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61)
2023(10124)
2022(8573)
2021(8110)
2020(6572)
2019(14202)
2018(14047)
2017(24938)
2016(14452)
2015(15793)
2014(15454)
2013(14076)
2012(12825)
2011(11864)
2010(12267)
2009(11304)
2008(11037)
2007(10024)
2006(9091)
2005(8068)
作者
(37514)
(31190)
(30919)
(29597)
(19798)
(14955)
(14383)
(12208)
(11992)
(11165)
(10718)
(10645)
(9891)
(9845)
(9712)
(9639)
(9313)
(9311)
(9305)
(8926)
(7799)
(7747)
(7548)
(7314)
(7115)
(7025)
(6891)
(6856)
(6259)
(6167)
学科
(47809)
经济(47654)
管理(33353)
(31281)
(25224)
企业(25224)
中国(21489)
教育(20560)
方法(19364)
数学(14892)
数学方法(14647)
理论(14110)
(13814)
(12919)
地方(12461)
业经(12450)
(12412)
(11025)
保险(10934)
(10872)
(9523)
(9369)
银行(9351)
(8911)
(8649)
金融(8646)
农业(8560)
(7755)
教学(7708)
地方经济(7684)
机构
大学(192782)
学院(189599)
研究(67852)
(65974)
管理(65450)
经济(64237)
理学(55854)
理学院(55027)
管理学(53775)
管理学院(53369)
中国(48209)
(41959)
科学(41291)
(36155)
师范(35946)
(34422)
(33590)
教育(32806)
研究所(30669)
(30160)
中心(29931)
师范大学(29512)
北京(27064)
财经(27043)
(26670)
(24960)
(24463)
业大(24293)
(24005)
技术(23002)
基金
项目(125723)
科学(101296)
研究(99134)
基金(88606)
(76700)
国家(75928)
科学基金(64735)
社会(62828)
社会科(58136)
社会科学(58117)
教育(52646)
(50260)
基金项目(45643)
(44703)
编号(42924)
自然(39682)
自然科(38772)
自然科学(38761)
自然科学基金(38042)
成果(37481)
资助(35069)
课题(32792)
重点(30378)
(28999)
(28156)
(27571)
(26199)
规划(25965)
(25942)
项目编号(25922)
期刊
(74713)
经济(74713)
研究(67480)
教育(53491)
中国(45655)
学报(27821)
科学(26766)
(25785)
(24733)
大学(22366)
管理(22287)
学学(19611)
(19235)
金融(19235)
技术(18191)
农业(16957)
职业(13629)
财经(13034)
业经(12361)
经济研究(11776)
(11114)
(9584)
论坛(9584)
(9426)
(9191)
问题(8594)
技术教育(8562)
职业技术(8562)
职业技术教育(8562)
图书(8243)
共检索到292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林攀登  
技术从来就不是客观和中立的。教育人工智能在驱动教育创新、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同时,其引发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从风险社会理论视角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功能具有自反性立场,教育人工智能风险是一种根源于技术自反性现代性的现代风险。教育人工智能风险的危害结果表现形态复杂多样,但其根本上还是对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危害,属于伦理风险。从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过程分析,教育人工智能风险主要表现为:由于技术自身设计不成熟、错误或漏洞导致的技术内生型风险,由于技术的误用和滥用导致的技术应用型风险,由于技术管理不当导致的技术管理型风险。为有效治理教育人工智能风险,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复合型治理体系,从伦理引导、政策规范、法律约束、技术应对和事实追踪等方面综合施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皮勇  张明诚  
人工智能技术是引领中国社会智能化转型的核心技术,人工智能安全是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关键。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运用领域的广谱性扩散,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加剧蔓延,严重危害总体国家安全。在当前情势下,由战略政策、伦理规范、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组成的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治理框架对总体国家安全的聚焦度不足,各安全治理要素衔接不畅并存在安全保障缺口,已不符合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化解的内在逻辑,无法满足充分保障总体国家安全的风险治理需要。人工智能安全风险治理应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贯彻全面治理与系统治理思维,通过对现有治理框架进行修正,确立整体治理、动态治理、精准治理、差异治理原则并嵌入具体治理措施,通过系统性化解安全风险全面保障人工智能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推动社会智能化转型。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教育已逐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教育的同时,也在给教育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使用算法及计算模型对教育进行量化和计算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并分析其产生根源,提出风险管控建议。