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80)
- 2023(10935)
- 2022(9741)
- 2021(9334)
- 2020(7853)
- 2019(18321)
- 2018(18258)
- 2017(35035)
- 2016(19277)
- 2015(21775)
- 2014(21729)
- 2013(21538)
- 2012(19683)
- 2011(17738)
- 2010(17502)
- 2009(15848)
- 2008(15328)
- 2007(13119)
- 2006(11406)
- 2005(9714)
- 学科
- 济(74876)
- 经济(74800)
- 管理(54906)
- 业(50136)
- 企(41730)
- 企业(41730)
- 方法(36405)
- 数学(31583)
- 数学方法(31186)
- 农(19816)
- 学(18781)
- 中国(18689)
- 财(17435)
- 业经(16124)
- 地方(15851)
- 和(13909)
- 农业(13552)
- 环境(13456)
- 理论(12881)
- 贸(12191)
- 贸易(12184)
- 制(11890)
- 易(11791)
- 技术(11639)
- 资源(11144)
- 务(11021)
- 财务(10959)
- 财务管理(10935)
- 划(10880)
- 企业财务(10335)
- 机构
- 大学(270486)
- 学院(267515)
- 管理(110369)
- 济(100608)
- 经济(98262)
- 理学(96141)
- 理学院(94993)
- 管理学(93314)
- 管理学院(92827)
- 研究(91437)
- 中国(66507)
- 科学(60908)
- 京(59197)
- 所(46746)
- 农(45693)
- 财(43745)
- 业大(43671)
- 研究所(43261)
- 中心(40850)
- 江(37696)
- 北京(37538)
- 范(36857)
- 师范(36560)
- 农业(35907)
- 财经(35596)
- 院(33916)
- 经(32432)
- 州(31004)
- 师范大学(29898)
- 经济学(28235)
- 基金
- 项目(193188)
- 科学(150874)
- 基金(139251)
- 研究(138731)
- 家(122636)
- 国家(121662)
- 科学基金(103812)
- 社会(84607)
- 社会科(80089)
- 社会科学(80064)
- 省(75277)
- 基金项目(75140)
- 自然(70072)
- 自然科(68292)
- 自然科学(68277)
- 自然科学基金(67016)
- 划(64258)
- 教育(62857)
- 编号(57261)
- 资助(57206)
- 成果(45059)
- 重点(43415)
- 部(42050)
- 发(40914)
- 创(39463)
- 课题(38613)
- 科研(37201)
- 创新(36817)
- 计划(35876)
- 教育部(35271)
- 期刊
- 济(106632)
- 经济(106632)
- 研究(74229)
- 中国(50522)
- 学报(45907)
- 科学(42482)
- 农(39850)
- 管理(38266)
- 大学(33432)
- 财(31497)
- 学学(31066)
- 教育(29952)
- 农业(28332)
- 技术(22982)
- 融(17767)
- 金融(17767)
- 业经(17613)
- 图书(17558)
- 资源(17009)
- 财经(15976)
- 经济研究(15860)
- 业(15164)
- 科技(14192)
- 问题(13781)
- 经(13477)
- 理论(13399)
- 技术经济(13097)
- 实践(12565)
- 践(12565)
- 情报(12223)
共检索到3805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施釉超 金晓斌 韩博 梁鑫源 王世磊 孙瑞
科学的耕地评价是耕地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的前提,耕地资源认知的深化引领耕地评价研究发展。为明晰耕地评价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动态和未来前景,系统梳理1949—2023年引领耕地资源认知变化的理念、事件和政策,探讨耕地资源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借助文献调查、文献计量分析、理论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阶段耕地评价研究的主要内容、政策支撑、技术方法与代表成果等进行总结,并提出面向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耕地评价研究展望与关键问题。研究表明:1)耕地资源认知按时间顺序可划分为资源本体、资源平衡体和资源综合体3个阶段,认知对象由耕地数量单一维度向耕地数量与质量、数量-质量-生态、实体耕地与虚拟耕地等多维度转变,研究范围也由宜耕地、耕地等实体资源向近远程耦合框架下的全球虚拟耕地拓展;2)各阶段耕地评价的研究重点围绕耕地数量、耕地质量和耕地综合利用展开。在资源本体阶段,侧重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关注本底要素宜耕性;在资源平衡体阶段,注重耕地质量提升,对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进行评价。在资源综合体阶段,评价对象向全球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耕地拓展,评价内容关注耕地多功能及功能间权衡与协同关系。因此,未来耕地评价的研究内容需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实需求,耕地本体评价需兼顾实体和价值量,耕地质量评价需匹配人类福祉需求,耕地综合评价需考虑多元对象和指标。在评价理论与方法层面应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利用新调查监测手段,丰富精细化耕地资源数据,为进一步拓展资源认知、丰富评价范式、优化耕地保护制度等提供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江冲 金建君 罗永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耕地资源流失现象非常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的价值认识不清,往往忽略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该文对国内外有关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及其评估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地评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国内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对我国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进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耕地资源 非市场价值评估 研究进展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晓亮 吴克宁 褚献献 杨淇钧 张小丹 郝士横
研究目的:厘清国内外耕地产能发展阶段,对比分析现有评价方法,探讨未来中国耕地产能评价方法。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从土地生产潜力提出到耕地健康产能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土地自然生产力研究—光温(气候)生产力研究—产能、健康综合研究,各阶段相互依托,交互进行;(2)选取了三个发展阶段中6种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各方法在评价尺度、评价指标选取、评价结果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中国已进入耕地健康产能研究阶段,耕地健康产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合已有评价方法特点,可将其划分为耕地产能和耕地健康两大维度,耕地产能评价沿用农用地分等体系,细化评价内容;耕地健康评价参考康奈尔土壤评价框架,在已有部门成果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健康指标,最终达到以耕地健康产能评价结果服务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目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谭永忠 王庆日 陈佳 牟永铭 张洁
论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指明了今后该领域研究的努力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评价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方法主要是CVM,研究方法单一,缺少同时运用其他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来对CVM的研究进行比较的案例,从而无法清晰辨识CVM的缺陷,并对其加以改进;而且,CVM方法本身存在一些不足,大多数CVM的应用尚停留在实施CVM实验并报告结果的初级阶段,对CVM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方面的相关研究不够。国外非市场价值评价方法表现出两个特点:一是研究方法不断拓展,Mixed Logit逐步得到应用;二是研究方法不断深化,对CVM的研究从调研内容与结果的报告,向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方...
