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74)
2023(16548)
2022(14249)
2021(13523)
2020(11418)
2019(26579)
2018(26032)
2017(50091)
2016(27144)
2015(30648)
2014(30307)
2013(29998)
2012(27410)
2011(24829)
2010(24766)
2009(22801)
2008(22272)
2007(19349)
2006(16946)
2005(14988)
作者
(80254)
(66613)
(66079)
(62962)
(42249)
(31915)
(29910)
(26173)
(25479)
(23725)
(22692)
(22560)
(21199)
(21124)
(20639)
(20614)
(19831)
(19825)
(19159)
(18938)
(16628)
(16350)
(16341)
(15103)
(14920)
(14765)
(14707)
(14615)
(13424)
(13050)
学科
(106797)
经济(106685)
管理(74255)
(70380)
(57918)
企业(57918)
方法(52761)
数学(46763)
数学方法(46065)
中国(29976)
(27655)
(25141)
(24569)
(24404)
银行(24256)
(23032)
(22882)
业经(22867)
(22525)
贸易(22506)
(21840)
地方(18924)
(18545)
金融(18544)
农业(18468)
理论(17542)
(16460)
环境(16355)
技术(16164)
(15767)
机构
大学(384038)
学院(381615)
(154318)
经济(151188)
管理(150120)
研究(131177)
理学(130531)
理学院(129056)
管理学(126462)
管理学院(125804)
中国(104293)
科学(83045)
(82606)
(70223)
(67860)
(66616)
研究所(61486)
业大(61430)
中心(60056)
农业(55638)
财经(55316)
(54057)
北京(52466)
(50554)
(48200)
师范(47619)
经济学(47070)
(46971)
(44484)
经济学院(42544)
基金
项目(266112)
科学(207882)
基金(194052)
研究(187148)
(172350)
国家(171008)
科学基金(145367)
社会(117884)
社会科(111861)
社会科学(111828)
基金项目(102358)
(102116)
自然(97388)
自然科(95188)
自然科学(95161)
自然科学基金(93447)
(87619)
教育(86445)
资助(81747)
编号(74401)
重点(59958)
成果(59131)
(58685)
(55885)
(55226)
课题(51585)
创新(51584)
科研(51568)
教育部(49860)
计划(49709)
期刊
(159768)
经济(159768)
研究(111773)
中国(71357)
学报(67282)
(62528)
科学(59872)
管理(53645)
大学(49998)
(49477)
学学(47509)
(43796)
金融(43796)
农业(41929)
教育(39111)
技术(31748)
经济研究(27209)
财经(26754)
业经(25386)
(22931)
(22861)
问题(20737)
科技(19127)
(18457)
理论(18301)
技术经济(18257)
统计(17951)
(17925)
图书(17717)
业大(17680)
共检索到556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卢思绮  叶建芳  李翌菲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的正式发布,使得金融工具减值的评估方法由已发生损失法转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法。从理论上说,这一金融工具后续计量的新规定能缓解银行业顺周期性问题,符合审慎监管的理念。然而,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面临的情况不同,新规定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尚未可知。本文以中国目前已实施预期信用损失法的A股上市银行作为对象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减值新方法的实施提高了财务报告质量、缓释了顺周期效应,有利于银行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但同时也给外部审计带来了挑战。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我国监管机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李峰  吴海霞  
IFRS 9于2014年7月24日公布并将取代IAS 39,最大变化是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替代了已发生损失模型。本文在介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制定背景、现有文献、三阶段划分、减值计算以及与已发生损失模型对比的基础上,根据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2015年中报数据对实施IFRS对准备金金额的影响进行了测算,分析了实施新模型对我国银行业利润、资本和定价的影响,以及在数据系统等技术层面及部门协作等组织层面面临的挑战,最后就新模型实施的三阶段划分、减值计算、系统开发、制度配套、全程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冰  陈亚楠  
2014年7月24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了最新《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该版本最重要的变化是将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模型改进为预期损失模型。本文首先回顾了该准则修订的国际背景,并在分析预期损失模型优缺点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商业银行未来使用预期损失模型所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荭  刘昱沛  
财政部于2017年发布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的全面趋同。其中,金融工具减值不再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而是使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分三阶段确认减值损失。本文首先对商业银行应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指出具体可行的计算方法指引是模型应用的关键,从而使得基于巴塞尔协议计算预期信用损失成为现实可行的选择。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计量现状,结合信用评级法及KMV模型,重点研究未实行内部评级法的中小银行违约概率的测度方法。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陈旭东  何艳军  张镇疆  
贷款损失准备金机制度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采用2005-2011年的数据,分别对总样本、上市银行和非上市银行两个子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并由此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上市还是非上市,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都受到当期及未来边际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同时也都以财务经营稳定性为首要考虑因素,存在显著的利润平滑动机以及信号传递动机。但是在资本管理动机方面,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管理动机明显,且其资本充足率要求显著地比非上市银行的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保持较低资本充足率的同时,更有动机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来弥补损耗的资本,同时建立更高额的信贷损失准备缓冲垫。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宾建成  吴俊  
