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325)
- 2023(6428)
- 2022(5645)
- 2021(5625)
- 2020(4840)
- 2019(11504)
- 2018(11847)
- 2017(22070)
- 2016(12376)
- 2015(13823)
- 2014(14127)
- 2013(13457)
- 2012(11990)
- 2011(10821)
- 2010(11273)
- 2009(10639)
- 2008(10575)
- 2007(9038)
- 2006(8232)
- 2005(7226)
- 学科
- 济(48149)
- 经济(48099)
- 管理(30969)
- 业(26242)
- 方法(24449)
- 企(23953)
- 企业(23953)
- 数学(20110)
- 数学方法(19544)
- 中国(12315)
- 理论(12070)
- 农(11599)
- 业经(11499)
- 制(10290)
- 学(9774)
- 地方(9468)
- 和(9226)
- 财(9034)
- 农业(7724)
- 体(7589)
- 教学(7497)
- 资源(7082)
- 环境(7017)
- 教育(6891)
- 发(6356)
- 策(6191)
- 体制(6190)
- 技术(6114)
- 银(6088)
- 银行(6080)
- 机构
- 学院(169527)
- 大学(166741)
- 管理(64692)
- 济(59540)
- 经济(57987)
- 研究(57943)
- 理学(55038)
- 理学院(54367)
- 管理学(52881)
- 管理学院(52549)
- 中国(42724)
- 科学(38725)
- 京(36893)
- 所(30213)
- 财(28573)
- 研究所(27645)
- 农(27594)
- 江(26772)
- 范(26357)
- 师范(26122)
- 中心(25559)
- 业大(24907)
- 北京(23873)
- 财经(21777)
- 州(21634)
- 农业(21429)
- 院(21108)
- 师范大学(20955)
- 技术(20358)
- 经(19591)
- 基金
- 项目(113334)
- 科学(87920)
- 研究(82160)
- 基金(78389)
- 家(69261)
- 国家(68664)
- 科学基金(58132)
- 社会(49199)
- 省(47369)
- 社会科(46560)
- 社会科学(46542)
- 基金项目(40918)
- 教育(39681)
- 划(39272)
- 自然(38781)
- 自然科(37719)
- 自然科学(37706)
- 自然科学基金(36952)
- 编号(34648)
- 资助(34272)
- 成果(27943)
- 重点(26025)
- 课题(25247)
- 发(24872)
- 部(23792)
- 创(23072)
- 创新(21363)
- 科研(21282)
- 计划(21130)
- 项目编号(20607)
共检索到2552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林龙飞 王华 杨斌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在我国主要有辛亥革命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两大类,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需要运用模糊数学中的层次分析法来构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体系。
关键词: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评价体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柯方 叶建赓 陈柏如
针对当前旅游资源评价过程中模糊概念存在的动态可变和等级识别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迭代算法与可变模糊模型相结合的组合优化赋权的人文旅游资源可变模糊评价新模型。将新模型与其他对比方法同时应用于云南民族村旅游资源管理中的人文旅游资源评价。实例评价结果表明:基于组合权重优化的可变模糊综合评判新方法在人文旅游资源等级评价问题中是科学合理、可靠有效的,在保证评价结果鲁棒性的基础上,较好地反映了云南民族村实际旅游状况,比常规可变模糊集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AHP方法所得评价结果更加精确合理。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思诚
2018年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第15个年头。本文以辽宁省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学类项目——喀左东蒙民间故事为例,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宗重大的文化旅游资源,并从三个方面加以研究: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广阔前景。其次,分析了当前喀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旅游开发的现状,二者需要结合发展。最后,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相结合的综合性对策。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合理分类,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喀左东蒙民间故事转化为能够拉动喀左文化旅游的资源;另一方面,在旅游开发时要注重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集中展演、深度体验、任真自然和广泛粘连的文化旅游,推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支撑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喀左文化旅游强县,促进喀左和周边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闵庆文 孙业红 成升魁 王旭海
关于农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农业考古等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而对于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薄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及其动态保护思路。文章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研究现状入手,提出旅游开发是对其进行动态保护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并从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聚落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价值,初步设计了三种旅游开发模式,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前、开发中和开发后的全方位规划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能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梁保尔 马波
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在升温,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表述、涉及范围、保护状况与利用方式等基本问题的理解依然比较模糊。本文分析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主要条款,认为这两个权威文件是释疑解惑的关键,并以"保护为主,合理利用"为主线,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时的保护与利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钟林生 齐晓波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其概念源自联合国粮农组织2002年启动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目前,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其概念存在一定争议,暂时将其称之为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研究了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的特征。研究发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属于一种遗产旅游,从本质上区别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等旅游形式。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特色明显、分布范围广、脆弱性和敏感性高、可参与性强和复合性强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农业文化遗产目的地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资源特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天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到底应怎样理解,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时应当遵循什么基本原则,它与区域旅游资源的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哪些层面,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便是本文试图着力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区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英 王尔大 韦建华