关键词:
土地资源管理 非市场价值 耕地资源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袁晓妮 鲁春阳 吕开云 郭晓冰 文枫
[目的]通过梳理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研判现有研究成效及不足,并结合新时代耕地非农化的诉求,厘定未来研究导向和重点,为增强耕地非农化成果精准性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该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和对比分析法总结我国耕地非农化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结果](1)从研究内容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内容丰富,耕地非农化发展现状主要涉及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发展异质性显著;耕地非农化对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较为明显,但对社会及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驱动力及驱动机制对耕地非农化的作用具有两面性;耕地非农化体制机制、技术层面的调控因地区性发展差异而有所不同;研究多以耕地非农化的静态为主,动态性不强,对耕地非农化发展过程的控制与管控研究存在不足。(2)从研究尺度上看,我国耕地非农化研究集中在以全国和省市域为主的宏观地域上,对全国以及各省份及其内部范畴的耕地非农化做出研究分析,该尺度范围内耕地非农化发展大体呈不均衡态势,而目前我国对于微观层面上的研究相对较少。(3)从研究方法上看,学者们多以定性方法为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土地利用问题,通过数理统计分析研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机制,并结合遥感与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动态监测,但多目标、多学科综合集成的智能体技术应用较少。[结论]创新耕地非农化的研究方法,构建智能决策模型;加强耕地非农化过程管控研究,提高实时监控力度与吻合度;厘清微观主体的行为特征,完善多尺度、多层次结构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耕地 非农化 研究进展 风险评估 展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跃胜 王杰
虽然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治理耕地问题,但耕地规模与质量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污染水平依然严重。生态补偿作为助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补偿标准核算是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其研究状况有所进展但仍需突破。论文采用历史计量与层级划分方法围绕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测度方法和补偿额度等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论述,识别不同理论背景下耕地价值的内涵,评估异质性条件下价值核算方法的适用性,比较不同研究尺度下补偿额度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为实践中制定生态补偿核算标准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跃胜 王杰
虽然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治理耕地问题,但耕地规模与质量并未得到较大改善,污染水平依然严重。生态补偿作为助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受到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补偿标准核算是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核心内容,其研究状况有所进展但仍需突破。论文采用历史计量与层级划分方法围绕耕地生态补偿标准的理论依据、测度方法和补偿额度等研究成果进行详细论述,识别不同理论背景下耕地价值的内涵,评估异质性条件下价值核算方法的适用性,比较不同研究尺度下补偿额度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对耕地生态补偿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为实践中制定生态补偿核算标准奠定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美球 肖鹤亮 龙颖 吴萍
通过对农户耕地流转意愿及驱动力研究,对于调动农户耕地流转具有积极的意义。该文在对农户耕地流转的意愿及驱动力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展望了进一步研究的趋势:融入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整体之中,农户耕地流转意愿与驱动力的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实证研究将是农户耕地流转意愿与驱动力的主流研究方法,时间序列的跟踪调研会应得到重视。
关键词:
农户 耕地流转 意愿 驱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婧然 孔祥斌 相慧
通过对于国内外有关对于我国耕地资源生产潜力的研究进展综述,指出对我国耕地生产潜力研究的方向,明确重点研究内容,采用文献综述与综合分析方法,围绕我国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变化问题,迫切需要结合气候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和农户土地利用转型等方面,开展1.2亿hm2耕地红线(18亿亩)和分布在不同区域的1.04.6亿hm2基本农田对粮食安全稳定的内在抵御机理研究。
关键词:
耕地 生产潜力 研究进展 启示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道友 朱奇宏 朱捍华 许超 刘守龙
日益加剧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是目前严重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稳健发展的重要因子。如何实现区域性大面积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已成为全球农业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难题与热点。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自2006年起,将其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聚焦在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方面,按照"摸清家底、因地制宜、分区治理、科学施策"的总体思路和"边生产、边治理、边修复"的技术路径,系统地开展了重金属污染动态长期定位监测与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区详查、重金属低积累型与强耐性的农作物主栽品种筛选、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的农艺调控、阻控农作物重金属吸收的原位钝化,以及替代种植作物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等研究,初步探明了湖南耕地环境和其主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的现状、成因与发展趋势,筛选出了一批适于不同污染程度耕地种植的农作物主栽品种供应急性应用,明确了肥水管理、叶面阻控、秸秆离田等农艺调控措施削减农作物重金属积累,和施用炉渣、生石灰、海泡石、农作废弃物生物质炭、腐植酸矿粉等单一物料及其复配制剂钝化土壤重金属的效果,阐明了以苎麻为代表的麻类作物对镉等重金属的耐受性及其修复潜力与机理,确立了南方稻田土壤有效态镉及镉污染稻田钝化效果评价的提取方法,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以"轻度污染农艺调控-中度污染钝化降活-重度污染断链改制"为核心的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综合技术与多种实用模式,并在典型污染地区建成了"重金属污染耕地农业安全利用技术研究开放平台"和多处新技术新产品的中试基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郁玲 张佩 于亿亿 谢锐莹
