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9)
2023(178)
2022(143)
2021(150)
2020(103)
2019(212)
2018(222)
2017(380)
2016(226)
2015(219)
2014(168)
2013(166)
2012(114)
2011(142)
2010(126)
2009(125)
2008(97)
2007(93)
2006(81)
2005(81)
作者
(599)
(497)
(484)
(426)
(284)
(265)
(199)
(191)
(183)
(175)
(174)
(162)
(160)
(144)
(142)
(139)
(137)
(134)
(129)
(126)
(123)
(115)
(115)
(112)
(111)
(104)
(99)
(99)
(97)
(96)
学科
管理(736)
(641)
(542)
经济(542)
技术(437)
(422)
企业(422)
(419)
环境(319)
农业(280)
技术管理(239)
(227)
业经(175)
(174)
生态(164)
资源(155)
规划(153)
环境规划(148)
(139)
方法(133)
(126)
中国(124)
理论(115)
数学(108)
数学方法(108)
产业(106)
技术经济(104)
教学(103)
农业技术(100)
技术改造(98)
机构
学院(2641)
大学(2491)
(1148)
管理(1129)
经济(1121)
研究(1088)
理学(1019)
理学院(1014)
管理学(986)
管理学院(984)
(944)
农业(756)
科学(684)
中国(680)
业大(663)
(571)
(538)
研究所(534)
中心(522)
农业大学(468)
(435)
经济管理(434)
(420)
技术(404)
(398)
科学院(394)
(369)
(354)
(350)
研究中心(334)
基金
项目(2043)
科学(1603)
研究(1493)
基金(1430)
(1406)
国家(1400)
科学基金(1121)
社会(952)
社会科(904)
社会科学(904)
(899)
基金项目(758)
(742)
自然(707)
自然科(694)
自然科学(694)
自然科学基金(677)
教育(624)
(599)
编号(580)
创新(569)
重点(521)
(510)
(478)
资助(461)
国家社会(459)
科技(436)
计划(436)
(419)
课题(400)
期刊
(1197)
经济(1197)
(875)
农业(680)
研究(637)
中国(629)
学报(505)
科学(452)
管理(433)
(410)
大学(374)
学学(370)
技术(325)
教育(321)
科技(285)
业经(264)
业大(213)
农业大学(192)
(182)
(176)
资源(165)
问题(156)
技术经济(155)
生态(152)
农村(143)
(143)
(143)
现代(143)
论坛(143)
中国农业(133)
共检索到38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熹  陶龙兴  谈惠娟  程式华  
分析了中国水情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日显严重,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已成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在近十年田间试验与定点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溉稻“麦作式”高产湿种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实行旱作节水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而...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章秀福  王丹英  方福平  曾衍坤  廖西元  
在分析水稻生产历史、粮食消费和国际贸易的基础上,指出水稻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具重要地位,水稻的稳定增产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起基础作用;在对国内外水稻单产水平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水稻的生产潜力,提出水稻单产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可以满足我国未来对稻谷的需求;探讨了确保粮食安全的水稻发展对策。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乔召旗  林郁  
通过对1980~2007年粮食自给率的研究,运用回归方法分析了可能影响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履行了对世界的承诺,表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另外,中国粮食方面的大国效应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量完全可以解决中国人口增量的需求;土地对于中国粮食自给率的影响不显著,表明中国粮食产量的贡献主要来自于粮食亩产的提高,土地贡献率不大,原因在于中国不断增加的投入。因此,通过政策增加投入和调动农民积极性,才能保障中国粮食产量,确保中国粮食自给率。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咏红  
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粮食问题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 ,我们不仅要从宏观政策上设计一套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运行政策 ,更要紧紧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进行农业技术的创新 ,从而实现粮食生产和储备的低耗、高效、优质 ,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注入新的动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胡学君  吴志华  韩耀  印文郁  
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 ,中国粮食的特殊性范围已基本由原先的整个粮食缩减为居民的口粮。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根据口粮的特殊性要求进行生产保证 ,如何根据非特殊粮食口粮的性质要求进行二路竞给 ,如何根据市场变化的要求进行粮食安全风险的认知与防范 ,就成了未来中国能否在保证粮食安全与成本优化之间进行有效平衡的创新要点。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谢扬  
在以单纯追求数量增长或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模式下,我们形成了固有的粮食安全现,现在到了应该转变观念的时候。从世界范围看待中国未来的粮食安全问题,实际上已经和国际目前的新世纪的粮食安全观开始接轨。无论是从解决温饱角度还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粮食安全都要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农产品丰富以后,尽快着手解决总量供给有余而结构性不足的矛盾,是我国农业改革和发展的当务之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武舜臣  赵策  胡凌啸  
国情粮情的改变对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传统粮食安全观转变。然而,同以构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观为目标,最终确立的新粮食安全观选择性采纳了理论界的部分成果,与理论期待在内涵和功能上仍有较大差距。基于相关文献研究,本文梳理了粮食安全观转变的理论探索与现实偏差,并探究了粮食安全观选择性转变的内在逻辑,进而为构建更加高效可行的粮食安全观提供思路。研究发现,立足供给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限制了决策层对更合理粮食安全观调整方案的采纳。在不改变供给主导型粮食安全保障框架下,通过构建双重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可有效缓解阻碍粮食安全观完善的诸多限制,让转变后的粮食安全观在粮食安全保障指导方面发挥更大效用。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建仿   黄世成  
