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78)
2023(5006)
2022(4246)
2021(3824)
2019(6956)
2018(6806)
2017(13241)
2016(7041)
2015(8375)
2014(8418)
2013(8476)
2012(8406)
2011(7880)
2010(8237)
2009(7906)
2008(7766)
2007(7173)
2006(6937)
2005(6674)
2004(6015)
作者
(22397)
(18738)
(18665)
(18025)
(11921)
(8727)
(8418)
(7116)
(7078)
(6703)
(6590)
(6167)
(6145)
(6055)
(6006)
(5740)
(5456)
(5423)
(5357)
(5075)
(5007)
(4564)
(4556)
(4429)
(4248)
(4141)
(4063)
(3880)
(3874)
(3686)
学科
(54330)
经济(54287)
管理(20470)
地方(15425)
(15257)
方法(13547)
(11941)
数学(11795)
地方经济(11761)
数学方法(11654)
(11382)
企业(11382)
中国(11153)
(10162)
业经(9054)
(7647)
(7641)
经济学(6792)
农业(6676)
(6527)
金融(6527)
环境(6348)
(6138)
(6129)
银行(6122)
(5917)
(5853)
(5639)
理论(5577)
(5551)
机构
大学(115668)
学院(115498)
(59429)
经济(58308)
研究(45968)
管理(39640)
中国(35955)
理学(32148)
理学院(31757)
管理学(31250)
管理学院(31019)
(26259)
科学(25349)
(24521)
(24234)
研究所(21270)
中心(20155)
财经(19990)
经济学(19458)
(19315)
(18283)
(17883)
经济学院(17052)
北京(16231)
(15976)
师范(15870)
(15405)
(14912)
财经大学(14398)
科学院(14239)
基金
项目(63854)
科学(49632)
研究(48863)
基金(45538)
(38868)
国家(38544)
社会(32862)
科学基金(32067)
社会科(31078)
社会科学(31072)
(24464)
基金项目(22853)
教育(21736)
(19718)
资助(19518)
编号(19273)
自然(17959)
自然科(17443)
自然科学(17438)
成果(17334)
自然科学基金(17107)
(15273)
重点(14691)
(14361)
课题(14112)
国家社会(13915)
(13380)
经济(13250)
发展(13030)
(12871)
期刊
(80335)
经济(80335)
研究(42810)
中国(24151)
(20521)
(17870)
管理(16934)
学报(15608)
科学(14434)
(13239)
金融(13239)
经济研究(13053)
农业(12124)
大学(11904)
财经(11565)
教育(11372)
学学(11133)
业经(10669)
技术(10594)
问题(10507)
(10209)
世界(7904)
(7806)
技术经济(7534)
经济问题(6844)
国际(6801)
统计(6790)
经济管理(5938)
改革(5719)
(5719)
共检索到1998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可山  
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原因是经营者受经济利益驱动而实施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与食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被异化、食品的价值表现被扭曲、资本逐利的本性被放大密切关联。为此,必须完善市场体系,建立有利于食品安全评价的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建立有利于实现优质优价的政策环境;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建立有利于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晓唯  张波  
食品安全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食品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虽然近年来我国更加重视对食品安全的治理,同时也加强了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但是单纯依靠政府的监管并不能从根源上治理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要在继续加强政府监管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政府监管的技术,还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以构建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晗璐  曾宪瑛  
管制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之一。近年来,由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各种恶性案件不断发生,令人触目惊心。这是经济市场失灵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具体表现。本文立足于政府管制理论,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解释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问题,重申市场自身调节的局限性,并由此得出政府进行适当管制的必要性,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李莉  揭筱纹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成国人心中忧患。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有效监管,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一、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1.企业质量诚信缺失近年来,各类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其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质量诚信缺失。人为故意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质,人为故意染污食品的非传统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些企业经营者不讲诚信,为了追求不正当利益,丧失商业伦理道德,采用一切可能降低成本的手段,故意非法添加非食用的工业用化工原料,超限度、超浓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刘纯彬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两个角度:一是量,二是质。量是解决吃饱的问题,质是解决吃好的问题。二者是一件事物的不同侧面,紧密相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不但解决了温饱,大部分人已经丰衣足食。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即使年年有大灾,但西方不亮东方亮,灾了南方有北方。1960年代的大饥荒是人祸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和平  
