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42)
- 2023(16979)
- 2022(14511)
- 2021(13551)
- 2020(11273)
- 2019(25889)
- 2018(25697)
- 2017(49310)
- 2016(26773)
- 2015(29974)
- 2014(30208)
- 2013(29168)
- 2012(26724)
- 2011(23783)
- 2010(23571)
- 2009(21165)
- 2008(20466)
- 2007(17762)
- 2006(15090)
- 2005(12992)
- 学科
- 济(102375)
- 经济(102251)
- 管理(78111)
- 业(73886)
- 企(62602)
- 企业(62602)
- 方法(50271)
- 数学(43251)
- 数学方法(42606)
- 财(26894)
- 农(26766)
- 中国(26005)
- 学(25290)
- 业经(22764)
- 技术(20657)
- 理论(20298)
- 制(19128)
- 地方(18832)
- 农业(17956)
- 务(17415)
- 财务(17326)
- 财务管理(17291)
- 贸(17107)
- 贸易(17102)
- 和(16675)
- 易(16602)
- 企业财务(16431)
- 环境(15601)
- 银(15564)
- 银行(15504)
- 机构
- 大学(375973)
- 学院(374027)
- 管理(147230)
- 济(142989)
- 经济(139764)
- 理学(128581)
- 理学院(127141)
- 管理学(124601)
- 管理学院(123915)
- 研究(122987)
- 中国(88782)
- 京(79448)
- 科学(79289)
- 财(65176)
- 农(63875)
- 所(61370)
- 业大(59883)
- 研究所(56563)
- 中心(56073)
- 江(53457)
- 财经(53081)
- 农业(50428)
- 范(49570)
- 北京(49235)
- 师范(48960)
- 经(48515)
- 院(45430)
- 州(43350)
- 经济学(43079)
- 技术(42798)
- 基金
- 项目(265819)
- 科学(208350)
- 基金(192300)
- 研究(190714)
- 家(169450)
- 国家(168093)
- 科学基金(144068)
- 社会(118479)
- 社会科(112230)
- 社会科学(112202)
- 省(104536)
- 基金项目(101961)
- 自然(95841)
- 自然科(93646)
- 自然科学(93613)
- 自然科学基金(91893)
- 教育(89077)
- 划(88480)
- 资助(79350)
- 编号(77077)
- 成果(61609)
- 重点(59803)
- 部(58213)
- 创(55699)
- 发(55652)
- 课题(53508)
- 创新(51999)
- 科研(51470)
- 教育部(49629)
- 大学(49523)
- 期刊
- 济(148868)
- 经济(148868)
- 研究(104347)
- 中国(68837)
- 学报(65447)
- 科学(57867)
- 农(56742)
- 管理(53831)
- 财(50381)
- 大学(49364)
- 学学(46625)
- 教育(44721)
- 农业(39550)
- 技术(36012)
- 融(27105)
- 金融(27105)
- 财经(25604)
- 业经(24478)
- 经济研究(24179)
- 经(21915)
- 业(20319)
- 科技(19825)
- 图书(19216)
- 问题(19142)
- 版(18919)
- 技术经济(18341)
- 业大(17507)
- 理论(17041)
- 统计(16103)
- 现代(15755)
共检索到528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冯倩倩 张光宇 戴海闻 刘贻新
针对目前颠覆性技术评价标准和评审流程系统性研究不足,基于国内外颠覆性技术遴选研究,选取我国科技部主办的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为主案例,辅以其他颠覆性创新相关赛事、新型人才评价、新型职称评定机制及诺贝尔奖评审机制等6个案例交叉验证,运用程序化扎根理论分析得到111个概念、25个子范畴和8个主范畴,据此设计先质后量的评审原则,设置前期准备、初评、再评和现场评议的遴选流程。其中,在质的判断方面,运用德尔菲调查法,依靠专家直觉对项目是否具有颠覆性进行初步判断;在量的判断方面,邀请专家从技术颠覆、产业变革、经济价值、社会影响这4个维度进行打分,通过加权评分最终计算出各项目综合评分,层层递进以完成颠覆性技术的遴选。为增强颠覆性技术遴选方法的系统性以及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曹阳春 张光宇 戴海闻 欧春尧
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到颠覆性技术演进的14个特征范畴,从低端颠覆和高端颠覆视角选取电动自行车等4项不同类型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跨案例分析,遵循复制法对特征范畴进行反复修正、补充与融合,分别得到12个低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和13个高端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并据此构建全过程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特征模型。通过对两种颠覆性技术演进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在创造性、异轨性和迭代性上的特征共性,以及在价值主张、价值路线和价值检验上的特征差异。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崔怡雯 赵筱媛 苏成 李曼迪 赵志远
对颠覆性创新进行有效监测和识别已成为各国博弈的战略需求,面向颠覆性创新构建领域技术监测分类体系是完成这项工作的基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科技术分类、产业分类和国家战略规划的梳理,在相关分类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从颠覆性创新特点出发,提出面向颠覆性创新的领域技术监测分类设计思路与原则,构建了多个领域分类体系,并以生物技术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颠覆性技术预警和监测工作的体系化、常态化提供支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吕鲲 项旻昊 邱佳烨
近年来,颠覆性技术已受到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通过分析颠覆性技术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获取颠覆性技术的价值评价指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颠覆性技术价值评价体系,再采用AHP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形式确定指标权重,并以无人驾驶技术为例,验证该体系的可行性,最后从技术升级、企业发展和政策落实3个方面分析颠覆性技术价值评价体系的作用。该体系为颠覆性技术的价值发现提供参考,也为后续颠覆性技术研究提供新思路。
[期刊] 工业工程
[作者]
许泽浩 张光宇 亢凯 王星羽
颠覆性创新是后发企业开展竞争的新路径,培育颠覆性创新重点要识别培育环境。本文以新能源汽车为例,通过运用TRIZ理论的技术成熟度分析工具,采用时间—专利数、时间—销售量、时间—专利级别、时间—性能曲线确定汽车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从而判别作为汽车行业颠覆性创新的电动汽车培育的最佳时期。数据表明,汽车产业当前处于成熟期,正是颠覆性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期。因此,颠覆性技术选择培育要通过识别相应原技术所处市场阶段,以找到培育的最佳环境。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曹阳春 张静 张光宇 欧春尧
以美国电子复兴计划与高超声速项目为例,从投入主体、投入客体、运作机制与保障手段等视角探讨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政府驱动是引导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主体的重要方式;科学配置是选择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客体的主要原则;运作高效是提升颠覆性技术多元化转化流程的关键渠道;生态优化是保障颠覆性技术多元化创新产出的有力手段。进一步地,在此基础上从投入渠道的开源扩容、投入动力的激励风控、投入效率的流程优化与投入保障的生态构建四大方面构建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机制的理论模型。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佳维 董瑜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代传统技术或主流技术,能够对经济、社会、国家竞争力等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为后续识别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立足颠覆性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从技术特征、市场特征、宏观环境等角度分析了现有指标体系,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结果/结论]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大多建立在已有的方法基础上,针对其核心特征的指标设计难度较大,且缺乏量化标准。未来的指标研究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颠覆性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并集成主客观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定量信息,构建综合性指标体系,增强识别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指标研究 技术识别 研究进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金凤 仓元凯 冯立杰 岳俊举
