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624)
- 2023(18108)
- 2022(15343)
- 2021(14090)
- 2020(11485)
- 2019(25485)
- 2018(24972)
- 2017(47304)
- 2016(25784)
- 2015(28008)
- 2014(27454)
- 2013(26871)
- 2012(24856)
- 2011(22569)
- 2010(22590)
- 2009(21004)
- 2008(20409)
- 2007(17976)
- 2006(15895)
- 2005(14516)
- 学科
- 济(103507)
- 经济(103369)
- 管理(73855)
- 业(69181)
- 企(54365)
- 企业(54365)
- 方法(36704)
- 农(32295)
- 数学(31368)
- 中国(31160)
- 数学方法(31065)
- 地方(29411)
- 财(27438)
- 业经(25381)
- 制(23964)
- 学(22965)
- 农业(21886)
- 环境(20457)
- 贸(19292)
- 贸易(19280)
- 银(18898)
- 银行(18844)
- 易(18667)
- 融(18620)
- 金融(18617)
- 行(18130)
- 技术(16588)
- 体(16261)
- 务(16059)
- 财务(16022)
- 机构
- 学院(359334)
- 大学(354452)
- 济(145295)
- 经济(142193)
- 管理(131866)
- 研究(129479)
- 理学(113111)
- 理学院(111699)
- 管理学(109753)
- 管理学院(109101)
- 中国(97169)
- 科学(82240)
- 京(74738)
- 农(69703)
- 财(69145)
- 所(66925)
- 研究所(60884)
- 中心(58986)
- 业大(57338)
- 江(56272)
- 农业(54709)
- 财经(53717)
- 经(48702)
- 范(48573)
- 师范(47968)
- 院(46980)
- 北京(46282)
- 经济学(44616)
- 州(44520)
- 省(44308)
- 基金
- 项目(246498)
- 科学(194085)
- 基金(177989)
- 研究(176207)
- 家(158262)
- 国家(156940)
- 科学基金(133175)
- 社会(113705)
- 社会科(107759)
- 社会科学(107732)
- 省(100093)
- 基金项目(94604)
- 自然(86313)
- 自然科(84210)
- 自然科学(84182)
- 划(83104)
- 自然科学基金(82652)
- 教育(79509)
- 资助(70608)
- 编号(69496)
- 发(57818)
- 重点(57022)
- 成果(55316)
- 部(53014)
- 创(52260)
- 课题(49617)
- 创新(48966)
- 国家社会(47437)
- 制(47374)
- 科研(47084)
- 期刊
- 济(168240)
- 经济(168240)
- 研究(104150)
- 中国(77200)
- 农(64851)
- 学报(62851)
- 科学(56582)
- 财(52858)
- 管理(48614)
- 大学(46549)
- 学学(44440)
- 农业(43977)
- 教育(37837)
- 融(36206)
- 金融(36206)
- 业经(30027)
- 技术(27967)
- 经济研究(26427)
- 财经(26265)
- 业(22888)
- 经(22598)
- 问题(22034)
- 版(18674)
- 资源(18301)
- 科技(18284)
- 贸(16670)
- 商业(16369)
- 业大(16175)
- 技术经济(15791)
- 现代(15581)
共检索到5435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欧林之 宋明星 焦胜
【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区域整体发展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对提高区域韧性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通过对湖南省地级市生态系统与区域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分异分析,揭示影响地区协调发展差异和发展制约因素,为湖南省生态可持续、区域稳定协调发展提供参考路径。【方法】从韧性视角出发构建生态系统—区域发展协调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采用线性加权综合评价和耦合协调度分析了2010—2020年湖南省生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然后基于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回归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进一步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进行探究。【结果】2010—2020年湖南省各市州的生态系统—区域发展的综合评分、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上升趋势,大致呈现“U”字形空间格局。在地区发展差异上,随着省域综合发展由东向西梯级推进,2020年耦合协调度形成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发展差异先增后减,洞庭湖区的生态系统和大湘西地区的区域发展评分仍为四大板块最末。在系统协调上,湖南省十年间从濒临失调发展提升为初级协调发展,然而生态系统的增长仍滞后于区域发展,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未充分发挥生态基底优势。【结论】这十年间湖南省综合发展水平总体趋向均衡,但长株潭城市群和大湘西地区差距依然明显。韧性视角下,生态网络和城市活动联系网络的协同发展有助于提升区域耦合协调度水平。人均绿地面积、生态连通性、城市夜间活力与耦合协调度提升具有较强关联,生态连通性、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人均实际使用外商投资额则是重要阻碍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美霞 周国华 王永明
评估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探究这种影响的空间异质性与机制,能为开发区协调发展与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指导。以中部省区湖南省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法对2001~2016年110个县级行政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检验了开发区设立对湖南省县级水平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揭示了这种效应的空间异质性与机制。总体上看,湖南省开发区建设提升了县级区域GDP和人均GDP水平,主要源于乘数效应机制与集聚机制。更为重要地,湖南省开发区建设对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呈现出"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即更高经济发展水平区域设立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因而开发区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松松 王兆峰
