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68)
- 2023(11639)
- 2022(9422)
- 2021(8818)
- 2020(7253)
- 2019(16506)
- 2018(16574)
- 2017(29511)
- 2016(16819)
- 2015(18681)
- 2014(18815)
- 2013(17881)
- 2012(16195)
- 2011(14293)
- 2010(14924)
- 2009(13541)
- 2008(13602)
- 2007(12898)
- 2006(11361)
- 2005(10604)
- 学科
- 业(75969)
- 企(70374)
- 企业(70374)
- 济(63106)
- 经济(63026)
- 管理(61856)
- 业经(25969)
- 方法(24085)
- 财(23423)
- 农(22822)
- 中国(22334)
- 技术(21186)
- 教育(20993)
- 理论(17795)
- 务(17585)
- 财务(17572)
- 财务管理(17544)
- 农业(16999)
- 企业财务(16539)
- 数学(16024)
- 数学方法(15840)
- 制(14096)
- 地方(13869)
- 技术管理(13424)
- 策(13306)
- 和(13167)
- 划(12768)
- 体(11029)
- 企业经济(10999)
- 经营(10795)
- 机构
- 学院(228376)
- 大学(225465)
- 济(88673)
- 管理(88038)
- 经济(86721)
- 研究(74198)
- 理学(74157)
- 理学院(73292)
- 管理学(72309)
- 管理学院(71801)
- 中国(54414)
- 京(49001)
- 财(42973)
- 科学(42264)
- 江(39096)
- 范(37265)
- 师范(37050)
- 所(36167)
- 中心(33353)
- 财经(32946)
- 农(32867)
- 教育(32197)
- 研究所(32058)
- 北京(31743)
- 州(30855)
- 经(29722)
- 师范大学(29692)
- 业大(28525)
- 技术(27863)
- 院(27292)
- 基金
- 项目(140550)
- 研究(114618)
- 科学(113970)
- 基金(97821)
- 家(82582)
- 国家(81616)
- 科学基金(71806)
- 社会(71156)
- 社会科(67228)
- 社会科学(67214)
- 教育(58680)
- 省(58664)
- 基金项目(51320)
- 编号(49013)
- 划(48924)
- 自然(43562)
- 自然科(42542)
- 自然科学(42532)
- 自然科学基金(41855)
- 成果(41014)
- 资助(37742)
- 课题(36723)
- 创(35835)
- 业(32931)
- 发(32911)
- 重点(32436)
- 创新(32260)
- 部(31878)
- 年(30406)
- 项目编号(30253)
- 期刊
- 济(108783)
- 经济(108783)
- 研究(79050)
- 中国(57946)
- 教育(57088)
- 管理(39587)
- 财(38141)
- 农(31073)
- 技术(27328)
- 科学(27239)
- 学报(26114)
- 大学(22117)
- 农业(21281)
- 业经(20539)
- 融(19762)
- 金融(19762)
- 学学(18841)
- 财经(16584)
- 经济研究(15743)
- 职业(15143)
- 经(14571)
- 业(14560)
- 技术经济(13454)
- 问题(13396)
- 坛(12319)
- 论坛(12319)
- 财会(12266)
- 科技(11834)
- 现代(11766)
- 贸(11019)
共检索到36974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亚煦
近年来,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新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扎实推进有助于服务大湾区的建设,面对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文提出从4个方面落实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支持,即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培育大湾区三地的创新创业文化交融、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多方协同实践平台和打造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侯伟强 吴春萍
文章分析了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的必要性,梳理了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机制体制、创新协同、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发展困境,进而从把握关键点、找准着力点、聚力突破点三方面提出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合作发展的路径建议。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陈丽 雷亮 周冬跃 温坤华
按照"一中心双融合三依托"的改革思路,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养成为中心,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并依托实验课程建设团队、企业技术团队和实验室管理团队,实施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四化"改革,即实验课程体系分层模块化、实验平台建设发展基地化、实验课程教学实施类别化和实验项目建设前沿工程化。改革形成了一批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提升了专业实验教学队伍保障。
关键词:
新工科 实验教学体系 改革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赖红 李钦 蔡铁
"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针对职业教育中"一技一岗"的学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粤港澳地区软件行业"一岗多能"全栈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在高职专业群中实施"1+X证书制度",聚焦粤港澳区域软件产业的发展需求,专业群与产业群需求对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可定制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满足分层按需施教的需求,解决了以学科为基础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剑 杨惠茜 郑志伟
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是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总结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背景、输入、过程、成果四个阶段系统评价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创新创业 质量评价 构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刘文婷 柯昀含
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同发展,就必须要有法治保障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成后,生态环保领域的立法进入应用立法时代。我国现有的一般性法律无法解决流域、区域存在的特殊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制定专门法律,对现有体制、制度和机制进行系统集成,探索出适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法模式。“十三五”以来,针对长江、黄河、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青藏高原等区域的生态保护问题所进行的立法尝试,就是对立法模式的集成创新,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已经通过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在粤港澳大湾区展开法律制定工作的过程中,建议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等综合性立法结合特殊问题和协同治理情况,以提升流域性、区域性专门法律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璟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已进入关键期,本文从合作内容、动因分析、差异化机制分析出发,以"互融共兴"为理论核心,从合作前提、联动机理、执行机理以及监督、评估、反馈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范式。建议构建以协调委员会为主的协调管理体制,从法律、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创新协调机制,以结构式强制、契约式和互动式三种方式配套相关政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刘璟
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与合作已进入关键期,本文从合作内容、动因分析、差异化机制分析出发,以"互融共兴"为理论核心,从合作前提、联动机理、执行机理以及监督、评估、反馈四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分析范式。建议构建以协调委员会为主的协调管理体制,从法律、市场、政府和社会四个方面创新协调机制,以结构式强制、契约式和互动式三种方式配套相关政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沐纯 盛泽萱
青年群体作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核心力量,其创新创业活动为湾区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本文通过对48篇港澳青年内地创新创业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影响港澳青年到内地湾区创新创业的最主要因素是资源条件,其次是发展空间、创业收益、生活适配度和创业者自身等因素。如何进一步打造更加优质的创业环境,扩充创业青年队伍,在培养本土创新人才的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促进湾区青年交流与融合成为关键。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 创业菁英 质性分析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黎静 谢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大湾区方案”。粤港澳海洋合作在经历了“民生保障、互通有无”—“市场开放、互利合作”—“服务先行、双轨融合”—“机制创新、深度融合”四个阶段的演进后,呈现以合作区为载体引领海洋合作示范平台建设、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赋能经济转型、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促进海洋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宜居为共识深化海洋生态环境共治等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海洋合作制度成本较高、区域发展“多极共生”竞争压力、全球产业分工重构的“双向挤压”等挑战。未来深化大湾区海洋合作应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层面加强创新,全面建设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形成休戚与共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大湾区智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设计资源协作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围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自主品牌集聚区、国际化设计人才集聚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构建产业、人才、文化、体制深度融合的大湾区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创新设计 珠三角 制造业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金山 文丰安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化与国家战略互动的引领性平台,是未来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全球治理的空间载体和经济增长极群落。以智能制造全球生产权引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粤港澳大湾区要率先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需要湾区内部各地区产业链有效连接。全球化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全球化"融智"和全球化"融资",通过全球化"融智"实现全球化"融资",吸引全球的高端要素集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点要探索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等条件下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任重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完善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区域内制度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在区域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周任重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是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关键。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创新资源聚集、产业配套完善等有利条件,同时也面临区域内制度差异与跨境要素流动性障碍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加强区域协同创新,跨境创新要素流动,创新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在区域融合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卿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