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57)
2023(13459)
2022(11564)
2021(10815)
2020(9346)
2019(21290)
2018(21350)
2017(41773)
2016(22390)
2015(25209)
2014(24754)
2013(24182)
2012(22022)
2011(19765)
2010(19640)
2009(18550)
2008(17960)
2007(15991)
2006(13549)
2005(11939)
作者
(62064)
(52080)
(51785)
(49421)
(32714)
(24941)
(23803)
(20314)
(19404)
(18344)
(17399)
(17195)
(16214)
(16083)
(16007)
(15988)
(15704)
(15367)
(15035)
(14847)
(12722)
(12611)
(12516)
(11892)
(11697)
(11594)
(11520)
(11439)
(10435)
(10258)
学科
(89478)
经济(89381)
管理(63922)
(61298)
(49471)
企业(49471)
方法(45438)
数学(40875)
数学方法(40383)
(25233)
(24606)
中国(24291)
(18997)
贸易(18987)
业经(18650)
(18512)
(17650)
(16385)
农业(16261)
(15544)
财务(15491)
财务管理(15451)
地方(15396)
(15148)
银行(15121)
企业财务(14587)
(14384)
(13599)
金融(13596)
环境(13553)
机构
学院(316606)
大学(313955)
(130677)
经济(128088)
管理(124375)
理学(108010)
理学院(106932)
管理学(105059)
管理学院(104483)
研究(97951)
中国(75266)
(64045)
(61421)
科学(59377)
财经(49829)
(49237)
(48138)
中心(47180)
业大(45984)
(45358)
(45180)
研究所(43701)
经济学(40716)
(39795)
北京(39537)
师范(39395)
农业(39081)
经济学院(37159)
财经大学(37121)
(36495)
基金
项目(212673)
科学(167957)
研究(155610)
基金(155127)
(134236)
国家(133158)
科学基金(115186)
社会(99112)
社会科(94052)
社会科学(94029)
(83811)
基金项目(82332)
自然(74720)
教育(73133)
自然科(73025)
自然科学(73004)
自然科学基金(71664)
(70248)
编号(64368)
资助(63777)
成果(50883)
重点(47786)
(47571)
(45436)
(44606)
课题(43168)
创新(41699)
科研(41567)
教育部(41260)
国家社会(40904)
期刊
(136151)
经济(136151)
研究(87101)
中国(51480)
(47684)
学报(46045)
(43846)
管理(43596)
科学(42681)
大学(35100)
学学(33263)
教育(30180)
农业(30024)
(28384)
金融(28384)
技术(28234)
业经(24518)
财经(24086)
经济研究(22953)
(20648)
问题(18765)
统计(16281)
(16099)
商业(16027)
理论(15765)
技术经济(15557)
(15400)
(14753)
实践(14301)
(14301)
共检索到4453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徐亚平  唐文层  张波  
沟通作为央行预期管理的途径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彰显。本文通过对我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进行措辞提取与LDA建模,构建我国央行沟通指数,并进一步基于信心预期渠道,利用TVP-SV-VAR模型重点分析央行沟通的预期引导效应。研究发现,信心作为央行沟通的一种预期传导渠道,能够显著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结合我国实际发现:当央行发出宽松的沟通信号时,经济主体会形成对未来较好的预期,此时消费者信心和企业家信心提高,进而增加消费和投资,提高总需求水平;反之,则会抑制总需求水平。此外,通过对比两种信心渠道发现,企业家信心预期渠道的作用效果优于消费者信心预期渠道。因此,要推动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在提升央行沟通透明度的同时应积极引导和提振信心,助力经济主体形成理性预期,以此推动实体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史焕平  李泽成  
构建理论模型以刻画不同经济背景下央行沟通对公众通胀预期的非对称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2001-2014年的季度经济数据并应用MS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经济背景下我国央行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在经济衰退时期,央行沟通后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水平的变动并不显著,即表明央行沟通引导公众通胀预期的效果较差,不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主体形成合理的通胀预期;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央行沟通后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水平的变动幅度较大,表明央行沟通引导公众通胀预期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主体形成合理的通胀预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史焕平  李泽成  
