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37)
- 2023(5049)
- 2022(4373)
- 2021(4151)
- 2020(3488)
- 2019(8035)
- 2018(8009)
- 2017(14682)
- 2016(8497)
- 2015(9369)
- 2014(9859)
- 2013(9469)
- 2012(8676)
- 2011(7802)
- 2010(7742)
- 2009(6939)
- 2008(7022)
- 2007(6553)
- 2006(5517)
- 2005(5020)
- 学科
- 济(29326)
- 经济(29291)
- 管理(23356)
- 业(21914)
- 企(18609)
- 企业(18609)
- 方法(14329)
- 数学(12305)
- 数学方法(12075)
- 财(9169)
- 中国(7841)
- 学(7771)
- 农(7714)
- 理论(6722)
- 制(6530)
- 务(6518)
- 财务(6501)
- 财务管理(6473)
- 业经(6388)
- 企业财务(6160)
- 地方(5755)
- 和(5536)
- 技术(5413)
- 银(5394)
- 银行(5384)
- 农业(5110)
- 行(5060)
- 教育(4958)
- 教学(4774)
- 融(4754)
- 机构
- 学院(115417)
- 大学(113902)
- 管理(41224)
- 济(40030)
- 经济(38849)
- 研究(38215)
- 理学(34860)
- 理学院(34401)
- 管理学(33585)
- 管理学院(33369)
- 中国(29200)
- 科学(25922)
- 京(24625)
- 财(21057)
- 农(20741)
- 所(20231)
- 江(18986)
- 中心(18404)
- 研究所(18260)
- 业大(18052)
- 财经(16379)
- 农业(16237)
- 范(16024)
- 师范(15827)
- 州(15565)
- 北京(15463)
- 技术(14840)
- 经(14751)
- 院(14220)
- 省(13858)
- 基金
- 项目(75463)
- 科学(57724)
- 研究(54554)
- 基金(51775)
- 家(45860)
- 国家(45457)
- 科学基金(38105)
- 社会(31832)
- 省(31487)
- 社会科(30079)
- 社会科学(30067)
- 基金项目(27071)
- 教育(26246)
- 划(26218)
- 自然(25352)
- 自然科(24763)
- 自然科学(24754)
- 自然科学基金(24277)
- 编号(22807)
- 资助(22034)
- 成果(18908)
- 重点(17506)
- 课题(16856)
- 部(15873)
- 发(15841)
- 创(15577)
- 性(15500)
- 科研(15038)
- 计划(14640)
- 创新(14553)
共检索到175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小慧 廖宇 朱曼曼
基于我国目前科研发展水平现状及科研评价出现的窘境,分析颠覆性指数的相对优势,明确其在科研评价中的推广价值。主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分别以其他原创性评价方法、三种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为对比对象,针对在实践中的特点,分析颠覆性指数在相应各方面的优势。研究发现,颠覆性指数的机理导向不仅与科研评价的目的相吻合,还可以弥补现有大部分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文章分析了颠覆性指数用于科研评价的优势与潜力,为将颠覆性指数作为定量评价方法的优化方案提供支持。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文霞 孔嘉 闫晓慧 邓三鸿
[目的/意义]为解决传统颠覆性指数计算过程中不考虑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问题,提出权重颠覆性指数(权重D指数),有助于更加合理有效地评估文献的创新性。[方法/过程]提出一种针对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数量的调整方法——权重颠覆性指数,以1950—2023年获得化学诺奖及其对照组的论文为数据来源,一方面,从合理性与有效性两方面对比颠覆性指数与权重D指数;另一方面,针对一篇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被其引证文献多次引用的情况,具体分析焦点文献的创新性、焦点文献的影响力、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的影响力与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收到引用数量的相关性。[结果/结论 ]权重D指数具有合理性,且比传统颠覆性指数更能有效识别论文的创新性;当焦点文献的创新程度和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越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当焦点文献的参考文献影响力越高时,引证文献也倾向于引用其参考文献。
关键词:
颠覆性指数 D指数 权重D指数 创新性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杨杰 邓三鸿 王昊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科学研究的创新性测度尤为重要,创新性较高的论文往往会对既有研究领域的学科范式产生颠覆性影响,甚至开创新的范式。颠覆性指数是近几年被提出的可以直接测度论文颠覆性创新程度的计量指标,基于网络中论文节点的深层引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单一维度评价的缺点,引起了文献计量学、信息科学和网络科学等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颠覆性指数的最新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拓展,深入剖析了指标局限性及因素,并提出了新的计量指标——相对颠覆性指数(relative disruptive index,RDI),它在颠覆性指数的基础上,涵盖了引文网络的深层引用比例,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颠覆性指数分布不均匀、评价不一致的问题,能够对科学研究的颠覆性创新程度进行更为精确和客观的衡量。实证结果表明,颠覆性指数的参数量级不一致,相对颠覆性指数可以更有效地衡量科学研究的创新性,且相比于原始颠覆性指数以及Bornmann等学者提出的修正颠覆性指数(DI5)具有更佳的评价一致性,巩固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低,创新性论文的相对颠覆性指数较高。