采用熵权法测度数字技术,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技术对粮食单产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以考察数字技术何以影响粮食单产。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单产水平,并且这种促进作用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下仍然显著。从异质性来看,数字技术在粮食非主产区对粮食单产的促进作用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田间管理水平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渠道,农业经营规模在数字技术赋能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从门槛效应来看,数字技术作用于粮食单产的过程中存在农村教育水平门槛。拓展分析表明,农业现代化政策有助于数字技术提高粮食单产能力。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华树春  钟钰  
为了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粮食安全的内在关系,避免或消除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作者利用协同学理论,以湘赣水稻主产县、黑吉玉米主产县(市、场)为调研对象,利用实地调研法、案例剖析法,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粮食安全的成效与存在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从配置要素表现变化方面来看,不论是新型经营主体培育,还是产业链条延伸增值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面临调减玉米空间有限、销区需求激增、产粮大县经济实力弱、技术潜力发挥受限等问题。因此,结合实践经验,必须科学合理调整结构、防范粮食供求形势在潜移默化中突变、建立健全对主产区的发展补偿机制、加快培育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任柏强  
一、科学理解粮食安全内涵 “粮食安全”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理事会通过的《世界粮食安全国际约定》,其背景是当时发生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约定》要求有关国家“保证世界上随时供应足够的基本食品,保证稳步扩大粮食生产及减少产量和价格的波动”,“保证世界谷物库存量最低安全水平不能低于全年谷物消费量的18%”。现在,普遍被人们所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明星  
在农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新时期,越是在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越是要高度关注并切实规避传统的保障模式,力求将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内在地契合于粮食安全保障全过程,实现公共支出政策的"绿化",走出一条切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路子。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帅传敏  张琦  
从"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来看,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比提高粮食产量更为重要;我国应该适当扩大进口我国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以适度的国际交换来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效率;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是由粮食商品的特殊属性和经济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也是各国粮食流通体制变革的普遍规律;我国应在放开粮食收储市场的同时,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和宏观调控,以确保一个拥有13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夏天   武星华   周晓   于雷   刘艳霞   叶雅文  
“虾稻共作”模式作为一种新兴农业模式,被视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尝试。文章以“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湖北省潜江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综合评价模型和障碍度模型,从三维系统角度揭示了2016—2020年潜江市各乡镇在“虾稻共作”模式下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三维系统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采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该地区综合发展水平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虾稻共作”模式下,潜江市三维系统发展指数在“十三五”期间呈现出动态演进的特征,各乡镇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绝对差异。(2)三维系统综合发展效益呈下降趋势,西部、东部和北部较中部高,经济发展效益与三维综合效益的时空变化较为吻合,粮食安全效益与生态保护效益趋势相反。(3)经济发展指标对综合发展效益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生态保护指标和粮食安全指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信凯  夏薇  
中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社会上出现了粮食过剩的舆论,有些看法甚至认为应该取消农业补贴,放开土地流转和耕地使用。针对当前的粮食供需平衡关系从以下4个方面重新展开分析和探讨:"粮食安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供需关系的评估标准和方法;供需关系的时空变化以及不确定性风险。分析认为中国粮食不仅没有过剩,而且存在巨大需求缺口,具体表现为功能性缺口、质量性缺口、增长速度缺口和结构性缺口。目前普通认同的"紧平衡"是政府持续高强度扶持政策下的假性均衡,市场存在扭曲。中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和人口大国,供与需的内涵是动态发展的。短期不平衡是恢复到长期相对平衡的必然过程,是当前粮食供需关系新常态。更重要的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寻舸  宋彦科  程星月  
为保障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在六大区域内的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轮作休耕作为一种合理的耕地利用方式,对我国耕地的利用质量和粮食安全将产生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轮作休耕对我国粮食总产量、质量、供给结构、农民复耕与转移就业等作用机理,探讨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认为轮作休耕短期内对我国粮食总产量影响不大,但对粮食质量的提高、粮食供给结构的调整、耕地复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提出明确轮作休耕的规模和试点区域;建立轮作休耕与粮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