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73)
- 2023(4088)
- 2022(3393)
- 2021(3164)
- 2020(2586)
- 2019(5690)
- 2018(5528)
- 2017(10579)
- 2016(5782)
- 2015(6103)
- 2014(5720)
- 2013(5504)
- 2012(4883)
- 2011(4434)
- 2010(4533)
- 2009(4008)
- 2008(4084)
- 2007(3388)
- 2006(3050)
- 2005(2642)
- 学科
- 济(22290)
- 经济(22278)
- 管理(17446)
- 业(12861)
- 企(10561)
- 企业(10561)
- 环境(8869)
- 方法(8516)
- 数学(7217)
- 数学方法(7112)
- 学(6573)
- 地方(6160)
- 中国(6132)
- 财(5986)
- 生态(5724)
- 农(5676)
- 划(5015)
- 业经(5010)
- 资源(4447)
- 和(4371)
- 发(4190)
- 农业(3989)
- 务(3631)
- 财务(3630)
- 财务管理(3625)
- 规划(3555)
- 企业财务(3447)
- 理论(3391)
- 环境规划(3327)
- 制(3173)
- 机构
- 学院(74967)
- 大学(74950)
- 济(28800)
- 经济(28049)
- 研究(27484)
- 管理(27357)
- 理学(23703)
- 理学院(23294)
- 管理学(22843)
- 管理学院(22691)
- 中国(19548)
- 科学(18084)
- 京(17011)
- 所(13173)
- 财(12977)
- 中心(12267)
- 研究所(12079)
- 范(12014)
- 师范(11941)
- 江(11523)
- 业大(11211)
- 院(11122)
- 农(11117)
- 北京(10613)
- 财经(10378)
- 师范大学(9967)
- 经(9437)
- 州(9064)
- 经济学(9040)
- 研究院(8515)
- 基金
- 项目(54979)
- 科学(44469)
- 基金(41194)
- 研究(39156)
- 家(36711)
- 国家(36476)
- 科学基金(31720)
- 社会(26239)
- 社会科(24963)
- 社会科学(24958)
- 基金项目(22739)
- 省(21171)
- 自然(20854)
- 自然科(20270)
- 自然科学(20267)
- 自然科学基金(19870)
- 划(18688)
- 教育(17164)
- 资助(15275)
- 编号(14705)
- 重点(12774)
- 发(12291)
- 部(11681)
- 国家社会(11499)
- 创(11325)
- 成果(10843)
- 创新(10533)
- 科研(10410)
- 课题(10173)
- 计划(10124)
共检索到1105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郝庆
国土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实施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工具,本质上是为实现特定意识形态下的战略意图而进行的理性设计,具有特定的价值导向。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大多是满足资本增殖需求,面向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的空间生产,由此形成了工业化大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难以缓和的基本矛盾,造成了空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人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生态文明时代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公正、人与人的社会公正,需要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人民普遍幸福”和“共同富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追求的目标,从重视价值的“普遍性/整体性”与“多元性/异质性”的辩证统一、价值的尺度转化与价值传导、价值的情境化和人的尺度等方面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导向,从意识形态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功能性等层级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导向的尺度转化、层级传导和和落地实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光 张险峰 杨丹丹
以延庆分区规划为例探讨建立一种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优化利用为宗旨,促进要素有机融合、协调布局的区级国土空间规划策略,构建与生态文明转型相适应的空间格局。首先构建面向生态文明发展的总体任务框架,分宏观和中观两个层次,宏观层面重点突出生态、生产、生活三个子系统的空间关系的整体优化,中观层面增强生态要素与生产、生活空间的渗透和融合,以乡镇为基础规划四类覆盖全域的生态融合单元,将各类控制和引导要求落实到下一层次的乡镇规划中,实现对空间布局优化设想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国土空间规划 分区规划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建军 周小天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特大城市为中心、以一定空间联系为标准划分的都市圈成为我国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形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当前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为适应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更加准确地划定都市圈,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现有都市圈划定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数据等新方法、新理念,运用交通路网、手机信令、企业总部分支、区域投入产出和生态环境等数据,以广州市为例进行试划,进而尝试建立一套面向规划、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划分方法,为我国其他城市都市圈的划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都市圈 国土空间规划 广州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郝庆 单菁菁 邓玲
研究目的:基于"以人为本"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和实现人口分布与人居环境相匹配的现实需求,研究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和总结归纳法,并选择西藏自治区开展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传统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存在评价指标不够简化、指标集成方法缺乏科学逻辑、数据精度不高、评价结果与规划编制缺乏有机衔接等问题;(2)改进形成了新的评价方法,选取了海拔、坡度、温度等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并根据影响因子间的内在逻辑确定了指标集成方法;(3)案例研究验证了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证实了因地制宜选择特色指标和阈值、采用高质量数据的必要性。研究结论:科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有助于识别人地矛盾、调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应当被纳入"双评价"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研究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人居环境的影响,改进和完善不同空间尺度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技术体系。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人居环境 “双评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满春 陈振杰 周琛 张鸿辉 黄秋昊
研究目的:解决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面临的国土空间要素难以快速感测、多源异构大数据难以系统管理、多主体应用诉求难以得到全面支撑等诸多难题。研究方法:系统分析规划管控要素,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架构;建立"上下联动、横向贯通"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分布式管理模式;通过规则与学习的混合决策,建立未知世界认知模型。研究结果: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了要素全面、内容完整、动态适应、实时更新的规划大数据集体系,提出了数据联动贯通、信息无损传输、情势动态推演的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云控平台架构。研究结论:规划数据库是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国土空间优化的基础,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的有序建设、科学管理和精准应用是实现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源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立超 郭露露 全嘉美 段增强 王健 贾贵举 董康宁 董杰
