
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也就成为面对的课题。作为收入分配中一次基础性分配,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对于收入分配总量及结构来说具有基本决定作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与否对居民消费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即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及其公平性意义入手,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对消费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推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性进而刺激消费的对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许宪春  
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包括住户、法人企业和政府单位)可以按照其经济活动的特征划分为居民、企业和政府三大常住机构部门,这三大常住机构部门构成这个国家的经济总体。一个机构单位的财富指的是其拥有的所有资产价值减去所有未偿还的负债价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熊鹭  
公私部门结构会对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产生显著影响。政府要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所得的占比,缩小两极分化,创造国企、民企公平竞争的环境。最优公私部门结构应由市场公平竞争和市场失效的范围决定,不要为"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设定人为的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德元  
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问题在于政府、企业、居民三大部门之间比例不当及部门内部差距过大。这既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实现。治理收入差距过大问题,需要推进社会民主治理、完善市场机制并矫正市场失灵,同时依靠法律手段维护和保障分配的合理性。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杨圣明  
本文回顾了国民收入分配问题的历史沿革,指出杨坚白在国民收入统计和理论研究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国民收入初次分配要处理好职工与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再分配方面,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产品分配的精神,对于今天我们研究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问题仍具有指导意义。最后,本文还介绍了国民收入超分配的由来、计算方法及其形成的根源与治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先森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经济体系运行的结果,也是推动经济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结构。实现国民收入合理分配,对促进全省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意义重大。当前,安徽省正处于全面转型、跨越发展、加速崛起的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梁季  
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是指一国国民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家庭之间的分配状态。其分配对象为该国国民收入,分配主体为市场中三类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家庭。从分配层次上看,包括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三个层次。初次分配也称要素性分配或交换性分配,是依据各要素对生产贡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胡必坚  张新民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走低,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利润的比重缺乏约束机制,是初次分配公平的制约因素。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保障制度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未能有效促进再分配公平,捐赠税收优惠激励机制也未能根本促进第三次分配公平。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需要创新财税法制:初次分配中促进劳动、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公平参与分配,再分配中促进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的公平调节,第三次分配中促进个人、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捐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