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36)
2023(9049)
2022(8121)
2021(7750)
2020(6460)
2019(15031)
2018(15150)
2017(29187)
2016(16010)
2015(17995)
2014(17962)
2013(17787)
2012(16021)
2011(14419)
2010(14206)
2009(12770)
2008(12196)
2007(10299)
2006(8892)
2005(7529)
作者
(45967)
(37910)
(37594)
(35812)
(24099)
(18225)
(17055)
(15089)
(14432)
(13435)
(13147)
(12627)
(11892)
(11811)
(11662)
(11435)
(11383)
(11278)
(10741)
(10570)
(9496)
(9118)
(9001)
(8538)
(8454)
(8409)
(8407)
(8280)
(7577)
(7573)
学科
(60691)
经济(60627)
管理(46596)
(41985)
(35389)
企业(35389)
方法(30009)
数学(25861)
数学方法(25568)
(16158)
(15347)
中国(14503)
(14045)
环境(13808)
业经(13632)
地方(13151)
(11458)
理论(10895)
农业(10883)
(10124)
贸易(10120)
(10079)
技术(9902)
(9806)
(9315)
财务(9258)
财务管理(9244)
(9131)
教育(8824)
企业财务(8759)
机构
大学(222768)
学院(221323)
管理(92571)
(82106)
理学(81308)
理学院(80407)
经济(80178)
管理学(78996)
管理学院(78621)
研究(71807)
中国(51002)
(47828)
科学(47761)
(35691)
(35471)
业大(35376)
(34896)
研究所(33083)
中心(32200)
北京(30257)
(30134)
(29909)
师范(29656)
财经(29457)
农业(27284)
(26805)
(26598)
(25222)
师范大学(24135)
技术(23390)
基金
项目(161307)
科学(126148)
研究(117544)
基金(116265)
(101316)
国家(100490)
科学基金(86382)
社会(71806)
社会科(67931)
社会科学(67910)
(63356)
基金项目(63284)
自然(57797)
自然科(56331)
自然科学(56320)
自然科学基金(55272)
(53530)
教育(53110)
编号(48499)
资助(47479)
成果(38321)
重点(35706)
(34761)
(33969)
(33416)
课题(32650)
创新(31057)
科研(30993)
项目编号(29806)
大学(29783)
期刊
(86785)
经济(86785)
研究(61403)
中国(36544)
学报(36491)
科学(33572)
管理(31958)
(31042)
大学(27025)
学学(25407)
(24583)
教育(24472)
农业(22461)
技术(18439)
业经(15039)
(14387)
金融(14387)
图书(13316)
财经(12989)
经济研究(12795)
科技(12123)
理论(11823)
资源(11506)
(11206)
实践(11203)
(11203)
问题(11178)
(10824)
情报(10467)
林业(10346)
共检索到303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秋艳  蔡强国  方海燕  
风水复合侵蚀是风力与水力共同或交替作用相互增强或者削弱的过程。从侵蚀区划分、驱动因素、侵蚀机理和生态恢复对策等方面论述了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和海岸复合侵蚀区是两个影响最大的风水复合侵蚀区。晋陕蒙接壤区为半干旱风水复合侵蚀区的强烈侵蚀中心,在土地利用上属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海岸复合侵蚀岸段分布广泛,侵蚀岸线在总岸线中所占比例较大。影响风水复合侵蚀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且地域差异显著。半干旱区风水复合侵蚀研究主要从侵蚀特点、土壤特性、侵蚀产沙、侵蚀能量研究等方面;海岸复合侵蚀区从侵蚀特征、风暴潮与海岸复合侵蚀关系等方面分析了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总结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对风水复合侵蚀区生态恢复的作用,展望了风水复合侵蚀与生态恢复的研究方向,并指出复合侵蚀机理与评估、生态恢复机理与评价研究是今后研究的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徐宪立  张科利  刘宪春  
道路建设的加速会引发道路侵蚀的加剧,继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压力,为了减轻或控制道路侵蚀,必须了解道路侵蚀的特征,找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道路建设是对当地地形的改造,开挖以及填埋等扰动活动,会在原来地貌上形成不同的微地形,它们各有特点,形成不同的侵蚀特征。不同的道路部位侵蚀机理和侵蚀过程差别很大,现有研究对各个部位的侵蚀强度进行了比较,但结果并不一致。与其他用地相比,道路用地显著的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水文性质,加速了产流产沙过程。尤其对一个流域而言,道路的线性特征使其成为汇流引流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流域的行洪泄洪,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道路侵蚀预报仍然集中在经验统计模型的研究上,由于经验模型固有的弊端,不能明确反映侵蚀的机理,物理模型的研究更加迫切,尤其结合已有的农地侵蚀的过程模型更是加强的重点。道路侵蚀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两者的组合,其水保效益都比较明显,但也往往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本文总结了国内外道路侵蚀研究成果,结合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今后加强研究的重点,对理解道路侵蚀机理,开展道路侵蚀防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强国,刘纪根  
