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53)
- 2023(13402)
- 2022(11840)
- 2021(11128)
- 2020(9326)
- 2019(21512)
- 2018(21373)
- 2017(41411)
- 2016(22307)
- 2015(25100)
- 2014(24803)
- 2013(24382)
- 2012(22066)
- 2011(19579)
- 2010(19009)
- 2009(17091)
- 2008(16130)
- 2007(13554)
- 2006(11511)
- 2005(9420)
- 学科
- 济(84954)
- 经济(84862)
- 管理(64258)
- 业(61169)
- 企(51052)
- 企业(51052)
- 方法(44620)
- 数学(39341)
- 数学方法(38804)
- 农(23285)
- 财(22136)
- 中国(20146)
- 业经(18925)
- 学(18674)
- 地方(15853)
- 农业(15575)
- 贸(15184)
- 贸易(15176)
- 易(14707)
- 务(14655)
- 财务(14585)
- 财务管理(14557)
- 理论(14357)
- 企业财务(13828)
- 和(13773)
- 技术(13726)
- 制(13627)
- 环境(13532)
- 划(12095)
- 银(11261)
- 机构
- 大学(307554)
- 学院(306990)
- 管理(126872)
- 济(118946)
- 经济(116477)
- 理学(111948)
- 理学院(110786)
- 管理学(108684)
- 管理学院(108148)
- 研究(96556)
- 中国(70196)
- 京(63819)
- 科学(62197)
- 财(51879)
- 农(51164)
- 业大(49386)
- 所(46992)
- 中心(45083)
- 研究所(43531)
- 财经(43390)
- 江(41709)
- 农业(40302)
- 经(39781)
- 范(39480)
- 北京(39388)
- 师范(39076)
- 院(35591)
- 经济学(35071)
- 州(34168)
- 商学(33084)
- 基金
- 项目(224719)
- 科学(176707)
- 基金(163854)
- 研究(161370)
- 家(143494)
- 国家(142318)
- 科学基金(122992)
- 社会(101012)
- 社会科(95719)
- 社会科学(95692)
- 基金项目(87922)
- 省(87569)
- 自然(82449)
- 自然科(80538)
- 自然科学(80515)
- 自然科学基金(79027)
- 教育(74499)
- 划(73873)
- 资助(67284)
- 编号(65842)
- 成果(50758)
- 重点(49864)
- 部(49439)
- 创(46712)
- 发(46702)
- 课题(43900)
- 科研(43725)
- 创新(43553)
- 教育部(42361)
- 大学(42025)
- 期刊
- 济(120629)
- 经济(120629)
- 研究(82658)
- 学报(51096)
- 中国(49669)
- 科学(46014)
- 农(45467)
- 管理(44397)
- 大学(39113)
- 财(38393)
- 学学(37117)
- 农业(32247)
- 教育(31384)
- 技术(27099)
- 业经(21324)
- 融(21103)
- 金融(21103)
- 财经(19937)
- 经济研究(19372)
- 经(16911)
- 业(16495)
- 图书(15775)
- 问题(15512)
- 科技(15395)
- 理论(14913)
- 版(14841)
- 技术经济(14326)
- 商业(14140)
- 实践(13896)
- 践(13896)
共检索到4176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何宇纳 张晓勇 Hans Dagevos Ivovander Lans 翟凤英
本文结合当今中国最突出的现象——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社会和快速上升的肥胖流行趋势,利用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消费者按照食物消费特点进行分层,结果得到4个不同的膳食特点的消费群体,即"黄土高坡"、"江南水乡"、"小康之家"、"西洋情调"。本文比较了各类膳食特点人群的肥胖率及社会人口学特点,结果显示,处于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小康之家"和"西洋情调"组由于膳食中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的摄入,超重和肥胖率最高;中等生活水平的"江南水乡"组由于较为平衡的膳食结构,超重和肥胖率最低;而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黄土高坡"人群,膳食质量较差,但超重和肥胖率却较高...
