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22)
2023(12726)
2022(10451)
2021(9762)
2020(7921)
2019(17475)
2018(17119)
2017(31740)
2016(16756)
2015(18567)
2014(18119)
2013(17552)
2012(16148)
2011(14963)
2010(15112)
2009(14584)
2008(14150)
2007(12198)
2006(11344)
2005(10638)
作者
(45081)
(37472)
(37335)
(35948)
(24016)
(17710)
(16967)
(14428)
(14388)
(13228)
(13144)
(12409)
(12004)
(11974)
(11965)
(11677)
(11166)
(10757)
(10673)
(10224)
(9401)
(9031)
(8897)
(8757)
(8625)
(8521)
(8158)
(7838)
(7527)
(7338)
学科
(88014)
经济(87928)
管理(43929)
(39658)
(30798)
企业(30798)
方法(29877)
中国(26831)
数学(26526)
数学方法(26370)
(19335)
(19264)
地方(19011)
(17983)
业经(17210)
(15799)
银行(15796)
(15785)
贸易(15774)
(15393)
(15265)
(15254)
金融(15253)
(14299)
(13806)
地方经济(12990)
农业(12054)
环境(11844)
(11080)
体制(11024)
机构
大学(238789)
学院(237242)
(116489)
经济(114530)
研究(89537)
管理(86437)
中国(73430)
理学(72591)
理学院(71778)
管理学(70848)
管理学院(70369)
(55906)
(50176)
科学(46587)
(43680)
财经(43139)
(39414)
中心(39367)
经济学(39061)
研究所(39006)
经济学院(34865)
(34685)
北京(32786)
财经大学(32137)
(31880)
(31391)
(31205)
师范(30987)
(27205)
业大(26480)
基金
项目(148528)
科学(118798)
研究(114344)
基金(110761)
(95201)
国家(94453)
科学基金(80961)
社会(78517)
社会科(74476)
社会科学(74459)
基金项目(55888)
(53400)
教育(52103)
自然(46540)
(45498)
自然科(45455)
自然科学(45441)
资助(45307)
自然科学基金(44650)
编号(44639)
成果(37614)
(35008)
国家社会(34737)
重点(34004)
(33140)
课题(31638)
教育部(31239)
中国(31181)
(30443)
(30341)
期刊
(137073)
经济(137073)
研究(86057)
中国(51410)
(42032)
管理(34192)
(31372)
金融(31372)
科学(30742)
(30321)
学报(30080)
教育(25758)
大学(24493)
经济研究(24358)
财经(23054)
学学(22885)
农业(20326)
(20076)
技术(19545)
业经(18583)
问题(17371)
(16419)
国际(15217)
世界(15200)
技术经济(12484)
统计(11958)
(10942)
经济问题(10765)
(10471)
现代(10411)
共检索到383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郭威  刘晓阳  
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银行估测2020年全球经济实际缩减4.3%,几乎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三倍。回顾二战以来发生的历次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风险,不难发现:风险的产生与彼时的全球经济治理密切相关。一方面,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安排具有内生性和滞后性,无从有效解决国际经济问题,也无法实时适应国际经济格局;另一方面,风险倒逼的催化效应时常发生,风险的产生也在助推着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变迁。本文将全球经济治理三个阶段,围绕轴心货币、失允标准、共识危机三个因素,分析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的困境,从内在要求、现实选择、必然趋向三个角度梳理其演进逻辑。在此过程中,中国应力求由积极参与者向主导塑造者转变,积极构建人民币国际化风险防控"防火墙";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标准制定;努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冷万欣  
日前,在土耳其安卡拉落幕的20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国经济再次成为各国财长关注的焦点。根据会后媒体的报道称,20国集团的财长们认为全球经济无须担心中国放缓。他们对中国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当然,这只是今年众多国际会议中的冰山一角。不得不说,近几年来,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桑百川  王伟  
全球经济治理是全球治理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和延伸。全球治理体系在塑造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上的力不从心,便成了全球经济治理诞生的内生动力。根据2011年联合国秘书长报告中的定义,全球经济治理是指多边机构和进程在影响全球经济政策、规则和法规方面发挥的作用。定义既强调了经济治理在全球经济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陈伟光  刘彬  聂世坤  
在新技术革命、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下,国家行为体的权力、利益、观念等结构性变化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加速变迁。中美两国是最重要的国家行为体,代表制度整合和制度分立两股力量,双方的制度博弈将决定全球经济治理制度变迁的方向。未来,真正的多边主义与伪多边主义、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霸权和反霸权将在国际舞台上不断角力,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网络将呈现复杂性增强和区域化增进的特征。面对中美两国的制度差异,需要承认制度多样性,提升制度包容性,才能深入推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张勤   仝宇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的三重赤字。基于技术-经济、技术-社会和技术-制度的逻辑框架,对人工智能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理论逻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技术-经济框架下的马太效应、技术-社会框架下的AI决策二律背反效应和技术-制度框架下的治理主体转化效应分别对民主赤字、责任赤字和制度赤字产生影响。在政策路径上,人工智能赋能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全球化模式,塑造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构建符合伦理、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框架,驱动全球经济治理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国家AI主权,应对全球经济治理主体的“多中心化”趋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潘凤  闫振坤  
边缘与中心的关系探讨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经典命题。受限于边缘地区发展基础和要素体制的制约,"从边缘走向中心"无论在理论还是现实层面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建国7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从边缘不断走向中心的成功案例。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路径经历了世界格局双体系下的自力更生阶段、欧美主导世界格局下的融合发展阶段和边缘向中心转换与中心强化的过渡阶段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中国在宏观层面形成了适应全球分工体系调整的战略联动与超越机制、在中观层面形成了持续工业化目标下的产业政策引导机制、在微观层面形成了市场培育与技术升级交互牵引下的循环反馈机制,三大机制系统衔接,造就了逐步打破传统"中心-外围"不均衡格局的强大内在动力。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包含着对传统"中心-外围"理论的超越和突破,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将军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规制和刚性兑付的约束,提升了信托业整体的信任度。随着我国信托业的正面形象逐步树立,居民在利率极低、资本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选择购买信托产品来理财,是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迅速增长的金融逻辑。我国信托业具有满足理财需求、提升金融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的功能,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相一致。防范信托业的风险需要政府的立法、监管和信托公司自身风险控制相结合的综合应对策略。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刘彬  