通过构建区域旅游发展规模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线性加权法、DEA-Malmquist指数、重心演化轨迹、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方法,以湖南省14地市(州)为例,从规模和效率的维度,对区域旅游时空动态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省旅游发展规模年均增长率较高地区其全要素生产率亦较高,时序变化特征较为耦合;不同于区域旅游发展规模稳定的以长沙为中心的"单极-点状"空间格局,旅游发展效率的空间格局相对均衡,演化较为活跃和频繁,但热点地域单元仍然趋于固定。(2)从重心偏移轨迹来看,旅游发展规模重心呈现分散偏移特征,旅游发展效率则以集聚偏移为主,均呈现向东南方向偏移的趋势;基于空间重叠性缩短与变动一致性增强的结果,二者重心变动的空间耦合特征逐渐增强。(3)伴随旅游发展规模和效率热点区的集聚成簇,其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虽存在一定的圈层分异,但中高度耦合协调度地域单元趋于固定和集中,由长株潭城市群向南北两侧纵向延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小城镇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小城镇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小城镇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熊鹰 张方明 龚长安 罗朋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遥感解译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及GIS空间统计方法,探讨了湖南省1990~2015年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时空格局及其动态演化。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耕地、林地和草地系统价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的等级差异明显,ESV高值区与低值区相互溶解渗透,总体上高值区与较高值区对低值区呈包围态势。高值和较高值区分布较均匀、低值与较低值区分布较集中,中等值区分布较为散乱,呈随机镶嵌结构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演化的空间自相关与高低值聚集现象明显,但其相关性与聚集程度趋于弱化。"退田还湖"、"退耕还林"、"绿色湖南"等政策的实施,促使研究区域的ESV增加并形成若干增值热点区,城镇化、城市扩张与土地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并形成城镇密集区、水土资源富集区分布的价值损失冷点区。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革英 李新生 曹益华 钟佩君
张革英、李新生、曹益华、钟佩君在《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中撰文,基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状,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优化—外部保障—政府引导监督三维度,探讨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现状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综合实力增强;2.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速度增快;3.人才需求量增加,高职教育空间很大。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1.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匹配度不高;2.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度不够;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准确,主要表现在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明贤 郑洲舟 陈铯
县域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战场,发展县域数字普惠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研究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异性与相关性,揭示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及演化过程,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考察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湖南省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这种差异存在"固化"特征;(2)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按主要板块呈现集聚特征;(3)不同区域内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异质性;(4)传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对湖南省内不同区域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均有促进作用,政府干预程度在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与数字普惠之间起调节作用,会抑制传统金融发展对县域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据此,文章提出推动县域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水根 王露
加速县域流通产业发展是巩固产业脱贫成效、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基于湖南省武陵山片区37个县(市、区)2001—2019年数据,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和空间计量模型,探索了县域流通产业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县域流通产业总体规模扩大但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流通经济联系度(量)不断上升,"增长极(冷水江)—最弱极(古丈)"特征明显;流通产业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性,局部集聚态势减弱但两极分化明显;劳动力、技术进步、政府扶持和城镇化对县域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市场需求的促进作用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本对周边县域流通产业发展产生负外溢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振民 石磊