站在产业层面,将多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分析的方法相结合,探索制造业后发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产业价值路径,揭示后发企业将纵向规模化和横向延伸关联相结合以实现颠覆的作用机理。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颠覆式创新 产业价值 扎根理论分析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金凤 于飞 冯立杰 岳俊举
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具有重要影响,探讨市场环境影响下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能够丰富颠覆式创新理论研究。在文献讨论的基础上,选取小米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案例进行剖析。结果发现:市场环境对颠覆式创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需求和产业3个方面,后发企业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价值网络重构两条路径实现颠覆式创新。在理论上,为探讨市场环境与颠覆式创新关系提供分析框架,并提出后发企业在市场环境影响下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思路。在实践上,为后发企业正确认知市场环境并有针对性地构建颠覆式创新实现路径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育新 李健 韩毅
[目的/意义]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提出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的新方法,助力揭示和判断可能发生颠覆效应的技术方向或主题,助力政府和企业优化研发布局、赢得竞争优势。[方法/过程]以2000—2019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授权专利为样本,基于专利和专利科学引文数据分别构建技术加权共现网络和科学知识加权共现网络,并以二者间的引证关系形成关联网络,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构建颠覆性潜力技术节点候选准则,从技术基础性、影响力、突变性三个维度分别采用时序分析方法判定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能有效识别特定技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图像识别与处理、AI医疗、自动驾驶等技术具有颠覆性潜力,且这些技术间关联紧密、渗透性强、协同发展趋势明显。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晓红 韩晟熙 刘晓燕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对技术和市场具有双重影响,无论是对科技发展还是市场结构调整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能够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壁垒,对国家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技术主题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两个维度提出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利用LDA模型和基于全局和局部影响力的社区探测方法识别领域内的技术主题。其次,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变性”和“融合性”特征,引入技术主题时序共现网络和主题引用网络对主题间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进行判别,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最后,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研究识别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七项颠覆性技术,包括“机器人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相关领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主题”“仿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自动无人智能系统”“自动驾驶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和“机器人部件优化技术”这有利于我国抓住科技创新主动权,加快颠覆性技术布局。
[期刊] 预测
[作者]
冯南平 唐运舒 彭张林 王素凤
本文基于扎根理论、统计方法和信息熵理论,构建了一套我国民生工程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初步构建指标体系,以满足指标体系设计的完备性和目的性要求;考察指标的可观测性以及指标数据的获取成本,以满足指标体系设计的可操作性要求;根据相关系数和方差膨胀因子等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以满足指标体系设计的独立性要求;根据通过信息熵反映的信息量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精简,以满足指标体系设计的显著性要求。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建立的指标体系仅用22个指标反映初始指标体系中73个可观测指标的约91.5%的纯信息。与同类研究结果相比,本方法构建的民生工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主要信息的同时指标数目大为精简。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雷丁华 谭美 丁澄
数据合规是企业实现数据资产价值的关键因素,如何评估企业数据合规水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扎根理论,选择被问询的IPO企业作为样本建立合规评估点,构建包括8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70项三级指标在内的数据合规评估指标体系,对华大基因的数据合规情况进行效果检验,验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研究为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数据合规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数据合规研究提供了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瑾 解若琳
颠覆式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装备制造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以我国3家具有代表性的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装备制造企业颠覆式创新实现机理及路径进行多案例探索性研究,通过开放式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机理路径模型,归纳出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的3个阶段,并据此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颠覆式创新提出管理策略和建议。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俊婉 庞博 徐硕
基于专利的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利用专利信息进行领域弱信号探测,利用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从领域专利内容中抽取主题,基于弱函数对主题进行过滤得到包含弱信号的主题集合,进一步通过预兆函数对弱信号主题包含的术语进行过滤,得到该研究领域弱信号术语集合及其对应的专利集合。基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包含弱信号术语的专利进行颠覆性潜力测度,最终得到目标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2008—2019年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对该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进行早期识别,通过与基于关键词识别的弱信号结果对比,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上述颠覆性技术识别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