研究首先采用预测分析法,对算法本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算法的简约化、算法的大规模应用、算法黑箱、算法偏见、算法鸿沟以及过度依赖算法给学生、教师学习成长和个性发展带来的风险;然后采用矛盾分析法对比分析教育的模糊性与算法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与算法公式化之间的矛盾、教师专业能力具身性与算法去技能化之间的矛盾、教育规则的灵活性与算法硬规则之间的矛盾等,探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保持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主导地位、以教育学的方式应用和管理人工智能算法、保持算法和计算模型的透明化和可解释性、建立算法教育应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等管控算法风险的对策建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徐磊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所生成的内容在质量、效率以及多样性等方面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关键在于大模型,基础在于数据,核心在于算法,而实现则在于算力。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伴随着数据信息泄露、模型算法安全、生成内容偏颇、技术违法滥用等风险。这些风险严重地影响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健康发展。因此,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使用者、国家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等多元治理主体应当共同参与和相互配合,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服务提供等全流程采取适当的治理措施,在有效应对现实违法行为或潜在安全风险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服务,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东波  
基于颠覆性创新技术的人工智能具有独特的科研驱动逻辑:通过催化驱动提升科学研究效率,通过协同驱动促进多维融合交互,通过算法驱动打破研究路径依赖。三重驱动逻辑的本质是某种形式化、程序化赋能,科学能否取得实质创新,关键在于科研人员、人工智能的创新潜质及两者的耦合交互水平。人工智能赋予科学研究新前景的同时,亦内隐多重潜在风险,如科研行动“道德失范”、研究过程“机械隐蔽”、形式创新“模糊真伪”、学术责任“无人承担”等。为降低驱动风险与提升驱动韧性,需要规制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引导科研人员开展负责任创新,推进科学家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交互。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冯冬娜  
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领域最具前瞻性和先导性的高新技术,它的迅速发展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引发诸多社会风险和伦理问题。因而,必须对人工智能进行多维审思,理性对待,以道德规范和制度建设来规避其风险,确保人工智能顺利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孙帅帅  
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可能产生教学目标偏离风险、教学主体替代风险以及伦理风险等风险,解构这些风险可以发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价值理性的缺失、职业院校教师技术素养欠缺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不完善性是造成上述风险的主要原因。为应对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教学运用中产生的风险,我们应当坚守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职业教育教学的初心、构建完善合理的技术培训体系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技术素养以及理性规范人工智能辅助职业教育教学技术。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铤  
作为一种治理技术,人工智能的嵌入引发了社会治理逻辑的转换。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在赋能社会治理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技术的不确定性、治理主体的角色替代、治理过程的价值失衡和治理责任的边界模糊等不可忽视的风险。对此,各国相关公共政策采取的无论是"无需批准式监管"还是"审慎监管"路径都有可取之处,但局限于"创新"与"安全"的二维选择不免失之偏颇。鉴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一个综合性公共政策框架,以期为规避人工智能的应用风险,促进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制度基石。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石拓  张俊辉  李丹阳  宋智洋  
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治安治理领域应用日趋深入,其嵌入治安治理的实践逻辑已不再是单向度的技术创新,而是包括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倒逼治安治理配套制度体系升级、驱动治理手段技术化转型的多向度赋权。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加速升级所引发的治理主体结构性失调、治理制度失效,以及技术异化,也产生了社会公平被破坏、治理体系混乱、过度技术依赖等风险。为寻得风险因应之道,本文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人工智能企业、公众主体三方利益相关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演化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需要主动作为,全面统筹人工智能嵌入下多元主体间的结构关系,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跟进完善配套制度、加快构建“社会善治”的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体系,以全方位促进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安治理良性发展的因应之道。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赵双阁  牛文静  
