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85)
2023(3539)
2022(2902)
2021(2655)
2020(2383)
2019(5046)
2018(4913)
2017(9113)
2016(4904)
2015(5551)
2014(5529)
2013(5621)
2012(5221)
2011(4595)
2010(4843)
2009(4458)
2008(4500)
2007(4233)
2006(3573)
2005(3394)
作者
(15466)
(12881)
(12772)
(12124)
(8300)
(6113)
(5858)
(5156)
(5020)
(4533)
(4522)
(4290)
(4184)
(4156)
(4062)
(4056)
(4023)
(3799)
(3740)
(3687)
(3356)
(3170)
(3127)
(2938)
(2875)
(2857)
(2850)
(2809)
(2628)
(2556)
学科
(21121)
(17848)
经济(17832)
管理(16435)
(15705)
企业(15705)
技术(10819)
(10663)
保险(10572)
方法(10100)
数学(9175)
数学方法(9113)
中国(7579)
(6697)
技术管理(6001)
(5971)
银行(5958)
(5581)
(5477)
教育(4912)
(4833)
金融(4833)
(4714)
制度(4711)
(4582)
各种(4548)
研究(4351)
类型(4278)
种类(4264)
各种类型(4257)
机构
大学(75465)
学院(72549)
(31466)
经济(30609)
管理(29481)
研究(25293)
理学(24432)
理学院(24217)
管理学(23798)
管理学院(23659)
中国(21418)
(16376)
(15787)
科学(13585)
财经(12298)
(12145)
(11871)
中心(11841)
(11558)
(11285)
研究所(10858)
北京(10696)
业大(10578)
经济学(10188)
(9440)
财经大学(9355)
经济学院(9307)
农业(9051)
(9048)
技术(8594)
基金
项目(47830)
科学(37863)
基金(35223)
研究(34992)
(30626)
国家(30380)
科学基金(26347)
社会(22512)
社会科(21377)
社会科学(21372)
(18469)
基金项目(18018)
自然(17192)
教育(16950)
自然科(16849)
自然科学(16844)
自然科学基金(16560)
(15486)
资助(15304)
编号(13540)
(11234)
(10900)
重点(10742)
成果(10435)
创新(10345)
课题(9784)
教育部(9783)
国家社会(9523)
(9341)
科研(9255)
期刊
(33058)
经济(33058)
研究(27325)
中国(19684)
(12126)
金融(12126)
(11911)
管理(10747)
科学(10433)
教育(10428)
学报(10330)
(9514)
技术(9276)
大学(8338)
学学(7891)
(7121)
农业(6532)
财经(6207)
技术经济(5802)
(5208)
经济研究(4795)
科技(4768)
保险(4282)
(4282)
(3977)
卫生(3977)
(3923)
(3908)
论坛(3908)
(3801)
共检索到116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继军  张二震  
本文在技术内生框架下,构建了一个用以研究风险偏好对工资不平等影响的理论模型。该模型的结果表明,受收入来源多元化、资产分布多样化的影响,高技能部门生产者显示出较低的风险规避倾向,将资源更多地配置到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中,由此获得高于低技能部门的技术进步率。技术进步的这种技能偏向,必然扩大两个部门劳动者的工资差异。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志成  闫佳  
劳动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共识:美国等OECD国家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教育升水(不同教育水平工人的工资差距)持续上升是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但90年代共识无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下教育升水并非总是上升的事实。此外其理论基础在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下抑制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腐蚀效应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市场规模效应会加剧工资不平等。本文指出其理论基础的缺陷,并将教育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供求关系整合在一个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工资不平等都处于内生演化的动态模型中。本文证明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在短期会提升工资不平等,但当教育系统的效率处于一定的区间时,技能偏向...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邵敏  刘重力  
本文对2002-2007年我国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的变化进行分解,并将出口贸易的影响纳入分解框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程度的变化主要由行业内变化即技术进步引致,而行业出口贸易密集度的提高会使该行业发生相对地更偏向技能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从而提高行业内的工资不平等程度。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也表明行业出口贸易密集度与工资不平等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非由二者间的反向因果关系所致。样本期间内,出口贸易密集度的变化对我国工业行业工资不平等变化的实际贡献约为17.32%~22.51%。而综合来看,行业技术进步偏向对其工资不平等的实际解释力约为51.13%。因此,应注重提高我...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士远  
本文把专利分类为技能密集型产业的技术专利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专利,它们分别与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匹配。本文的研究表明,两类专利的最优宽度都是有限的,且受到劳动力禀赋结构的影响。当非熟练劳动力多于(少于)熟练劳动力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专利宽度宽于(窄于)技能密集型产业的技术专利。本文的研究也表明,劳动力禀赋结构可以通过影响最优专利制度来影响技术进步方向,从而对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之间的工资不平等产生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定胜  汤颖男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主要工业国家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工资不平等日益加剧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之一。经济学家的研究与争论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导致工资差距增大的主要因素究竟是国际贸易还是技术进步?如果是国际贸易,那么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何种渠道影响相对工资,影响力有多大,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机制是否相同?如果是技术进步,那么究竟是何种类型的技术进步导致了工资不平等,技术进步对相对工资的传递机制如何?本文从这些方面全面地介绍了相关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文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锦亮  卢洪友  
本文致力于探讨收入不平等对公众环保偏好的影响,利用CGSS微观调查数据及省级宏观面板数据,分别采用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和真实偏好显示法对公众的环保偏好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收入不平等对公众平均环保偏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高收入阶层相对较大的环保收入弹性导致不平等程度越高的地区平均环保偏好也越高,并且不平等产生的影响是非对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教育不均等所引致的收入不平等导致不同收入阶层的环保认知和关心程度存在显著的差别,加之公共服务的区域差异及"安土重迁"等传统思想对居民迁移的制约所引致的居住粘性,使高收入群体环保偏好的边际收入效应明显高于低收入群体,是导致收入不平等与环保偏好正向关系的根源所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舒  
