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959)
2023(21421)
2022(18240)
2021(16985)
2020(14189)
2019(32573)
2018(32142)
2017(61436)
2016(33617)
2015(38098)
2014(37960)
2013(37515)
2012(34833)
2011(31488)
2010(31717)
2009(29116)
2008(28847)
2007(25858)
2006(22581)
2005(20061)
作者
(98074)
(82023)
(81461)
(77493)
(51963)
(39361)
(37089)
(32146)
(31017)
(29267)
(27641)
(27611)
(26044)
(25994)
(25286)
(25266)
(24535)
(24276)
(23419)
(23418)
(20307)
(20287)
(20040)
(18629)
(18438)
(18276)
(18268)
(18186)
(16631)
(16407)
学科
(140435)
经济(140297)
管理(97107)
(93749)
(76607)
企业(76607)
方法(60973)
数学(52522)
数学方法(51812)
(40046)
中国(39913)
(37764)
地方(33365)
业经(32636)
(29747)
农业(26659)
(26586)
(25435)
贸易(25417)
(24612)
技术(24418)
理论(23372)
(22143)
银行(22074)
(21637)
环境(21549)
(21120)
(21079)
金融(21074)
(20619)
机构
学院(477832)
大学(477163)
(191871)
经济(187618)
管理(185296)
研究(163616)
理学(159493)
理学院(157674)
管理学(154729)
管理学院(153862)
中国(122717)
(102537)
科学(102479)
(90202)
(83355)
(81824)
研究所(75626)
中心(74419)
业大(72587)
(72391)
财经(69773)
北京(65034)
(64242)
农业(63925)
师范(63606)
(63286)
(59457)
(58539)
经济学(57346)
技术(52193)
基金
项目(321109)
科学(251430)
研究(234212)
基金(230162)
(201058)
国家(199330)
科学基金(170556)
社会(146079)
社会科(138404)
社会科学(138368)
(127646)
基金项目(121551)
自然(110795)
教育(108277)
自然科(108218)
自然科学(108187)
(106850)
自然科学基金(106226)
编号(96224)
资助(95043)
成果(78310)
重点(72210)
(71217)
(69872)
(67386)
课题(67180)
创新(62964)
科研(61212)
国家社会(59591)
教育部(59518)
期刊
(213564)
经济(213564)
研究(140923)
中国(98435)
学报(76850)
(74827)
(70330)
科学(70152)
管理(69123)
大学(58145)
教育(57201)
学学(54436)
农业(51493)
技术(44258)
(42115)
金融(42115)
业经(36375)
经济研究(34124)
财经(33710)
(28963)
问题(28077)
(27740)
图书(25470)
技术经济(24339)
科技(23271)
(22703)
统计(22399)
理论(22066)
商业(21853)
(21279)
共检索到7158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姜顺腾   刘惠琴   余继  
实现政产学研的融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TOE理论,以114家数智新兴领域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方法深入分析政产学研协同的驱动路径。结果显示,高新质生产力水平包括“多元多维综合驱动型、政企学协同型、企业主导型、环境支持型”四种类型。政府创新支持政策是企业突破自身条件及外界资源限制的重要驱动因素,产学研合作、学术型高管比例增强了不同主体和路径间类型化的协作机会。未来应集聚各主体协同创新合力,增强政府对创新系统的引导统筹作用,建立符合企业发展诉求的产学研供需机制,探索形成契合区域发展特征及企业禀赋优势的政产学研合作体系。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艳   贺正楚  
新质生产力是驱动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对新质生产力“先进科学技术、新介质劳动资料、高素质劳动者、新料质劳动对象”4个维度的7要素联动影响产业升级的逻辑进行理论分析。采用动态QCA分析法,基于我国2011—2022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结合理论框架,探究新质生产力要素影响产业升级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多要素联动匹配才能影响地区产业升级;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核心存在条件,有“数字化基础设施—人力结构高级化—新料质产业”驱动型、“人力结构高级化—新料质产业”驱动型、“新介质劳动资料—高端人力规模”驱动型三类产业升级的路径;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核心缺失条件,有“新介质劳动资料—绿色经济”缺失型、“新质工具和设备—人力结构高级化”缺失型、“高素质劳动者—新料质产业”缺失型三类非产业升级的路径;部分时间点,组态的组间一致性受外部环境冲击有所波动,且各组态地区差异化明显,驱动产业升级的组态案例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非产业升级的组态案例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研究结果为新质生产力多要素联动匹配促进产业升级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政策借鉴。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王春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体现出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优势,但其"二重二轻"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规律,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机制,测评其各细分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哈肯模型,揭示其各细分产业间及各发展阶段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各发展阶段中创新与需求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序参量因产业不同而异,与阶段无关;在协同强度、强化方向、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性,而无明显阶段差异性规律。据此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玉林  王春珠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体现出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优势,但其"二重二轻"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规律,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机制,测评其各细分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哈肯模型,揭示其各细分产业间及各发展阶段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各发展阶段中创新与需求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序参量因产业不同而异,与阶段无关;在协同强度、强化方向、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仕斌  
<正>随着大模型的不断进化,人工智能成为引领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企业从信息化、数字化阶段加速步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智化时代。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两个关键词与数智化密切相关,一个是“新质生产力”,一个是“人工智能+”。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既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内容,更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陆岷峰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金融强国的构建与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提升紧密相连,关键在于构建以数智化为驱动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通过深入分析相关文献,揭示数智化、金融新质生产力、金融业发展及金融强国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数智化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重要性,为金融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当前,金融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智化不仅推动了金融服务的智能化、创新化,还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构建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的过程中,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金融服务效率,增强了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优化了风险管理和决策过程,同时为金融科技生态的构建提供了强大动力。要实现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数智化技术,重点在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智能化服务体验、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的创新以及风险管理与监控的优化。此外,构建数智化驱动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还需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包括加强数智化技术投入、保障数据安全、推动金融科技创新、促进行业合作、加强监管规范以及提升金融人才素质等。通过构建以数智化驱动的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生态,可以有效促进金融强国建设和金融新质生产力的提升,为实现金融行业的智能化、创新化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的研究与实践应进一步深化对数智化技术与金融业发展关系的认识,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生态,推动金融行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迈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葛忆翔  陈元志  陈劲  
