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22)
2023(4705)
2022(3762)
2021(3437)
2020(2868)
2019(6352)
2018(6361)
2017(12080)
2016(6519)
2015(7184)
2014(7016)
2013(6731)
2012(6221)
2011(5615)
2010(5737)
2009(5194)
2008(5220)
2007(4819)
2006(4230)
2005(3436)
作者
(17440)
(14652)
(14336)
(13953)
(9112)
(6885)
(6468)
(5674)
(5631)
(5345)
(5087)
(4985)
(4735)
(4501)
(4490)
(4451)
(4282)
(4106)
(4065)
(4040)
(3668)
(3550)
(3455)
(3416)
(3285)
(3271)
(3243)
(3090)
(2957)
(2887)
学科
(25688)
经济(25675)
管理(19144)
(13438)
(10717)
企业(10717)
环境(8637)
(8595)
土地(8451)
(8245)
方法(8097)
中国(7921)
地方(6735)
数学(6482)
数学方法(6419)
(6209)
业经(6198)
生态(5564)
农业(5458)
(5377)
(5048)
经济学(4880)
(4692)
资源(4684)
理论(4404)
教育(4366)
问题(4057)
(3993)
发展(3418)
(3399)
机构
学院(84316)
大学(83717)
管理(31138)
(31134)
经济(30372)
研究(29853)
理学(26125)
理学院(25737)
管理学(25255)
管理学院(25081)
中国(23135)
(19373)
科学(19045)
(14798)
(14554)
中心(14298)
(14272)
(14242)
业大(13437)
(13315)
师范(13228)
研究所(12954)
北京(12060)
(11863)
农业(11213)
财经(11046)
(10964)
师范大学(10606)
(10204)
(10071)
基金
项目(58267)
科学(45844)
研究(44906)
基金(40975)
(36037)
国家(35727)
科学基金(30328)
社会(28424)
社会科(26705)
社会科学(26698)
(23335)
基金项目(22007)
教育(20555)
(19692)
自然(18720)
编号(18716)
自然科(18102)
自然科学(18099)
自然科学基金(17763)
资助(15284)
成果(14943)
重点(13673)
课题(13393)
(13290)
(12763)
(12104)
国家社会(11826)
(11476)
创新(11234)
(11175)
期刊
(39731)
经济(39731)
中国(24577)
研究(23714)
教育(14259)
(13620)
学报(13164)
科学(13106)
(11847)
管理(11342)
大学(10287)
农业(9311)
学学(9276)
业经(7597)
技术(7536)
资源(6985)
图书(6218)
(6003)
金融(6003)
财经(5533)
国土(5477)
问题(5136)
经济研究(5108)
土地(5040)
(5034)
(4832)
书馆(4794)
图书馆(4794)
职业(4507)
(4399)
共检索到1349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郑红玉  吴次芳  徐忠国  黄建洪  
研究目的:基于"演化—反思—重塑"的基础逻辑诠释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地价值认知观。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土地从自然物、生产资料到自然经济社会综合体,土地内涵表面上从一元拓展为多元,土地价值认知本质上从广纳趋向收缩,经济价值成为主导;(2)土地在满足以经济驱动的人类需要的价值标准中成为"财富增长的机器",其自然属性被忽视,商品属性被强化,土地承载压力不断增大,成为影响土地价值量的关键约束;(3)从"人"的利益衡平、"地"的功能协同、"人地"的价值共生三个维度重塑土地价值认知,形成以"人"的认知秩序为基础,"地"的本体完善为核心,"人地"价值统一为旨归的土地价值认知体系。研究结论:过分强调人类的价值主体地位、以经济价值为核心的单一向度的土地价值认知难以匹配生态文明价值取向,重塑多维系统的土地价值认知,以适应新时代空间治理需求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郝庆  
国土空间规划是现代国家实施国土空间治理的重要工具,本质上是为实现特定意识形态下的战略意图而进行的理性设计,具有特定的价值导向。文章通过分析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规划大多是满足资本增殖需求,面向交换价值而非使用价值的空间生产,由此形成了工业化大生产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难以缓和的基本矛盾,造成了空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人民群众幸福感提升。生态文明时代追求人与自然的生态公正、人与人的社会公正,需要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人民普遍幸福”和“共同富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追求的目标,从重视价值的“普遍性/整体性”与“多元性/异质性”的辩证统一、价值的尺度转化与价值传导、价值的情境化和人的尺度等方面建构生态文明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价值导向,从意识形态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功能性等层级实现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导向的尺度转化、层级传导和和落地实施。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晓林  
大学是以信息活动为基础,以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为目的的社会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信息化和信息服务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大学信息活动和信息服务的基本方式和格局正经历巨大变化,新的校园信息环境正在形成。这种变化必然导致对大学图书馆的作用、功能、...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成祖  
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是面向生态文明的21世纪中国林业的核心任务和战略选择。林业生态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50年时间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使森林分三步在整个国土上呈现为布局合理、结构稳定、功能齐全、整体效益最佳的状态。其目标:到2010年、2030年和2050年,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19.5%、24%和26%。21世纪要大力发展绿色事业,用新的思想来引导生产和消费;用绿色产业领导新世纪的产业潮流;用绿色科技占领新世纪生产方式的主导地位;用“绿色产品”繁荣新世纪的“绿色市场”,彻底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迅  张爱华  
在揭示生态文明与城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城市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联性;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重视的众多城市文化现象,包括:城市生活方式的选择、城市建筑形态的崇尚、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价值理念的取舍等。试图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从现象到本质给予探讨与分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重塑能源"课题组  戴彦德  田智宇  朱跃中  白泉  杨宏伟  
重塑能源体系对实现"美丽中国"和"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基于情景分析、案例分析以及模型定量测算等方法,课题组对中国实现2050年愿景目标的能源消费和生产革命的可行路径、实施效果和路线图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提出,要以产业革命为契机推动工业用能率先步入平台增长期,以零能耗建筑为核心破解建筑物用能高增长的锁定效应,以交通模式创新和新技术革新为重点推动交通用能的多元化和去油化,以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为突破口实现能源供应转型升级。研究表明,重塑能源能够以经济可行、技术有效、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彻底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大幅削减二氧化碳排放、支撑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婧   吕奕静   沈欣忆  