随着机器人参与新闻采访与写作、算法型新闻遍布移动新闻资讯客户端、VR和AR变革新闻报道模式,人工智能逐渐渗入新闻行业重塑新闻传播生态图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智能化媒体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意识,并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等信息传播技术,克服技术弊端,利用技术优势生产新闻作品。因此,针对目前传统新闻教育与智能化媒体实践严重脱节、新闻传播教师欠缺人工智能技术素养、新闻传播院校对人工智能技术反映迟缓等问题,应从改革传统新闻教育方式以适应传媒智能化趋势、加强新闻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媒介技术素养、完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以支持人工智能教学等方面进行全能型新闻人才的培养。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漆晨航  
[目的/意义]生成式人工智能改变了网络空间的信息生成模式,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虚假信息不仅数量庞大且有高拟真性,有严峻的虚假信息风险,亟须从把握发展与安全平衡的角度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风险的治理方法。[方法/过程]归纳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虚假信息现实问题和未来风险,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现有虚假信息治理体系的挑战,进而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风险的治理路径。[结果/结论]机制建设层面,建立虚假信息协同治理机制,通过战略规划统一“虚假信息”的规范概念,并传导至法律制度与信息执法内容实践中。多元治理层面,鼓励多元主体参与事实核查工作,赋予信息发布与传播者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标识义务,并通过学校教育与资源渠道拓宽提升公民信息素养。科技方法层面,主要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科技底层降低虚假信息风险,并要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配备必要的虚假信息鉴别科技和渠道。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黎   周霖   赵磊磊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客体在今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形态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知识和教育体系提出挑战,由此引发的主体性之痛逐渐显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主体思想的“工业化”、主体交互的“规训化”、技治主义的“宿命化”,进而遮蔽与压抑教育中的人、教育活动、教育系统的主体性。规避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风险,超越教育的主体性之痛,可能的实践理路包括:坚守主体教育实践的理性遵循,培育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构筑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责任伦理体系,实现人与技术的共鸣;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监管机制,提升教育系统的自我治理能力。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艺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技术风险维度来看,产生道德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算法黑箱、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张力、人类风险认知和反应能力的局限性。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发现它存在着伦理关系失调、道德规范失控、道德价值失调、道德行为异化等危险形态。在道德风险产生的基础上,建立协同治理环境,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合作治理,这是控制人工智能技术道德风险的现实途径,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更好为人类服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此,本文就数字经济时代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李旭光   胡奕   王曼   陆颖颖   冯瑄  
[目的/意义]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 AIGC)应用、风险及治理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新兴主题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过程]以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ProQuest、ScienceDirect数据库为数据源,收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文献,分析AIGC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其风险,并提出AIGC的治理目标。[结果/结论 ] AIGC主要在医疗、新闻、学术、教育与艺术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同时面临具有关联关系的来自技术、个人和社会3个层面的风险。本文通过构建“以人为本”的AIGC服务体系模型,从内部循环共生层面提出技术控制和个人提升的具体治理措施,从外部控制引导层面提出政策法规和社会引导具体措施,以指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设计、应用与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邓悦   许弘楷   王诗菲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二十年飞速迭代,由此产生的风险治理挑战呼唤治理模式与治理工具的创新。规制型治理、创新型治理、自治型治理、市场导向型治理、集中式治理、敏捷治理是目前较为成熟的风险治理模式,法律规制、伦理规范、数据算法、社会场景等领域的新兴风险催生更具体、更灵活的风险治理工具,以适应新涌现的风险治理需求。中国坚持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风险治理的协同改进和动态均衡,逐步向敏捷治理模式转变,各具体领域的风险治理工具呈现全面性、及时性、精准性的特征。中国应从治理理念更新、多元主体协同、强度刚柔并济、工具灵活有效、追求可信目标等方面提升风险应对能力,并将国家、政府、企业、公众纳入风险治理模式构建全过程,实现治理工具在各领域的多维组合性使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