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36)
2023(11206)
2022(9303)
2021(8717)
2020(7242)
2019(16467)
2018(15702)
2017(29449)
2016(15612)
2015(17475)
2014(16612)
2013(16481)
2012(15357)
2011(14029)
2010(13854)
2009(12855)
2008(12575)
2007(10889)
2006(9722)
2005(8825)
作者
(47717)
(40032)
(39641)
(37570)
(25408)
(19340)
(17675)
(15571)
(15310)
(13741)
(13684)
(13340)
(12833)
(12652)
(12569)
(12245)
(11809)
(11616)
(11525)
(11429)
(10002)
(9738)
(9546)
(9154)
(9029)
(8926)
(8731)
(8441)
(8059)
(7986)
学科
(66954)
经济(66866)
(44807)
管理(44198)
(34266)
企业(34266)
方法(31452)
数学(28648)
数学方法(28468)
中国(20511)
(19035)
(18116)
(15849)
贸易(15839)
(15553)
(13765)
(13103)
业经(13061)
农业(13011)
(11234)
银行(11191)
(10929)
(10927)
金融(10927)
财务(10913)
财务管理(10890)
(10741)
企业财务(10489)
环境(9962)
技术(9540)
机构
大学(234537)
学院(227248)
(105992)
经济(104475)
管理(87942)
研究(87569)
理学(76950)
理学院(76092)
管理学(74931)
管理学院(74560)
中国(67445)
科学(52236)
(50314)
(46764)
(45870)
(44883)
研究所(41367)
中心(38573)
业大(37591)
财经(37552)
农业(37236)
(34787)
经济学(34069)
北京(32086)
(31082)
(30945)
经济学院(30833)
财经大学(28592)
(26928)
科学院(26853)
基金
项目(159736)
科学(127200)
基金(123187)
(112934)
国家(111746)
研究(108176)
科学基金(93951)
社会(73976)
社会科(70332)
社会科学(70313)
基金项目(64587)
自然(62528)
自然科(61189)
自然科学(61164)
自然科学基金(60202)
(56012)
资助(50436)
(50412)
教育(47950)
编号(38731)
(37511)
重点(36401)
国家社会(33337)
(33312)
(33228)
教育部(31915)
科研(31621)
中国(31347)
创新(31344)
成果(30563)
期刊
(107413)
经济(107413)
研究(68478)
学报(44259)
中国(44001)
(40917)
科学(39869)
(33697)
大学(33020)
管理(31958)
学学(31562)
农业(27777)
(22173)
金融(22173)
经济研究(19788)
财经(19420)
(16788)
(16544)
教育(15507)
技术(15278)
(15022)
问题(14666)
国际(14586)
业经(14534)
世界(14178)
(11867)
业大(11527)
技术经济(11453)
科技(10644)
统计(10150)
共检索到336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俞秀梅   雷晓燕   王敏  
本文基于两期世代交替模型分析了预期寿命对家户储蓄和健康投资支出的双重影响,并利用2004—2009年我国城镇住户调查数据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库,采用固定效应法和工具变量法对理论模型所推导出来的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理论模型表明,预期寿命在通过改变贴现因子影响年轻人储蓄的同时,也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投资。当人们预期未来老年时期的寿命水平较低时,有更强的激励在年轻时期增加健康投资支出。实证结果表明,当城市层面的平均预期寿命上升时,个体家户的储蓄会显著增加,而家户健康投资支出则会显著降低,与理论模型预测基本一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佘欣艺  许光建  许坤  
文章基于110个经济体2000—2016年的跨国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系统GMM模型检验预期寿命延长对储蓄率的作用,并实证检验了健康国家建设的投入指标医疗卫生支出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预期寿命延长显著提升了储蓄率,通过控制系数检验方法、模型估计方法和模型设置,并运用系统GMM模型克服潜在内生性问题后,上述结论依旧稳健;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男性预期寿命延长对储蓄率影响的边际强度大于女性;医疗卫生支出能显著削弱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促进作用,且该负向调节效应同样具有滞后效应;医疗卫生支出对男性预期寿命的储蓄效应的边际调节效应大于女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刘生龙  胡鞍钢  郎晓娟  
在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之上,本文引入预期寿命,验证预期寿命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通过收集中国1990—2009年31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对中国家庭储蓄率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样本期间内由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增加导致的中国家庭储蓄率增加了共计4.2个百分点,对中国家庭储蓄率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42.9%。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预期未来的收入增长率对家庭储蓄率产生微弱的负面影响,而预期未来的收入不确定以及人口扶养比对中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金刚  柳清瑞  张秋秋  
