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73)
- 2023(7714)
- 2022(6057)
- 2021(5769)
- 2020(4671)
- 2019(10720)
- 2018(10671)
- 2017(19300)
- 2016(10340)
- 2015(12128)
- 2014(11884)
- 2013(11697)
- 2012(10734)
- 2011(9821)
- 2010(9501)
- 2009(8816)
- 2008(8664)
- 2007(7302)
- 2006(6606)
- 2005(6440)
- 学科
- 济(49557)
- 经济(49511)
- 管理(24125)
- 业(23278)
- 中国(20025)
- 方法(18831)
- 数学(17185)
- 数学方法(17108)
- 企(16325)
- 企业(16325)
- 农(14386)
- 贸(11539)
- 贸易(11530)
- 易(11344)
- 业经(10262)
- 财(10081)
- 制(9307)
- 农业(9209)
- 发(8859)
- 地方(8857)
- 银(8200)
- 银行(8191)
- 学(8022)
- 行(7968)
- 融(7928)
- 金融(7927)
- 发展(7353)
- 展(7330)
- 体(7060)
- 出(6907)
- 机构
- 大学(148046)
- 学院(143851)
- 济(72902)
- 经济(71904)
- 研究(60260)
- 管理(51373)
- 中国(47992)
- 理学(43499)
- 理学院(42945)
- 管理学(42365)
- 管理学院(42081)
- 京(33030)
- 科学(32713)
- 财(31303)
- 所(29914)
- 研究所(27173)
- 中心(26319)
- 经济学(24895)
- 财经(24625)
- 农(23112)
- 经(22909)
- 经济学院(22380)
- 北京(21650)
- 院(21626)
- 江(20190)
- 范(19710)
- 师范(19571)
- 财经大学(18496)
- 科学院(18404)
- 业大(18125)
- 基金
- 项目(95306)
- 科学(76574)
- 基金(72841)
- 研究(70986)
- 家(64300)
- 国家(63861)
- 科学基金(53939)
- 社会(49087)
- 社会科(46654)
- 社会科学(46645)
- 基金项目(37294)
- 省(32224)
- 自然(32002)
- 教育(31593)
- 自然科(31305)
- 自然科学(31298)
- 自然科学基金(30794)
- 资助(29657)
- 划(28999)
- 编号(26512)
- 部(23178)
- 国家社会(22629)
- 中国(22554)
- 成果(22217)
- 重点(22176)
- 发(21718)
- 教育部(20174)
- 创(19266)
- 课题(18651)
- 人文(18639)
共检索到2351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倪鹏飞 徐海东
过去40多年,中国不仅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而且创造了由贫穷乡村中国向小康城市中国嬗变的人类奇迹,探索了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具有个性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基于新的城镇化理论框架分析发现:到2035年,聪明的城镇化人口、数字的城镇化产业、智慧的城镇化更新和绵延的城镇化地区将绘就更加美好的现代化中国。新人口力量、新交互力量、新空间力量和新产出力量正分别取代传统的相关动力并汇聚成更加强大的中国城镇化发展新动力。分化加剧、错配加深、负担加重和风险加大,可能是2022—2035年中国城镇化所面临的新挑战。围绕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中国,应在教育、就业、住房、土地、城市体系、社会治理等方面实施六项战略突破。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徐宪平
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史看,一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城市化。现代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一、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战略重点,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雄厚的内需潜力不断释放的过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胡安俊
城镇化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城市群是城镇化的主要空间形态。本文按照“是多少”“主体在哪里”的逻辑顺序,依次研究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和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在简要回顾城镇化历程的基础上,通过多模型筛选,预测203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73.41%~74.53%,并通过与相关研究比照、与八大发达经济体进行对标研究,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由具有较大首位城市、较强吸引力、紧密经济社会联系、承载未来主导产业和有效促进国家战略格局形成的核心城市群构成,是国家未来国土空间结构的大骨架。为此,从首位城市人口规模、城市人口流动方向、城市群内部经济社会联系、未来主导产业空间分布和国家战略政策影响等五个方面构建分析框架,并依托路径依赖理论预测2035年中国城市群主体空间形态将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构成。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扬建军
在面向21世纪的世纪之交,乡村城镇化显现出了阶段性转变的特征,即从分散、低层级化阶段走向有选择的集中化规模发展阶段。分析这种进步的主要原因与主导特征,及其对我国城市化整体进程、战略的意义,并初步探讨因势利导,提高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指导思想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
乡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21世纪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檀学文 谭清香
在新发展格局中,缓解相对贫困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面向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目标要求,中国需要实行反贫困战略与政策转型。相对贫困具有发展能力和机会缺失的绝对内核,相对于社会一般群体存在明显的发展水平相对剥夺。本文据此提出由四类标准组成多元相对贫困标准体系,以及相应的缓解相对贫困的三方面目标。中国缓解相对贫困应实施"三支柱"战略、常规化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分阶段战略。在新的国家治理方略下,相对贫困治理要转向常规化,缓解相对贫困战略可嵌入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共享繁荣发展战略。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万广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但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严峻挑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快速上升的不均等,内需不足问题等。文章提出中国应加速城镇化,在2030年前实现80%城镇化率具有必要性:可以提高经济增长效率,改善社会公平,减轻就业压力;并从2亿进城农民工的客观存在、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城镇规模、城镇就业、住房等几方面论述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文章最后勾画了2030年中国的经济概况。
关键词:
城镇化 结构失衡 不均等 经济增长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林坚 柳巧云 李婧怡
