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60)
- 2023(3835)
- 2022(3281)
- 2021(3322)
- 2020(2823)
- 2019(6314)
- 2018(6451)
- 2017(11697)
- 2016(7182)
- 2015(8472)
- 2014(8426)
- 2013(8005)
- 2012(7831)
- 2011(6912)
- 2010(7180)
- 2009(6558)
- 2008(6766)
- 2007(6346)
- 2006(5638)
- 2005(5073)
- 学科
- 济(25388)
- 经济(25361)
- 管理(15565)
- 业(14036)
- 方法(11954)
- 数学(10477)
- 数学方法(10218)
- 企(10017)
- 企业(10017)
- 农(8068)
- 学(7972)
- 中国(7375)
- 理论(7054)
- 教学(6488)
- 财(5834)
- 地方(5716)
- 教育(5509)
- 农业(5290)
- 税(4717)
- 税收(4512)
- 收(4491)
- 贸(4317)
- 贸易(4312)
- 业经(4219)
- 学法(4205)
- 教学法(4205)
- 易(4140)
- 制(4084)
- 地方经济(3821)
- 学理(3654)
- 机构
- 学院(100494)
- 大学(98950)
- 研究(38903)
- 济(34545)
- 经济(33628)
- 管理(29365)
- 中国(27941)
- 农(27801)
- 科学(27612)
- 理学(24591)
- 理学院(24192)
- 管理学(23298)
- 管理学院(23138)
- 京(22619)
- 所(22398)
- 农业(22317)
- 研究所(20403)
- 业大(20134)
- 江(17275)
- 中心(17271)
- 财(16367)
- 技术(16064)
- 省(14792)
- 农业大学(14139)
- 北京(14068)
- 范(13776)
- 院(13681)
- 州(13579)
- 师范(13529)
- 财经(12398)
- 基金
- 项目(64077)
- 科学(46443)
- 研究(43377)
- 基金(42016)
- 家(39040)
- 国家(38707)
- 科学基金(30418)
- 省(27579)
- 社会(23306)
- 划(22771)
- 教育(22380)
- 社会科(21872)
- 社会科学(21868)
- 基金项目(21549)
- 自然(21148)
- 自然科(20630)
- 自然科学(20615)
- 自然科学基金(20202)
- 资助(19179)
- 编号(18209)
- 成果(15668)
- 重点(15594)
- 课题(14309)
- 发(13778)
- 计划(13714)
- 部(13332)
- 科技(13314)
- 创(12986)
- 科研(12373)
- 创新(12204)
共检索到161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夏志兰 江巨鳌 何长征
为探讨食用菌增产剂Ⅰ号在香菇栽培中的应用效果 ,研究了食用菌增产剂Ⅰ号对香菇发菌、出菇以及后期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栽培料中添加食用菌增产剂Ⅰ号可以促进菌丝生长健壮 ,减少病菌感染 ,提早出菇和增加产量 ,降低病 (畸 )菇率 ,提高品质 ,添加量以 0 .2 %最好 .在香菇出菇后期通过在食用菌增产剂Ⅰ号中浸泡菌筒也可增加出菇数量 ,极显著提高产量 ,并缩短采菇期 ,浸泡时食用菌增产剂Ⅰ号的添加量以 1∶80 0 (质量比 )为宜 .