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它的非市场性,给其价值的量化带来挑战。近年来,在诸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的实证研究中,大多强调其使用价值而常常忽略这类资源具有的非使用价值,从而大大低估了文化遗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了保护政策的制定所需信息的准确性。文章运用条件评价法(CVM)结合单边二分式问卷设计方法,获取游客陈述性偏好数据,通过构建随机效用模型,对大连旅顺太阳沟老城区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影响价值水平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基于Logit模型估计的非使用价值为61.8(元/人),其中存在价值为22.9元、遗产价值为28.3元、选择价值为10.6元,表明目前游客更加关注太...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景峰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为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开展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在文献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基础上,利用灰色统计方法,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其次,利用二元比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及二元语义方法,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模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方法;最后,以开元寺、九日山及洛阳桥为例,对其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元寺开发等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罗景峰
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旅游资源,为保证其可持续利用,开展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意义重大。首先,在文献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基础上,利用灰色统计方法,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体系;其次,利用二元比较法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然后,基于集对分析理论、可变模糊集理论及二元语义方法,建立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模型,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集对分析-可变模糊方法;最后,以开元寺、九日山及洛阳桥为例,对其旅游开发适宜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开元寺开发等级为"适宜"、九日山开发等级为"基本适宜"、洛阳桥开发等级为"适宜",与实际情况一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尹乐 李建梅 周亮广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要素价值、影响力、保护价值及生态敏感度4个目标层19个指标,利用AHP方法构建非遗旅游资源评价体系。通过对皖东地区旅游直接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其对非遗旅游资源评分值。政府对非遗旅游资源的评价最高,当地居民和经营者的评价基本相同,游客的评价最低。政府机构是地方非遗开发保护和传承的主导者,应积极引领发挥其最大旅游效益;当地居民和经营者是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参与者,应积极提高自身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主动意识;非遗地域差异明显,游客对其相对生疏,建议重点开发能让游客参与其中的非遗旅游活动,不同群体在开发利用非遗旅游资源方面各尽其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刘某承
旅游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管理的重要举措,有针对性地、科学地掌握其旅游资源利用特征是成功发展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以技术型(浙江青田)、景观型(云南红河)和遗址型(江西万年)农业文化遗产地为例,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对比研究。研究建立了以主体旅游资源特征、辅助旅游资源特征、外部因素特征以及客源与市场特征为内容的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利用特征评价体系,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分析的"优势-劣势-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提出技术型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采用"市场带动资源模式",景观型采用"资源带动市场模式",遗址型采用"节事活动带动模式",可为案例...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徐红罡
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都逃脱不了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遗产被“发现”、被包装后推向市场,开始走入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起到了地区经济的带动效益,但最终又不免陷入“过度商业化”的困境。本文总结了遗产地旅游商业化的动态过程,通过旅游开发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转化,对遗产资源开发的商业化作了理论阐述,提出文化遗产旅游商业化“路径”依赖的假说,并建立遗产地旅游商业化发展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路径”依赖 文化遗产旅游 商业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振民 邹宏霞 易倩倩 周琴
文章构建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潜力评估体系和市场吸引力—承载力评估模型,并以湖南紫鹊界梯田为例,通过专家和游客问卷调查与评估打分得出其旅游资源潜力级别为:市场吸引力高,承载力中高,适合旅游开发。同时也发现其存在着资源较单一、资源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农耕体验活动少、可进入性差、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社区参与性不强、知名度有待提高等问题。本研究可为紫鹊界及其它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旅游资源 评估 紫鹊界梯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单雅雯 史达
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基因代际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推动城市中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促进公众对红色文化的深度感知,是推进党史教育普及与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关键。文章基于行动研究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嵌入视角,以大连市沙河口区红色文化遗产的活化行动作为代表性案例,构建社会利益相关者为主体的异质性网络,同时借助增权理论分析激活城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实现路径。研究发现:第一,红色文化遗产活化以异质类参与主体构建联动网络,进而推进红色旅游资源以市场为媒介的活态保护;第二,在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的进程中,行动主体根据增权与去权的行动结果决定活化的具体形式,通过多重方式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红色价值与历史意义;第三,红色文化遗产活化的异质性增权网络由行动主体的多维度增权演化推进,进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社会增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