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08)
- 2023(15586)
- 2022(13347)
- 2021(12415)
- 2020(10381)
- 2019(23854)
- 2018(23575)
- 2017(44522)
- 2016(24089)
- 2015(27465)
- 2014(27435)
- 2013(27141)
- 2012(25480)
- 2011(23123)
- 2010(23253)
- 2009(21664)
- 2008(21420)
- 2007(19002)
- 2006(16739)
- 2005(15253)
- 学科
- 济(114686)
- 经济(114577)
- 管理(64209)
- 业(59205)
- 企(46813)
- 企业(46813)
- 方法(43965)
- 数学(38389)
- 数学方法(38032)
- 中国(30355)
- 农(28646)
- 地方(25751)
- 财(25134)
- 业经(22666)
- 贸(22180)
- 学(22169)
- 贸易(22166)
- 易(21511)
- 制(20016)
- 农业(19019)
- 融(16766)
- 金融(16763)
- 银(16603)
- 银行(16576)
- 环境(16178)
- 和(16099)
- 行(15896)
- 理论(15657)
- 地方经济(15132)
- 体(14321)
- 机构
- 学院(346687)
- 大学(346514)
- 济(153315)
- 经济(150249)
- 管理(126476)
- 研究(123312)
- 理学(107649)
- 理学院(106324)
- 管理学(104594)
- 管理学院(103910)
- 中国(94552)
- 京(73654)
- 科学(72077)
- 财(69163)
- 所(62660)
- 研究所(56428)
- 中心(55963)
- 财经(54800)
- 农(54614)
- 江(52604)
- 经(49612)
- 经济学(49014)
- 范(47291)
- 北京(47061)
- 业大(46916)
- 师范(46887)
- 经济学院(44080)
- 院(43896)
- 农业(42873)
- 州(41968)
- 基金
- 项目(221232)
- 科学(173454)
- 研究(166203)
- 基金(159467)
- 家(137827)
- 国家(136679)
- 科学基金(116149)
- 社会(106343)
- 社会科(100717)
- 社会科学(100692)
- 省(85200)
- 基金项目(83494)
- 教育(76749)
- 划(71666)
- 自然(71593)
- 自然科(69884)
- 自然科学(69865)
- 自然科学基金(68616)
- 编号(68145)
- 资助(65683)
- 成果(56420)
- 重点(50129)
- 部(49977)
- 发(49626)
- 课题(47537)
- 创(45701)
- 国家社会(44514)
- 教育部(43241)
- 创新(42807)
- 性(42485)
- 期刊
- 济(177545)
- 经济(177545)
- 研究(108973)
- 中国(69697)
- 财(54688)
- 农(50112)
- 学报(49914)
- 科学(46762)
- 管理(46113)
- 教育(39097)
- 大学(37526)
- 学学(34819)
- 农业(34005)
- 融(32906)
- 金融(32906)
- 技术(30651)
- 经济研究(29695)
- 财经(27670)
- 业经(26931)
- 经(24086)
- 问题(23425)
- 贸(21294)
- 业(19469)
- 国际(19171)
- 世界(18909)
- 技术经济(18118)
- 图书(17264)
- 统计(16480)
- 商业(15594)
- 版(15487)
共检索到5335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沈军 何标新
已有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研究存在过于聚焦中美与研究视角不全面等两大不足。本文选取了不同经济背景的中国、德国以及东盟四国作为顺差国别比较的研究对象,综合多个研究视角与运用似不相关回归法等方法对三类顺差国的经济失衡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对"德国是中国的未来吗?"与"东盟是中国制造的替代吗?"这两大问题进行了思考。研究结果表明:顺差国经济失衡的共同影响因素是各国的资本形成率与国内储蓄率;金融发展与人口结构的影响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新兴经济体的经常账户和金融发展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关系,东盟的人口抚养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经常账户的盈余。相对于德国与东盟四国,中国的经常账户更受外部因素尤其是美国的影响。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顺差国 比较视角 实证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苏国强
在全球经济失衡的经济背景下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框架内,对中国经常项目、FDI与外汇储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所以在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条件下,倘若采取继续吸引FDI大量流入的政策不变,必须减少经常项目顺差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关键词:
经常项目 FDI 外汇储备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沈红芳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东盟四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及其逆向转变,探索东亚经济发展模 式的多样化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同时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在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 同时带来了变革与发展的机遇,促使东盟四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战略与政 策的调整,为经济模式的再逆向转变创造了条件。
关键词:
发展模式 逆向转变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志明
西方社会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主要有汇率失衡、美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美英法等国的内外政策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等。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西方关于全球经济失衡原因的观点,同时必须妥善应对世界在"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上博弈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原因 观点 透视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王宇
