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28)
2023(11416)
2022(10038)
2021(9445)
2020(7893)
2019(18073)
2018(18198)
2017(34890)
2016(19010)
2015(21105)
2014(21236)
2013(21056)
2012(19202)
2011(17125)
2010(16860)
2009(15137)
2008(14648)
2007(12713)
2006(10807)
2005(9335)
作者
(55747)
(46206)
(45823)
(43657)
(29360)
(22252)
(20764)
(18196)
(17399)
(16458)
(15819)
(15476)
(14657)
(14511)
(14214)
(14181)
(13953)
(13770)
(13158)
(13100)
(11558)
(11231)
(11163)
(10486)
(10323)
(10319)
(10221)
(10113)
(9289)
(9170)
学科
(73557)
经济(73478)
管理(56630)
(55561)
(46994)
企业(46994)
方法(36636)
数学(31683)
数学方法(31314)
(18701)
(18191)
(18015)
中国(17894)
技术(17695)
业经(16161)
地方(13938)
理论(13197)
农业(12878)
(12519)
贸易(12515)
(12350)
财务(12283)
财务管理(12263)
(12214)
(12165)
(12057)
企业财务(11711)
环境(11643)
(10576)
(10440)
机构
大学(269473)
学院(267292)
管理(109313)
(101789)
经济(99492)
理学(95752)
理学院(94681)
管理学(93022)
管理学院(92537)
研究(88233)
中国(62450)
科学(57757)
(57317)
(44705)
(44552)
(44413)
业大(43009)
研究所(41044)
中心(39627)
(37198)
财经(36947)
北京(35841)
农业(35243)
(35207)
师范(34839)
(33710)
(32249)
(30691)
技术(30091)
经济学(29664)
基金
项目(192233)
科学(150718)
基金(139352)
研究(138140)
(122471)
国家(121491)
科学基金(104186)
社会(85457)
社会科(81043)
社会科学(81019)
(75420)
基金项目(74876)
自然(69662)
自然科(68045)
自然科学(68029)
自然科学基金(66801)
(63802)
教育(63198)
资助(57233)
编号(55769)
成果(44322)
重点(42868)
(42045)
(40658)
(40292)
课题(38109)
创新(37926)
科研(37124)
教育部(35686)
计划(35544)
期刊
(105021)
经济(105021)
研究(74986)
中国(46965)
学报(45766)
科学(41884)
(39257)
管理(38775)
大学(33904)
(32681)
学学(31985)
教育(30041)
农业(28104)
技术(25191)
(18723)
金融(18723)
财经(17247)
业经(17044)
经济研究(16824)
科技(15308)
图书(14985)
(14576)
(14547)
技术经济(14304)
理论(13463)
问题(13424)
(12621)
实践(12576)
(12576)
业大(11974)
共检索到3722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佳维  董瑜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常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取代传统技术或主流技术,能够对经济、社会、国家竞争力等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分析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为后续识别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过程]立足颠覆性技术的内涵与特征,从技术特征、市场特征、宏观环境等角度分析了现有指标体系,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意见。[结果/结论]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指标大多建立在已有的方法基础上,针对其核心特征的指标设计难度较大,且缺乏量化标准。未来的指标研究应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借助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探索颠覆性技术的内在发展规律,并集成主客观分析方法以及定性定量信息,构建综合性指标体系,增强识别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超1,2,许海云1,方曙1  
为了把握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研究进展,首先对颠覆性的内涵、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论述;然后,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将识别与预测方法分为5类,分别展开详述;最后,对各类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已有颠覆性技术识别与预测方法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有识别研究方法均是围绕颠覆性技术的外部影响或内在特征中的某一方面展开,并未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未来,应综合把握颠覆性技术内外部特征,构建全面、系统的识别与预测框架。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单晓红  韩晟熙  刘晓燕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对技术和市场具有双重影响,无论是对科技发展还是市场结构调整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识别颠覆性技术能够解决可能出现的技术壁垒,对国家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从技术主题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两个维度提出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利用LDA模型和基于全局和局部影响力的社区探测方法识别领域内的技术主题。其次,基于颠覆性技术的“突变性”和“融合性”特征,引入技术主题时序共现网络和主题引用网络对主题间的演化趋势和演化形式进行判别,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最后,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本文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该方法能够准确实现颠覆性技术的识别,研究识别出人工智能领域的七项颠覆性技术,包括“机器人模块化设计方法及应用”“相关领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主题”“仿生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自动无人智能系统”“自动驾驶技术”“服务机器人技术及应用”和“机器人部件优化技术”这有利于我国抓住科技创新主动权,加快颠覆性技术布局。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刘俊婉   庞博   徐硕  