文章在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引入分段预期寿命,利用178个国家和地区的1981~2010年跨国面板数据,验证工作期与老年期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期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有正向影响,而工作期预期寿命对国民储蓄率有负向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样本期内预期寿命的延长,使中国国民储蓄率增加约6.53个百分点,其中老年期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国民储蓄率增加约7.46个百分点;工作期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国民储蓄率降低约0.93个百分点。随着中国预期寿命延长模式由工作期与老年期预期寿命共同主导向老年期预期寿命主导的转变,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国民储蓄率的影响效应可能会进一步增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猛  
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国民储蓄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增加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减少,在某些时期上升而在另一些时期下降。文章利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将预期寿命分解为"不健康"预期寿命和健康预期寿命,从人口寿命结构视角观察人口在不同健康状态下的储蓄率差异。研究发现:(1)"不健康"预期寿命的长度对国民储蓄率有负面影响。即随着"不健康"预期寿命的延长,国民储蓄率趋于降低。(2)健康预期寿命的长短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其延长涉及的人群特征与国民储蓄率息息相关。具体而言,中青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将促进储蓄率增长,而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则会弱化储蓄动机。这意味着健康状况的持续改善将推动新兴经济体的储蓄率形成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形走势。结合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可以推断目前中国国民储蓄率已进入寿命延长所诱发的下行通道。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浦科学  
目的:良好的健康状态不仅延伸了消费者的寿命预期,而且显著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感,作为健康积累的主要手段,健康投资行为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重视。方法:将健康投资带来的寿命递增价值和幸福提升价值作为溢出效应引入健康投资理论,根据最优控制模型刻画消费者的健康投资路径。结果:消费者初始健康水平改善、寿命预期增加以及健康资本折现率提高均能够刺激健康投资,时间偏好抑制了健康投资动力。结论:为了激发消费者健康投资的动力,一方面通过医疗保险等政策,提高健康投资支付意愿;另一方面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消费者的健康认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晓瑛  
本文根据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数据和常规卫生统计资料, 采用Sullivan方法分析了三种在人群中仍有较高发病率的病毒性肝炎、疟疾、结核等传染 性疾病及慢性病和失能对中国围老龄期和老龄期人口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目的是了解 不同的非健康状态对老年人口健康水平影响的程度,为中国有限的卫生资源流向提供一 些参考信息。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继海  臧旭恒  
本文采用计算机动态模拟的方法模拟典型消费者在确定寿命和不确定寿命与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和储蓄行为。结果表明居民在寿命不确定和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会增加储蓄而降低当期消费。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降低居民的寿命不确定预防性储蓄,我国应该不断扩大养老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居民消费信贷市场降低居民的流动性约束,提高居民的即期消费。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陈鹤  
基于GBD2013数据,分析了1990~2013年我国及各省出生时健康调整预期寿命(HALE_0)的变化和影响因素,首次分解了302种疾病或伤害对HALE_0变化的贡献。24年间,我国人口健康显著改善,HALE_0增长7.39年;河北HALE_0增幅最低(2.48年),西藏最高(10.81年)。基线健康水平低、人类发展指数高的省份,HALE_0增幅更大。传染病、孕产妇、新生儿和营养类疾病(3.17年)、非传染病(3.13年)和伤害(1.10年)的缓解均促进了HALE_0增加。对HALE_0变化正向贡献最大为COPD、下呼吸道感染、中风、早产并发症和腹泻;负向最大为糖尿病、腰颈痛、慢性肾病、间质性肺病和伴随药物过度的头痛。死亡率下降是HALE_0增加的主导原因(95.26%),带残预期寿命延长1.03年。慢性病防控和健康老龄化政策是未来人口健康改善的关键因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未  安素霞  
基于2005年"小普查"及2010年"六普"汇总数据,利用生命表技术及Sullivan法,分析了男、女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差异的变化,同时根据历年的生育率、死亡率和结婚率,利用SOCSIM微观模拟数据分析老年人口代际支持资源。分析发现,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重呈缩小趋势,且男性的压缩程度低于女性;与2005年相比,2010年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在低龄阶段略微增加,而年龄较高阶段则下降;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随年龄的提高而下降,这种差异在5年间呈压缩趋势。同时,我们发现,低龄阶段老年人口的存活子女数不断减少且将持续一段时间,这抵消了老年人口不健康预期寿命压缩对照料...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文娟  杜鹏  