关键词:
食用菌增产剂Ⅰ号 香菇 栽培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运用空间统计学相关方法对中国及31个省区2001-2013年两大食用菌主要品种(香菇和平菇)的时序演变规律和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总体差距缩小,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食用菌主产区由原来的东部沿海、中部、华南和东北为主的格局,逐渐演变为以东部沿海、华中、华北和东北地区为主的新格局,福建的"中心"地位被河南和山东所代替,"南菇北移"的现象异常明显;香菇和平菇在空间上均呈现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集聚现象,平菇的集聚现象更为明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国育 高峻 武卫 段学良 黄伟 邵宛芳 李荣春 李丹桐 彭子芸 陈蕊
根据茶园的生态环境,结合食用菌覆土栽培的技术要求,开展了"茶树与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茶树和食用菌复合栽培模式具有增加茶园产出与收入;提高茶叶品质与产量;培肥茶园土壤;节省劳力减少支出等优点。为改变茶园种植管理模式单一、总体效益低,改善茶园环境,提高茶园综合效益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茶树 食用菌 茶园 复合栽培 效益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何剑为 娄虹 回晶 郑方亮 刘剑利
近年来食用菌生产企业对栽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在分析传统食用菌栽培学教学模式弊端的同时,对其进行改革创新,引入新的授课方式,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优化,针对当下大学生普遍缺乏劳动锻炼,动手能力较差,被动接受知识的特点,指导学生自己设计、完成食用菌栽培学实验,使学生能够改变被动学习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顺利完成科学研究任务的效率和能力。同时结合市场需求,通过与企业合作等方式使科研工作更贴近市场需求,培养出既能迎合市场以及企业需求,也可投入科研创新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食用菌栽培学 课堂教学模式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小平 吴晓金 胡方平 詹友学
对不同地理来源的49株木霉菌株用5个RAPD引物扩增.结果表明,木霉种间和种内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菌株间差异与地理来源和寄主有一定相关.系统发育树反映的种间关系与形态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不同地理来源的相同种可以通过RAPD分析区分开来.木霉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木霉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适含水量和最适pH分别为28℃、70%和5.7;木霉对35℃以上的高温适应性差异较大,在高温干燥环境下易产孢子,在潮湿环境下孢子最易萌发,菌丝生长旺盛,在pH为11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志香 曾峰 曹秀明 蔡杨星 林冬梅 罗海凌 林占熺
以鲜菌草五节芒和干菌草五节芒栽培香菇,比较鲜、干菌草两种培养料中,菌丝体的形态结构、子实体的生长情况及培养料的生物学效率,并测定鲜、干菌草栽培所得的香菇子实体中水分、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灰分和总糖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及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鲜、干菌草培养料中,香菇菌丝体的形态差异明显,子实体生长情况相似;鲜菌草培养料的生物学效率高于干菌草;鲜菌草栽培的香菇子实体中粗脂肪、粗蛋白、灰分和氨基酸等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略低于干菌草栽培的香菇子实体,前者的总糖含量高于后者,重金属含量均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因此,使用
关键词:
鲜菌草 干菌草 香菇 品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叶子豪 罗国安 王增 姚任图 陆尤尤 吴家森 许在恩
【目的】探究食用菌栽培后毛竹林地土壤养分和细菌群落特征的变化,为毛竹林下栽培食用菌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20年10月在余姚市林场毛竹林下进行食用菌仿野生栽培,设计4个处理:分别栽培竹荪、大球盖菇和羊肚菌及对照(传统经营毛竹林,林下未栽培食用菌)。于2021年7月采集出菇结束后的土壤,利用PCR扩增技术研究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土壤养分状况与细菌群落α多样性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土壤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1)与对照相比,毛竹林下栽培大球盖菇能够显著增加土壤养分(P<0.05),土壤有机碳、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增加13.70%、 6.48%、 380.00%、 100.68%、 33.75%和20.75%。2)与对照相比,在毛竹林下栽培羊肚菌能够显著缓解土壤酸化,并显著增加土壤有效磷、硝态氮含量(P<0.05),分别增加665.60%和250.31%。土壤细菌α多样性显著提高(P<0.05),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发生改变,土壤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而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著提高(P<0.05)。3)竹荪处理对毛竹林土壤养分影响较小,属分类水平上细菌优势群落组成与对照相似,但细菌扩增特征序列来源最复杂。4)各处理土壤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细菌优势门(P<0.05)。5)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土壤细菌群落相对丰度显著相关(P<0.05),酸杆菌门与土壤水解性氮、铵态氮和有机碳含量正相关,与土壤pH值负相关,土壤pH值、有效磷含量、硝态氮含量与Chao1、Shannon-Wiener和Simpson指数显著相关(P<0.01)。【结论】毛竹林下短期栽培大球盖菇使土壤养分提升的效果显著,栽培羊肚菌能够有效缓解土壤酸化,不同食用菌对土壤细菌群落影响差异大,在生产中可根据实地情况选择栽培。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超 杨镇 张敏 刘国宇 马世宇
食用菌工业化生产是现代农业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国内外食用菌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对其本身的发展具有跨时代的意义,而且对我国现代化农业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食用菌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盲目投资必然会带来惨痛的失败。理智的分析、专业的人才、完善的硬件条件、现代化的管理缺一不可。我们在期盼食用菌工业化美好明天的喜悦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谦虚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利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