构建理论模型以刻画不同经济背景下央行沟通对公众通胀预期的非对称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2001-2014年的季度经济数据并应用MSVAR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经济背景下我国央行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在经济衰退时期,央行沟通后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水平的变动并不显著,即表明央行沟通引导公众通胀预期的效果较差,不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主体形成合理的通胀预期;而在经济繁荣时期,央行沟通后经济主体通胀预期水平的变动幅度较大,表明央行沟通引导公众通胀预期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地引导经济主体形成合理的通胀预期。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谷宇  郭苏莹  
本文在异质预期视角下,提出汇率沟通影响机构交易者汇率预期形成过程的可能机制,并应用彭博发布的人民币汇率预期数据,采用变系数面板模型和ARDL模型考察了汇率沟通对预期水平值及异质性的作用效应,同时比较了央行汇率沟通与直接干预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汇率沟通对超过50%的机构预期存在显著、合意的政策效应;而直接干预对不同预测区间的汇率预期存在非对称效应。进一步,包含预期异质性、汇率沟通频次和干预规模等变量的ARDL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汇率沟通频次的增加,会增加预期异质性,而直接干预规模的增加会降低异质性。这表明,汇率沟通是基于信号渠道,直接干预是基于协调渠道来发挥作用的。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英俊  夏仕龙  
完善中央银行沟通机制,引导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采用2001~2014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和实际干预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增长区制下,央行沟通和实际干预对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强;在经济缓慢增长区制下,央行沟通和实际干预对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弱。但央行沟通的非对称效应较小,而实际干预的非对称效应比较显著。在通胀预期的管理中,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强于央行沟通,价格型工具的引导效果优于数量型工具。实际通货膨胀率,公众通货膨胀预期自身对通胀预期有着显著的影响,是央行管理通胀预期时应关注的重要经济变量。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英俊  夏仕龙  
完善中央银行沟通机制,引导市场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文章采用20012014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马尔科夫区制转移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和实际干预在管理通胀预期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在经济快速增长区制下,央行沟通和实际干预对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强;在经济缓慢增长区制下,央行沟通和实际干预对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较弱。但央行沟通的非对称效应较小,而实际干预的非对称效应比较显著。在通胀预期的管理中,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对通胀预期的引导作用强于央行沟通,价格型工具的引导效果优于数量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资骏  
结合公众预期形成机理,将公众关注度作为一个变量,引入央行预期管理理论之中,发现公众通胀预期偏差是央行信息沟通的二次函数,表现为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这表明"央行信息沟通并非越透明越好"。进一步分析表明,一旦央行信息沟通不能完全被公众吸收,央行预期引导效应会大幅衰减。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金全  刘文轩  
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导致我国经济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通过央行沟通进行预期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大数据文本分析方法构建的央行沟通指数和动态因子随机波动模型构建经济不确定性指数,使用MF-VAR和FA-TV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央行沟通对经济不确定性的政策反馈及其政策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央行沟通指数能够较好地拟合我国货币政策的松紧变化,央行沟通指数与经济不确定性指数具有耦合性。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导致经济不确定性上升时,我国央行沟通能够及时对其进行政策反馈,并且对金融市场预期管理效果显著,同时也通过货币政策实际操作来干预金融市场,但实际调控存在一定的传导时滞和阻滞。对于不同类型的重大危机事件造成的经济不确定性冲击,央行沟通的政策反馈程度以及预期管理效果存在差异性,金融危机时期的效果最强,疫情时期和贸易摩擦时期的效果较小。为提升央行沟通的预期管理效果,建议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预警,第一时间释放清晰的政策信号。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书朦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信息沟通总体上能够对通胀预期产生顺应既定调控方向的政策效应,且口头沟通的影响效果要强于书面沟通,但这种引导效应的传导既受限于其他影响通胀预期形成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又具有较明显的时滞性特征。因此,我国应提高基础统计金融数据的编制质量,增强货币政策信息的可信度与准确度,完善货币政策信息的沟通内容,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双向货币政策信息沟通体系,注重不同货币政策信息沟通方式的有效结合,强调货币政策信息沟通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合理搭配,提升沟通策略的可信性、灵活性与及时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雅炯  