文章通过对失衡与均衡的经济学分析,说明全球经济失衡也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是理解失衡的背景,而失衡的根源可能与重大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有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从失衡走向均衡的过程,对失衡的调整过程也是市场力量自动纠错和成长进步的过程。
关键词:
失衡 均衡 全球经济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闫小娜
本文试图对全球经济失衡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流动,尤其是美国国际资本流入的基本模式与特征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各种不同因素的解释力,希望以此来促进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现象的整体认识,并对危机后的国际金融格局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本文认为,由于主要贸易盈余国家对美国的金融产品是刚性需求,因此美国的贸易逆差也必然伴随着资本的流入,并且,流入美国的资本显然已经弥补了经常账户的赤字;从2003年第3季度后,获取收益不再是资本流入美国的主要原因,并且金融危机对资本流入美国的影响是显著的。在为应对全球经济失衡所进行的调整中,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经常账户赤字 资本流入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吴俊 宾建成
通过对"金砖四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全社会劳动效率、失业率、万美元GDP能耗、能源利用效率、资本形成率、人类发展指数等指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金砖四国"经济效率较低,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的背后是由"高投入"所驱动。
关键词:
金砖四国 经济效率 能耗 主成分分析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燕生
当前,衡量全球经济失衡常用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全球经常项目的差额;另一个是外汇储备余额。在经济全球化时期,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主要在经常项目端,是贸易收支的失衡,而不在资本和金融项目端,即金融脱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茉楠
从本质上讲,当前全球失衡,特别是中美经济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本文通过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国际头寸表分析证明,全球利益分配方式已经不仅体现在经常项目上,金融利益所得也成为全球利益分配的重要渠道。全球利益分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美国既享受了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贸易利得,又享受了金融分工下的资本利得,是具有正财富收益的债务国,而中国是具有负财富收益的债权国,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债权国地位,加快推动包括要素市场化等在内的经济金融改革,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循环,提升中国经济金融竞争力,增强国民财富效应,真正提升债权...
关键词:
全球失衡 经常账户 金融分工 资本利得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党印 汪洋
文章以中美两国的经济政策为分析起点,构建了一个中美内外部经济失衡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关系图,以揭示全球经济失衡的政策性触发机制。在分析全球经济失衡与次贷危机的相互关系之后,文章基于斯旺图形和修正后的蒙代尔政策搭配图形,提出了中美两国应对内外部失衡的"三位一体"的政策搭配组合。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罗堃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加快,储蓄和投资以及贸易收支和资本流动格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球经常项目收支、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储蓄与投资关系的不平衡状况加剧,形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从而也成为国内外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着重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的表现、成因;并建议在面对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蕴藏的风险时,中国应坚定扩大国内需求,增强抵御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以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营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经常项目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理查德·库珀 赵瑾
目前人们关注国民储蓄和投资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展开的对公共养老金或更广义的养老金的争论;二是全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傅瑜 徐艳 何泽荣
全球经济失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一大特点。在研究国内外有关全球经济失衡的观点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实际上是国际经济新格局正在形成的表现。研究一国经济的对外失衡不应该仅仅研究贸易项目或经常项目的失衡,而更应当研究整个国际收支的失衡。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源是美国的失衡。一个国家的对外失衡是国内经济失衡的表现,中国贸易顺差与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否没有必然的联系,从根本上说来自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在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中,主要国家的货币政策的协调主要表现为汇率政策的协调。这一协调是解决经济全球失衡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手段。解决中国经济对外失衡的关键是治理中国经济的内部失衡。
关键词:
全球经济失衡 经济的内外失衡 汇率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