秸秆 基质化 食用菌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林辰壹 帕提曼·阿布都热合曼 赵琴 陈高安
以新疆农业大学"民语言"学生食用菌栽培课程为例,基于当前"民语言"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民语言"学生食用菌栽培学课程的学习特点,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实现"民语言"学生平等享有教育教学资源、能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达到提高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抓住市场环节、提高食用菌认知度、培养学习兴趣;增设实验项目、提高动手能力、巩固教学效果;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兴趣活动、注重知识的拓展与更新,系统掌握知识提高科学研究素养;展开讨论会、巩固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活动改革。
关键词:
“民语言” 人才培养 食用菌 教学改革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芳灿 张树庭
以24个香菇菌株为材料,对其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及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进行了分析。在菌丝原生质体单核体中,未获得原双核体预期应有的1:1的核型比例。在担孢子中,4种类型的单核体亦不呈预期的1:1:1:1之比。为确定在中国广泛栽培的香菇菌株中所存在的A、B因子的数目,进行了24个菌株单核分离物间的交配试验。鉴定表明,4个野生菌株有7个不同的A因子和8个不同的B因子,而20个栽培菌株仅有13个不同的A因子和14个不同的B因子。
关键词:
香菇 不亲和性因子 交配型 种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文斌 张玉飞 李毅志 范文丽 舒黎黎 李天来 杨宇
在香菇生产中,为了满足香菇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实现提质增效,在覆盖材料上寻找一种新型棚膜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探讨PEP绿白膜在香菇集约化生产中应用效果,在辽宁地区香菇生长关键时期(大暑和白露节气期间)分别测定PEP绿白膜和PVC膜为覆盖材料的2栋大棚内环境因子(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的变化情况,并检测香菇主要品质指标(菇型、颜色、营养物质和氨基酸含量),以期为PEP绿白膜在香菇集约化生产中的优化应用提供数据支持,以提高辽宁地区夏季香菇生产的水平及产品品质。试验结果表明:7月末(大暑节气),与PVC膜处理相比,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的处理可以使大棚内中午最高温度降低1.6~2.1℃,光照强度由5088lx降至279lx,空气相对湿度由50.1%提高至73.2%;9月初(白露节气),使用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的处理可以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由60.4%提高至71.0%。PEP绿白膜处理对棚内CO2浓度没有显著影响。香菇品质检测结果表明,以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的处理香菇个体大(PEP处理比PVC处理盖径增加17.1%,单菇鲜重增加37.9%,单菇干重增加45.4%)、菇型正、菇体颜色浅、菇柄较长,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但呈味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和氨基酸总量较低,风味不如PVC为覆盖材料的处理。在辽宁地区夏季香菇设施栽培中,采用PEP绿白膜为覆盖材料以期增产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基中营养成分和其他栽培措施,以期提高香菇的口感风味。
关键词:
香菇 PEP绿白膜 环境因子 品质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韦佳培 张俊飚 吴洋滨
利用对中国东部和中部6个省份207户食用菌种植户的调查数据,以食用菌栽培废料为例,本文分析了农民对农业生产废弃物的价值感知状况,并通过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对食用菌栽培废料的价值感知有助于改善其对食用菌栽培废料的处理行为;农民个人特征因素中,是否参加农业协会等农民合作组织显著影响农民对食用菌栽培废料的价值感知,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是否是干部、是否具有专业技能则影响不显著;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到最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距离、居住地附近道路等级显著影响农民对食用菌栽培废料的价值感知。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敏 余明玉 杜瑞卿 惠丰立 杨柯金
以玉米秸秆粉为主料,栎木屑和麦麸为辅料,采用有限制的配方均匀设计对玉米秸秆代料栽培香菇的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以80%栎木屑和20%麦麸的组合为对照组,测定了香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2个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质量分数与香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存在显著负向线性回归关系;栎木屑质量分数与香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存在显著正向线性回归关系;麦麸的质量分数变化虽没有直接表现出与香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变化的规律性关系,但与玉米秸秆粉、栎木屑共同作用时,与玉米秸秆粉的交互作用表现出与香菇产量和绝对生物学效率的负向线性回归关系。由此可以得出:玉米秸秆粉质量分数不宜过高,当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72.61%,栎...
关键词:
配方均匀设计 香菇 玉米秸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建民 周志春
香菇等食用菌在我国具有近千年的栽培历史 ,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食用菌原料林的培育对于以阔叶树为原料的食用菌产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重点对食用菌原料林树种的优选、人促更新定向培育、主要原料林树种的丰产栽培以及其采种基地建设等进行述评。根据食用菌原料林培育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技术对策和今后的研究重点 ,包括主要原料林树种的良种选育和扩繁技术、育苗技术、松杉林冠下造林技术和多种食用菌原料林树种混植技术、二代食用菌原料林的萌芽更新技术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三梅 王永飞 亦如瀚
对食用菌育种目标及单孢分离、组织分离、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理化诱变、空间诱变、分子生物学等育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认为随着生物学的发展,杂交育种、原生质体融合及分子生物学方法仍然是食用菌育种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食用菌 育种目标 育种方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