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96)
2023(2354)
2022(2083)
2021(1869)
2020(1668)
2019(3755)
2018(3673)
2017(6907)
2016(4083)
2015(4611)
2014(4484)
2013(4557)
2012(4467)
2011(4106)
2010(4076)
2009(3783)
2008(3890)
2007(3558)
2006(3215)
2005(3030)
作者
(15139)
(12462)
(12392)
(11734)
(8181)
(6169)
(5610)
(4948)
(4918)
(4528)
(4338)
(4299)
(4243)
(4228)
(4217)
(3990)
(3941)
(3845)
(3773)
(3702)
(3398)
(3229)
(3140)
(3010)
(2915)
(2861)
(2840)
(2802)
(2727)
(2701)
学科
(14579)
经济(14551)
管理(9311)
(8967)
(6692)
企业(6692)
方法(6534)
(5958)
数学(5508)
数学方法(5404)
(4632)
中国(3899)
(3698)
贸易(3697)
(3644)
(3615)
(2995)
业经(2799)
(2714)
金融(2714)
农业(2642)
地方(2573)
理论(2506)
(2398)
(2347)
银行(2318)
教育(2233)
(2232)
(2101)
水产(2023)
机构
大学(63095)
学院(60774)
研究(27551)
(22692)
经济(22187)
科学(19785)
(19462)
中国(19233)
管理(18633)
(16391)
农业(16091)
理学(15820)
理学院(15579)
(15199)
研究所(15167)
管理学(15121)
管理学院(15037)
业大(13888)
中心(11612)
农业大学(10237)
(9988)
(9946)
北京(9800)
(9788)
(9585)
(9153)
(9133)
科学院(8863)
实验(8226)
技术(7963)
基金
项目(42112)
科学(30968)
基金(29504)
(29154)
国家(28931)
研究(25141)
科学基金(22164)
自然(16621)
(16378)
自然科(16220)
自然科学(16211)
自然科学基金(15924)
(15184)
基金项目(14875)
社会(14345)
资助(13672)
社会科(13461)
社会科学(13456)
教育(11476)
计划(10591)
重点(10378)
科技(10137)
(9503)
(9201)
(8799)
编号(8759)
科研(8731)
(8666)
(8649)
创新(8227)
期刊
(24732)
经济(24732)
研究(17984)
学报(17977)
(17522)
中国(14037)
科学(13634)
大学(12530)
农业(12267)
学学(11941)
管理(7488)
(7164)
(6948)
教育(6440)
业大(5831)
农业大学(5060)
(5055)
金融(5055)
经济研究(4382)
技术(4277)
(4251)
财经(3865)
世界(3720)
中国农业(3648)
(3361)
科技(3338)
林业(3330)
问题(3294)
业经(3268)
国际(3258)
共检索到952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宪超  陈琳  徐幸莲  戚军  闫振国  周光宏  
将风冷和水冷处理后的鸡胴体放入冷却间中,比较肉鸡宰后24 h胴体的理化指标。结果表明:水冷胴体的冷却速率高,而风冷的冷却速率较低;水冷过程胴体会吸收水分引起质量增加,风冷过程会造成胴体质量的减少;水冷生鲜鸡的胸肉、背部和胸部皮肤的L*值,以及剪切力值和蒸煮损失都较风冷的高。水冷生鲜鸡的胸肉、背部和胸部皮肤的b*值,以及胸肉的TBARS值较风冷的低。pH24h、滴水损失以及a*值在这两种冷却方式的生鲜鸡胴体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水冷生鲜鸡肉的质构和外观优于风冷。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巨晓军  章明  单艳菊  姬改革  屠云洁  刘一帆  邹剑敏  束婧婷  
【目的】对不同品种鸡肉中的风味物质和基因进行筛选,为开展品种选育及鸡肉产品的开发利用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对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进行市场调查。其次分别选取上市日龄的地方品种鸡(文昌鸡、鹿苑鸡)、培育品种鸡(817肉鸡、花山鸡)、引进白羽肉鸡(罗斯308),每个品种选取接近平均体重的30只鸡(公母各15只)屠宰,屠宰后迅速取两侧胸肌,用于品尝评定、常规肉品质、肌纤维特性、肌苷酸、脂肪酸、氨基酸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最后通过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将品尝评定结果与理化测定结果进行关联分析,挖掘影响品尝评定的风味物质。【结果】(1)风味是消费者购买肉鸡的主要选择因素。文昌鸡肉的甜味、鲜味显著高于罗斯308(P≤0.05)。(2)文昌鸡、鹿苑鸡平均肌纤维面积显著低于其他品种(P≤0.05),平均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花山鸡、罗斯308(P≤0.05)。