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60)
2023(14233)
2022(11965)
2021(11111)
2020(9399)
2019(21763)
2018(21596)
2017(40804)
2016(22206)
2015(24696)
2014(24843)
2013(24443)
2012(22409)
2011(20347)
2010(20331)
2009(18903)
2008(18662)
2007(16597)
2006(14434)
2005(12356)
作者
(63260)
(53543)
(53132)
(50711)
(33394)
(25754)
(24398)
(20847)
(20218)
(18842)
(18070)
(18049)
(16853)
(16612)
(16611)
(16406)
(16245)
(15680)
(15251)
(15122)
(13135)
(13021)
(12945)
(12247)
(12058)
(11986)
(11718)
(11637)
(10774)
(10690)
学科
(98134)
经济(98028)
管理(59531)
(59003)
(44855)
企业(44855)
方法(43254)
数学(39124)
数学方法(38614)
(35546)
(25000)
地方(24785)
中国(24628)
农业(23712)
业经(22521)
(20089)
(17549)
(15778)
贸易(15775)
(15272)
(14096)
金融(14092)
(14081)
银行(14046)
环境(13874)
(13859)
财务(13816)
财务管理(13777)
(13535)
(13406)
机构
学院(313767)
大学(311057)
(130362)
经济(127576)
管理(121000)
研究(105819)
理学(104726)
理学院(103518)
管理学(101628)
管理学院(101020)
中国(79389)
科学(64948)
(64534)
(59845)
(57428)
(52910)
中心(50311)
研究所(48135)
业大(47999)
(47842)
财经(47111)
农业(44114)
(42796)
(42092)
师范(41695)
经济学(40531)
北京(39943)
(38299)
(37477)
经济学院(36799)
基金
项目(215569)
科学(170212)
研究(156962)
基金(156709)
(137103)
国家(135941)
科学基金(116676)
社会(101001)
社会科(95585)
社会科学(95558)
(85090)
基金项目(83410)
自然(74931)
自然科(73156)
自然科学(73131)
教育(72436)
(71804)
自然科学基金(71764)
编号(63788)
资助(63240)
成果(50880)
重点(48949)
(47950)
(47764)
(44641)
课题(43885)
国家社会(42278)
创新(41807)
科研(41562)
教育部(40968)
期刊
(144292)
经济(144292)
研究(89956)
中国(61208)
(56210)
学报(48924)
(46985)
科学(45743)
管理(41336)
大学(37478)
农业(37247)
学学(35538)
教育(32484)
(28723)
金融(28723)
技术(28021)
业经(26191)
财经(22771)
经济研究(21961)
(19657)
问题(19540)
(17888)
(16378)
统计(16222)
资源(15400)
技术经济(15375)
(14645)
理论(13980)
商业(13931)
科技(13733)
共检索到4595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姚林香  卢光熙  
本文基于2005-2020年县级面板数据,运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在省界毗邻县的乡村振兴效应。结果表明:第一,省界毗邻县乡村振兴水平总体偏低,但在研究期内明显提高;第二,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有力提升了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第三,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人力资本提升三条路径提升试点县乡村振兴水平;第四,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的乡村振兴效应不会因试点县处于偏远地区、距离中心城市较远而变弱,这种效应在一类和二类革命老区样本中更强。因此,政府不仅要在省界毗邻地区扩大振兴规划试点范围,还需制定差异化的振兴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加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畅通振兴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渠道,增强省界毗邻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驱动力。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冕  谢泽宇  杨福霞  
边界毗邻地区通常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洼地。本文以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为政策冲击,分别将省界毗邻地区内的革命老区和非革命老区作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基于县域层面的统计数据和卫星遥感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该政策对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探究省界毗邻地区的绿色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该振兴规划在显著提升革命老区经济增速的同时,还通过退耕还林(草)、荒漠化治理和绿地保护等举措显著改善了其生态环境质量。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推动土地集约式开发利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是革命老区实现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刘奥  张双龙  
本文以城乡收入差距为切入点,基于2009-2019年1950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能缩小县域城乡收入差距、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且主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农业发展等途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实施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县域、中西部县域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县域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效果更突出,且只有当县域城乡收入差距较大时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才有效。此外,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还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缩小毗邻县域的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吕进鹏  贾晋  
“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见证了中国各族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有着全国各族人民认同中国共产党的牢固根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是民族成分多元的革命老区,而且有别于一般少数民族聚居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民族特质显著、发展依赖政策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因素与民族因素有机结合,进一步发掘丰厚的红色资源和革命元素。具体到实践,亟待在审视均衡性治理与国家化整合、政策衔接与战略规划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历史牵绊与现实挑战,把握政策联动、社会巨变、生态治理、文化集成的“后发”优势。“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叠加区域乡村振兴行动的开展,需要加快产业融合振兴,积极培育“红色产业+民族特色产业”;就地盘活党史中的民族团结教育资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发挥红色文化与生态文化浸润功能,防止返贫文化惯性并防范民俗异化;有效推进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扭转民主治理的“少-边-穷”困局。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启正   袁菱苒   胡沛楠   龚斌磊   
本文基于1999-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赣闽粤、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五大重点革命老区的振兴规划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为当地农业带来了4.33%的额外增长,这一额外增长主要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次,财政支农强度的提升是革命老区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它显著改善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增加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促进了农业内部特色与中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最终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再次,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后,受覆盖地区所获得的转移支付增加以及当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效应的显现,以“输血”和“造血”两条路径构成了当地财政支农强度提升的直接原因。最后,党的十九大以来,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了协同效应,使得上述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本文认为,对于以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实现农业赶超发展的可行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启正  袁菱苒  胡沛楠  龚斌磊  
