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34)
- 2023(11647)
- 2022(9741)
- 2021(9292)
- 2020(7644)
- 2019(17256)
- 2018(16952)
- 2017(32689)
- 2016(17429)
- 2015(19304)
- 2014(18838)
- 2013(18307)
- 2012(16661)
- 2011(14479)
- 2010(14541)
- 2009(13180)
- 2008(12527)
- 2007(11104)
- 2006(9563)
- 2005(8267)
- 学科
- 济(71747)
- 经济(71667)
- 业(56971)
- 农(49914)
- 管理(46292)
- 企(35949)
- 企业(35949)
- 农业(33235)
- 方法(30492)
- 数学(27639)
- 数学方法(27230)
- 业经(21800)
- 中国(17903)
- 财(17851)
- 制(15466)
- 地方(14695)
- 农业经济(12450)
- 发(11942)
- 学(11727)
- 贸(11715)
- 贸易(11707)
- 易(11466)
- 体(11328)
- 技术(11106)
- 策(11077)
- 务(10552)
- 财务(10511)
- 财务管理(10482)
- 银(10397)
- 银行(10386)
- 机构
- 学院(233227)
- 大学(227802)
- 济(97695)
- 经济(95769)
- 管理(95640)
- 理学(83218)
- 理学院(82498)
- 管理学(81177)
- 管理学院(80740)
- 研究(71726)
- 中国(57827)
- 农(54393)
- 京(45326)
- 财(43643)
- 科学(42040)
- 农业(41059)
- 业大(39479)
- 中心(37430)
- 江(35647)
- 财经(34586)
- 所(33215)
- 经(31759)
- 研究所(29915)
- 范(29151)
- 经济学(28912)
- 师范(28869)
- 经济管理(27997)
- 州(27751)
- 北京(27029)
- 经济学院(26231)
- 基金
- 项目(163758)
- 科学(130790)
- 研究(123308)
- 基金(120512)
- 家(103876)
- 国家(102902)
- 科学基金(90256)
- 社会(80505)
- 社会科(75973)
- 社会科学(75954)
- 省(65250)
- 基金项目(64157)
- 自然(56998)
- 教育(55969)
- 自然科(55718)
- 自然科学(55704)
- 自然科学基金(54696)
- 划(53155)
- 编号(50998)
- 资助(47471)
- 成果(39500)
- 部(36908)
- 重点(36124)
- 发(35966)
- 创(34769)
- 国家社会(33816)
- 课题(33541)
- 创新(32447)
- 农(32334)
- 制(32314)
- 期刊
- 济(110264)
- 经济(110264)
- 研究(63052)
- 农(59606)
- 中国(47094)
- 农业(40616)
- 学报(33923)
- 财(33755)
- 科学(32554)
- 管理(31617)
- 大学(28224)
- 学学(26899)
- 业经(25217)
- 融(24533)
- 金融(24533)
- 教育(22802)
- 技术(21649)
- 业(18249)
- 财经(16292)
- 问题(15768)
- 农业经济(14740)
- 农村(14700)
- 村(14700)
- 经济研究(14158)
- 经(13947)
- 版(13830)
- 世界(11759)
- 经济问题(11613)
- 技术经济(11603)
- 资源(10594)
共检索到3409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向勇 孙迎联
最近几年来,"项目进村"的微观治理实践备受关注。其中,"项目进村"的实质是"公、共、私"三种不同治理资源的叠加调适,村民小组作为"共"的载体,其运行机制和效能的发挥具有"微治理"的典型特征。文章通过对这三则涉农落地案例的实地考察,发现政府项目资金与村组现实诉求之间关联程度构成了村民小组治理的叙事情景,村民小组适度的治理规模为低成本达成社会共识找到了组织基础,村民小组历时过程中形塑的熟人社会"情"与"理"的治理逻辑推动社区问题的解决,中农经济兴起、中农群体壮大是村民小组治理得以有效实现的关键要素。在"项目制"日渐成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配置、调动、利用资源的当今农村,村民小组应当成为当前和未来很长一个阶段降低治理成本、提升治理效率的着力点。
关键词:
项目进村 村民小组 村庄社会 微治理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李祖佩
本文是建立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的总结性研究。根据项目进村的不同方式,本文将承接项目的村庄划分为接受型、争取型和捆绑型三种类型,进而探讨了项目进村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项目进村实现了乡村治理的重构,且在不同类型的村庄中,乡村治理重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比较三类村庄治理实践的基础上,本文以分利秩序作为当前项目进村背景下乡村治理—般逻辑和乡村政治社会样态的总结。分利秩序以"权力"为主导,以"去政治化"为主要表现形式,以"去目标化"为基本后果。后税费时期乡村两级组织强制性权力与基础性权力的错位和功能失调,是理解分利秩序得以形成的深层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作为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治水政策,河长制在广大村域河流生态治理中却效果不佳。本文从自然资源属性的视角出发,基于汉江流域S村的案例考察,借鉴IAD分析框架探索村域河流的多中心治理何以必要、何以形成、何以有效、何以持续。研究发现,村域河流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具的特殊资源属性决定了其利益主体的多元性和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多主体在角色、地位、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和相对优势是多中心治理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同于西方情境下的多中心治理,在“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背景下,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地位的基础上通过赋权增能、监督激励、孵化引导等手段实现各主体权、能、责、利的统一,进而促成“交叠管辖、分散决策”的治理格局。本文拓展了中国情境下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的思路,对完善河长制运行机制、促进河长制的多元参与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钟海