有效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近几年,世界上很多国家通过实施中央银行沟通引导市场预期,实现有效的货币政策调控。本文通过考察通货膨胀预期和中央银行沟通及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中央银行沟通能否有效引导市场通胀预期。结果显示,由于缺乏系统性,中央银行沟通对市场预期的引导作用仍不如其他经济变量,但国内中央银行沟通对市场通胀预期的影响是显著的。其中,相对书面沟通,口头沟通对通胀预期的影响更为显著。在目前较强的通胀预期背景下,系统实施中央银行沟通将对未来通胀预期的管理起到积极作用。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王少林  丁杰  
未来政策不确定是公众通胀预期波动的重要源泉。基于此,建立具有时变参数的VAR模型(TVP-SV-VAR),分析政策不确定性如何作用于公众通胀预期,然后界定央行沟通通过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公众通胀预期这一路径的解释力。结果表明:第一,政策不确定性的上升将提高公众通胀预期,这主要源自于在较高政策不确定性下政策制定者的宽松型政策偏好;第二,央行沟通上升1个点将最大降低政策不确定性10个点左右,而政策不确定性降低1个点将最大降低公众通胀预期0. 003个点左右;第三,央行沟通上升1点将最大降低公众通胀预期0. 1个点左右。央行沟通通过降低政策不确定性实现公众通胀预期管理这一途径的解释力明显不足。深化央行沟通与提高其他政策的透明度是进一步减少政策不确定性和稳定公众通胀预期的有益尝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少林  林建浩  
通过信息沟通进行预期管理是当代央行重要的政策实践,而能否获得公众信任则是央行沟通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条件。本文在Morris和Shin(2002)的博弈模型基础上,引入公众对于央行公布信息的信任程度,从理论上论证了公众信任对于央行沟通发挥引导预期作用的重要影响。进一步,本文建立了具有时变参数的VAR模型(TVP-SV-VAR),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央行沟通信息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准确性,这不断提高了公众对央行的信任,并使得央行沟通能够有效地引导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央行沟通是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管理的成功实践。提高央行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史焕平  胡滨  陈琪  
近年来,随着预期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各国央行开始逐渐摒弃以往的"隐秘性文化",逐渐转向"开放化"与"透明化",并且更乐于利用央行沟通的方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央行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干预工具。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个VEC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书面沟通的影响效果更强,央行沟通同时也会对市场预期与传统货币政策干预工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最终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靖泽  沈根祥  
通过合理政策有效引导通货膨胀预期对当前中国经济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和EGARCH模型捕捉央行沟通对通胀预期及其波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央行沟通传递的货币政策信息被市场有效捕捉和解读,实现了通胀预期管理目的,增加沟通频率能有效降低通胀预期波动;但央行的"言行偏离"加剧了短期通胀预期波动,降低了央行沟通和货币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通胀预期存在分布厚尾性和右偏斜,市场出现极端预期的概率较大,且更倾向于预期通胀上升,通胀预期波动的群聚特性表明其具有阶段性自我强化特征。研究结论为央行沟通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证支撑,揭示出的通胀预期分布特征对提高央行预期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具有参考价值。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施建祥,高勤  
The paper conducts cause and effect test between price change and income expectation of residences and future expectation of investment returns of enterpris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main reasons result in continuously drop of prices are the uncertainty of income expectation of residences and expected decrease of future investment returns of enterprise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