无视法律禁令、疯狂追逐利益导致了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给消费者生命、健康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企业良知被拷问的同时,也充分暴露出某些政府职能部门监管的缺位和法治的薄弱。实现法律对经济利益的调整,维护社会正义,切实防范此类事件再次上演、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迫在眉睫。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胡岳岷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政治稳定的首要问题。中国粮食安全,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未来意义。然而,中国未来粮食安全则面临着资源禀赋的严峻挑战。任何盲目乐观都是非常危险的。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面向未来,应对挑战,在人口政策、土地制度、水利政策、财政政策、储备制度等制度安排上作出明智的选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应恒  霍丽玥  
从经济学角度对现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多层面分析 ,从其外在表现、特点、影响、发生机理到相关理论 ,初步建立了一个分析框架 ,从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 ,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目标应该是食品风险最小化。通过维护市场公正以及提供相关信息改变消费者支付意愿 ,将是发挥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最有效手段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想  黄安楠  李昕玮  
近年来,国内一些食品加工企业热衷于通过自建上游生产基地等方式实施纵向整合,以此向公众显示其在质控能力上的高额投资。同时,面对该项投资,消费者对企业的实际质量控制水平却缺乏足够的信任。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事前能力投资与事后追责的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此现象进行了解释。我们发现:由于能力投资背后的质控努力是企业的私人信息,企业将可能闲置一部分投资,其实际的质控努力水平可能会低于事前投资所蕴含的质控潜能,从而在显性投资水平与隐性质控行为上表现出"名不副实"的特征,导致在投资上的"策略性产能过剩"。进一步,增强监督的有效性和加大对低质量行为的惩罚可以促进企业采取"名副其实"的高水平质控。文章的研究有助于从微观层面解析质量与效率的内在关系,所得结论不局限于食品安全领域,也能为我国科研资助及精准扶贫等其他领域的政策设计提供一定启发,有助于深入理解质量强国战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瑞明  段雨玮  黄维乔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军林  姚东旻  李三希  王麒植  
食品安全取决于厂商在原材料、卫生条件等不同维度上的投入,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监管成为解决厂商道德风险的重要手段。食品生产技术的高度分工(如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的技术要求),导致政府的监管机构也必须形成相应的技术部门与之对应。这些来自于技术差异而天然分化出的监管部门应该进行独立分头监管,还是实施统一决策的合并监管呢?本文基于中国现实情况,从监管效力的角度,采用静态三方博弈的框架对分头监管与合并监管的优劣进行比较。总体来看:合并监管在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和规范厂商行为层面均优于分头监管。最后,通过对监管转型的研究,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两步转型和分行业先后转型的方式,降低监管方式转型对社会总福利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梁杰  陈雨生  尹世久  
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考察影响信息传递者(农户或企业)传递可追溯信息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人类具有社会偏好,信息传递者在无监管环境下仍会传递一定量的可追溯信息;专业机构对信息传递者进行监管,可以约束信息传递者的道德风险行为,提高其传递可追溯信息的积极性,且监管力度越大,信息传递者传递可追溯信息的数量越多;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认知程度显著影响信息传递者的可追溯信息传递行为;可追溯信息从长远来看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瑞明  段雨玮  黄维乔  
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食品安全事故令人担忧。为什么在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进行治理后,食品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层出不穷?本文在更为贴近现实的行为法经济学分析框架下研究发现: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会放大"造假冲动",使得企业生产更多的假冒伪劣产品,而且企业的造假行为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和"互动传染效应",这些效应在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形成"行业危机"。这更好地拟合了现实情况,有效弥补了新古典模型的分析缺陷。在行为法经济学视角下,即使不改变其他的制度,仅仅改变监管资源的分配,就可以取得更好的短期效果。针对企业的"短视认知偏差",通过设置"黑名单"和"累犯重罚"制度,重点监控"领队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差的企业以及造假成本较低的行业等措施可以有效"锁定"企业的造假动机。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的制度调整之间具有"交叉加强效应",可以通过"多管齐下"的方式起到更好的治理效果。因此,应当采取短期治理措施和长期治理战略搭配,"长短兼顾、协同治理"的手段。本文的研究修正和弥补了传统分析中的不足,对当前食品安全治理和未来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完善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常伟  顾海英  
在中国,消费者对一些屡次曝出食品安全问题的知名企业,表现出相对容忍的态度,引起了学者关于中国消费者"记性差"的质疑。本文利用博弈模型,对中国消费者容忍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并通过调查,初步检验了部分参数水平,得出如下结论:对问题企业的容忍并非缘于中国消费者的记性差,而是由于中国消费者具有对行业食品安全水平不信任的信念,同时,消费者缺乏统一的行动,不能给企业带来可置信的市场威胁。另外,中国目前不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较低的信息到达率以及消费者自身的风险偏好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消费者的容忍策略。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吕玉花  
本文认为,从产业组织角度来看,食品安全问题是一个企业行为和市场绩效问题。本文区别于从消费者支付意愿和政府规制的角度,而是从食品生产的纵向过程入手,基于投资激励和谈判理论,研究了一体化所有权结构和分散所有权结构下的厂商卫生投资行为。文章认为,由于食品生产环节之间的所有权关系不同,厂商在控制各生产环节的病菌扩散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也不同,投资激励的不一致性造成食品的安全性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纵向一体化更有助于食品安全性的提高。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对于食品生产企业来说扩大企业经营的空间,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食品生产过程中激励不一致所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