关键词:
食物消费 肥胖 膳食结构 消费者分层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李辉尚 许世卫 孔繁涛
本文运用修正的AIDS模型,对2001-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不同收入组的食物消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粮食、油脂类、蛋类、菜类是城镇居民的重要必需生活品,其需求量对价格反应不敏感,刚性消费特征明显;奶类仍是低收入户的奢侈品,不同收入组间肉禽类消费支出弹性没有差异;肉禽类、酒类和奶类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相对比较敏感;粮食、肉禽类等价格变动对其他食物需求量影响较大,但其影响程度随收入增加而呈减小趋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肉禽类、酒和饮料、干鲜瓜果价格变动对其他食物需求量有较大影响,而粮食、肉禽类、菜类等的需求量受其他食物价格波动的影响较小。
关键词:
城镇居民 食物消费 收入分层 AIDS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问锦尚 韩昕儒 郑志浩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居民超重肥胖问题迅速蔓延,该现象背后隐含着对个人人力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治理负担。超重肥胖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影响居民食物消费的因素中,除收入和价格等传统要素外,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食物消费习惯不容忽视。本文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采用嵌入动态机制的近乎完美需求系统(AIDS)模型和人体体重形成模型,搭建了“价格/收入—食物—卡路里—体质指数(BMI)”联动关系式,实证分析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及其对超重肥胖状况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具有显著的习惯形成效应,其中,食用油、谷物、蔬菜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度大于其他食物类别;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强化了农村居民食物消费需求对于收入和食物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引致的营养结构变化是导致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食物消费的习惯形成效应加剧了经济增长背景下农村居民超重肥胖的蔓延趋势。因此,应加强营养均衡导向的健康饮食模式的长期宣传,逐步引导农村居民形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通过饮食干预措施从根源处遏制农村地区超重肥胖蔓延趋势。
关键词:
农村居民 食物消费 习惯形成 超重肥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殷钰 郑志浩
基于Philipson&Posner[1]的理论,从技术进步角度入手,利用城乡居民近半个世纪的数据分析描绘出中国居民超重和肥胖这一健康危机产生的两个路径(食物消费结构和体力消耗)的传导机理和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尽管食物价格有所上涨,但是对于人们迅速提高的收入来说,其实际价格下降了,这是促进食物消费从而导致中国城乡居民超重和肥胖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农业技术进步后食物供给增加所带来的重要结果;工作强度、交通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的改变降低了居民的体力消耗,这也是引发超重和肥胖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食物消费 体力消耗 超重和肥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朱立志 方静
本文以德国为比较对象,探索食物消费的变化规律并获取对中国的有益启示。在未来的时间内,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应既注重数量安全又应考虑结构合理性,本文可为制定这方面的相关引导性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改善,中国国内居民食物消费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总结并借鉴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食物消费升级模式,对科学提升中国居民食物消费水平和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盼盼 王灵恩 白军飞 刘晓洁 成升魁 符绍鹏
随着旅游消费的快速发展,旅游成为驱动城市餐饮食物消费的重要动力,然而旅游城市食物浪费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中国食物可持续消费和粮食安全的重要问题。为探究旅游城市餐饮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本文构建了消费者在外就餐食物消费与浪费模型,利用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4个旅游城市159家餐饮企业2293份消费者餐桌食物浪费现场调研一手数据,实证分析了旅游城市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特征,尤其是旅游者和非旅游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及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餐饮消费者每餐人均浪费量为79.52g。从消费者类型分析,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96.54g)高于非旅游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73.79g);从就餐原因看,当就餐原因为朋友聚餐时相比其余就餐原因容易造成更高的食物浪费量;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是影响其食物浪费行为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教育水平和年龄结构对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呈"倒U型"特征,即随着教育水平和年龄的增加,消费者人均每餐食物浪费量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另外,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容易产生食物浪费行为,不同消费时间、不同就餐频率群体的食物浪费同样呈现出显著差异。减少餐饮食物浪费,倡导低碳、绿色和可持续消费模式需要政府、餐饮企业、消费者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行动。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韩昕儒 陈永福
本研究基于国家统计局2007~2009年城镇居民住户调查中不同收入层次农民工样本,运用二次型近似理想需求系统模型(QUAIDS)对其家庭食物消费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部农民工样本的各类食物支出弹性均显著为正,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民工的粮食和蔬菜的支出弹性值呈增加趋势,畜产品呈减少趋势,食用油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农民工的各类食物自价格弹性均显著为负,且总体来看农民工对食用油的价格变化最为敏感,但低收入家庭对蔬菜的价格变化更为敏感。本文的政策建议是,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政府有必要确保城镇地区食物供应总量和增量,尤其是要制定确保蔬菜、粮食和食用油预期增量有效供给的相关对策...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秀清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黄孝岩 李国祥
