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213)
2023(14702)
2022(12389)
2021(11595)
2020(9594)
2019(21290)
2018(20928)
2017(39433)
2016(21232)
2015(23669)
2014(22902)
2013(22592)
2012(20599)
2011(18537)
2010(18731)
2009(17967)
2008(17725)
2007(15924)
2006(14180)
2005(12928)
作者
(56986)
(48081)
(47729)
(45524)
(30259)
(22977)
(21578)
(18542)
(18292)
(16866)
(16502)
(16001)
(15113)
(15062)
(15017)
(14606)
(14072)
(13869)
(13705)
(13694)
(11946)
(11653)
(11499)
(10970)
(10911)
(10828)
(10636)
(10497)
(9590)
(9357)
学科
(87979)
经济(87851)
(70444)
管理(61558)
(50702)
(46652)
企业(46652)
农业(33677)
方法(33500)
中国(29827)
数学(29764)
数学方法(29497)
(26239)
业经(25178)
(24165)
(18090)
贸易(18077)
(17774)
(17701)
银行(17690)
(16915)
(16390)
(16112)
财务(16082)
财务管理(16040)
地方(15817)
(15541)
金融(15538)
企业财务(15060)
(14026)
机构
学院(297258)
大学(293138)
(134320)
经济(131854)
管理(113841)
研究(101707)
理学(97385)
理学院(96415)
管理学(95023)
管理学院(94474)
中国(85374)
(63845)
(60946)
(60212)
科学(56096)
(49624)
财经(49613)
中心(47680)
农业(45744)
(45360)
(44595)
研究所(44386)
业大(43700)
经济学(42113)
北京(38288)
经济学院(37851)
财经大学(36662)
(36370)
师范(36057)
(35728)
基金
项目(193946)
科学(155219)
研究(147704)
基金(143944)
(123829)
国家(122735)
科学基金(106242)
社会(98762)
社会科(93400)
社会科学(93383)
基金项目(75080)
(73561)
教育(66767)
自然(64497)
自然科(63036)
自然科学(63019)
自然科学基金(61933)
(61312)
编号(59713)
资助(58169)
成果(48562)
(45374)
重点(43366)
(42759)
国家社会(42222)
(42215)
课题(41016)
(40824)
教育部(39557)
(39080)
期刊
(154350)
经济(154350)
研究(93388)
中国(67115)
(63960)
(50167)
农业(43326)
学报(41103)
科学(40985)
管理(39953)
(37408)
金融(37408)
大学(33551)
学学(32037)
业经(28790)
教育(28368)
财经(25188)
技术(24110)
经济研究(23622)
(21652)
(21132)
问题(20912)
世界(17614)
(16292)
(15795)
农村(15739)
(15739)
农业经济(15263)
国际(14320)
技术经济(14290)
共检索到4606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根荣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向城市转移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往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是对劳动力转移机制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缺乏对劳动力流动的微观经济学分析。而本文利用成本、收益、效用函数等基本微观经济学工具对劳动力流动机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劳动力流动受风险、能力、成本三重约束的阻力模型,从空间阻力、信息阻力、能力阻力、风险阻力、价格阻力、政策阻力、心理阻力等七方面阐释“民工荒”的微观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乐新  
本文试就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点看法。 (一)立足于农村,加快发展农业,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农业基础,在农业内部就地消化剩余劳动力。 1.农村劳动力的稳健转移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任何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都必须保证粮食自足或基本自给,保证在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所必需的人力和物力的基础与前提下进行。只有农业发展了,才能实现在转移了劳动力以后,仍能保证有足够的农产品供应,劳动非农化才能从农业中得到足够的原料。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则是实行农业的规模经营,只有实行农业规模经营,才能把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孟传慧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虽然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但也因各种限制条件而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正向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从而提高城镇人口密度,带动城镇产业发展,最后扩大城镇的规模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而从负面影响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冲击了城镇就业市场,增加了城市管理压力,制约了流动人口的自我发展,致使城镇发展失衡,进而降低城镇化速率和质量。在接下来的城镇化过程中,城市政府必须发挥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正向影响,降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方能推动城镇的可持续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金平  
1 背景与建议中国农村有4.4亿劳动力,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3.3亿人,占75%,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分别占12.4%和12.6%,由于我国人多地少,而从事种植业劳力过多,造成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一般认为,我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人,这些劳动力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纷纷外出寻找工作,尤其是二、三产业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由中西部地区涌向沿海地区和城市的“民工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天保  张壮强  
从中国目前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来看,春节前后“两荒”现象所凸显的,实质上不是一个“三农问题”,而是一个关系现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的“真问题”。所以,改善认知环境,重新评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价值,提高剩余劳动力主体特质在多元领域的全面展现,当是实施转移工程之前的必要“补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刘洪  张玉肖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培秀  
本文结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 ,运用农业技术需求法估算了相关年份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量 ,在此基础上结合第 5次人口普查和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 ,估算了中国农村劳动力二、三产业就业量及剩余劳动力数量 ,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立明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能否合理解决,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也影响到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本文中,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条重要途径,强调各级政府应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最后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及意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圣伟  何安华  
本文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分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两部分,估算了中国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和显性剩余劳动力总量,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008年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为12293.8万人,农村剩余经济活动人口数量为3224.5万人,全国仍有15518.3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实现既定的城市化目标,2020年前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640万到1100万之间。
[期刊] 改革  [作者] 辜胜阻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何处去?辜胜阻目前,我国有4亿多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劳动力。农村尚有近2亿剩余劳动力,其中3/4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6000多万人已离土又离乡,跨省区流动打工,仍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从动态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兴华  
在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的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据是国情的基本内容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有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计算方法层出不穷,计算结果差别很大,这导致对许多与此有关的问题认识不清。本文的估算结果表明,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也就是说,现在中国农村已基本无剩余劳动力。这一现实意味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城镇化的有关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王庆芳  郭金兴  
本文在准确界定乡村就业人员统计口径基础上,利用国家计生委2015年流出地监测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基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类型选择的多分类预测模型,采用有监督的机器学习的AdaBoost算法,对2010—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和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发现,2018年农村绝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3 692万,其中80.6%是以公开失业为表现形式的显性剩余劳动力;2018年农村相对剩余劳动力数量为5 369万,其中能够向外出就业转移的相对剩余劳动力仅为1 051万。本文判断我国已经从总体上跨越刘易斯第一转折点,并且将持续面临农业生产劳动力紧张和非农部门劳动力供给不足的双重困境。对此本文提出促进农业劳动力充分就业、提升农村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以及消除劳动力跨区域转移障碍等政策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刘传岩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同时在转移方向、转移速度和转移规模上符合中国国情,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