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17)
2023(7175)
2022(5902)
2021(5557)
2020(4622)
2019(10241)
2018(10201)
2017(18741)
2016(9844)
2015(10914)
2014(10179)
2013(9893)
2012(9174)
2011(8230)
2010(8381)
2009(7432)
2008(7133)
2007(6845)
2006(5912)
2005(4915)
作者
(25779)
(21813)
(21278)
(20019)
(13963)
(10310)
(9535)
(8145)
(8126)
(7695)
(7364)
(7329)
(7233)
(6796)
(6714)
(6529)
(6475)
(6384)
(6127)
(5927)
(5324)
(5203)
(5105)
(5048)
(4926)
(4881)
(4789)
(4767)
(4403)
(4247)
学科
(37604)
经济(37577)
管理(31210)
(29739)
(25574)
企业(25574)
技术(15485)
中国(13147)
地方(12335)
技术管理(11616)
(11084)
方法(10656)
业经(9859)
数学(8342)
数学方法(8241)
(7797)
(7713)
农业(7673)
(6830)
理论(6470)
(6446)
银行(6425)
(6368)
金融(6367)
(6325)
贸易(6315)
(6207)
(6072)
(5989)
(5985)
机构
学院(124975)
大学(123551)
(51070)
经济(49920)
管理(49107)
研究(45695)
理学(41250)
理学院(40725)
管理学(40168)
管理学院(39876)
中国(33803)
科学(26629)
(25965)
(22351)
(21625)
中心(21202)
(20931)
研究所(19470)
(18984)
(17623)
(17282)
师范(17141)
业大(16802)
(16767)
财经(16726)
北京(16524)
技术(15467)
(15201)
经济学(14768)
(14478)
基金
项目(85869)
科学(68602)
研究(67053)
基金(60001)
(52489)
国家(52018)
科学基金(44889)
社会(42367)
社会科(40091)
社会科学(40084)
(35742)
基金项目(32094)
教育(30806)
(29736)
自然(27504)
编号(27066)
自然科(26827)
自然科学(26819)
自然科学基金(26353)
(24744)
资助(22124)
创新(22072)
成果(21905)
(20387)
课题(20166)
重点(19978)
(18415)
国家社会(17471)
(17149)
规划(16599)
期刊
(62693)
经济(62693)
研究(39097)
中国(34806)
教育(22017)
管理(21864)
(17772)
科学(17054)
(16771)
学报(16668)
技术(13946)
大学(13367)
(12281)
金融(12281)
学学(11938)
农业(11902)
业经(10620)
科技(9535)
经济研究(9097)
图书(8309)
(8257)
论坛(8257)
财经(7912)
问题(7536)
职业(7370)
(7369)
(7051)
技术经济(6989)
(6397)
书馆(6364)
共检索到2053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杨黎静  谢健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和蓝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可为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大湾区方案”。粤港澳海洋合作在经历了“民生保障、互通有无”—“市场开放、互利合作”—“服务先行、双轨融合”—“机制创新、深度融合”四个阶段的演进后,呈现以合作区为载体引领海洋合作示范平台建设、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动力赋能经济转型、以互利共赢为基础促进海洋服务业融合发展、以绿色宜居为共识深化海洋生态环境共治等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海洋合作制度成本较高、区域发展“多极共生”竞争压力、全球产业分工重构的“双向挤压”等挑战。未来深化大湾区海洋合作应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层面加强创新,全面建设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形成休戚与共的“海洋命运共同体”,扎实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大湾区智慧”。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柔柔   洪世键   贺胜春  
创新协作是促进区域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核心抓手。基于2010—2020年涉海领域专利合作申请数据,利用社会网络法从泛粤港澳大湾区内城际协作、跨域城际协作以及城市内部创新个体协作三个层面,分析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创新协作关系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表明,在海洋经济城际创新协作网络中,泛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协作趋于紧密,并倾向于寻求横向跨域的创新协作对象,海洋经济创新个体协作关系网络则呈现“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院校多方协作”的特征。基于此,需要关注创新产出与协作关系发展错位问题,借力城市产业优势寻求创新协作的契合点,打破创新协作关系网络的路径依赖与锁定,重视政府在协调创新行为者关系中的作用,以提升区域海洋经济创新协作水平,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许鲁光  
本文基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从湾区经济产生及运行特征出发,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港创新合作的轴心战略地位及其应发挥的枢纽作用,针对当前深港合作创新依然面对的障碍,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提升深港创新合作层次,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建成的若干策略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许鲁光  
本文基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从湾区经济产生及运行特征出发,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港创新合作的轴心战略地位及其应发挥的枢纽作用,针对当前深港合作创新依然面对的障碍,提出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要提升深港创新合作层次,通过制度创新,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建成的若干策略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寿佳  代欣召  
湾区经济是沿海经济重要形式,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直接关系到湾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战略区域,是带动南部海洋经济圈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大引擎。总结国际三大湾区和环杭州大湾区建设现状和经验,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具有“江、城、湾”的地理格局,以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城市分工明确,滨海人口密集,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对全国和全球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聚焦交通互联,激活综合型港城经济活力,海港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加强互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等策略,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世界级湾区。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向晓梅  张超  