面向减贫发展的包容性创新是造血式赋能型创新,通过创新要素赋能贫困群体,旨在提高贫困群体的福利水平,提升贫困群体的内生能力,同时兼顾投入产出的效率和经济价值的实现。本文从投入要素、作用途径、产出绩效3个层次提出“面向减贫发展的包容性创新”的理论模型,将全球减贫案例库中非结构化的案例文本转化为结构化的数据信息,运用定性比较的QCA方法进行跨案例组态研究。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宋陆军   孙娜  
基于激发新质生产力长期效能角度,将ESG理念嵌入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全新管理环境,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虑ESG理念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将ESG理念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相结合,聚焦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构件,立足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个视角探究ESG理念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现路径,使“ESG理念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具象化。进一步地,将ESG理念渗入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五条实现路径中,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确保最大限度释放新质生产力效能的同时将生产力变革惠及全社会,推动更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杨萍  
文章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对于国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可持续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文章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体系引领、高强度的产业研发投入、积极的商业模式创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根治性的产业选择等有效做法,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和升级、传统产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驱动,二者并非简单的竞争和替代关系,而更多地呈现出融合协同发展的需求。文章最后从政策协同机制、人才协同机制、金融协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协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力一翔  
新质生产力作为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依托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创新动能,成为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质生产力与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其能够以新要素为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创新活力,以新技术激发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革命性力量,以新产业构成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柱。在把握新质生产力驱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通过以要素融合为途径、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新兴产业为导向、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前提、以绿色发展为基调,共同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福全  
<正>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主要产业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由于未来产业是未来具有商业化前景但目前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的产业,严格意义上说还不能称为“产业”,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抓手。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比2014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但还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区域之间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还有差距。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要求从规模扩张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转向科技创新主导的集约式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郗永勤  丁宗银  
本文从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入手,在剖析闽台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可行性的基础上,对其协同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以促进两地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周详   张婧婧  
本文提出人智协同创新素养将成为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对人智协同创新素养的内涵、价值和培育三大关键问题进行重点探讨,为企业顺应时代浪潮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框架与实践参考。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杜运周   孙宁   刘秋辰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创新活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但是创新对就业可能产生挤出效应。如何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实现就业优先战略,是一个复杂系统管理问题,需要发展新的方法论。巴伦和肯尼(1986)提出中介效应模型,为分析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机制提供了可能。然而,传统线性中介模型难以解释多个变量相互依赖导致的多重并发因果和等效性等因果复杂性问题。通过将组态视角和复杂性关系引入中介模型,混合QCA与回归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复杂中介模型,提出了复杂中介分析流程。复杂中介模型拓展了传统线性中介效应模型,为细粒度地分析复杂中介问题、悖论问题等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论,也为开发其他复杂模型、分析复杂系统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借鉴。本文以“什么样的营商环境促进创新活力,协同新质生产力和就业优先”为例说明如何应用这种模型分析复杂系统问题。研究发现5种营商环境生态可以促进创新活力,赋能新质生产力。其中,法治或政务环境较好、市场和创新环境良好的城市营商环境生态,驱动了创新,进而促进就业。但其它2种城市营商环境生态中,由于法治或政务环境不良,在促进创新的同时,挤出了就业。这说明,需要着力优化法治或政务环境,发挥市场和创新的组合作用驱动新质生产力,进而带动就业增长。研究发现对中国城市优化营商环境,在发展创新主导的新质生产力的同时,改善就业具有积极的理论与实践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董树功  
当前的产业升级是传统产业主导逐步转变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残酷的淘汰和替代,而是两种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两者的高度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存在协同共赢和资源互补的可能性。通过资源转移和市场共享,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者将最终实现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