国土空间是城镇化的载体与利用对象,国土空间分类往往反映着国土空间利用的目标与意图。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对国土空间的合理利用提出新要求。首先回顾并解读了我国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国土空间分类标准,然后结合新时期城镇化的发展要求,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1套体系(国土空间分类体系)、2类管控(建设和非建设空间管控)、5类分工(城市建设空间、城镇建设空间、乡村建设空间、其他建设空间、非建设空间)、4类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保障空间)、多种功能用途"为核心内容的国土空间分类方案,并以北京市和山东桓台县为例进行了试验,...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阚大学 吕连菊
运用空间纠正Sys-GMM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对水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水平、速度和质量、水资源利用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水资源利用量和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导致水资源利用量增加,不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而城镇化质量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有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但降低作用和提升作用均较小;分城市类型看,三类城市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均提高了水资源利用量,其中地级市的正面影响最大,三类城市城镇化水平、速度提高均不利于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其中地级以上城市的负面影响最小;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有利于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地级市和县级市城镇化质量的提高降低了水资源利用量;未显著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地区城市类型看,三大地区三类城市的城镇化水平、速度、质量对水资源利用量与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李通屏 程胜 倪琳 钱佳
文章以中国人口普查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国各省份城镇化和消费方面的相关数据,分析城镇化对消费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1978~2010年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影响不大。但在考虑城乡收入差距并把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水平的乘积作为一个独立变量的情况下,城镇化对最终消费率的提高有一定的正向影响。而且城镇化水平和城乡差距的共同作用对消费率的影响为负。(2)城镇化与消费率反向变动的事实与钱纳里"标准模型"是一致的,在当今世界并非特例。而通过加快城镇化推动消费率提高仅仅是一种特例,只出现在特定阶段。文章认为,实施城镇化新政,必须改变传统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努力实现城镇化和扩大消费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城镇化 消费率 区域差异 消费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东皇 杜宇玮 陈利馥
文章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经验数据表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互促关系;而人口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弱,导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经济城镇化对土地城镇化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弱,导致土地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持续下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和经济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间的状态协调度需要改善。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平 倪苹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曲折的城镇化进程给中国几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对以往研究进行了综述,建立了中国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及31个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化质量 综合评价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金成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且影响极其深远的当属城镇化。我国的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到2017年的58%,提高了4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一个百分点,高于全世界平均城镇化速度一倍左右,由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多个百分点,不能不说创造了奇迹。但40年来,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比较大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成就改革开放初期,最受世人瞩目的改革是家庭经营责任制,当时谓之"联产承包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元 孙新章
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从1978年至2010年,城镇化率由17.92%迅速提高到49.95%,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一批区域性城市群正在加速形成。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群的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城镇化也带来了突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过度膨胀,城市病集中爆发,经济增长与宜居性背道而驰;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野蛮拆迁横行,土地型资本运作难以持续;进城易,定居难,城乡"二元社会"问题正演变为城市内定居群体与流动群体"二元社会"问题;城市间恶性竞争,产业同构,建立分工协作的机制任重道远。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未来10...
关键词:
城镇化 改革开放 反思 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段进军
我国在"九五"和"十五"期间,特别是"十五"期间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城镇化的发展",使本来已处于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一步地加速,导致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冒进的态势。城镇化的冒进带来以下危害:城市建成区的急剧扩张与耕地减少;引发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致使城乡之间发展不够协调。因此,我国城镇化必须根据我国国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城镇化的发展必须和产业发展及就业岗位增加相适应;走健康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道路;突破基于经济理性城镇化的局限性;城镇化发展要实现三个统一,即必须注重表征和内涵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关键词:
中国 城镇化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