文昌鸡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鹿苑鸡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罗斯308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P≤0.05)。文昌鸡除赖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高,鲜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罗斯308除赖氨酸外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花山鸡谷氨酸ATV值大于1,根据谷氨酸ATV值的大小进行排序:文昌鸡>鹿苑鸡>817肉鸡>花山鸡;文昌鸡丙氨酸ATV值大于1。(3)文昌鸡胸肌ACOX1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817肉鸡和罗斯308(P≤0.05),文昌鸡、鹿苑鸡GADL1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文昌鸡GLUD1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817肉鸡、花山鸡、罗斯308(P≤0.05)。(4)大部分的脂肪酸对鸡肉的咸味、酸味呈正效应,大部分氨基酸对甜味、鲜味呈正效应,肌苷酸对鸡肉的甜味、鲜味呈正效应。棕榈酸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肌苷酸及除赖氨酸外的其他游离氨基酸对鸡肉的风味水平呈正效应。【结论】肌苷酸、氨基酸含量的差异可能是地方品种鸡风味优于引入品种鸡的主要原因之一。GADL1、GLUD1基因可能是影响不同品种鸡肉风味差异的相关基因。肌苷酸、谷氨酸、丙氨酸、棕榈酸油酸、α-亚麻酸、亚油酸含量不同对鸡肉风味有影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吴燕燕  王悦齐  张涛  王迪  郑镇雄  
为明确致死条件对石斑鱼品质的影响,提高石斑鱼冷藏期间的品质,采用5种不同致死方式处理石斑鱼,Ⅰ:冰埋致死;Ⅱ:敲击头部致死;Ⅲ: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 ℃、14 ℃、10 ℃、6 ℃(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Ⅳ: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 ℃、12 ℃、6 ℃(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 ;Ⅴ:活石斑鱼经温度梯度18 ℃、6 ℃(每个温度处理20 min)后致死,然后将石斑鱼经微冻机迅速将鱼体中心温度降到0 ℃,于0~4℃冷藏,测定并分析冷藏期间鱼肉的感官评价、质构特性、pH、乳酸含量、巯基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VB-N)、菌落总数等品质评价指标的变化影响。结果表明,5组致死处理方式对冷藏期间鱼肉的品质影响显著(P<0.05),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感官评价和TVB-N: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质构:Ⅳ组>Ⅴ组>Ⅱ组>Ⅰ组>Ⅲ组,乳酸含量和pH:Ⅴ组>Ⅰ组>Ⅱ组>Ⅳ组>Ⅲ组,巯基含量和菌落总数:Ⅰ组>Ⅱ组>Ⅴ组>Ⅳ组>Ⅲ组。说明采用梯度降温的致死处理方式明显优于敲击头部致死和冰埋致死方式,而梯度降温时的温差间隔不宜太大。综合各指标品质评价结果,Ⅲ组的致死方式最好,较小的温差降温方式使石斑鱼死亡的过程应激反应小,乳酸含量、pH和总巯基相对稳定,从而有利于贮藏过程的品质保持,比其他4组更有效延缓质构特性和巯基含量的降低,抑制微生物活性,延长鱼样保鲜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程志斌  廖启顺  张红兵  魏云  苏子峰  刘绍贵  
将200只21日龄罗斯肉鸡分正对照组、负对照组和处理组1~3(在负对照组日粮基础上各添加一种复合非淀粉多糖酶制剂)共5组试验,56日龄屠宰,测定肉品质。结果表明,负对照组肉鸡的腿肌肉色a值显著小于(P0.05)。本试验表明,酶类全、酶活性高的复合NSP酶制剂对肉鸡肉品质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春青  李侠  张春晖  陈旭华  孙红梅  李银  李海  何雷堂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鸡胸肉肌原纤维特性与原料肉品质的关系,为筛选鸡肉加工专用品种、明确原料肉品质特性对鸡肉加工制品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8个品种鸡胸肉的微观结构以及超微结构,利用Image-Pro Plus 6.0软件定量分析肌原纤维直径、密度以及肌节长度;同时结合原料肉蒸煮损失率、剪切力、质构特性以及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等品质指标,借助相关分析,建立肌原纤维特性与原料肉品质之间的相关性。试验数据采用SAS9.2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通过比较8个品种鸡胸肉的基本化学组成成分,发现不同品种鸡胸肉化学组成成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韬  周光宏  徐幸莲  
