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735)
2023(9759)
2022(8034)
2021(7301)
2020(5730)
2019(13197)
2018(12919)
2017(24164)
2016(12878)
2015(14532)
2014(14320)
2013(14553)
2012(14116)
2011(13277)
2010(13155)
2009(11655)
2008(11401)
2007(10023)
2006(9217)
2005(8761)
作者
(38065)
(31845)
(31794)
(30086)
(20281)
(15124)
(14268)
(12533)
(12447)
(11290)
(11252)
(10675)
(10381)
(10250)
(10175)
(9930)
(9583)
(9228)
(9163)
(8932)
(8256)
(7767)
(7611)
(7278)
(7154)
(7143)
(7073)
(6872)
(6490)
(6415)
学科
(66945)
经济(66888)
管理(32543)
(29364)
中国(24386)
方法(21200)
(19982)
企业(19982)
地方(19062)
数学(19049)
数学方法(18960)
(18114)
环境(15384)
(14444)
贸易(14429)
(14039)
业经(13711)
(12770)
(12698)
农业(12377)
(11562)
银行(11545)
(11424)
金融(11424)
(11369)
(11167)
(11166)
地方经济(10966)
(9426)
发展(9234)
机构
大学(187684)
学院(186985)
(89728)
经济(88241)
研究(78139)
管理(66139)
中国(61347)
理学(55269)
理学院(54529)
管理学(53835)
管理学院(53474)
科学(45019)
(42935)
(40131)
(38293)
研究所(36387)
中心(33816)
(32792)
财经(29675)
经济学(29198)
北京(28449)
(28300)
(28042)
(27200)
经济学院(26211)
(26211)
师范(25965)
业大(25673)
农业(25483)
科学院(24715)
基金
项目(121458)
科学(96564)
研究(90140)
基金(89393)
(79075)
国家(78473)
科学基金(65810)
社会(59862)
社会科(57012)
社会科学(57002)
基金项目(46024)
(44931)
自然(39778)
教育(39351)
(39230)
自然科(38814)
自然科学(38805)
自然科学基金(38110)
资助(36610)
编号(34242)
(33443)
重点(28255)
(28069)
成果(27936)
发展(27454)
(26992)
国家社会(26259)
中国(26068)
(25153)
课题(25124)
期刊
(105500)
经济(105500)
研究(63885)
中国(45970)
(31451)
科学(28668)
学报(28555)
管理(26717)
(26511)
农业(22217)
大学(21792)
(21552)
金融(21552)
教育(20404)
学学(20272)
经济研究(18224)
业经(16503)
技术(15429)
财经(15125)
问题(14119)
(13811)
(13306)
(12874)
国际(12824)
世界(12745)
资源(10793)
技术经济(9562)
经济问题(8845)
图书(8580)
(8390)
共检索到307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贤金  张秀英  卢学鹤  王佩玉  秦佳遥  蒋昀辰  刘泽淼  汪振  朱阿兴  
基于IPAT和IBIS模型在预测人为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载的碳汇分布。2060年我国人为碳排放预计为0.86 Pg C yr~(-1);IPCC报告中RCP 2.6和RCP 6.0情景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别中和33%和38%的人为碳排放。2060年林地、草地、耕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主要贡献者,占93%;与2030年比,在RCP 2.6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碳汇贡献分别下降10%和8%,而耕地上升18%;RCP 6.0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贡献分别下降7%和2%,而耕地上升4%。但若按2051—2060年间两种情景下的最高年份(2055年)的碳汇计,则分别可以中和65%、82%的人为碳排放。据此,提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应以碳承载力为基础,聚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对土地利用转变进行严格管控,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贤金  张秀英  卢学鹤  王佩玉  秦佳遥  蒋昀辰  刘泽淼  汪振  朱阿兴  
基于IPAT和IBIS模型在预测人为碳排放和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可行性以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承载的碳汇分布。2060年我国人为碳排放预计为0.86 Pg C yr~(-1);IPCC报告中RCP 2.6和RCP 6.0情景的陆地生态系统分别中和33%和38%的人为碳排放。2060年林地、草地、耕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主要贡献者,占93%;与2030年比,在RCP 2.6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碳汇贡献分别下降10%和8%,而耕地上升18%;RCP 6.0情景下林地和草地的贡献分别下降7%和2%,而耕地上升4%。但若按2051—2060年间两种情景下的最高年份(2055年)的碳汇计,则分别可以中和65%、82%的人为碳排放。据此,提出为实现2060年碳中和,应以碳承载力为基础,聚焦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和建设用地开发规模,对土地利用转变进行严格管控,探索制订土地利用碳排放标准。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伍新木  杨莹  
日本在战后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发展历程,其间土地利用在结构、规模、价格、集约利用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动。本文全面分析了二战之后,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巨大变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在结构、规模、价格、集约利用程度等方面的特征;日本政府针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变动和影响,制订的一系列规划调整措施和政策法规体系。通过以上分析,探讨日本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途径和措施,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迪祥  王克陵  
现代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马克思在其不朽巨著《资本论》中多次提到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便是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只不过这里的生命系统不是指植物和动物的群体,而是指组成社会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类。而环境系...
