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17)
2023(8841)
2022(7549)
2021(7103)
2020(5943)
2019(13488)
2018(13155)
2017(26485)
2016(14430)
2015(16259)
2014(16291)
2013(16118)
2012(15497)
2011(14100)
2010(14346)
2009(13382)
2008(13434)
2007(12150)
2006(10631)
2005(9593)
作者
(41968)
(35068)
(34915)
(33411)
(22943)
(16970)
(15944)
(13457)
(13312)
(12994)
(12004)
(12003)
(11401)
(11299)
(11256)
(10876)
(10417)
(10373)
(10320)
(10258)
(8887)
(8721)
(8629)
(8076)
(7952)
(7950)
(7926)
(7784)
(7274)
(7026)
学科
(62971)
经济(62897)
管理(44546)
(43746)
(35821)
企业(35821)
方法(33305)
数学(30313)
数学方法(29950)
(18735)
(16324)
中国(15529)
(13559)
贸易(13554)
(13221)
(12647)
(11732)
财务(11710)
(11701)
财务管理(11680)
业经(11647)
企业财务(11235)
(11072)
(10840)
银行(10826)
(10711)
金融(10711)
地方(10582)
农业(10427)
(10299)
机构
大学(212858)
学院(211798)
(91495)
经济(89619)
管理(81497)
研究(70998)
理学(70271)
理学院(69552)
管理学(68369)
管理学院(67960)
中国(55720)
(45610)
(43390)
科学(40996)
财经(36057)
(35673)
(34144)
中心(33488)
(32938)
(32237)
研究所(31917)
业大(29420)
经济学(29370)
北京(27227)
财经大学(26926)
农业(26869)
经济学院(26632)
(26267)
师范(25974)
(25555)
基金
项目(137028)
科学(108992)
基金(102263)
研究(98790)
(88755)
国家(88020)
科学基金(75979)
社会(64321)
社会科(61222)
社会科学(61210)
基金项目(52409)
(51562)
自然(49465)
自然科(48423)
自然科学(48412)
自然科学基金(47601)
教育(46902)
资助(44817)
(44148)
编号(38520)
成果(32834)
(32126)
重点(30622)
(28201)
教育部(28067)
(27998)
课题(27220)
(27132)
国家社会(26970)
人文(26843)
期刊
(97685)
经济(97685)
研究(64929)
中国(39628)
(35177)
学报(32931)
管理(30718)
(30420)
科学(29686)
(27374)
金融(27374)
大学(25664)
学学(24335)
教育(21785)
农业(20216)
财经(19053)
技术(17444)
经济研究(16649)
(16299)
业经(14480)
(12817)
问题(12729)
统计(11294)
国际(10915)
技术经济(10609)
(10339)
(10219)
理论(10183)
(9790)
世界(9276)
共检索到3189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刘凤良  李彬  
货币政策的现实效果依赖于决定总供给的微观行为基础,其中基于预期的企业定价行为是传导货币冲击的最重要机制。因此,预期的形成和更新过程理应得到详细的理论研究。本文认为,在预期更新过程中,对先验信念的过分关注导致的验证性偏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造一个带有验证性偏见的总供给曲线是更好地解释货币政策现实效果的有效方式。通过模型的建立和模拟,本文得出结论:与已有的新凯恩斯主义粘性价格模型和粘性信息模型相比,带有验证性偏见的总供给假说更具合理性,解释力更强。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石长洪  
传导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社会经济主体资产选择日趋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货币信贷观点,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文章将视角转向货币政策产生作用的终端,从企业投融资行为入手,着重分析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区域结构、行业结构及融资结构等各种社会结构对传导机制效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实施配套改革的重要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裴平  熊鹏  
通过对 5年多来我国“积极”货币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的研究 ,本文认为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大量货币不是被传导并作用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实体经济环节 ,而是“渗漏”到股票市场“漏斗”和银行体系“黑洞” ,其效应构成了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反制力量。公众心理预期变化、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渗漏”效应产生的最直接、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 ,它们交织在一起 ,共同驱动货币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大量“渗漏” ,导致严重的“渗漏”效应。为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必须有效抑制“渗漏”效应。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陈建斌  龙翠红  
货币状况指数是利率和汇率相对于基期变化的加权和,是一个纳入了利率和汇率对货币环境影响的综合指数。考虑到银行信用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特殊作用,本文基于VAR模型对权重的估计,计算了中国货币状况指数;并通过考察货币状况指数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对1990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货币状况指数变化是中国货币环境“松紧”的一个良好指示器,是经济增长波动的葛兰杰原因;中央银行有必要估算并公布中国货币状况指数,以作为政府适时有效地实施宏观调控的一个参考指标,减少货币政策决策的失误。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张成思  计兴辰  
"预期管理"逐渐成为全球央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选项,中国央行也基于预期管理的理念进行货币政策转向。本文在回顾全球货币政策变化与实践的基础上,基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信息沟通渠道和金融市场渠道理论,尝试构建央行信息、市场预期和资产价格之间的逻辑链条,并选取国债期货价格和沪深300指数数据,通过研究市场预期与资产价格的关系来评估央行预期管理效果。本文通过未知断点结构性变化检验和递归回归方法确定转折时点,对比分析表明,在创新型公开市场操作工具背景下,相比传统利率政策工具,市场预期对资产价格显示出更明显的引导作用。这表明,传统货币政策向前瞻性货币政策转型可以达到更优的政策调控效果。
[期刊] 改革  [作者]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课题组  