24头杂交猪常规屠宰后将胴体随机分成3组(每组8头),分别采用常规冷却24 h(0~4℃,风速2.5 m.s-1),快速冷却(-20℃,风速2.5 m.s-1)1 h和2 h后转入0~4℃冷却至宰后24 h。肉质测定结果显示:快速冷却1 h和2 h可减缓背最长肌pH的下降速率,加快其温度的下降,提高a*值、肌浆蛋白和肌肉总蛋白溶解性,对L*值和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没有影响;快速冷却1 h可以提高持水性、嫩度,减少肌束内肌细胞外空隙面积;快速冷却2 h使肌束内肌细胞外空隙面积增大,对持水性、嫩度影响不显著。这表明采用快速冷却1 h可以改善肉的品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满湖  金睿  温建崇  黄泰来  秦林  
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92羽,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饲喂基础饲粮的对照组和分别饲喂添加400、800、1200 mg/kg的桑叶提取物的饲粮的3个试验组,分别于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测定AA肉鸡的成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与脂肪代谢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肉鸡肌肉的肉色、pH值、滴水损失率、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等,探究桑叶提取物对AA肉鸡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饲粮添加桑叶提取物对AA肉鸡的日采食量、料重比、平均日增体质量、体质量、肌肉pH均无显著影响,可极显著或显著降低42日龄肉鸡的胸肌粗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腿肌粗脂肪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42日龄肉鸡胸肌的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21日龄肉鸡血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饲粮添加800 mg/kg桑叶提取物还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42日龄肉鸡胸肌的24 h滴水损失率和二十四碳酸占比及21日龄肉鸡腿肌、胸肌的粗脂肪含量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浓度,极显著提高42日龄肉鸡腿肌的红度和胸肌的棕榈油酸占比及血清的CAT活性;饲粮添加1200 mg/kg桑叶提取物还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21日龄肉鸡腿肌和42日龄时胸肌的24 h滴水损失率,21日龄肉鸡的胸肌和腿肌的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的MDA含量及42日龄肉鸡胸肌的棕榈酸和二十四碳酸占比与血清的TC浓度,显著或极显著提高21日龄肉鸡血清的T–AOC,42日龄肉鸡腿肌的红度与胸肌的黄度、棕榈油酸、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血清的CAT活性和HDL–C浓度。可见,从降低脂肪含量和改善肉品质方面来看,桑叶提取物添加剂量以不低于800 mg/kg为宜。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满湖  金睿  温建崇  黄泰来  秦林  
选用1日龄爱拔益加(AA)肉鸡192羽,随机均分为4组,分别为饲喂基础饲粮的对照组和分别饲喂添加400、800、1200 mg/kg的桑叶提取物的饲粮的3个试验组,分别于1~21日龄和22~42日龄2个阶段测定AA肉鸡的成长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与脂肪代谢相关的生理生化指标及肉鸡肌肉的肉色、pH值、滴水损失率、粗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等,探究桑叶提取物对AA肉鸡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饲粮添加桑叶提取物对AA肉鸡的日采食量、料重比、平均日增体质量、体质量、肌肉pH均无显著影响,可极显著或显著降低42日龄肉鸡的胸肌粗脂肪含量和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腿肌粗脂肪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42日龄肉鸡胸肌的二十碳二烯酸、二十碳三烯酸、二十碳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21日龄肉鸡血清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饲粮添加800 