土壤侵蚀模型作为了解土壤侵蚀过程与强度,掌握土地资源发展动态,指导人们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管理和维持人类长期生存环境的重要技术工具,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本文总结了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主要成果,对经验统计模型、物理成因模型、国外模型在我国的应用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在总结和评价中国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土壤侵蚀模型应该注重的发展方向:(1)注重土壤侵蚀模型的理论研究,将从以侵蚀因子为基础的侵蚀预报向侵蚀过程的量化研究和理论完善,研究各侵蚀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侵蚀过程的影响,泥沙在复杂坡面以及不同流域尺度间的分散、输移和沉积作用;(2)加强对重力侵蚀、洞穴侵蚀机制的研究,加强对大中流域侵蚀模型的研究;(3)充分利用先进的RS、GIS技术,为侵蚀模型的研究提供大量的数据源,以利于对土壤侵蚀模型的检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蔡强国  袁再健  程琴娟  秦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成为当今土壤侵蚀领域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几个主要的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基础上,探讨了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的技术路线与技术实现,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1)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深入研究为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提供了不少借鉴,但如何在分布式水文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侵蚀模块还存在一些问题;(2)目前国内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大都基于黄土高原而得出,模型有一定的局限性;(3)当前的大多侵蚀产沙的关系式(尤其是坡面侵蚀关系式)是经验型的,汇沙的过程考虑得过于简单,没有深入探讨水文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4)目前大多数分布式土壤侵蚀模型没有考虑次暴雨产流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君兰  蔡强国  孙莉英  陈晓安  
细沟侵蚀是坡耕地时常发生的一种侵蚀形式。细沟侵蚀对坡面土壤侵蚀产沙有重要贡献,而且是坡面侵蚀由面蚀向沟蚀发展的过渡。本文分析了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存在的不足。影响细沟侵蚀的主要因素有降雨径流、土壤、地形、土壤表面特征和土地管理等因素,其中,前4者有多种指标来表征其效应,而土壤表面特征的影响还处于定性研究阶段。坡面需要达到特定的临界条件才可能发育细沟,细沟发生临界条件的研究主要从临界径流条件、临界土壤条件和临界地形条件等角度出发,各临界条件并非定值,而是关乎其他因素的综合指标。最后,本文对今后细沟侵蚀影响因素和临界条件研究可能的研究内容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希林  
典型的崩岗具有“圆形露天剧场”般的沟头,发育在深厚的红色花岗岩风化壳上,通常包括集水坡面、崩壁、崩积体、沟道、洪积扇5个地貌组成部分;崩壁自上而下可分为表土层、风化红粘土层(红土层)、风化砂质红粘土层(砂土层)、风化粗碎屑层(碎屑层)。中国的崩岗与马达加斯加的lavaka属于同类地貌,两者具有地貌学上的可比性。崩岗群是劣地的表现形式之一,但与欧洲的badland有不同的侵蚀过程,也不同于意大利和巴西的两种沟谷侵蚀地貌calanchi和vocoroca。崩岗主要发育在华南和东南热带和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中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世雄,靳长兴  
本文首先总结了坡面流及坡面动力侵蚀过程的实验设备、技术手段及实验内容方面的进展,然后全面探讨了坡面侵蚀实验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最新进展,最后作者分析了实验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前景展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云锋,刘纪远,庄大方  
土壤风蚀实质上是土壤颗粒在风力作用下发生位移的自然过程,它包含了土壤夹带起沙、空间输移及沉降淀积等三个阶段。风蚀研究的根本任务是对土壤风蚀的范围、强度及数量进行监测、评价以及预测预报。为此,科学家在断面尺度、地块(图斑)尺度以及区域尺度上,以年、月、日、小时等时间尺度展开了研究。当前的风蚀研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向:实验室和野外风洞实验研究、野外观测与网络监测、风蚀评价以及风蚀估算与过程模拟研究等。实验室和野外风洞实验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风蚀的基本过程;而网络监测数据对于实现风蚀研究从局部到整体的尺度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在风蚀评价方面,对风蚀发源地的风蚀评价研究卓有成效,但针对风蚀物运移过程及沉降过程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在风蚀估算和过程模拟方面,一些模型或应用系统已经在不同的区域以不同的时空尺度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要将这些模型和系统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做进一步推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遥感和GI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尺度的风蚀研究中有着显著的优势,并贯穿了风蚀研究的全过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莉雯  牛铮  卫亚星  
在全世界范围内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和水质量都有着负面影响,因此区域尺度的土壤侵蚀评估非常重要,但是它往往会受可收集到观测数据的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在过去的30年中,遥感技术已为土壤侵蚀研究提供了多方面有效空间数据,这些数据常被直接用于探测土壤侵蚀和土壤侵蚀沉积,通过辨别土壤侵蚀的总体特征,可以区分土壤侵蚀区域,再根据经验评估土壤侵蚀强度,获得探测结果。本文介绍了可用于土壤侵蚀研究的多种卫星和传感器及应用遥感数据探测土壤侵蚀特征,土壤侵蚀区域和土壤侵蚀沉积的实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景玉  张楠  王荣彬  
