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86)
2023(12258)
2022(10533)
2021(9878)
2020(8022)
2019(18590)
2018(18082)
2017(35448)
2016(19532)
2015(21577)
2014(21440)
2013(21133)
2012(19878)
2011(18122)
2010(18057)
2009(16841)
2008(16530)
2007(14793)
2006(13396)
2005(12000)
作者
(57782)
(48010)
(47634)
(45320)
(30668)
(23087)
(21764)
(18481)
(18415)
(17337)
(16274)
(16168)
(15706)
(14982)
(14946)
(14796)
(14540)
(14199)
(14072)
(14057)
(11877)
(11844)
(11612)
(11015)
(10971)
(10755)
(10656)
(10622)
(9567)
(9384)
学科
(78418)
经济(78331)
管理(53897)
(51391)
(38751)
企业(38751)
方法(32678)
数学(29821)
数学方法(29536)
(25344)
中国(22825)
(19953)
地方(18333)
(17618)
贸易(17605)
(17119)
(17061)
业经(16623)
农业(16063)
(15052)
(14205)
银行(14161)
(13594)
(13328)
金融(13325)
环境(12565)
(12334)
技术(11286)
(11133)
财务(11117)
机构
学院(277713)
大学(276580)
(117248)
经济(114834)
管理(105173)
研究(97552)
理学(90199)
理学院(89149)
管理学(87791)
管理学院(87269)
中国(76177)
科学(59099)
(58892)
(56017)
(52475)
(50016)
(47224)
研究所(45207)
中心(44985)
财经(43784)
业大(43548)
农业(41621)
(39645)
北京(36309)
(35933)
经济学(35600)
师范(35471)
(35189)
(33951)
财经大学(32353)
基金
项目(182492)
科学(143047)
基金(132193)
研究(130747)
(116690)
国家(115716)
科学基金(98012)
社会(83526)
社会科(79245)
社会科学(79223)
(71753)
基金项目(70047)
自然(64343)
自然科(62806)
自然科学(62784)
自然科学基金(61674)
(60828)
教育(59652)
资助(54114)
编号(52559)
成果(42193)
重点(41194)
(40669)
(40130)
(37735)
课题(36844)
创新(35348)
科研(34961)
教育部(34324)
国家社会(34055)
期刊
(131709)
经济(131709)
研究(84547)
中国(53847)
(46237)
学报(45019)
(40974)
科学(40946)
管理(37860)
大学(33423)
(32365)
金融(32365)
学学(31633)
农业(31027)
教育(26503)
业经(22712)
财经(21694)
技术(21628)
经济研究(21563)
(18623)
问题(18128)
(16274)
(15853)
理论(15224)
国际(13966)
实践(13745)
(13745)
商业(13594)
技术经济(13177)
资源(13046)
共检索到423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时梦雅  何元斌  
在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大势下,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利用Matlab构建包含预期及政策因素的空间误差模型。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住宅价格整体由预期及投机性需求因素决定,且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因素还会对政策调控产生一定负反馈作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娟锋  贾生华  
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本文构建了一个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以长江三角洲区域内25个城市的524宗住宅土地出让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各城市住宅土地的平均价格。计量结果显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强度、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和城市住宅开发量三个决定因素对于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有显著性的贡献。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强度和人均持有流动资产水平对住宅土地价格有正的影响,城市住宅开发量对住宅土地价格有负的影响,这三个变量可以解释城市间住宅土地价格差异的54.3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雯,杨凯  
我国沿海高强度开发区水资源政策研究──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袁雯,杨凯(华东师范大学软科学研究中心、环境科学系.上海200062)近20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已形成一定规模的高强度开发区域.尤其是以长江、珠江三角洲为代表的沿海地区、资源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杰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5—2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省际迁入人口达679万,占全国省际迁移总数的21%,纷纷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当地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背景,引入流空间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人口吸引中心和来源地分布以及迁移流流场特征,并从迁移距离、经济水平差异和空间可达性角度对人口迁移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揭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浙江省的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加强,迁入人口来源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呈现出"大尺度集聚、小尺度分散"的特征;②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推力"作用大于"拉力",空间可达性指标成为影响迁移决策的首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进入21世纪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全国的地位明显凸现。其主要说明因素在全球化和市场化两大动力。长三角地区既有一体化趋势,同时也有反一体化的因素。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各个地区,由单纯的竞争转向合作,从有限领域的合作进入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形成长江三角洲新的区域优势。其目标是共同建设以上海为主导的区域共同市场。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苏伟忠  杨桂山  甄峰  
在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创建中,生态用地破碎特征及机制分析利于生态冲突、空间组织要素及模式辨识。基于生态用地和测度指标界定,在RS与GIS支持下采用土地利用矢量图描述近20年长三角地区生态用地破碎特征,并定量分析其与坡度、水面和人为干扰与补偿的关系。研究表明:破碎特征分中等破碎F1在浙西南山区,高破碎F2、F3,F2在江苏湖荡与山体林地,F3在浙江沿海岛屿与群岛,低破碎F4在通扬泰、苏南沿江、杭嘉湖和宁绍平原;破碎演化特征分PDR、MPR≥2的FR1、FR2减弱,PDR、MPR≤2的FR3、FR4增强,PDR≥2但MPR≤2的FR5、FR6增强;破碎特征是地域自然差异与人类干扰的结果。FR2、FR4...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可文  车前进  梁双波  