【目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发展对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地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二者间的共生关系可为促进当地生态旅游的有序发展、实现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基于湖南武陵山区特征构建的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耦合协调评价体系,通过加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37个县区2014—2020年的生态旅游和区域发展综合水平评价指数,并分析了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结果】1)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偏低,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空间格局表现为重点县区突出、四周高、中部低,整体变化不大,具有较高的发展潜力;2)区域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呈“S”型上升态势,空间格局上由北高、南低转变为西北高、东南低,最后演化成西北高、南部少数地区低的分布状态,总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3)耦合度呈倒“V”字形变化,两个系统的耦合度极高,联系密切且处于有序发展阶段;4)耦合协调度呈“V”字形小范围浮动上升,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变化主要集中在中度失调、轻度失调和濒临失调3种类型县区。【结论】湖南武陵山区生态旅游与区域发展存在着显著的非同步性,其中生态旅游滞后型的县区数量占主导。基于此,针对三类县区提出了差异化的发展建议,以期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肖景峰 向平安 姚瑶 张祎蓉 江雪 刘白杨
限制开发区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其发展与我国粮食和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在限制开发的主体功能区要求下,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关系到这类区域主体功能落实和区域经济发展。以邵阳市为例,采用区位商分析法,分析邵阳市及所辖县市产业发展动态,探讨其优势产业发展。结果表明,2001年邵阳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5.8∶25.2∶39.0,2014年转变为21.8∶38.2∶40.0,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上升较快,第三产业呈动态波动。邵阳市各县市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最具比较优势,其中种植业有一定优势县市为邵阳县、隆回县和新宁县;林业优势突出县市为绥宁县,有较大优势的县市为城步县,有一定优势的县市为洞...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天祥 刘迪 黄琳雅 杨希特
文章分析高铁对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影响机理,指出高铁时空压缩效应产生市场一体化效应、城市竞合效应和城市群空间效应,导致城市体系多中心化、产业结构相关多样化、创新网络结构有序化,催生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协同治理,进而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基于高铁建设背景,利用2005—2019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湖南区域协同发展水平,采用ESDA分析其演变特征,使用DID模型验证高铁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高铁时代湖南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水平呈增长趋势;(2)城市协同发展水平空间结构优化,协同水平最高的是长沙,京港澳高铁沿线的长株潭、岳阳、衡阳和郴州协同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大湘西地区,整体呈现由东至西梯度递减态势;(3)高铁对湖南区域协同发展具有正向影响;(4)高铁通过城市体系、产业结构、创新网络、旅游业发展以及环境协同治理等间接影响区域协同发展水平。
关键词:
高铁时代 协同机理 空间溢出 耦合协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华丽
通过阐述区域森林保险发展的机理,建立模型对湖南省森林保险保费收入与参保比例、林农收入、上年度森林保险赔付率及GDP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应明确区域森林保险险种供给的主导方向,提高森林保险的保障水平,进行森林灾害风险区划,增加财政补贴森林保险保费的标准,依据不同的险种提供不同的补贴额等区域森林保险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森林灾害 区域森林保险 优化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周玮 肖惠之 王彦杉 陆珊
文章选取2012—2021年湘南地区城市年度面板数据,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测算衡阳与湘南其他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城际经济隶属度,探究衡阳对周边城市的经济影响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从时间层面上分析,衡阳在被认定为湘南地区中心城市前后,其对区域内经济正向影响作用有明显提升,湘南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中心城市建设连带的政策红利。从空间层面上看,衡阳对周边城市的引领效应仍受地理位置远近影响,距离较近的城市被影响程度更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熊鹰,王克林,蒋凌燕
生态经济分区是宏观管理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关系。研究依据省级生态建设与发展需要,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以行政县为分类的基本单元,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湖南省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的聚合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生态经济区的生态经济特点、发展方向和环境保护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宏观指导湖南省生态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