海洋经济作为大湾区重要的内在属性,在深化广东与港澳合作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广东的海洋第一、二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条,而港澳地区则拥有先进的综合海洋服务业,两者互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目前,应积极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与制度创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设计资源协作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围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自主品牌集聚区、国际化设计人才集聚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构建产业、人才、文化、体制深度融合的大湾区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设计资源协作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围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自主品牌集聚区、国际化设计人才集聚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构建产业、人才、文化、体制深度融合的大湾区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卿  
为准确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分布规律及特点,文章通过构建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创新驱动能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从评价体系重要性来看,创新基础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大湾区内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各子系统水平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创新综合水平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内强外弱"的分布格局;依照城市创新驱动能力综合水平高低,11个城市被划分为卓越型、普通型和滞后型三种类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杨帆  张倩  向枝远  张振  
海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开展海洋空间规划的基础,对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生态系统服务框架下提出伶仃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并分区。根据一级分区结果、开发适宜性—生态保护重要性矩阵和面积占比,分为重点开发区(高—低,30.63%)、限制开发区(高—高,22.71%)、保留区(低—低,23.37%)、禁止开发区(低—高,23.29%),以上四区开发适宜性依次递减。根据资源禀赋和用海兼容条件进行二级分区,重点开发区包括港口航运、旅游、渔业等单功能二级区(近岸与岛屿周围海域)和兼容二级区(桂山岛外围海域),关注供给/文化服务协同开发。限制开发区分为生态旅游和休闲渔业二级区,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近岸海域,需权衡供给/文化服务的开发和调节/支持服务的保护。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玉阁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此前的6月28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投资协议》和《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两份协议是CEPA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和CEPA升级,或可视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的"礼包"。作为"礼包",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玉阁  
2017年7月1日上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简称《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此前的6月28日,内地与香港签署了《CEPA投资协议》和《CEPA经济技术合作协议》。两份协议是CEPA升级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和CEPA升级,或可视为中央政府支持香港经济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的"礼包"。作为"礼包",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岳鹄  周子灼  谭月彤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落脚点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三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脉络,接着从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其建设经验,最后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得出相应的对策启示,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支持。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王亚煦  
近年来,新工科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新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扎实推进有助于服务大湾区的建设,面对大湾区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该文提出从4个方面落实对高校"双创"教育的支持,即构建完善的政策制度体系、培育大湾区三地的创新创业文化交融、构建产学研融合的多方协同实践平台和打造新工科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的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
[期刊] 征信  [作者] 郭如  唐明琴  
随着市场经济进入信用经济阶段,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势在必行。因此,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立的背景,研究建立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的优势和重要性,以及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信用合作机制面临的难点和挑战,并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在信用合作机制建设中的具体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