mg/kg桑叶提取物还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42日龄肉鸡胸肌的24 h滴水损失率和二十四碳酸占比及21日龄肉鸡腿肌、胸肌的粗脂肪含量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浓度,极显著提高42日龄肉鸡腿肌的红度和胸肌的棕榈油酸占比及血清的CAT活性;饲粮添加1200 mg/kg桑叶提取物还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21日龄肉鸡腿肌和42日龄时胸肌的24 h滴水损失率,21日龄肉鸡的胸肌和腿肌的粗脂肪含量与血清的MDA含量及42日龄肉鸡胸肌的棕榈酸和二十四碳酸占比与血清的TC浓度,显著或极显著提高21日龄肉鸡血清的T–AOC,42日龄肉鸡腿肌的红度与胸肌的黄度、棕榈油酸、油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占比及血清的CAT活性和HDL–C浓度。可见,从降低脂肪含量和改善肉品质方面来看,桑叶提取物添加剂量以不低于800 mg/kg为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夏秀芳  孔保华  郭园园  刘骞  
【目的】反复冷冻-解冻对猪肉品质特性和微观结构的影响,为肉类保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猪肉背最长肌经过反复冻结(-26℃,7d)、解冻(18℃室温流水解冻)后,测定肌肉解冻损失(thawing loss,TL)、煮制损失(cooking loss,CL)、剪切力(cutting force,CF)、微观结构、肉的颜色((L*,a*和b*值))、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等指标。【结果】随着冷冻-解冻次数的增加,猪肉的TL、CL、TBARS、L*和b*值明显增大(P<0.05),肌纤维排列混乱断裂、肌纤维间隙增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代晓航  魏超  郭灵安  张富丽  蔡寅川  张知仪  
本实验采用微生物传统检测与现代鉴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从1份生鲜鸡肉样品中分离出1株少见条件致病菌:弗格森埃希菌,并对其进行药敏实验和条件致病性危害分析。结果表明,该菌对环丙沙星极其敏感,对埃希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的复方新诺明却不敏感,该结果为该类条件致病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颜统晶  张德权  李欣  刘欢  方菲  刘珊珊  王素  侯成立  
【目的】明确超快速冷却对冷鲜羊肉风味物质的影响,为超快速冷却技术在产业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对宰后1 h分割的羊米龙肉分别进行常规冷却(冷却速率为1.94℃·h~(-1))和超快速冷却(冷却速率为15.10℃·h~(-1))处理,测定其贮藏过程核苷酸、游离氨基酸与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其滋味活性值、气味活性值,确定冷鲜羊肉中关键的风味物质。【结果】通过滋味活性值分析确定5'-鸟苷酸、丙氨酸、谷氨酸为冷鲜羊肉的关键滋味物质。通过气味活性值分析确定13种化合物为冷鲜羊肉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包括8种醛、4种醇与1种呋喃类物质。醛类物质包括戊醛、反-2-辛烯醛、壬醛、庚醛、反,反-2,4-壬二烯醛、反-2-壬醛、辛醛、己醛;醇类物质包括己醇、反-2-辛烯-1-醇、辛醇、1-辛烯-3-醇;呋喃物质为2-戊基-呋喃。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常规冷却处理组羊肉中呈味核苷酸5'-腺苷酸、5'-肌苷酸和5'-鸟苷酸逐渐降解成次黄嘌呤与肌苷,甜味氨基酸丝氨酸与苦味氨基酸缬氨酸、蛋氨酸、亮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精氨酸显著增加,1-辛烯-3-醇、己醛、辛醛等挥发性风味物质逐渐积累,使冷鲜羊肉风味品质发生变化。超快速冷却处理延缓了羊肉中呈味核苷酸5'-腺苷酸和5'-鸟苷酸的降解,延缓了羊肉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缬氨酸等游离氨基酸与1-辛烯-3-醇、己醛、辛醛、壬醛、庚醛、己醇、2-戊基-呋喃等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在保持羊肉鲜味的同时降低了苦味氨基酸、醛类、醇类物质对羊肉风味品质产生的不利影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超快速冷却处理组宰后72 h的冷鲜羊肉与常规冷却处理组宰后6 h的冷鲜羊肉风味品质接近。【结论】超快速冷却处理延缓了冷鲜羊肉中风味物质与滋味物质的变化,使冷鲜羊肉的风味品质保持在接近僵直前期的状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石友  徐英  李琦华  王永红  