[期刊] 求索  [作者] 冯帅  
资金机制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工具。作为气候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欧盟面向碳中和的资金机制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先后设立了“NER 300”计划、创新基金、现代化基金、公正转型基金(JTF)、“LIFE”计划和社会气候基金(SCF)等多项资金安排。这些安排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为主要平台、以项目投资为核心方式、以技术创新为重要导向、以工具组合为关键支撑,在碳中和的内在驱动与经济转型的外部牵引之下,助力于维系欧盟的全球气候领导力。在立足于当前国情并适当借鉴欧盟方案的基础上,中国亦可以绿色低碳发展为出发点,以政府、市场和社会为三大主体,以绿色财政和绿色金融为主要内容,在统筹绿色财政资金、丰富绿色金融工具、吸引绿色民间资本等方面构建中国式面向碳中和的资金机制,以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勇  杨晓梅  张丹丹  张雪武  高雷  
海湾是镶嵌在海岸线上的明珠,是人类开发海洋和进入内陆的桥头堡,其分类方法多样,大体是从自然属性或地貌的角度出发的。随着人类经济开发强度的加大,针对海湾开发利用的分类方法成为开发规划或管理的重要科学基础。为此,就海湾滩涂开发利用与管理考虑,提出了确定海湾范围的标准及海湾分类的定量指标,完成了对广东海湾的分类,并以此为基础,利用多时期的遥感解译数据,分析了各种类型海湾20年来的开发利用变化,得到的结果与海湾实际情况相符,即广东海湾的岸线曲折度整体增加,说明海湾岸线在后退情况下,并没有趋于平直化,而是由于有些岸段的侵蚀加剧而使得海湾岸线的曲率变大。而广东海湾受围海造田、淤积等因素影响大多海湾在岸线后退的情况下海湾水域面积却在减少。因此,在以后的海湾开发利用中,应合理规划,保护海湾的生态平衡,促进海湾的健康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潘家华   张坤   蒋尉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对于推进农村能源变革、助力农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国内外农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典型案例,分析其发展的积极意义与面临的问题,提出可将零碳微单元作为推进农村能源变革的系统性方案。研究认为,零碳微单元有助于自下而上推进碳中和进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释放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目前,零碳微单元建设存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零碳技术综合集成难度大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提出应健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建设零碳微单元示范工程,加强零碳技术综合集成,引导扩大居民零碳能源消费,从而推动面向碳中和的农村能源变革。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楠  谢文萱  
加快实现碳中和愿景需要重点城市群先试先行,而京津冀城市群是落实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责任主体。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现不仅需要考虑经济协同,更需要注重低碳协同,从而实现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考察了京津冀碳排放现状和主要问题,然后以美国加州伯克利、新加坡和日本北九州三个典型案例为对象,具体分析和总结了国际代表性低碳城市实践的成就与经验。最后,从政策支撑、产业结构、科技创新、低碳建设以及市民参与五个方面,针对我国京津冀城市群碳中和实现提出了发展建议,为制定京津冀城市群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行动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克敬  张辉  徐小黎  祁帆  
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开发利用的状态;同时以承载建设开发行为为明确承载对象,有显著的政策指向,为精细化、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贾克敬  张辉  徐小黎  祁帆  
开展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技术研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党中央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思路顺利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空间开发利用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对土地开发建设影响显著的因子,运用分步式算法测算适宜建设用地规模及分布,确定土地合理开发强度及分布区域,通过分析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差异评价区域承载状况。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案例研究,结果表明:现状开发状态与合理开发状态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地反映土地资源承载开发利用的状态;同时以承载建设开发行为为明确承载对象,有显著的政策指向,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空间格局优化调控政策提供了可能。本文从面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优化应用出发提出的承载力评价路径,可为中国制定和完善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规范提供一些新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夏青  梁钰  
科学的发现与技术进步使一些矿物逐渐变成为人类所利用的资源。矿物的开发利用又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提供支持。论文面向循环经济,对经济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循环经济途径,针对矿业的特点,从企业、产业园区、区域3个层次确定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提出了相应的产业政策。研究认为:①循环经济模式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惟一途径;②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不同的层次应采取各自的发展模式;③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与污染,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斌  刘仲铠  林柯利  廖万雄  王乔  
氢、氨、电子燃料、生物燃料等零碳及低碳燃料的清洁燃烧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客观选择;而合成航煤、稠环烃类、多元混合燃料的高效燃烧与先进空天动力的发展息息相关.这些新型燃料的燃烧反应动力学是深入理解其燃烧过程、发展新的燃烧组织模式及燃烧器的基础.当前,建立新型燃料的可预测性动力学模型依然存在诸多挑战:一方面迫切需要宽范围条件尤其是极端条件及多物理场条件下的准确的实验数据;另一方面需要高效的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分析和优化方法.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本研究团队发展的燃烧反应动力学基础实验方法和模型分析及优化方法,包括更为详细的燃烧组分信息的获取、更低温度下燃料点火数据的测量、等离子辅助燃烧的组分诊断等实验方法,以及燃烧反动动力学模型的降维、灵敏性及不确定性分析、实验设计、模型优化和简化方法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孟春舫,隋干城  
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人口众多,但经过战后二、三十年的开发建设,已成为工业高度发达的经济大国。可是其工业和人口的分布很不均衡,“过密”和“过疏”的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国土,是日本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着重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他们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对我们开展国土整治工作亦有可借鉴之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柯楠  卢新海  匡兵  韩璟  
研究目的:揭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为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整体上呈现提升趋势,粮食功能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2)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3)从全国层面来看,科技投入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条件、财政支农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从粮食功能区来看,不同因素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耕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完善相关政策工具设计""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婧   刘金娜   房学宁   窦睿音  
在国家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背景下,探讨省域尺度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可能情景。选择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都具备高碳排放典型特征的河北全域作为研究区,基于系统动力学思想研究河北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情景,阐明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碳排放系统间的作用影响。结果表明:(1)通过增加第三产业占比、控制高耗能行业产量、优化产业结构等多项措施,河北可以同步实现2030年碳达峰目标。(2)碳达峰目标实现后,继续坚持扩大碳汇规模,在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40%、火力发电占比约53%的条件下,可以同步实现2060年碳中和目标。(3)推进能源供给低碳绿色改革是保障河北碳达峰及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其中提高非化石能源占比和火力发电低碳化是政策关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