当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等理念成为社会的共同认知。高职院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明传承等重大使命。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更加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绿色技能。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在政治逻辑、育人逻辑与社会治理逻辑层面都有着深刻内涵。在生态文明教育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与实践不同频、教与学的创新模式不深入以及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亟待提升等问题。对此,需要高职院校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课程建设,建立监督和反馈机制,确保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以数字化教育为依托,通过多维活动培育绿色技能;以教师生态文明素养培育为抓手,促进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全机构为支撑,形成高职教育多维绿色合作网络。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刚刚过去的第27个全国土地日,以"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宣传主题,使公众对土地与生态问题的关注再掀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要求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土地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全力发挥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刚刚过去的第27个全国土地日,以"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宣传主题,使公众对土地与生态问题的关注再掀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十八大报告明确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的高度,要求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土地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载体,正确认识、高度重视、全力发挥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王平   苏杭  
[目的/意义]从“问题不是目录学是否有用,而是在当下应如何应用、在哪里应用”出发,中国目录学发展亟待在国家重大战略这一根本目标指引下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方向。[研究设计/方法]以相关研究文献和会议纪要的观点作为支撑证据,梳理中国目录学重塑性发展的思路。[结论/发现]以“文化”和“数据”作为中国目录学未来发展的场域,目录学重塑性发展的路径包括强化目录学致用之学的形象、拓展目录学致用之学的应用场景、厘清目录学致用之学的理论方向;并将从目录学教育、目录学学术共同体和中外目录学交流三个方面来保障目录学重塑性发展。[创新/价值]⑴明确目录学重塑的基点是“致用”;⑵提出目录学在文化和数据战略背景下的重点实践领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冰  
为弥补国内外生态教育研究中的缺陷,构建了涵盖主客体的生态教育体系,并根据供需均衡原理分析了生态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揭示其实施困境,由此提出了相应解决路径,为实施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参考依据。首先,架构了包括内涵、目的、主客体、方式、方法等的生态教育体系。然后,根据供需均衡原理着重分析了生态教育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揭示生态教育的实施困境,研究表明,政府存在体制掣肘、高校存在学科壁垒、社会存在市场倾向、家庭存在重德智轻生态、媒体存在舆论浅信息散、公众存在路径依赖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政府要重视、高校要主导、社会要拓展、家庭要辅助、媒体要引领、公众要参与的生态教育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廖冰  
为弥补国内外生态教育研究中的缺陷,构建了涵盖主客体的生态教育体系,并根据供需均衡原理分析了生态教育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揭示其实施困境,由此提出了相应解决路径,为实施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参考依据。首先,架构了包括内涵、目的、主客体、方式、方法等的生态教育体系。然后,根据供需均衡原理着重分析了生态教育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以揭示生态教育的实施困境,研究表明,政府存在体制掣肘、高校存在学科壁垒、社会存在市场倾向、家庭存在重德智轻生态、媒体存在舆论浅信息散、公众存在路径依赖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政府要重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亚宁  顾芸  吕鹏  
针对现有研究大多数是基于工业文明范式,尚未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生态文明要求,突破以往“收入水平最大化”目标范式,构建空间一般均衡模型,揭示空间品质影响我国城市人才区位的理论机制,并采用2011—2017年CMDS微观数据匹配城市层面数据进行检验。结果发现:空间品质已成为影响城市人才个体区位的重要因素,其与工资收入协同影响城市人才区位,且空间品质影响城市人才区位受到工资收入的中介机制作用。东部地区工资收入的中介效应大于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的中介效应大于大城市。同时,空间品质和工资收入对人才区位具有非线性耦合作用,当空间品质每跨过一定门槛值时,工资收入对人才区位的正向影响就发生一定幅度的增加。最后,基于研究结论和现实需要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恽如伟  张绍良  阮并晶  徐占军  
城市土地是在长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由自然土地或农业用地改造而来、反映城市景观替代自然景观或农业景观结果的土地。城市中的生态单元,如山体、水体、绿地、广场等对土地价值或房地产价值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景观,特别是自然景观,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事关城市土地价值的增减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但是,目前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玉  徐岩  邓鹏翔  李媛媛  徐正炀  韩骥  
研究基于城市生态学研究范式理论,梳理了生态城市内涵的演化过程与发展趋势,并结合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提出了面向全球城市即对标全球城市水准的生态城市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遵循生态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在整理总结国内外权威机构、学者发布的生态城市相关评价体系与文献的基础上,从城市系统的属性特征出发,构建了包含结构、功能、协调度、福祉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5个三级指标的面向全球城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最后,研究选取部分关键指标,通过可获得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超大型城市北京、上海与排名靠前的全球城市东京、纽约、伦敦进行生态之城建设的对标研究,发现国内城市在生态城市建设中更重视生态要素规模和质量,但在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关系,以及人类福祉提高等方面与全球城市有较大差距,对此,在构建生态网络、倡导节能低碳生活、提高居民福祉、发展绿色经济等方面提出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