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是国土资源动态变化模拟、土地资源环境质量评价、制定水土保持规划措施的重要技术手段,对指导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尤其是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始终是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研究的热门问题,近年来,结合“数字黄河”、“模型黄土高原”建设,广大地理学、水土保持、水利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科技工作者,围绕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产沙问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配合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以及水土资源合理配置和管理,从经验模型到理论模型,不仅提出和开发了许多具有十分重要实用价值的土壤侵蚀产沙模型,而且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模型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本文从土壤侵蚀产沙模型的自主开发和现有模型的应用两个方面、经验统计模型与物理模型两个领域简要回顾了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学者在黄河流域土壤侵蚀产沙模型方面主要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在该地区进行土壤侵蚀模型方面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作者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琴娟,蔡强国,李家永  
表土结皮是降雨后某些土壤表面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在降雨与土壤的相互作用下发育的;本文在综览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得出表土结皮研究还存在着很多有待深入的领域。一方面,由于影响降雨、土壤的因子复杂多变,因此表土结皮本身的形成过程很复杂,研究者的结论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表土结皮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影响坡面侵蚀的各子过程,但是影响机理还不清楚。表土结皮对坡面侵蚀过程的影响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定性方面的进展,但为了完善坡面侵蚀物理模型和达到准确的预报预测,定量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红兵  许炯心  颜明  
本文在总结了人为加速侵蚀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口增长、政策导向、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变化4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概述了国内外对影响土壤侵蚀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研究方法。在以上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后研究需要深入的3个方面:多学科交叉研究、社会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区域差异化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秀芹,蔡运龙  
土壤侵蚀作为LUCC引起的主要环境效应之一,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叠加的结果。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对土壤侵蚀具有放大效应。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已逐渐成为LUCC研究和土壤侵蚀研究的一项新的重要课题。目前,涉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有很多,本文介绍了基于模型的定量研究、基于GIS和RS的研究、基于放射性同位素的研究以及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的研究的基本原理与研究进展,同时指出了每种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琪  方海兰  史志华  李朝霞  蔡崇法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其稳定性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综述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相关的土壤团聚机制、侵蚀过程中的破坏机制以及影响团聚体稳定性的土壤化学性质。这些土壤性质主要有:土壤有机质、铁铝氧化物、交换性钠及土壤矿物学性质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连奇  冯文峰  朱文博  
随着地球信息科学的进步与发展,"3S"技术成为土壤侵蚀研究的有效工具。本文介绍了"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的途径和使用的限制条件,在对大量研究文献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国外学者利用"3S"技术主要集中在全球和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土壤侵蚀的生态效应等2个方面。而国内学者主要开展了区域土壤侵蚀调查、土壤侵蚀动态研究和土壤侵蚀模式的构建等3个方面的工作。指出目前和GIS技术结合应用最为广泛的土壤侵蚀模式是USLE和RUSLE,这两个模式都是基于统计的经验模式,缺乏充足的实测资料,精度不高;利用"3S"技术对于区域土壤侵蚀因子的研究缺乏与综合评价方法或模型间的协调。展望未来"3S"技术在土壤侵蚀研究中应用的可能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