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3)
- 2023(10093)
- 2022(8369)
- 2021(7958)
- 2020(6900)
- 2019(15746)
- 2018(15324)
- 2017(30461)
- 2016(15684)
- 2015(17302)
- 2014(16932)
- 2013(16386)
- 2012(14828)
- 2011(12592)
- 2010(12252)
- 2009(11298)
- 2008(10894)
- 2007(8956)
- 2006(7340)
- 2005(6319)
- 学科
- 济(63267)
- 经济(63191)
- 业(55849)
- 管理(50750)
- 企(47402)
- 企业(47402)
- 方法(35557)
- 数学(32500)
- 数学方法(32141)
- 财(22916)
- 务(17472)
- 财务(17439)
- 财务管理(17412)
- 企业财务(16790)
- 中国(16537)
- 农(14393)
- 制(12955)
- 业经(12856)
- 银(11384)
- 银行(11381)
- 险(11063)
- 保险(10970)
- 融(10895)
- 金融(10894)
- 贸(10757)
- 贸易(10754)
- 行(10647)
- 易(10508)
- 技术(10035)
- 农业(9652)
- 机构
- 大学(210988)
- 学院(209748)
- 济(92437)
- 管理(91628)
- 经济(90904)
- 理学(80214)
- 理学院(79563)
- 管理学(78426)
- 管理学院(78015)
- 研究(58290)
- 中国(49815)
- 财(46530)
- 京(40593)
- 财经(37966)
- 经(34944)
- 科学(30896)
- 中心(29635)
- 经济学(29402)
- 财经大学(29141)
- 江(28466)
- 经济学院(26870)
- 业大(26773)
- 商学(25492)
- 所(25395)
- 商学院(25264)
- 农(25021)
- 北京(24570)
- 经济管理(23937)
- 范(22768)
- 研究所(22702)
- 基金
- 项目(147901)
- 科学(120038)
- 基金(113362)
- 研究(109121)
- 家(96390)
- 国家(95631)
- 科学基金(86097)
- 社会(73322)
- 社会科(69803)
- 社会科学(69780)
- 基金项目(60595)
- 自然(56059)
- 省(55151)
- 自然科(54884)
- 自然科学(54872)
- 自然科学基金(53927)
- 教育(50590)
- 划(46551)
- 资助(46137)
- 编号(42865)
- 部(34548)
- 成果(32504)
- 重点(32150)
- 创(31726)
- 国家社会(31385)
- 教育部(31186)
- 人文(30912)
- 发(29675)
- 创新(29635)
- 制(29549)
共检索到2934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欧建猷 张荣武
本文以2009~2016年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风险投资是否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参与合谋掏空,进而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与控股股东掏空显著正相关,表明风险投资为了获得更多收益,参与了控股股东的合谋掏空。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正相关关系在股权集中度中等和高管在职消费较高的企业更显著,表明控股股东和高管的合谋意愿和能力是影响风险投资合谋行为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建秀 张霞
大股东利益导向的大额现金分红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文章考察吉比特2016—2022年现金分红行为、动机及其后果。研究形成以下结论:吉比特现金分红并未超出公司利润、现金流及可供股东分配的自由现金流所允许的金额;其背后存在大股东为维持股权层面控制权而避免减持及获取税收利益而兑现股权投资收益的动机;尽管现金分红影响公司投资支出,但其仍给投资者带来超额累计收益并创造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价值。文章结论有助于丰富现金股利研究文献,引导人们理性看待大股东利益导向的现金分红。
关键词:
大股东 现金分红 吉比特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杨金坤 傅绍正 胡国强
实证考察非控股股东网络对企业并购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非控股股东网络中心度越高,并购发起可能性越低但绩效越高,支持协同治理效应假说。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并购效率的主要是压力抵制型机构投资者网络和个人投资者网络;非控股股东网络提高了并购能力,抑制了控股股东机会主义行为;法制环境和股权结构具有调节作用。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赵国宇
高管合谋是大股东掏空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但高管是否愿意和大股东合谋取决于两个重要条件:大股东的控股程度与高管报酬契约。现有关于掏空的研究很少涉及高管合谋与合谋条件。理论分析发现大股东控股程度较低时对高管控制力度不够,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掏空。当大股东控股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不再需要高管合谋。为达成合谋,大股东设计的报酬契约削弱了薪酬与业绩的敏感性。股权激励使高管成为股东,为抵制合谋提供内在动力。进一步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大股东持股水平较低时,掏空需要高管参与。为此,大股东对报酬契约进行了特殊设计:一方面给予合谋的高管更多薪酬,同时削弱薪酬业绩的敏感性,由此减轻高管因掏空损害业绩导致的薪酬损失;另一方面用隐性契约替代显性契约,给予高管更多在职消费,以隐性收入方式分享合谋租金。此外,高管持股不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发现只有在需要高管合谋的情况下大股东才有削弱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李妍锦 冯建
本文从内生性视角出发,研究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侵占程度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经Hausman检验发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具有内生性。为此,本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运用3sLs回归以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结论表明,大股东侵占会降低公司绩效,同时公司绩效的降低又会刺激大股东进一步的侵占,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实证检验还得出,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独立董事的比例对大股东侵占和公司绩效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赵国宇 禹薇
成为控股股东、控制董事会或者与高管合谋是大股东实现掏空的可能途径。以2015—2017年间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大股东持股水平与掏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随股权上升大股东的掏空程度加大,随后又下降;与不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相比,存在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掏空程度更严重;对于非绝对控股大股东,争夺董事会控制权是实现掏空的重要方式;对于非控股大股东,其掏空行为需要高管合谋配合才能实现,为此,大股东默许高管获得更多的在职消费。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卢太平 马腾飞