一、货币政策目标的转变多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在双重目标中艰难地进行,即经济增长和稳定货币。有时货币政策还要承担产业结构调整的职能。这是受计划分配体制影响的结果,即把银行信贷当作一种实物资源来部分地进行直接分配,这与市场经济体制以价值规律为基础配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孟亮  李明贤  
金融体系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中介”作用,货币渠道过程是通过金融市场从货币政策冲击到市场零售利率的价格传导过程,信贷渠道是通过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的数量传导过程。完善我国金融体系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时应该考虑区域金融差异的客观事实。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德伟  徐琼  孙崎岖  
本文运用预测方差分解法对我国1993年~2001年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货币冲击的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能够有效地抑制经济的过热增长,而扩张性货币政策却无法显著摆脱经济的恶性衰退。因此从对称性角度看,在扩张时期和紧缩时期,货币冲击效果在我国具有微弱的非对称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仲建,陈金贤  
本文针对近年来我国经济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 ,分析了我国现行利率制度的特点、公众对未来收支和物价变化的预期以及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及其制约因素 ,指出刺激消费、有效扩大内需的关键在于改变公众的预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协调货币政策、带动企业和居民投资、进而促进消费增长的目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兆昕  刘文娟  
异质预期理论是近年学术界在对理性预期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之后的新成果,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微观主体预期与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之间的关系,也能够更好地诠释货币当局与微观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内涵。本文在梳理了异质预期理论以及公众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存在溢出效应的公众学习模型,用以分析微观主体异质预期的相互影响,并以此模型的结论为框架对中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史焕平  胡滨  陈琪  
近年来,随着预期管理逐渐成为货币政策调控的重要任务,各国央行开始逐渐摒弃以往的"隐秘性文化",逐渐转向"开放化"与"透明化",并且更乐于利用央行沟通的方式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央行沟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货币政策干预工具。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两个VEC模型,分析了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央行沟通对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会产生显著的影响,且书面沟通的影响效果更强,央行沟通同时也会对市场预期与传统货币政策干预工具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效果最终也会传导至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肖卫国  刘杰  
本文利用SVAR模型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分解成为可预期和不可预期成分,并对各货币政策工具的产出时滞与通货膨胀时滞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成分中,不可预期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更短;相比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利率,当银行信贷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时,其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滞最短。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继续实施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且在应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时,应选择控制银行信贷总量和保持均衡的信贷增长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董玉华  
欧洲货币体系(EMS)最终要让渡给更高层次的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EMU),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必然趋势。“德洛尔计划”具体列出了实施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年7月1日-1994年1月1日)的主要任务是欧共体各国金融一体化,所有成员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汇率机制(ERM),排除对“欧洲货币单位”(ECU)私人使用的全部障碍;第二阶段(1994年1月1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杨恩  
本文基于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产出效应和价格效应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确存在非对称性。在短期内,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要优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在中长期内,扩张性货币政策效果更持久;而在长期内,无论是扩张性货币政策还是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产出和物价都没有影响。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康庄  
本文从我国微观经济主体对宏观经济政策反应的角度入手,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1995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3季度我国货币政策信号与厂商预期之间的影响关系。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信号与厂商预期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未能有效引导厂商的预期,厂商的经济活动没有按货币当局的意图行事,这导致了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尽如人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