制度型开放是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过程中,国家深度协调国内市场、世界市场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具体体现。改革开放是以开放促改革的渐进过程,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为国内市场深化改革提供动力。当前,制度型开放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持续动力,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有助于夯实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国内制度基础。同时,为应对逆全球化浪潮和“平行市场”的风险,中国需要通过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接国际通行规则,维护世界市场开放,推动全球化发展;增强国内制度向外延伸,改革国际制度、增加制度供给,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制度的话语权,尤其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及相关机制创设,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徐秀军  
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未发生逆转,但全球经济治理却进入一个深度变革的时期,国际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双边和多边关系随之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全球经济治理正逐步从相对无序的状态朝着以规则为基础的相对有序的方向迈进,国际制度和规则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实现自身利益的最重要的工具。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苗庆红  
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40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举世无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双重转型。独特的经济转型构成了影响中国税制变迁的重要制度环境。中共历届三中全会不仅决定了经济转型的关键时间节点,而且决定了中国税制改革变迁的路径。配合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中国税制改革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和推进,中国税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税制改革将从配合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完善,逐渐转变到建立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匹配的现代税收制度的建设上。本文最后从目标和内容上阐述建立现代税收制度的宏观路径和微观举措。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王中美  
新一轮的干预主义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危机,特别是对现有以新自由主义为基础的治理体系造成动摇。新干预主义的核心仍然是国家利益中心与保护主义,本质上应当是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反动,但实际影响十分复杂。主要体现为:一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格局向划区域结盟对抗发展;二是改变了全球经济治理的基础,在响应全球化生产需要推动深度开放的同时,并行以扩展的“安全”原则;三是促使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从多边主义重返大国中心主义。这些方面的变化反映着全球经济治理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也反映了广泛的新干预主义仍然重视对外参与治理,因此最终不可能逆转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王修志  
从钢铝产品征税到依据301条款以侵犯知识产权名义挑起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进入2018年以来的一系列举措,为中美双边关系增添了巨大变数。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美博弈必然对全球经济运行产生外部效应。抑制负外部性,放大正外部性,考验着博弈双方和国际社会的智慧。观察中美博弈的三方视野与基本判断相较于此前的历次中美贸易摩擦,以及30余年前的美日贸易战,当前的这场中美博弈,是在一个全新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朱菊隐  展进涛  
中国在合成生物学领域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亟须尽快构建适合中国实际的合成生物学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和制度框架,并为全球贡献中国方案。研究欧美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关于合成生物学科技伦理治理的策动要素、具体路径及管理机制,探讨国际生物安全背景下中国的治理机制。研究显示,合成生物学的科技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人类社会、农业、军事和经济等领域的伦理问题,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治理策略主要包括完善协调、决策和咨询机制,强化行政规制和科学评估与风险防控机制,建立严格的惩治机制,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支持,重视科研人员自律机制的建立以及强调公众参与等。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合成生物学科技伦理治理经验,提出中国应建立健全新兴生物科技伦理的法治化体系,同时建立涵盖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全过程全环节的风险管理机制,对科技伦理进行常态化和长效性治理。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家明   李寒梅  
职普融通既是我国教育结构优化和教育体系完善的关键内容,也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运用历史制度主义分析范式,以职普融通政策文本为基础,分析发现:职普融通政策经历前期渗透、探索推进、体系构建和深化发展四个时期;制度环境、社会需求和文化观念等构成职普融通政策变迁的深层结构;受退出成本、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和适应性预期影响,职普融通政策变迁体现出强劲的路径依赖特征,同时存在以重大事件为表现形式的“关键节点”。故政策制定者在推进职普融通政策创新时,需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提升政策治理能力;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形成协同推进动力;优化政策实施环境,强化政策执行效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立  尤瑜  
中国的环境治理与保护工作经历了环境经济政策萌芽、形成、发展、深化等四个阶段,逐步实现了运用税费、补贴、价格和交易等多种手段组合治理环境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的治理逻辑是在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的理论指导下,运用价格、财税、补贴、交易等经济手段,解决因"环境—经济"怪圈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导致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问题。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运用税费、补贴、交易和价格等经济手段,迫使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为产品成本,倒逼企业转型,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效益的双赢。未来应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加快法制化建设;完善政策目标框架体系、项目技术体系与保障手段体系建设;遵循环境经济政策治理逻辑,坚持多手段组合治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