关键词:
科学计量 引文网络 创新性 颠覆性指数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黄恒 汪雪锋 朱东华 雷鸣
[目的 /意义]针对论文颠覆性指数受参考文献数量及其重要程度差异的影响问题,改进颠覆性指数算法,以便更有效地区分突破性论文和其他高被引论文,科学合理地反映论文的突破性。[方法 /过程]结合参考文献在焦点论文全文中对应的引文内容的全文本特征——引文目的和引文极性,筛选出在研究内容上与焦点论文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围绕重要参考文献,修改颠覆性指数计算公式分子和分母,进而改进论文颠覆性指数。[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改进后的颠覆性指数使突破性论文更显著地区分于其他高被引论文;利用改进后的颠覆性指数,可从批量的高被引论文中准确识别更多的突破性论文。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刘小慧 沈哲思 廖宇 朱曼曼 杨立英
[目的/意义]探索颠覆性指数的稳定时间窗,分析其学科差异,揭示颠覆性指数稳定度与被引半衰期、被引频次稳定度之间的关系,为各学科合理应用该指数提供时间窗参考。[方法/过程]分别计算22个学科在不同引文时间窗下的颠覆性指数稳定度,得到各学科颠覆性指数达到0.8稳定度所需的时间窗;进而分别分析颠覆性指数与被引半衰期、被引频次稳定时间窗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颠覆性指数达到0.8稳定度所需的时间窗存在较大学科差异;达到被引半衰期时,各学科的颠覆性指数稳定度均达到了0.8,可使用被引半衰期作为颠覆性指数计算的参考时间窗;学科特质和指标算法都是影响颠覆性指数稳定度的重要因素,受算法的影响,颠覆性指数一般会晚于被引频次达到较高稳定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伟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传统投资决策方法的局限性暴露的一览无余。很多金融投资者习惯采用净现值(NPV)、组合管理(portfolio)、现金牛(cash cow)和沉没成本(sunken cost)之类的常规性财务工具和传统的决策原则分析处理颠覆性的创新投资机会,完全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刘小慧 朱曼曼
[目的/意义]揭示不同年龄的参考文献对促进知识创新的作用规律。[方法/过程]以物理学2006年发表的SCI论文为例,计算每篇论文在D算法、Rela_D_(Z)算法和D_(Z)算法3种算法下的颠覆性指数,综合运用统计描述和线性回归、分位数回归,从参考文献年龄的跨度和多样性两个方面,研究科研论文颠覆性与参考文献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结论]参考文献年龄跨度和多样性都对科研论文的3种颠覆性指数有负向影响,但是所有回归分析的结果中3个模型的拟合R~(2)都偏低,但结论一致,即参考文献年龄对科研论文颠覆性指数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操纵参考文献年龄的非科学引用并不会影响颠覆性指数的评价结果。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姜育彦 刘雪立
[目的 /意义]探索绝对颠覆性指数DZ与Faculty Opinions同行评议指标和引证指标CNCI间的相关性,揭示Faculty Opinions同行评议指标在研究论文颠覆性创新早期识别中的效果。[方法 /过程]通过对选出的140篇研究论文的绝对颠覆性指数DZ、Faculty Opinions同行评议指标[包括同行评分(FScore)、同行评级(FStar)、评价次数(FTime)、加权评级(FStar_w)、加权评价次数(FTime_w)]和影响力指标CNCI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对高颠覆性文献、Faculty Opinions收录文献、高影响力文献在全部5 566篇焦点文献中的分布和不同评价角度下选出的研究文献重合情况进行研究。[结果 /结论 ]从全部病毒学领域期刊来看,绝对颠覆性指数DZ与Faculty Opinions同行评议指标间存在弱相关性,与影响力指标CNCI间存在中等相关性。FScore与CNCI存在着强相关性,FStar、FStar_w与CNCI存在着中等相关性,FTime、FTime_w与CNCI存在着弱相关性。但不同标签的研究论文三类指标间的相关性各不相同。其中,变革性研究论文的同行评议结果与绝对颠覆性指数的一致性与加权评分均高于循证性研究论文。三种评价指标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应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替代。在识别早期颠覆性创新的过程中,Faculty Opinions同行评议指标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其同时也可以辅助研究人员在发表后快速发现有潜在影响力的研究论文。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黄水芳
通过对颠覆性技术产生动因的分析可知,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可通过其在不同的创新轨迹上解决原技术与市场冲突、自身技术发展与市场冲突的能力进行评价。在建立评价体系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较为客观和有效地评价了新技术的颠覆性创新潜力,为政府培育和企业选择颠覆性技术提供新思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之瑶 罗军 莎薇 侯小星