以2006—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独立董事薪酬对大股东掏空的影响。研究发现,较高的薪酬会削弱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支持"合谋"观点。作用机制检验发现,提高独立董事薪酬会降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促使独立董事积极参会并减少其异议行为,最终加剧大股东"掏空"程度。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韩京芳 刘睿智
本文以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期间内沪深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二级市场和大宗交易平台上的交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验证了过度掏空对控股股东交易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控股股东净购买率与两权分离系数、两职兼任以及过度负债负相关;与法制水平、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正相关。说明控股股东减持那些被过度掏空的公司股份,而增持那些没有被过度掏空的公司股份。因此,控股股东交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向市场传递了有关公司掏空水平的内在信息,而这种交易行为反过来又会对公司未来治理水平和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产生影响。
关键词:
控股股东交易 掏空水平 公司治理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潘群 杨风禄
现代企业制度的产生,曾经为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但是,随着它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的确立,我们又遭受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相伴随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困扰,而“经营者损害股东利益”等诸种议论也纷纷扬扬。我们相信,在逻辑上,这种议论并不正确。因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于企业中的人力资本。
关键词:
企业利润 人力资本 企业治理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超恩 张瑞君
使用2007~2013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1)大股东掏空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机制,能够减弱大股东掏空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正相关关系;(3)内部控制的治理作用在非国有上市公司和高金字塔层级上市公司中的显著性更强;(4)内部控制五要素中,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信息沟通的治理作用较为显著,控制环境和内部监督的作用则不显著。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大股东掏空 股价崩盘风险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方胜 田敏 冯山
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资金占用、违规关联担保等掏空行为屡禁不止,是资本市场持续存在的风险因素。基于中国上市公司2003—2020年数据,采用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控股股东掏空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控股股东掏空行为显著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机制分析表明,从融资决策来看,掏空行为导致企业杠杆率与过度负债程度上升、营运资本下降;从投资决策来看,掏空行为会挤出实业资本支出。异质性分析发现,与掏空较少的企业相比,掏空行为严重的企业其风险承担水平的上升伴随着其绩效的下降。鉴于此,应强化对掏空的监查,提高掏空行为的处罚力度,开发数字化监管手段监测与预警掏空风险。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严继超 刘瑞涵
LLSV研究范式正是建立在股权相对集中、两权部分分离基础上,研究控股股东与小股东及外部股东代理问题的一种全新范式。本文通过对1976-2010年64篇文献的研究发现:LLSV研究范式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掏空理论"阶段和"投资者保护理论"阶段;控股股东主要通过股票金字塔控制结构,以自利性交易和非资产性转移的方式谋求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与企业存在四种关系,即掏空、掏空为主、支撑为主、支撑,当所有权与控制权严重偏离时,控股股东将以掏空企业为主要目的,企业价值下降;加强投资者保护能够有效抑制掏空行为的发生,提升企业价值。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吴先聪 张健 胡志颖
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随着现代企业的发展而产生并不断演化的。大股东利用控制权编织的关联网络进行非公平交易成为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主要手段,也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不同特征的机构投资者入手,研究了独立与非独立机构投资者、长期与短期机构投资者对大股东关联交易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进而讨论了在终极控制人不同的国有企业和家族企业中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是否不同。实证结果表明,只有与公司没有业务联系、受政府干预少的独立机构投资者和持股时间较长的机构投资者才能有效限制关联交易中大股东的掏空行为。而且,在体制内的国有企业中,机构投资者能有效减少大股东关联交易中的利益侵占,但是,在以血缘和亲缘等纽带关系维系...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甘月 李增福
基于中国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持股行权证据检验证实: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能够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笔者基于委托代理理论和威慑理论,以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开展持股行权工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13—2017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有效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检验结果证实: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负相关;小股东股东大会出席率和小股东诉讼维权积极性是小股东行权有效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的重要因素;外部审计监管程度负向影响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内部股权制衡程度正向影响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的关系。经济后果检验证实:小股东行权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的有效抑制降低了上市公司的企业债务融资成本,增加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投入。本文从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与大股东掏空行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方面拓展了相关公司治理理论的应用边际,证实了上市公司小股东行权影响大股东掏空行为机理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加强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的监管措施和上市公司提高企业内部治理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