运用动态GTAP模型评估RCEP实施后第5年、第10年和第20年的经济效应,并使用AnalyseGE程序分解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进口的变动效应,以探究RCEP对居民膳食消费升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RCEP通过降低农产品贸易成本所引致的进口扩张能有效缓解我国重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压力,居民对肉奶瓜果等食物的进口需求远高于口粮类产品,促进了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RCEP影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主要路径是替代效应,而收入效应的作用相对较小;RCEP伙伴农产品的大量涌入,会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一定冲击。鉴于此,应深化多方位合作,强化供应链保障能力,增强RCEP农产品供给稳定性,充分发挥其对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升级的替代效应;多措并举提升居民收入水平,补齐居民消费能力以推动膳食结构转型;重视RCEP伙伴农产品对国内肉类、奶类及糖类等弱竞争力产业的冲击,从顶层设计、技术创新等方面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RCEP 食物消费 动态GTAP模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廖芬 青平 侯明慧
巨大的食物浪费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后果,阻碍社会的发展。消费者是食物浪费产生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减少食物浪费,就必须了解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利用961个消费者的调查数据,从食物和环境相关行为两个角度,分析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探讨消费者食物浪费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食物浪费量较大,占总食物量的16.52%。一般态度、金钱态度、环境态度、主观规范、个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均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其中,环境态度对减少浪费意愿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食物浪费的一般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个人规范影响最小。而减少食物浪费意愿则显著负向影响消费者的食物浪费行为。因此,为有效减少食物浪费,提出加强沟通宣传、改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的行为态度;规范相关条例制度、强化消费者减少食物浪费的规范;同时加强相关培训教育、提高消费者对食物浪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的建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盼盼 白军飞 刘晓洁 成升魁
食物浪费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消费端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且呈日趋严重的趋势。消费端的食物浪费主要分为家庭食物浪费和在外食物浪费;消费端的食物浪费对国家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消费端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人口特征、消费者的行为与意识等。目前对消费端食物浪费的研究多采用称重(或估算)和计量模型等方法,仍需要通过发展更合理的量化方法、建立更完整的理论模型、提出更完善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减少消费端食物浪费需要从政府、社会、个人等多角度出发,促使多方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应对消费端食物浪费问题。
关键词:
食物浪费 消费端 影响与行动
[期刊] 预测
[作者]
封志明
1 我国人口的食物消费现状 1.1 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主要食物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食物消费仍属温饱型 (1)植物性食物:粮、油、糖生产在1984年和1985年达到峰值后,基本停滞不前,水果旺盛的增长势头不减;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均植物性食物,除水果外均已出现下降趋势。 1982年和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350kg和394kg,基本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与国际上相比,我国的粮食消费仍处于低水平,只是勉强够吃,约是美国的1/4,苏联的1/2。1985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登峰 封志明
文章以恩格尔系数、人均国民收入、食物消费结构与膳食营养水平为主要指标,分析了部分国家食物消费的发展历程及其处于小康阶段的食物消费水平,讨论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发展阶段及未来小康社会的食物消费与粮食需求。中外对比研究表明:中国刚刚跨入小康生活的门槛,与中下等发达国家相比,恩格尔系数和人均国民收入差距较大,由小康社会走向富裕生活,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食物消费数量已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就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而言,动物性食物比重过低、优质蛋白质不足;无论是能量、蛋白质,还是脂肪,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研究认为,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张,农业自然资源利用面临人口增加与消费扩张的双重压力,日本...
关键词:
食物消费 国际比较 小康生活 资源基础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毛学峰 刘靖 朱信凯
通过梳理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食物消费统计资料,本文发现食物消费存在四大特点,分别是在经济水平发达之前食品消费严重依赖本国(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食物消费饱和状态广泛存在、班尼特法则和在外饮食常态化。另外,当人均GDP进入15 000美元~20 000美元区间后,食物消费趋于稳定或缓慢增长,粮食和肉类人均消费(包含水产品)均趋近于"双百"状态:口粮消费约100千克,肉类和水产品加总约100千克。通过考察中国内地的食物消费现状,本文发现2020年后中国内地的食物消费将趋于稳定或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在肉类、植物油和食糖消费上还存在较大缺口。
关键词:
国际经验 食物缺口 食物消费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晓兵 赵龙强 闵师 王悦
农村食物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消费需求和改善农村居民营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2022年三省农户社会经济调查数据,在应用机器学习Ⅳ-LASSO算法筛选出工具变量的基础上,利用工具变量法实证估计农村食物市场对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食物市场发展显著影响了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降低了营养不良发生的概率,但同时也增加了超重发生的可能性。此外,农村食物市场对不同群体特征的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存在异质性作用,尤其对家庭人均土地规模较小的群体作用效果较为明显。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农村食物市场主要通过提高家庭膳食质量和营养摄入两条路径来实现农村居民营养健康的改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发现为加强农村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农村居民营养健康提供了经验证据与决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