文章利用1994年和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状况,并利用Sullivan方法计算了1994年和2004年东、中、西部老年人口的健康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中国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优于中、西部地区,2004年老年人口中能够生活自理者的比重低于1994年。1994~2004年预期寿命与健康预期寿命增长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东部的老年男性和中、西部的老年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速度快于健康预期寿命,符合功能残障期扩张的特征;而东部的老年女性的健康预期寿命增长则相对较快,符合功能残障期压缩的模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钟军,陈育德,饶克勤  
为探讨一种适合中国实际的健康预期寿命指标的计算方法,我们利用居民死亡资料和1993年国家卫生服务总调查家庭健康询问调查的部分资料,借鉴(Sullivar)提出的计算健康预期寿命方法的基本原理,对中国部分城市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预期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女性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高于男性;大城市居民的健康预期寿命低于中小城市。我们利用时点的病伤残率与寿命表生存人年相乘来计算健康预期寿命,便宜处是计算比较简便,所需资料从居民卫生服务的调查中即可获得。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范叙春  朱保华  
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和人均预期寿命逐步增长是目前我国人口发展的两个典型特征,而年龄阶段不同,个人的收入、消费与储蓄行为也不同。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在选定相关分析指标的基础上,文章使用我国省际平衡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和年龄结构改变对国民储蓄率的影响。分析结论表明,人口预期寿命增长提高了我国国民储蓄率;不考虑时间效应时,幼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而老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增加国民储蓄率;在考虑时间效应时,幼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增加国民储蓄率,而老年人口负担比提高会减少国民储蓄率。对此,文章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通过使用多种估计方法,我们发现所得到的结论是基本稳健的。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金刚  张秋秋  
本文放松传统生命周期假说关于个体寿命与工作期时长固定不变的假设,将一般形式的生存函数加入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框架。与传统生命周期假说总储蓄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系数为常数的结论不同,研究发现加入生命函数的总储蓄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的系数是可变的,15岁开始的预期寿命延长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系数,而15-60岁工作期预期寿命延长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率的系数,利用全球218个国家(地区)1981-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较好地支持了前述结论。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总储蓄方程中经济增长率系数有提高的趋势,但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系数提高幅度较大,这可能是这类国家(地区)国民储蓄率的变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章元  王驹飞  
文章首先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解释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地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内的收入下降;但这一机制不适合解释农户的储蓄行为,这是因为农民不存在退休和退休后收入的急剧下降。文章基于中国城镇部门的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1)基于2005~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预期寿命延长1年会使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提高3.7%;(2)基于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如果退休后的预期存活时间长于剩余工作时间,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更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预期寿命对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文章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储蓄率的走向和影响因素,为评估延迟退休政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奠定实证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