乡村治理有效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乡村处于国家行政权力与基层自治权力的结合部,决定了乡村治理在实践中呈现为一种超越科层治理与运动式治理的超常规治理方式。基于陕南Z县党建引领“人盯人”+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实践案例,本文从党政互动与组织协同、任务发包与压力下沉、力量动员与资源整合等维度构建党政统合治理的分析框架。通过强化党委和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统合关系,运用领导小组机制、指挥部机制、中心工作机制等治理手段助推乡村治理有效性提升。研究发现,党政统合治理是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具有高位推进下党政部门虚实结合与权威嵌入下组织机构条块统合的组织优化逻辑、“办组系统”结构下治理资源跨层级整合与联席会议制度下治理要素跨部门协同的资源协统逻辑、压力型体制下党政干部组织动员与政治激励机制下基层群众社会动员的激励约束逻辑。这为重新认识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功能角色与解释乡村治理机制创新的实践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诠释视角与研究理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乃元 苏丫秋 朱玉春
为考察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对陕西、宁夏两省758份微观调查数据的分析,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将村民归属感和干部亲近感作为内部人身份认知的两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内部人身份认知程度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表现出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集体效能感在内部人身份认知对村民参与村庄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中发挥中介作用;3)村民的亲社会倾向能够显著增强集体效能感对村民参与环境治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分析结果,建议以营造集体文化、凝聚集体意识、再造集体组织为前提,弱化村社内部的异质性,增强村民对村社集体和村级组织的认同感,为村民参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意愿和水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中坚青年干部 返乡青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凤萍
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转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趋势。基于中部地区农业型村庄青年村干部治理实践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干部队伍中存在一部分中坚青年干部,他们不仅改变了村治主体结构,同时也影响了村庄内部治理生态。制度性吸纳、在地化培养与多重性激励共同构成中坚青年干部治村的现实基础。中坚青年干部群体能够更好地适配治理事务的政务化与服务化、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文牍化等基层治理转型带来的新变化,并且在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平台建设与推进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与助力村民实现共同富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正向的治理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助推乡村治理绩效的提升。在实践中,要充分发挥中坚青年干部的引擎功能与示范效应,创新培养方式,不断优化个体治理能力结构,建立更加有效的差异化激励机制。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中坚青年干部 返乡青年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惠林
基于陕西关中村民小组治理的实践,对乡村"微自治"的运行基础与实践机制进行了考察。在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逐渐疏离及农民的离散化状态造成新一轮治理困境的背景下,乡村"微自治"试图通过乡村社会内生性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强化行政村层级以下治理单元的自治功能,将农民有效组织起来兴办村庄公共事务。土地所有权关系、以民间信仰为媒介的文化认同及熟人社会是乡村"微自治"有效运行的基础。其核心机制是通过对中坚农民实行组织吸纳,综合援引政策法规、人情面子机制和分类治理机制,推动乡村社会的有效整合。乡村"微自治"再造了乡村社会的组织性,体现为动员农民参与村庄治理,重塑公共秩序;有效约束钉子户,提升村庄公共利益;整合村级组织,增强治理合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瑾 刘慧