本文基于1999—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赣闽粤、陕甘宁、左右江、大别山、川陕五大重点革命老区的振兴规划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本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为当地农业带来了4.33%的额外增长,这一额外增长主要源于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其次,财政支农强度的提升是革命老区农业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它显著改善了当地农业基础设施,增加了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促进了农业内部特色与中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最终提升了农业生产率。再次,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实施后,受覆盖地区所获得的转移支付增加以及当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效应的显现,以“输血”和“造血”两条路径构成了当地财政支农强度提升的直接原因。最后,党的十九大以来,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发挥了协同效应,使得上述机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本文认为,对于以革命老区为代表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农业现代化转型和实现农业赶超发展的可行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黄建红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革命老区如何从光荣历史中汲取动力,实现从脱贫攻坚时期的外源式发展向乡村振兴时期的内源式发展有效转变?本文基于衡山县乡村振兴实践,采用内源式发展的理论架构,按照毛泽东在衡山县考察农民运动时的调研路线展开调研,对衡山县白果镇、福田铺乡、开云镇世上村的乡村振兴实践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在红色火种内生动力引擎的驱动下,这片革命老区正焕发出蓬勃生机。本文由此提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红三角”内源式发展模式:第一,资源内生。以红色资源赋能产业发展,启动乡村振兴经济引擎。第二,价值认同。以红色基因培育乡村人才,启动乡村振兴智力引擎。第三,村庄动员。以红色文化涵养乡风文明,启动乡村振兴精神引擎。“红三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了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内源式发展的长效机制。衡山县的乡村振兴实践为革命老区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发展模板与实践经验。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希宁  
陕甘宁革命老区拥有储量丰富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是建设国家能源基地的重要地区。目前,《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1—2020》已编制完毕并即将获得国家批复。基于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的思考,在建设国家能源基地过程中应当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来大力推进该地区的能源资源开发。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邓雁玲  雷博  陈树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逻辑必然性。分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理路,所得结论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成就和重大变革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历史基础;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和农村农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正是提出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必然实践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丽丽   卢成会   林美静  
[目的]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客观地评价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徽省乡村发展综合特征及差异性,并以此划分乡村发展类型,以期为新时期下乡村发展提供科学借鉴。[方法] 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量化分析乡村性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最后基于以上测算对其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归纳分类。[结果] (1)2021年安徽省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差异明显,高值和较高值呈现一定的集聚态势,而低值和较低值集聚程度不明显;在空间分布上高值县域有8个,较高值县域30个,较低值县域19个,低值县域2个;高、较高值县域主要分布于皖北区、沿江区和皖中区;低、较低值县域集中分布于皖西区和零散分布于皖北的西北部和皖南区。(2)安徽省乡村性指数水平高值聚集,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乡村性指数高值簇与低值簇呈现空间分异现象,乡村性发展区域差异显著。由相关性矩阵分析将安徽省59个县域分为产业主导型、生态友好型、经济自主型、均衡发展型4种乡村发展类型,并分别对4种乡村类型的发展特征和趋势进行了描述。[结论] 安徽省乡村区域内部差异较大,各地区乡村特征迥异,适宜聚焦乡村特色优势,探索差异化乡村发展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袁立新  
县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单元,编制县域乡村振兴规划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在分析县域特质性基础上,提出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编制的关键点。结合辽宁省凤城市乡村振兴规战略划编制实例,阐述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架构体系,包括总体规划的战略定位和导向作用、围绕产业振兴布局专项规划、以重点规划为引领推动规划落地实施等规划路径,为科学制定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作者: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定价:168元责任编辑:贾彬程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报告(2018—2022年)》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等29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办公室组织编写。该书系统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进展与成效,梳理了2018—2022年中央层面制定出台的主要政策,全面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主要指标完成、重点任务等情况,为各地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模式提供指导。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杨晓军  宁国良  
(一)探索开辟县域产业振兴的新路径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国家层面要从规划、政策、资金等方面支持县级城市产业发展,县级城市要加快推进县域产业振兴,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大龙头"的作用,不断扩大县域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切实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文峰  姜佳将  
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理论转向和实践逻辑均非常注重乡村的文化取向。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余姚市梁弄镇革命老区为例,对乡村振兴的文化传承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认为文化传承和文化反哺并重,通过传承将记忆转变为技艺,通过反哺提升乡村现代化,是老区代际文化传承的破题之道,通过乡风建设、乡智培训和乡愁重构等实现能力再造,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经验借鉴和路径选择。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唐剑  
乡村振兴战略与特色村寨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之间体现为互动共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能够为特色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特色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必然对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撑。文章基于四川省的实证分析表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约束,西部地区特色村寨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正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科学界定利益主体相关权益,构建可持续开发长效机制;立足于多样性特征,健全特色村寨文化资源动态保护机制;重视特色村寨永续发展,完善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拓展特色村寨文化资源开发路径;健全产权服务体系,科学开发村寨文化资源特殊经济属性;健全配套设施体系,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