基于专利的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为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一套有效的方法和思路。利用专利信息进行领域弱信号探测,利用LDA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主题模型从领域专利内容中抽取主题,基于弱函数对主题进行过滤得到包含弱信号的主题集合,进一步通过预兆函数对弱信号主题包含的术语进行过滤,得到该研究领域弱信号术语集合及其对应的专利集合。基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指标体系,对包含弱信号术语的专利进行颠覆性潜力测度,最终得到目标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为该领域颠覆性技术的早期识别提供参考。以incoPat专利数据库中2008—2019年基因编辑领域的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弱信号探测模型与技术颠覆性潜力测度体系,对该领域具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进行早期识别,通过与基于关键词识别的弱信号结果对比,并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上述颠覆性技术识别结果进行验证,证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陈伟   王莉晓  
[目的 /意义]依据颠覆性技术发展早期特征建立弱信号识别指标体系,基于不同信号的特征差异和多源数据视角设计多信号过滤器,实现颠覆性技术早期识别。[方法 /过程]构建颠覆性技术弱信号识别漏斗模型,选取新颖性、弱信号潜力性特征指标设计主流技术信号过滤器,选取持续性、高价值性特征指标设计噪声信号过滤器,选取突变性、前瞻性特征指标设计渐进性创新弱信号过滤器,分层过滤掉主流技术信号、噪声信号和渐进性创新弱信号,筛选出颠覆性技术弱信号。[结果 /结论 ]选取储氢领域开展实证分析,通过对储氢领域颠覆性技术弱信号识别结果进行战略规划及权威报告验证,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徐硕   李静鸿   安欣  
[目的 /意义]为识别及预判当前受到高度关注的颠覆性技术,以专利术语为基础构建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并对太阳能光伏领域的专利进行实证研究。[方法 /过程]基于全文本内容,兼顾技术创新性和技术影响力两个维度,构建涵盖5个指标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指标体系;并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抽取专利术语,将识别问题转化为经典的二分类问题训练机器学习模型;同时针对训练样本类别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引入决策曲线分析以确定最优的分类阈值。[结果 /结论 ]实证研究在太阳能光伏领域2 196个专利中预判出91个颠覆性专利,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验证本文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为颠覆性技术预判、专利价值衡量等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育新  李健  韩毅  
[目的/意义]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提出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的新方法,助力揭示和判断可能发生颠覆效应的技术方向或主题,助力政府和企业优化研发布局、赢得竞争优势。[方法/过程]以2000—2019年间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授权专利为样本,基于专利和专利科学引文数据分别构建技术加权共现网络和科学知识加权共现网络,并以二者间的引证关系形成关联网络,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构建颠覆性潜力技术节点候选准则,从技术基础性、影响力、突变性三个维度分别采用时序分析方法判定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将核心—边缘理论与专利引文分析相结合能有效识别特定技术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学习、图像识别与处理、AI医疗、自动驾驶等技术具有颠覆性潜力,且这些技术间关联紧密、渗透性强、协同发展趋势明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鲁成  蒋林杉  吴菲菲  
从颠覆性技术成长周期入手,根据萌芽期颠覆性技术特点,采用基于创新性、独创性与功能分析的识别方法,在技术创新没有造成市场显著变化时实现预警决策。首先进行技术生命周期分析,随后利用创新性和独创性特点衡量技术颠覆性,排除渐进性技术干扰,最后运用功能分析方法研究技术新功能对未来市场的影响。以工业机器人专利技术领域进行实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丹   周潇   赵捧未   樊嘉逸  