肉质品质评价的指标很多,其中肌纤维直径、嫩度、pH值、系水力、水分、蛋白质及肌间脂肪含量是常用的也是重要的指标,本研究通过对3个云南地方品种(茶花鸡、武定鸡、盐津乌鸡)以及广西肉杂鸡的常用指标比较,结果表明:3个地方品种在肌纤维直径、嫩度、系水力方面均优于肉杂鸡,pH值差异不显著。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茶花鸡和武定鸡比较接近,并显著高于其它鸡。综合各项结果,3个地方品种肉质品质优于肉杂鸡,茶花鸡为最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苏微  邢通  李蛟龙  张林  高峰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日粮添加牛磺酸对肉鸡肉品质、糖酵解潜力(Glycolytic potential,GP)及肌纤维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72只体重相近的28日龄雄性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两个组,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组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添加0.5%牛磺酸,饲养期为14 d。饲养试验结束后采集腿肌样品用于指标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牛磺酸组肉鸡腿肌pH_(45 min)和pH_(24 h)显著提高(P<0.05),剪切力和蒸煮损失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和GP显著降低(P<0.05);牛磺酸的添加显著降低腿肌肌纤维直径,增加肌纤维密度(P<0.05),显著增加I型肌纤维比例(P<0.05),降低IIb型肌纤维比例(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牛磺酸可通过CaN-NFAT信号通路,促进肉鸡腿肌肌纤维由IIb型向I型转化,降低GP,进而改善肉品质。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伟荣  袁群  
以生鲜肉冷链物流为例,应用时间Petri网理论对冷链物流流程建模,研究冷链物流运作效率。用CPN tools对建立的模型运行后得到各环节的性能指标,发现流程中所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对流程的改进建议。建模方法对复杂的冷链物流流程的建模和仿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为冷链物流以后的优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强宇  姜薇  刘成江  黄峰  韩东  张春晖  
【目的】明确风冷与冷藏过程中酱卤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逸散行为,为酱卤牛肉的风味保持与风味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电子鼻(electronic nose,E-nose)、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S-SPME/GC-MS),结合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明确酱卤牛肉在风冷(中心温度从50℃降至10℃,风速2 m·s~(-1),降温时间90 min)和冷藏(4℃贮藏0、6、18、30、42和54 h)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变化,揭示酱卤牛肉中关键风味活性物质的逸散行为。【结果】E-nose结果表明,风冷阶段,刚出卤煮罐、风冷前和风冷后酱卤牛肉的风味轮廓差异显著,主要由氮氧类化合物、醇类、醛酮类化合物、芳香类化合物和有机硫化物差异导致;冷藏0、42和54 h后,酱卤牛肉的风味轮廓差异显著,氮氧类化合物、醇类、醛酮类化合物是导致差异的主要风味物质,而冷藏6、18和30 h后风味轮廓没有显著性差异。HS-SPME-GC-MS结果表明,酱卤牛肉在风冷阶段分别鉴定出39、31和3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为13 636.18、9 799.21和8 213.86μg·kg~(-1),总含量降低39.8%;冷藏阶段分别鉴定出36、36、34、34、31和29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分别为7 712.65、6 196.00、5 319.42、4 732.69、5 295.05和4 281.82μg·kg~(-1),总含量降低44.5%。冷藏是酱卤牛肉挥发性风味物质逸散的主要阶段。OAV分析表明,风冷阶段共有18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桉叶油醇、月桂醇、戊醛和左旋香芹酮在风冷前全部丢失;3-羟基-2-丁酮、苯乙醇、香叶基丙酮和芳樟醇逸散严重,OAV值分别降低81.3%、64.0%、63.7%和55.1%。冷藏阶段共有15种风味活性物质,其中乙酸异丁酯、庚酸乙酯在贮藏6 h后全部丢失;茴香脑、丁香酚、草蒿脑和芳樟醇逸散严重,OAV值分别降低63.9%、63.8%、58.1%和53.9%。【结论】冷藏是酱卤牛肉风味活性物质丢失逸散的主要阶段;风冷和冷藏过程中醇类、酮类、酯类和酚醚类化合物更容易发生丢失逸散;丢失逸散的风味活性物质主要来源于香辛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