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38)
2023(3539)
2022(3079)
2021(2969)
2020(2301)
2019(5402)
2018(5301)
2017(10952)
2016(5973)
2015(6626)
2014(6792)
2013(6643)
2012(6344)
2011(5902)
2010(6101)
2009(5699)
2008(5608)
2007(5133)
2006(4725)
2005(4316)
作者
(16032)
(13244)
(13218)
(12780)
(8705)
(6213)
(6084)
(5092)
(5043)
(4985)
(4494)
(4366)
(4307)
(4290)
(4273)
(4159)
(3978)
(3977)
(3939)
(3836)
(3443)
(3262)
(3210)
(3123)
(3096)
(3033)
(2963)
(2931)
(2630)
(2613)
学科
(22724)
经济(22704)
管理(18540)
(17165)
(13906)
企业(13906)
方法(9242)
数学(8434)
数学方法(8297)
(7795)
(7184)
(7042)
(7009)
贸易(7006)
(6900)
中国(6397)
(5289)
及其(5126)
政策(5069)
业经(4849)
(4756)
银行(4756)
(4599)
农业(4574)
方针(4443)
(4429)
(4386)
(4386)
阐述(4386)
地方(4354)
机构
学院(84792)
大学(82835)
(39799)
经济(38934)
管理(33952)
研究(28888)
理学(28379)
理学院(28146)
管理学(27790)
管理学院(27625)
中国(24720)
(20475)
(16593)
财经(15233)
科学(14588)
(14148)
中心(13846)
(13754)
(13560)
研究所(12335)
经济学(12102)
财经大学(11152)
经济学院(10854)
(10834)
北京(10815)
(10785)
(10393)
师范(10346)
(10329)
(10276)
基金
项目(49701)
科学(39807)
研究(39436)
基金(36251)
(30015)
国家(29748)
科学基金(26026)
社会(24971)
社会科(23777)
社会科学(23773)
(18811)
教育(18322)
基金项目(17855)
编号(16890)
资助(16405)
(15971)
自然(15954)
自然科(15566)
自然科学(15561)
自然科学基金(15310)
成果(14740)
课题(11937)
(11652)
(11447)
重点(10816)
(10811)
(10804)
教育部(10313)
项目编号(10217)
(10164)
期刊
(45811)
经济(45811)
研究(29804)
中国(16270)
(15813)
金融(15813)
(14825)
管理(13291)
(10161)
教育(9330)
科学(8614)
经济研究(7716)
学报(7630)
技术(7569)
财经(7506)
业经(7312)
农业(6681)
大学(6442)
(6418)
(6342)
学学(6019)
国际(5980)
问题(5701)
理论(4839)
实践(4343)
(4343)
世界(4326)
技术经济(4232)
现代(4207)
统计(4114)
共检索到1374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薛万祥  
本文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对中国而言,公众的预期到底属何性质;第二,在理性预期假设之下,我们真的可以得出货币政策无用,而应实施单一规则的结论吗? 一、关于中国预期的性质 在货币需求的函数中,收入预期、价格预期和汇率预期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货币需求不稳定性的重要根源之一。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按理性预期学派的理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是无用的,决策者们不能(即使是短期内)通过总需求管理来系统地改变就业水平,这反而会导致经济的不稳定(由理性预期是否就能得出该结论,我们在下一节再进行分析),因而主张稳定的货币规则。就本文的货币需求型调控来说,如果预期是理性的,那么,货币当局企图通过公开市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华平  贺根庆  
该文通过对Kydland-Prescott方程的改进,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对不同信息结构下,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货币政策的优化分析了我国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稳定的通胀预期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中央银行采用机会主义获得的短期效用不能持久,反而导致通胀预期的不稳定,对经济的危害更大。最后,该文对货币政策的优化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何楠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是中央银行与市场利益各相关方博弈的动态传导过程,预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构建包含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可以研究中央银行实施预期管理的宏观效应、预期引导和货币政策主动性。预期管理可以降低通胀水平和波动幅度,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预期引导效果正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政策的主动性。因此,中央银行应重视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探索实施通胀目标制,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并应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水平。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毛莹  
货币政策的内生性决定了货币政策博弈问题的存在,本文讨论博弈论在货币政策方面的应用问题,并提出了当前我国货币政策制定实施的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徐亚平  
公众预期与货币政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宏观经济学中令人感到困惑的热点问题。本文力图对经典理论的基本前提进行深入的研讨 ,强调由于理性预期模型在前提假设方面的简单化 ,才使得理论与现实时常存在差异 ,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析货币政策效应与公众预期的关系 ,最后结合中国实际进行实证分析。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方松  
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的微观因素,公众理性预期行为必然影响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从而影响货币政策成效。基于各自的预期假设,西方不同的经济模型里货币政策效应不同。在理性预期条件下,构造简单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均衡结果显示货币政策只会影响通货膨胀率而真实产出不变。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徐亚平  徐韬  兰茹佳  
