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48)
2023(4260)
2022(3555)
2021(3305)
2020(2762)
2019(6445)
2018(6087)
2017(11755)
2016(5826)
2015(6253)
2014(5897)
2013(5854)
2012(5322)
2011(4820)
2010(4901)
2009(4624)
2008(4523)
2007(4041)
2006(3694)
2005(3396)
作者
(15481)
(12919)
(12862)
(12355)
(8343)
(6183)
(5860)
(5011)
(4869)
(4694)
(4433)
(4294)
(4277)
(4125)
(3989)
(3930)
(3826)
(3727)
(3720)
(3483)
(3285)
(3180)
(3113)
(2983)
(2865)
(2857)
(2804)
(2644)
(2595)
(2523)
学科
(24551)
经济(24521)
管理(17349)
(15824)
(13799)
企业(13799)
方法(7657)
中国(7585)
(6751)
(6451)
业经(6115)
(5929)
理论(5920)
数学(5368)
(5324)
数学方法(5246)
(4661)
贸易(4655)
地方(4566)
(4499)
(4358)
金融(4357)
关系(4334)
教育(4334)
农业(4194)
(4158)
银行(4152)
(4045)
(4001)
(3943)
机构
大学(86414)
学院(83666)
(35053)
经济(34422)
管理(30189)
研究(28411)
理学(25446)
理学院(25147)
管理学(24730)
管理学院(24541)
中国(21373)
(18767)
(17987)
科学(15352)
财经(14629)
(13570)
(13378)
师范(13326)
(13248)
(13164)
中心(12546)
研究所(11978)
经济学(11493)
北京(11321)
财经大学(10871)
师范大学(10843)
(10685)
(10527)
经济学院(10241)
(9985)
基金
项目(52323)
科学(42191)
研究(41978)
基金(38740)
(33144)
国家(32821)
科学基金(28383)
社会(28122)
社会科(26686)
社会科学(26678)
基金项目(19952)
教育(19399)
(19361)
编号(16755)
(16685)
自然(16171)
自然科(15843)
自然科学(15839)
自然科学基金(15549)
成果(15078)
资助(14438)
国家社会(12193)
(12143)
重点(12020)
课题(11746)
(11391)
(11272)
(11228)
(11097)
教育部(11051)
期刊
(42311)
经济(42311)
研究(30827)
中国(17959)
(15839)
教育(13656)
学报(13290)
管理(12465)
科学(11558)
大学(10751)
(9985)
学学(9610)
财经(8922)
(7919)
金融(7919)
(7879)
经济研究(6923)
技术(6698)
业经(6552)
农业(6185)
问题(5908)
图书(5525)
(5454)
(4443)
书馆(4295)
图书馆(4295)
国际(4280)
技术经济(3986)
现代(3941)
(3934)
共检索到134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占喜  
文学翻译的过程是译者在目的语认知语境中进行语言选择来阐释源发语文化的过程,这种选择发生在目的语语言任何一个层面上,它包括语言形式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之所以能够对目的语语言作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目的语与源发语同样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特点。翻译中的语境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使用目的语语言阐释源语文化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境会随着翻译过程的发展而变化。在顺应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使自己的翻译行为及思维运作顺应于源发语与目的语双方的认知环境,只有这样,他的译文选择才能确保不同文化之间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谷田  
“悲剧”一词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语境中的译介远远超出了单一的文学层面,其被新知识群体广泛应用于多维度的思想观念碰撞与争斗的场域。这一概念的发展流变亦成为一个涵盖不同知识领域的多重话语实践,不仅使中国文学参与到世界文学现代化进程中,也立体式呈现了现代中国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多重困境与寻求出路的尝试。将“悲剧”概念从被动西化转向自觉本土化这一通变历程置于概念翻译史的研究视野之下,可在概念翻译的历史性中理解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进而发掘“悲剧”这一外来概念如何经历诸种“误读”与“变异”才最终完全融入中国本土语境,成为现代中国文化重塑与民族认同重建的重要精神力量。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康艳楠  
文学方言因其粗鲁鄙俗长期以来受到冷遇,翻译届在文学方言研究方面一直没有很成熟的研究成果。但是文学方言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开展文学方言翻译研究能够有效地促进翻译学应用理论建设。杂合理论为文学方言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空间视角。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张承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创新的主体,可以预见,创新,将是未来企业管理活动中一个分量越来越重的关键词。在新的政策和市场条件下,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将会越来越强,需要加强研究和努力的是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阮红波  
商标是商品的标志,它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判断,甚至最终左右他们的购买行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日益频繁,商标也随之全球化和国际化,可以说,商标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本文拟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翁舟杰  曲斌  
回顾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史可以发现,发展中国家金融政策主要经历了金融抑制、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约束三个阶段。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普遍建立起了以金融抑制为特征的金融制度,导致金融发展停滞不前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这被著名学者麦金农和肖称为"金融抑制"。上世纪70年代初,麦金农和肖系统地提出了金融自由化理论,由此掀起了金融自由化改革浪潮,但其结果与理论描述相去甚远。在此背景下,赫尔曼、穆尔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于1996年提出了"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论的实际运行表明其相关政策建议更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实际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海盛  
文化差异的视角在文学翻译视角考量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恰当地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对于提高翻译作品质量和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探讨如何运用文化差异的视角处理文学翻译来实现翻译的目的,即为了创造更完美的翻译作品:既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内涵又满足译文读者的需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祖利军  
翻译教学主要是一种实践活动,该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要旨。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教学围绕着技法传授这一核心,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翻译教学给我们带来的硕果,如各个学科最前沿理论的译介、世界名著的翻译或重译以及各门类外国书籍的译本。这一切不但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源泉,也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吕怀涛  
无论是经济的微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对创造需求有着强烈的诉求。经济学和营销学在对创造需求实践进行解释和指导时,通常从各自的学科视角将流通过程抽象掉了,更多强调了来自技术或创意革新、洞悉消费者行为等方面的创造需求能力,不仅使创造需求的活动外生化,也使对流通价值的认识止于“节省”而非“创造”。在商品价值更多的凝结在流通领域和流通产业走向经济权重的背景下,流通领域创造需求的增量性价值不容忽视。“交易计划性”、“竞争性买卖集中”、“商业备货”等流通规律及组织特征,规避了需求模糊分布及难以预测的难题,使流通过程内生性的创造需求。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启杰  马永生  
本文从一个新视角——品牌体验管理来分析品牌关系管理。主要阐述了品牌体验的过程与环节,品牌体验的测量,利于创造和传递品牌体验的要素,同时,就如何有效地进行品牌体验管理提出了一些看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林翰  邓晰隆  叶子荣  
本文从感知差异出发,试图提供分析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新视角。同时说明,农民工眼中的城市最佳规模大于城市居民眼中的最佳规模,这种规模差异来源于他们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带来的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的感知差异,因此,逐步消除二者的感知差异是缓解当前农民工边缘化问题的治本之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许文彬  
本文认为,我国的经济转轨在一个更长期的视角上看是从采邑向市场的转轨,它要求建立以社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从而使经济体内生出跨采邑交易的需求;还要求经济体制实现足够的市场化,才能使上述需求获得真实的市场表达。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改革时期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前者开启了我国工业化的道路,后者为市场半径的扩大和市场规则的扩张提供了制度支持。在二者的合力下,我国经济最终突破了延续数千年的采邑经济反馈,迈向以契约化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之路。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徐从才  
本文在分析“中国过渡经济学”研究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流通转型是经济转型的决定性环节的论点, 进而指出,应该在全面分析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基本矛盾的基础上,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和探讨流通转型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