研究目的: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系统梳理和总结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进展,展望未来研究趋势和重点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回顾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尺度上,既有研究更多关注粮食主产区,而多尺度耦合研究尚显不足;在研究内容上,耕地"非粮化"的概念界定较为一致,但测算方法尚未达成共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因素及防治策略较为丰富,但就如何构建区域协调治理机制的研究尚且不足;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而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应用不足且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亟需完善。研究结论:未来中国耕地"非粮化"研究应着力构建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框架并采取分类化的管控策略,加强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重大战略的协同推进,强化多尺度耦合研究完善区域协同治理机制,增强测算方式的创新与地理空间分析技术的应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构建耕地"非粮化"研究新范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业 杨桂山 万荣荣
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耕地流失严重的问题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深入研究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内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在简要回顾国内外在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减少的影响、经济发展对耕地质量变化的影响、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以及耕地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中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分析了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数据的科学准确性、研究的时空尺度问题、指标体系的统一性以及模型化等,研究认为今后应深入耕地非农化内在机制的研究、加强研究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加大对耕地社会、生态价值的研究以及开展应用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俞振宁 谭永忠 吴次芳 郑红玉
研究目的:系统总结耕地休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探讨未来休耕研究的重点方向,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按照"概念基础—目标模式—实施要点—保障机制"的框架进行梳理,现有研究在休耕内涵及其效益、休耕政策目标与实施模式、休耕规模与空间布局、农户休耕意愿与补偿、休耕存在问题与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总体而言,目前休耕研究存在缺乏基础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与系统性、缺乏学科交叉研究等不足。研究结论:未来应重点加强休耕制度基础理论研究、休耕各领域的系统性研究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等方面。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洪彬 王红红 潘春玲
[目的] 耕地非农化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外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进展,探究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为未来耕地非农化研究与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与方向。[方法]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10—2023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耕地非农化领域相关文献,采用CiteSpace软件从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分析国内外耕地非农化研究演进脉络与热点趋势。[结果]研究发现:(1)国外对耕地非农化的研究起步较早(20世纪50年代),与国外相比,国内在该领域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90年代学者对此展开研究, 国内外耕地非农化研究文章整体上可以划分为稳定发展阶段、波动上升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国内整体发展较为缓慢,国外发文数量明显高于国内;(2)中国的研究学者与机构在该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是发文量最高的发文国家,其次是美国,国内整体研究力量相对薄弱,机构间的合作有待加强;(3)国际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土地管理、驱动因素等关键词,国内研究主要涉及粮食安全、耕地保护、城镇化等领域;(4)国际研究主题可分为“耕地转换与耕地保护”和“驱动机制和监测技术”,国内研究主题可分为“非农化”、“驱动机制”和“耕地保护”;(5)国际关键词突现频次最高的是farmland conversion,国内关键词出现最早的是经济增长,近年来更加注重粮食安全。[结论]未来国内应加强耕地非农化的相关研究,加强不同地区、机构、人员间的合作,提高科研影响力,为挖掘出新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龙禹桥 吴文斌 余强毅 胡琼 陆苗 陈迪
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人类作用下的一种耕地发展模式,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保障、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开展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论文基于文献回溯和综合概括的方法,从科学内涵、描述指标、时空格局探测、归因分析、环境效益评估等方面对国内外耕地集约化利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评述,并提出了未来耕地集约利用研究的重点方向。从现有的研究进展来看,耕地集约化利用研究呈现如下特点:1)集约化利用的科学内涵既涉及到社会经济层面,也涉及到自然地理层面,不同学者从不同学科角度逐渐丰富其
关键词:
耕地集约化利用 土地 研究进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