为进行内蒙古东部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基于兴安盟资源禀赋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构建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集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和生态脆弱性评价对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兴安盟生态保护极重要区总面积为27 986.88km2,占全盟总面积的50.75%;2)兴安盟生态保护重要性空间分异明显,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盟域的西北部阿尔山和主要的国家级保护区范围内,而较低值区则主要分布中南部丘陵和草原区域;3)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功能对于兴安盟生态保护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可为兴安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空间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构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屏障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代子伟 高佳斌 陈阳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常芳 王兴中 王锴 魏红妮 于二强
城市规划的新城市主义理念是伴随着解决工业化后城市物质功能空间问题而逐渐成熟的,自此形成了以城市社区为单元的人居性规划与设计原理。20多年来,全球化与消费文化中人权问题的消长、城市空间人本公正问题日益凸显,促使社会公平的人本价值观问题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矛盾,反映出在社会空间层面新城市主义缺少如何构建良好社区的探讨。本文从人本主义城市(社会)生活空间质量观的视角来审视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的空间价值观,系统地从空间价值观的角度对其人本性、技术性与实践性理念进行审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强海洋
推进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是贯彻落实中央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实现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本文立足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属性和演变,结合我国自然资源本底条件,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的着力方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强 邵丹丹 张鲸 张伟 刘佳宁 苗晨卉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的规划体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工具。但国土空间规划对象——“国土空间”的内涵、属性、性质等还没有深刻阐释。在系统解析国土空间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对象的内涵、性质与属性,以及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分析框架、作用与任务,从而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强 肖劲松 杨开忠
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正经历深刻变革,中共"十八大"以来,国土空间规划逐步成为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工具。以生态文明为基点,从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程序性理论、国土空间规划四"部门"治理理论四方面来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提出:(1)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基本价值取向包含生态文明、以人民为中心及公平正义,这就要求国土空间规划以实现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既能满足对自然资源干扰最小、对生态环境最友好,又能公平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基准。(2)国土空间规划的对象是人与自然的耦合系统,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是对人与自然的活动在时空上的统筹优化安排。(3)国土空间规划是扩大实质性民主、践行生态文明的过程。(4)国土空间规划要构建"自然—政府—市场—社会"四"部门"相互促进、互补、嵌套的治理体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于少康 李统华
长期以来,我国的空间规划总体上种类繁多、体系庞杂,各类空间规划在编制、实施和审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相互矛盾、相互交叉的环节,造成了空间资源浪费、管理成本增加以及管理效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现行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势在必行。面对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史机遇,系统分析各类空间规划的优缺点,加快各类空间规划的整合,通过规划体系、规划层级、指标体系、管理体系改革,推进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有利于提升我国空间
关键词:
空间规划体系 国土空间 生态保护红线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琼 杨楠 高萌萌 李小磊 王轶 郅二铨 张旭航
[目的]依据农业生产的自然本底条件与国土利用现状,开展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与承载规模测算研究,可为科学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适宜性的基本评价导向,以辽中平原为例,通过分析农业生产的水、土、光热、环境质量、气象灾害、国土利用、生态保护等条件与风险,细化了农业生产适宜性与承载规模评价方法,并基于GIS空间分析开展了相应评价。[结果]辽中平原农业生产适宜区、一般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8.1%、23.9%、28.0%。不适宜区主要受现状国土利用、坡度、土壤肥力、环境质量制约。不适宜区内分布有耕地、园地13.9万hm~(2),主要在平原北部的沈阳、铁岭、阜新等地。辽中平原农业生产承载规模约320.6万hm~(2),高出现状耕地规模约16%,整体上农业生产承载能力尚有盈余,但受水资源约束,盘锦、营口平原区域的农业生产规模超载。[结论]为支撑区域国土空间规划、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需加强辽中平原农业生产不适宜区内的耕地监管,开展周边土地及环境综合整治,必要时制定耕地调入调出方案,优化农业生产超载地区的水量调配方案及用水结构,大力推行农业节水灌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吴飞 张晓蕾 周秦
本文从国土空间规划理念引领、价值引领、功能引领、工程引领和机制引领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对以此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行了探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庆 彭建 魏冶 王丰龙 姚华松 李禕 王伟 张书海 邓玲 赵雲泰 马学广 戈大专 戴俊骋 朱鹤 张茂鑫
科学辨析"国土空间"概念内涵是推进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的前提。应根据国土空间治理需求变化和学科理论发展需要,及时更新完善对"国土空间"的理解。本刊邀请15位青年学者研讨"国土空间"的概念内涵及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建议,主要观点如下:(1)国土空间是复杂的人地耦合系统,具有构成要素多元性、时空尺度嵌套性等特征。需要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思维,进行国土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与系统修复保护,提出基于自然的空间治理方案。(2)国土空间是"流"所构建的网络空间,是不同利益主体组成的关系空间和为精细化治理服务的可计算领域。需要通过"流空间"进行国土空间的整合,推动区域之间资源和要素的共享,实现协同发展;也需要重视人地关系和人际关系的重构,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和谐发展;还需要完善国土空间开发管控的技术手段,平衡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灵活性与统一性矛盾。(3)国土空间是有温度的空间。需要充分感知国土空间的风险性、适宜性、约束性、可达性,编制"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土空间规划,提升国土空间的人文关怀、生态功能和美学价值。(4)国土空间是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对象,是具体的海洋空间、乡村空间、文化空间等,具有载体属性、资产属性、权利属性等,需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实现资源资产统一管理,彰显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满足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对国土空间的多样化需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