乡村振兴背景下,"抓党建促振兴"成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种可行路径。通过对贵州省M县S村的案例考察发现,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成可能,原因在于21世纪以来乡村社会变迁、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以及新时期农村党的建设新要求。基层党建嵌入之所以能够优化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基层党建通过组织嵌入乡村治理夯实了治理基础,通过行动嵌入乡村治理优化了治理方式,通过职能嵌入乡村治理重塑了治理属性;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之所以能够有为,重点在于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能够在组织结构、治理目标上实现耦合,并形成互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嵌入乡村治理的路径,推进乡村治理有效实现,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基层党建 乡村治理 嵌入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新文 冯林林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依托政府兜底式的封闭式环境治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农村日益复杂的环境治理需求。消解农村环境治理困境的核心在于,一方面通过协商沟通、塑造共识、内外激励,构建主体信任、合作认同与集体行动的农村环境治理机制,提升政社环境合作治理能力;另一方面以党组织、制度、资源要素嵌入农村环境治理场域,为农村环境治理参与主体提供行动基础、行动规范与行动条件。本文运用“政社合作—结构嵌入”的分析框架,基于D县H镇的环境治理案例考察认为,农村环境善治需构建政府有限引导、社会良性参与的环境合作治理格局,重构农村环境治理的嵌入结构,建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结合的农村环境治理体系。
关键词:
政社合作 结构嵌入 环境治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 农民视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艺璇
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了解农民对治理有效的认知、理解、需求是推进和完善乡村治理的必要举措。本文基于在五个省的10个村开展的社会调研,从农民视角出发,深入分析了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和对乡村治理现状的评价与需求。研究发现,农民对治理有效的理解集中在村庄管理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对当前村庄例行化管理较为满意,但对村庄经营性管理满意度不高。因此,农民迫切希望通过提升村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来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并认为村两委和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体,而农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体性不足。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 治理有效 农民视角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欢
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基层治理及农民与国家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如以“股权量化”与“政经分离”为主要方向,一定程度上虽有利于缓解利益分配矛盾与代理人寻租困境,但珠三角多地经验表明: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上述困境,还可能诱发更复杂的基层治理效应。其深层原因在于农村集体统筹能力的式微,包括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化、集体收益分配权的剥离、集体土地经营权的锁定以及股份合作制与集体经济制度之间存在内在矛盾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应以强化集体统筹能力的基层有效治理思路替代“重分轻统”的产权改革思路,构建一种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实现集体经济与基层治理的良性互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雪霖
财政资金的项目化供给是实行分税制以后上下级政府间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国家涉农资金的项目制供给被认为比一般转移支付有效。实践表明,以政府为主导的项目供给模式在实践中的绩效与制度设置目标相背离,并呈现出治理内卷化的趋势。其成因在于制度设置上存在去治理化的事本主义逻辑和逐利性的科层体制。在国家财政资金"反哺"农村的后税费时期,以村社为主导的分权普惠模式应是未来国家财政资金转移方式变革的方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规范涉农行政权运行;保障农民“四权”实现——对N县模式的考察
政府类型、行动空间与村民自治有效性——以京鄂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试验区为考察对象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MPAcc教育适切性发展研究——基于对22所培养单位的考察
村民自治权力位移考察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村级公共品供给的激励与监控——基于对村委会和村民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考察
基于浙江多案例考察的经营村庄路径探讨
主体再造与多元参与:“村民自办文化”的实践机制——基于内蒙古邓村的田野考察
资本嵌入与互助共享:政策试验何以推动城市社区治理创新——基于“时间银行”的案例考察
制度环境如何影响村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愿——基于京津冀三省市村民的实证考察
权力的位移——村民自治制度10年实践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