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一般均衡模型,表明教育回报率的变化是引起我国劳动者收入不平等扩大的重要原因。基于该模型的进一步推导分解出了教育的要素回报效应与要素结构效应,前者拉大了收入不平等,后者降低了收入不平等,但总效应仍然是收入不平等的扩大。利用基于RIF回归的分解方法,本文验证了上述理论预测与实际数据的高度一致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克竞  
本文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决策因素、结果不平等厌恶与风险偏好分别引入辖区公共品有效供给的居民与政府效用函数的构建,通过供需双侧以绩效变量为核心的效用最大化条件求解及综合分析,获得辖区公共品有效供给的一般均衡条件,以及模型中有限理性决策因素与均衡绩效水平之间的假设关系。采用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级辖区的面板数据,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七大类主要辖区公共服务的模型假设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坚持减税降费为主要导向的财税改革、绩效奖惩制度的建设与完善、与跨期预算平衡机制相结合的绩效管理创新、公开透明的绩效合约以及积极开放的人力资源政策是辖区公共品有效供给水平不断提升的关键。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群峰  
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框架下研究教育投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作用机制,将其影响区分为要素结构效应和要素回报效应,采用Firpo提出的RIF回归分解方法,检验1995~2013年间教育的要素结构效应与要素回报效应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教育的要素结构效应降低收入不平等,但教育的要素回报效应却在更大程度上扩大收入不平等,其总效果最终仍然为收入不平等程度上升,这种上升应该归因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高低技能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扩大。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艳敏  李春晓  
引入前景理论关于福利的解构思想,构建主观福利视角的相对贫困考察模式。首次将社会偏好理论植入相对贫困领域,以不平等厌恶偏好为切入点构建内生化减贫模式。采用CGSS2017数据,测算贫困发生率以及贫困缺口指数,识别中国农村居民主观福利相对贫困状况。运用Logit分析相对贫困广度,发现:不平等厌恶偏好具有诱发相对精神贫困的直接效应;且与收入、教育和健康交互作用于相对贫困广度,展现出调节效应。采用OLS分析相对贫困深度揭示:不平等厌恶偏好正向贡献偏离相对贫困线的贫困缺口指数;通过收入、教育和健康等途径调节相对贫困缺口倾向。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汪良军  童波  
随着收入不平等差距的拉大,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对公平与再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实验室实验方法,研究了在不同成本与效率条件下,针对不同的税前收入决定方法,中国被试的自利偏好与公平偏好对个体再分配行为的影响。实验研究发现:除了自利偏好,公平偏好在再分配决策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税前收入不平等的因素对个体的公平偏好与再分配行为有显著影响;在个体再分配偏好中,公平偏好满足需求法则,并且与效率损失之间存在权衡取舍关系;最后,再分配行为受到决策者的角色与社会特征的影响。本文研究结论对于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设计具有一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佳  汤毅  
本文使用1998—2007年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研究了贸易自由化与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行业内的工资不平等的影响。结果发现,无论以最终品关税还是以中间投入品关税来衡量贸易自由化,贸易自由化都会显著减小行业内工资不平等。在纠正了联立性偏差与选择性偏差之后,发现技术进步会显著加大行业内工资不平等。本文进一步使用分位数回归进行机制验证,结果显示,贸易自由化减小行业内工资不平等,主要通过提高行业内低工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同时降低行业内高工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技术进步加大行业内工资不平等,主要通过相对更多地提高高工资企业的工资水平。本文的实证结果通过了多种稳健性检验。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既证实了我国进一步推进贸易开放的必要性,又对解决我国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斌  
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收入不平等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随着1990年代经济全球化新一轮浪潮的兴起,各国内部,尤其是发达国家内部出现的技术劳动与非技术劳动收入差距扩大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在探究这种不平等关系成因时,学者们一方面运用理论模型和实证方法试图将贸易因素和技术进步分离开来,另一方面围绕着导致收入差距的技术进步类型展开激烈争论。尽管学者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假设前提得出了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结论,但是,争论的结果必然是理论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从而更接近现实。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陈池波  李成豪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公平正义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收入不平等和再分配偏好的视角研究了中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居民整体幸福水平的提升缓慢提供了新的合理解释。利用CGSS2010数据和Ordered Pr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本文发现:第一,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第二,再分配偏好对中低收入阶层、初等教育和农村居民的负面影响大于高收入阶层、高等教育和城市居民;第三,由于收入不平等与再分配偏好显著正相关,再分配偏好加强了收入不平等的"幸福负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不同群体的幸福感与中国居民的整体幸福水平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联  
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形下,税率提高的再分配政策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制定和实施取决于不同经济主体从中所获利益的大小以及各自博弈能力的强弱。一般而言,这一政策由于更有利于中低收入者,因此会得到这些群体的支持,但却遭受到高收入者的反对。就中国的现实而言,长期以来所实施的"效率优先"式的收入分配政策催生了"先富群体"。这些高收入者,抑或既得利益者因拥有强势的博弈能力而使其收入获得了"螺旋上升式"的增长,自然也就成为了阻扰个人所得税相对税率提高的潜在群体。这就使得在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形下,个人所得税的相对税率多年来不仅没有提高,相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或者说,税收政策并未对最高收入群体形成有效的调节,相反却对中间收入群体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抑制作用。因此,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和缓解收入不平等,应及时有效地提高税收免征额和应税税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