以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实施的区域开放开发政策为样本,将开放开发政策分为宏观开放开发政策、经济特区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策、开发区政策3个能级,从政策内容、工具、作用强度3个维度分析了区域开放开发政策演变的过程。长江三角洲国家级/省级宏观区域开放开发政策的目标从对外开放转为综合开发,对外开放在空间演化上呈从点到面、从沿海到内地、从中心城区到农村的梯度开放特征,政策工具从财税政策和行政控制转为发展社会资本与改善发展环境,前期的财税优惠政策和开放政策逐渐削弱甚至消亡,一些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得到增强。上海浦东经历了从经济特区向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转变,政策工具从优惠政策转向全方位的优先探试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顾雪芹  李育冬  余红心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各国将更加重视产业集群竞争,而营商环境则是吸引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进入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速阶段,对营商环境建设特别是与营商环境相关的一体化制度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长江三角洲地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既存在共性特征,如已形成整体推进态势、各行政区域内部实现数据共享交换、均存在诸多短板和突出问题、制度安排缺乏协调性等,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创新举措各具特色各有侧重、所制定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不统一等。为量化分析长江三角洲各省市营商环境建设实际成效,可选取政府服务、产业转型、地区功能、人才环境4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采用熵值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进行综合评分。结果发现,上海市得分最高,其次是浙江省和江苏省,安徽省最低。为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引领全国营商环境建设,上海市应发挥配套服务综合成本优势以弥补土地成本劣势,提高资金对实体产业支持力度,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态势,缩短通勤时间;浙江省应加大公共文化设施供给;江苏省应降低企业成本,改善环境质量并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安徽省应抓住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契机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此外,长江三角洲各省市在优化自身营商环境建设的同时,还要立足区域整体,充分发挥各省市协同效应,实现区域内数据信息共享,构建统一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振华  濮励杰  彭补拙  刘晶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耕地资源却日益减少 ,这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吴江市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位置 ,强大的经济基础和有利的区位条件使土地资源得以高速地开发利用 ,它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在耕地数量变化上一个较典型的地区 ,在土地整理方面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以吴江市为例 ,定性和定量地对耕地数量变化的人文驱动力进行分析 ,得出影响本地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 :工业发展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这些驱动因素的影响下 ,必然会造成耕地数量的进一步减少。如何保护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的有限的耕地资源 ,实现国家新的...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金永红  奚玉芹  
长江三角洲地区要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提升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各地区间协调发展。本文在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同构现象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发展能级提升的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安旭东  朱继业  陈浮  彭补拙  
全球变化对区域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表现为其多方面内容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对区域土地利用生产性、安全性、保持性、可行性和接受性产生影响。在长江三角洲地区 ,全球变化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利的方面 :( 1)海平面上升导致土地面积减少及土壤性质恶化 ;( 2 )自然灾害增多导致土地利用安全性降低 ;( 3)酸雨危害加重导致土地生态环境恶化 ;( 4 )地表植被减少及湿润指数降低导致土地退化加剧。针对以上问题 ,应采取以下对策以促进长江三角洲土地持续利用 :( 1)加强全球变化监测与预警 ;( 2 )制定适应于全球变化的土地持续利用规划 ;( 3)增强土地利用对全球变化的应变能力 ;( 4...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彩国  陈芝慧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相似,各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皆以加工工业为主,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结构的调整线路又比较接近,由此导致各城市之间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展开激烈争夺。但也应看到,"重复建设"不仅产生了经济发展所需的竞争局面,而且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而言,如能将其正确引导,"重复建设"还会成为走集群发展和经济一体化道路的重要基础。而该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也表现出了产业间水平分工和集群发展的趋势。本项研究表明,区域内经济结构虽然相似,但发展水平却存在地域差异,这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了可能。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桂田  尹志锋  
对珠江三角洲16市和长江三角洲7市2002—2005年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全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与平均工资较为稳健的正向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商投资所处类型企业的工资有正向影响,但并未产生外溢效应;对外贸易与工资水平大多呈负向关系;职业教育对工资呈现正向影响关系;失业率与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一般会降低总体平均工资水平。这些结果意味着,决定和影响工资水平的市场性因素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但考虑到工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严重不匹配,平均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尤其是对外贸易与工资之间的负相关,显示出在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定价作用的同时,必须要有政策性的外部冲击,以形成有效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