基于中国商业银行1994-2008年的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本文通过对操作风险损失分布的检验及利用贝叶斯MCMC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证实了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近似服从广义极值分布(GEV)。从理论上看,在某种情况下广义帕雷托分布(GPD)可转化为GEV分布。因此,本文检验了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是否也服从于GPD。为了检验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分布是否可用GEV或GPD,本文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对GEV和GPD分布的位置参数、尺度参数、形态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GEV和GPD分布模型进行了诊断。研究表明中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的概率图、分位数图、重现水平曲线、密度曲线...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超  魏静宜  曹利  
本文研究我国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因素及其盈余平滑行为。我们发现当期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与下一期不良贷款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时,贷款损失准备被用来作为盈余平滑的工具,城市商业银行和非上市银行的平滑盈余现象更为明显。对于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发行债券或发行总量越多,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程度越大,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商业银行使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平滑的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丽芳  谭政勋  叶礼贤  
商业银行及其效率的高低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而可以压缩的"坏"投入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首次建立理论模型并分析影子银行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路径;方法上,同时区分投入和产出的"好"或"坏",拓展只区分产出的"好"或"坏"的效率测算模型;实证上,首次测算并分析"坏"投入、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利润、风险和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理论上,影子银行会同时增加风险承担和利润,但无法确定经风险调整后的利润增加能否提升效率;只区分产出的模型高估了效率,尤其是显著高估四大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阶段的效率,大型商业银行依靠网点的扩张不利于效率的提升;影子银行业务提升了四大国有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的效率,但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效率影响较小。总的来看,压缩"坏"投入和规范影子银行是增加有效金融供给、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提升银行效率的重要途径。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陈旭东  何艳军  张镇疆  
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是依据已实际发生损失理论。在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后,贷款损失准备被认为是需要优先解决的导致顺周期的三大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以2006-2011年期间122家商业银行为样本,通过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验证了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亲周期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周期对银行信贷的作用效果,以贷款损失准备为视角,从微观层面验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为经济下行期货币政策调控的必要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金融监管的创新。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邹静  王洪卫  
首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我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接着运用突变分析和SVAR模型等计量方法实证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路径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且它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存在"期限结构效应",即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会增加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但从中长期来看,对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并不大,两者可作为互利共生的事物共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存在对我国金融改革有很好的倒逼作用,能在一定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志刚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内部分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正在将综合化经营和产业集群式发展纳入其发展战略体系之中,但商业银行进一步深入推进综合化经营,需要统筹谋划,包括科学规划顶层设计与经营战略;向内提升金融综合化服务能力,向外完善牌照构建综合化集团;建立集团内部价格转移和分润机制,充分发挥集团协同效应;强化集团内部控制机制,建立有效的风险隔离墙;建立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加快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白雪梅  臧微  
本文运用随机成本边界模型测算2005—2011年国内13家商业银行成本效率,分析信用风险对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对银行成本效率的提高,不仅不良贷款率呈现显著的负面影响,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的改善作用显著,而且在影响程度上,贷存比的作用高于不良贷款率和资本充足率。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有选择地优化这些变量,进而控制信用风险,提高成本效率。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刘晶  刘亚  江雪  
《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办法》自2013年起施行,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制度与操作规程。鉴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结合该办法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债业务的实际情况,本文研究了银行账户的信用债组合优化。通过选择相应的债券品种,在均值-VaR框架下,给出了信用债组合的优化和检验方法。该方法的提出对于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债组合配置的实际业务,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李舜蛟  王文胜  
由于我国违约数据库的缺乏,我国经验EDF函数还没有建立,这极大地制约了EDF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本文在我国EDF模型现有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6年的相关数据,尝试建立我国经验EDF函数,并用试点试验(PilotTest)方法对EDF模型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进行检验。实证结果表明EDF模型能够在上市公司违约前1~2年预测出其信用质量的下降,同时EDF模型对公司信用风险度量具有很好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将EDF模型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是可行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