由于资产价格含有未来经济运行的一定信息,按照理性预期理论,人们会根据资产价格所包含的特定信息来改变对未来的预期。但另一方面,不完全信息与有限理性决定了人们对于实际经济运行只有模糊的认识。由于资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一般比较复杂,资产价格对相关信息的反应也非常灵敏迅速,不仅波动比较频繁,往往波动幅度也比较大,使得资产价格的波动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一般也比较大,导致人们在依据资产价格信息来调整对未来的预期时,状态往往是不稳定的,有时会做出超调或过度反应。所以中央银行虽然并非必须要对资产价格的波动做出直接的政策调控,但必须要加强相关的信息沟通,加强对公众预期的管理,稳定和引导公众的预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鲁臻  
本文研究公众预期的货币政策效应,发现公众预期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公众预期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中央银行可以通过管理与引导公众预期来调控宏观经济。同时,本文还发现,相对于对物价的影响而言,公众预期对产出水平的影响效果更明显,这样,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更注重促进经济增长时,应该更注重利用沟通来管理与引导公众预期,而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更注重稳定物价时,除了沟通引导公众预期之外,还需要其他的政策工具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稳定物价的政策目标。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肖卫国  刘杰  
本文利用SVAR模型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分解成为可预期和不可预期成分,并对各货币政策工具的产出时滞与通货膨胀时滞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表明,货币政策成分中,不可预期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更短;相比较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利率,当银行信贷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变量时,其对产出和通货膨胀的时滞最短。因此,中国人民银行应继续实施相机抉择型货币政策,且在应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波动时,应选择控制银行信贷总量和保持均衡的信贷增长率。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邹文理  王曦  
本文以M2增长率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度量指标,运用ARIMA预测方法,首次将货币政策分解为预期和未预期的两个部分,进而分析了货币政策对沪深两市的影响。结果表明,股票收益率与未预期货币政策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而股票收益率与预期货币政策基本不相关。基于各行业股票指数的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这个结论。我们还发现,不同行业对未预期的货币政策的反应程度有所不同,并且这种差异不能用CAPM来解释。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顾巧明  
与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单一的货币政策目标不同,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具有双重目标:稳定币值和促进经济增长。本研究考虑了这种特殊性,通过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的效用函数,研究了市场分割条件下我国中央银行与经济主体围绕通货膨胀进行博弈的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我国中央银行天生具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内在动机,但是由于经济主体理性预期的存在,中央银行在短期内获得的收益将会被在长期付出的更大代价所抵消。最后,本文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亚平  李甜甜  
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市场信心易波动,对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的要求更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货币政策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增加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难度。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公众预期管理体系,需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构建和完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体系。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徐亚平  李甜甜  
在复杂经济形势下市场信心易波动,对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的要求更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货币政策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经济运行复杂多变等多重因素增加了货币政策预期管理的难度。当前,我国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公众预期管理体系,需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构建和完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体系。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殷醒民  
2008年10月以来,中美两国均采取了不同程度的"宽松"货币政策来应对源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经济衰退。本文的研究显示,2008年,中美两国货币供应量M1和M2增长率是相似的;2008年底到2009年8月,中国的M1和M2增长率分别为20.6%和21.4%,而美国的M1和M2增长率仅为3.36%和2.14%,中国的通胀预期是市场对"超级宽松"货币政策的合理反应。在过去的一年间,中国货币当局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比美国的政策干预更为积极。而货币供应量的高增长孕育着价格上涨的风险,货币政策应当从被动协调美国的相机抉择转向遵循货币数量规则,抑制通胀预期,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张勇  涂雪梅  周浩  
本文在货币当局与市场主体存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探讨了货币当局实施未预期的宽松性货币政策时,市场主体预期时变性在这一政策行动影响信贷市场融资成本过程中的机制。首先,采用外部融资溢价度量融资成本,提出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未预期的宽松性货币政策通过作用于市场主体预期的时变性特征,进而影响外部融资溢价的非线性效应假说,然后,建立包含货币政策变量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信贷利差模型和市场主体预期形成模型进行检验。研究显示,未预期的宽松性货币政策会暴露出经济不良的私有信息,从而使市场主体对经济前景形成悲观的预期。而且,在经济衰退阶段,政策行动促使市场主体预期恶化的影响效应较小,会较大幅度地降低外部融资溢价;在经济扩张阶段,政策行动促使市场主体预期恶化的影响效应将会增大,进而较小幅度地降低外部融资溢价,这说明,市场主体预期形成方式的时变性,影响到未预期宽松性货币政策降低信贷市场融资成本的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