为实现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精准遴选,促进颠覆性创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在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遴选、立项决策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对比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与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特征属性差异,借鉴海尔迈耶问题的做法,结合当前政策导向,针对颠覆性技术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属性,提出相应的项目遴选角度和评审标准的思路,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从项目影响力、项目可能性两方面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矩阵模型,为颠覆性创新项目立项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超 马铭 李思思 夏冬 于俊凤 许海云
[目的/意义]开展颠覆性技术的社会影响力研究,可以探究颠覆性技术社会影响力的扩散特征,为潜在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提供新的思路。[方法/过程]文章以政、产、学三方认可的颠覆性技术领域作为研究对象,以Altmetric.com平台为数据来源,获取各颠覆性技术领域内科学研究成果的多种社会媒体关注度指标,将这些关注度指标作为颠覆性技术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量化表征;最后,立足于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探析各技术社会影响力所具有共通的扩散性、差异性、持续性、多样性、均衡性和积聚性特征。[结果/结论]从扩散性、差异性、持续性、多样性、均衡性和集聚性等6个方面获取了12项颠覆性技术具有的共性特征与结论的应用场景。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云 张立伟 乔岳 周源
本文对颠覆性创新在中国的理论研究热点进行计量分析,对涉及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相关政策进行汇总,并以发明专利为视角探究政策实施的效果。研究发现:(1)理论研究上,概念辨析和理论阐述、后发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基于颠覆性创新理论的产业技术创新分析是研究的热点话题;(2)政策实践上,在顶层规划与战略方针中,颠覆性技术已经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并且政策逐步聚焦到人工智能、信息通信、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表明,颠覆性创新在中国引发了广泛的学术理论探讨,并指导了产业政策实践,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莉 蒙琬婷 张海鑫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采用实证分析,探讨中美贸易摩擦下技术封锁事件对科研人员颠覆性技术创新投入行为的影响,引入和谐式工作激情与强迫式工作激情双重中介路径来解释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技术封锁事件的关键性正向影响科研人员的创新投入行为,和谐式工作激情在两者之间起着中介作用;技术封锁事件的颠覆性通过和谐-强迫式工作激情的双重中介对科研人员的创新投入行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亚莉 何光辉 张海鑫
基于个人-环境匹配理论和领导-成员交换理论,采用实证与定性的混合研究方法,探讨领导风格如何通过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匹配、知识共享影响项目绩效。通过对339位颠覆性技术项目成员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发现:伦理型领导能够直接影响领导-成员匹配和领导-成员交换,而服务型领导仅能通过领导-成员匹配间接影响领导-成员交换;领导-成员交换能够直接或通过知识共享间接正向影响合作满意度,合作满意度正向影响项目绩效。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施国良 吴静 陈挺 张笑笑
为充分利用专利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实现准确有效的颠覆性技术识别,以中国专利奖为切入点,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授权发明专利定义颠覆性技术,解决技术定义难的问题;接着使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异质有向图,存储专利多重关系数据和方向信息,解决关系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最后使用关系图卷积神经网络(R-GCN)模型进行训练,实现颠覆性技术识别,解决识别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表明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技术直接定义颠覆性技术是合理且可靠的;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能充分利用专利数据信息和专利异质有向图中空间信息,识别出绝大部分的颠覆性技术,丰富了图神经网络在颠覆性技术识别方面的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