[目的/意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颠覆性技术是一种另辟蹊径、容易造成技术突袭、颠覆传统游戏规则的技术。积极识别和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对实现国家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方法/过程]从技术融合视角提出一种颠覆性技术识别方法。首先,基于专利IPC共现关系,并采用时间序列方式动态构建技术领域融合网络,利用结构熵指标识别领域融合网络中具有颠覆性的领域融合对;其次,将颠覆性的领域融合对与专利映射,筛选出候选颠覆性专利;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度剖析颠覆性专利的核心特征,筛选有效的测度指标;最后,基于深度学习Tabnet模型构建专利指标与颠覆性专利之间的关联关系,实现从大规模的候选专利中识别颠覆性专利。[结果/结论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共得到1 025条颠覆性专利。其中,颠覆性融合领域(G06K9,G06N3)包含443条颠覆性专利,这些专利主要涉及4大颠覆性方向: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安防和智能制造。研究结果能够为政府、产业界和企业等利益相关者的科技布局、战略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可凡  王伟  张世玉  车宏鑫  蔡林  陈祥  
[目的/意义]在颠覆性技术识别中引入技术不连续性理论,探索技术不连续性视角下颠覆性技术的客观识别方法,能够丰富和拓展颠覆性技术的识别方法研究,也有助于把握科技创新规律、为科技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方法/过程]首先,利用专利引文网络和遗传后向-前向路径方法确定主路径对技术演化进行追踪。其次,根据引用结构与路径汇聚情况计算指标,评估技术不连续性,筛选出具有高技术不连续性的专利。最后,结合所得专利的内容信息和技术领域的现状,识别与验证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以手术机器人作为实证领域,使用所构建的方法成功识别了领域中已产生颠覆性效应的技术,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吴佩  姚亚伟  陈继祥  
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颠覆性创新的内涵重新进行了阐释,对关于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研究从资源基础理论、能力基础理论和动态竞争理论等视角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中后发企业创新中的问题和需求,提出结合管理情境和商业模式来研究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的必要性和趋势。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许佳琪   汪雪锋   陈虹枢   雷鸣  
[目的/意义]颠覆性技术是引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跨领域颠覆性技术往往对技术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和意义,预先科学准确地识别跨领域颠覆性技术,是超前捕获技术发展方向并抢占科技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方法/过程]基于跨领域融合创新思想,构建跨领域颠覆性技术主题的识别方法和总体框架。具体采用ISI-OST-INPI分类体系与Rao-Stirling多样性指数,综合考虑专利所涉及技术领域的多样性、均匀度和差异性,对跨领域专利进行筛选后,运用文本挖掘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跨领域专利关键词时序共现网络并聚类形成技术主题,并从网络内部知识流动的角度,结合跨领域颠覆性技术特征构建多维测度指标与综合得分,识别跨领域颠覆性技术主题。最后选取脑科学专利开展实证研究。[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类脑器官培育和神经干细胞的移植分化、脑机接口技术及应用、神经形态计算3个技术主题具有较强的跨领域颠覆性特征,并通过资料验证法进行结果验证,证明识别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玉桐  杨建林  
[目的/意义]针对来源于跨领域技术融合或应用的颠覆性技术建立识别框架,结合应用场景识别颠覆性技术,为颠覆性技术的遴选和培育提供参考,助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跨领域专利的德温特手工代码字段进行突变检测;其次,依据突变类型、创新性和影响力筛选重要手工代码;最后,基于重要手工代码对应的标题摘要组合文本,提取专利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根据词频及中介中心性筛选颠覆性技术关键词,并采用社区发现算法进一步识别具体应用场景下的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以人工智能领域为实证领域,识别出智能教育、人脸识别、智慧医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云计算、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技术具有较强颠覆性,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马铭  王超  张伟然  许海云  周勇  
[目的/意义]将社会网络分析与突变理论相结合,提出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的新方法,帮助企业获得市场、经济的先行优势,同时有助于加强政府对重点技术的前期引导作用。[方法/过程]首先,基于文本三元组结构,构建语义信息层面的技术共现网络。其次,基于社区网络结构和颠覆性技术特征,提出社区网络关系强度和对外资源利用力两个指标,利用突变理论模型识别易突变社区。最后,对易突变社区内节点进行主题词突发性监测和词频异常监测确定技术突发可能性,以此识别潜在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以造血干细胞领域2001—2018年论文数据作为分析对象,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发现“建立完善的关于免疫缺陷疾病及相关移植治疗手段的临床研究模型”是该领域的潜在颠覆性技术。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施国良   吴静   陈挺   张笑笑  
为充分利用专利结构化数据和文本数据,实现准确有效的颠覆性技术识别,以中国专利奖为切入点,提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首先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授权发明专利定义颠覆性技术,解决技术定义难的问题;接着使用Neo4j图数据库构建异质有向图,存储专利多重关系数据和方向信息,解决关系数据利用率低的问题;最后使用关系图卷积神经网络(R-GCN)模型进行训练,实现颠覆性技术识别,解决识别效果不佳的问题。研究表明以获得中国专利奖的专利技术直接定义颠覆性技术是合理且可靠的;提出的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能充分利用专利数据信息和专利异质有向图中空间信息,识别出绝大部分的颠覆性技术,丰富了图神经网络在颠覆性技术识别方面的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