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109)
2023(14421)
2022(11864)
2021(10760)
2020(8724)
2019(19686)
2018(19700)
2017(37470)
2016(20111)
2015(22798)
2014(22886)
2013(22631)
2012(20890)
2011(18731)
2010(18630)
2009(16986)
2008(16362)
2007(14652)
2006(12807)
2005(10722)
作者
(58740)
(48691)
(48377)
(46009)
(30831)
(23398)
(22015)
(19119)
(18558)
(17317)
(16619)
(16390)
(15292)
(15112)
(14765)
(14537)
(14456)
(14413)
(13852)
(13783)
(12007)
(11994)
(11505)
(11223)
(10923)
(10760)
(10730)
(10716)
(9736)
(9718)
学科
(86054)
经济(85874)
(60393)
管理(58090)
(48473)
企业(48473)
方法(38427)
(33033)
数学(31241)
数学方法(30905)
业经(26863)
中国(23714)
农业(22270)
(19833)
(17655)
技术(17655)
地方(17646)
理论(15980)
(15082)
(14689)
产业(14057)
(13373)
贸易(13366)
(12973)
教育(12902)
环境(12349)
(11736)
(11667)
银行(11629)
信息(11532)
机构
大学(291454)
学院(290807)
管理(118804)
(112950)
经济(110301)
理学(103495)
理学院(102324)
管理学(100626)
管理学院(100057)
研究(95037)
中国(68847)
(61715)
科学(59591)
(49493)
(48985)
(46250)
业大(44442)
中心(43623)
研究所(42264)
(42046)
(40799)
师范(40502)
财经(39936)
北京(38751)
农业(36971)
(36350)
(34357)
(34267)
经济学(33158)
师范大学(32728)
基金
项目(204654)
科学(161526)
研究(153319)
基金(147947)
(127664)
国家(126483)
科学基金(109422)
社会(98348)
社会科(92339)
社会科学(92311)
(80458)
基金项目(79101)
教育(69070)
自然(68924)
自然科(67306)
自然科学(67294)
(66797)
自然科学基金(66087)
编号(63831)
资助(58711)
成果(51561)
重点(44895)
(44593)
(43866)
(42886)
课题(42841)
国家社会(40020)
创新(39790)
项目编号(38914)
教育部(38421)
期刊
(127265)
经济(127265)
研究(84326)
中国(56773)
(49665)
学报(46415)
科学(43703)
管理(41749)
大学(36125)
教育(35966)
(35828)
农业(33817)
学学(33662)
技术(26842)
业经(23409)
(22196)
金融(22196)
图书(18964)
财经(18939)
经济研究(18499)
问题(16448)
(16103)
科技(15866)
技术经济(15254)
(15050)
(14883)
理论(14124)
现代(13176)
实践(13136)
(13136)
共检索到4208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敏  罗志伟  方彦圳  杨晓婷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兴起和发展,地方日常生活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技术的干预,社会空间组织也因此受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地理学研究已呈现出“数字转向”的趋势,但有关数字技术对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研究议题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此,论文通过梳理数字技术地理的研究理论演化,探讨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社会文化地理的重要价值,围绕空间治理、地方营造和时间性3个主要的研究议题梳理了面向数字技术应用的乡村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路径,探讨数字技术对乡村发展可能存在的干预潜力。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未来数字技术相关研究议题在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拓展方向,以期呼吁学界更多地审视数字技术嵌入而引起的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建议和参考。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守勇  
文化扶贫是推进人类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外研究形成了文化堕距、贫困文化、文化资本、权利贫困、人力资本等相对成熟的视角,国内研究经由起步、深化和拓展等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发展阶段,文章认为要围绕基础理论的建构与提升、实践模式的总结与反思、减贫效应的测量与评估、现实困境的调研与解析、域外经验的研究与借鉴、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文化扶贫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实质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白亮  
从20世纪初开始,新式学校进入中国乡村社会,几经涤荡融合经过近百年的历史逐渐成为了乡村社会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21世纪开始的前十年却又出现了与之完全相反的逆向过程——大量学校从乡村社会迅速退出。当乡村学校业已成为乡村社会结构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乡村社会中特定社会功能之时,突然地退出必将会破坏完整的乡村社会结构,对乡村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国家从战略层面开始调整城乡发展关系,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乡村学校的社会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雯   芮国强  
伴随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的双重转型,乡村场域的治理主体利益交织、治理客体异质多元以及治理状态交叠模糊等复杂性与日俱增,严重掣肘数字乡村主动适应与调节外部风险的韧性建构。无论是简约治理的化简逻辑抑或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均难以有效化解乡村基层治理日益突出的复杂矛盾,更无法实现数字乡村韧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复合治理遵循“以复合匹配复杂”的治理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为培育和强化数字乡村的发展韧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价值、主体、功能、制度以及工具形塑了复合治理的重要构成,各个要素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共同推进数字乡村的韧性建构。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雯   芮国强  
伴随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的双重转型,乡村场域的治理主体利益交织、治理客体异质多元以及治理状态交叠模糊等复杂性与日俱增,严重掣肘数字乡村主动适应与调节外部风险的韧性建构。无论是简约治理的化简逻辑抑或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均难以有效化解乡村基层治理日益突出的复杂矛盾,更无法实现数字乡村韧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复合治理遵循“以复合匹配复杂”的治理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为培育和强化数字乡村的发展韧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价值、主体、功能、制度以及工具形塑了复合治理的重要构成,各个要素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共同推进数字乡村的韧性建构。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晓梅  苏晓波  
编者按根据Mike Crang(1998)的观点,社会文化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复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使用地理空间,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社会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方的文化景观和社会关系如何得以保留与传承。更进一步,Crang(2004)认为旅游的文化地理不是关于形形色色的目的地和个体如何被恰到好处地纳入旅游业,或者准确地被表征,从而构成一幅静止不动的地图,事实上,这种理想模式在旅游中很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蔡晓梅  苏晓波  
编者按根据Mike Crang(1998)的观点,社会文化地理主要研究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差异性以及复杂性,研究人们如何阐释和使用地理空间,即研究与地理环境有关的人文社会活动,研究这些空间和地方的文化景观和社会关系如何得以保留与传承。更进一步,Crang(2004)认为旅游的文化地理不是关于形形色色的目的地和个体如何被恰到好处地纳入旅游业,或者准确地被表征,从而构成一幅静止不动的地图,事实上,这种理想模式在旅游中很
[期刊] 求索  [作者] 麻国庆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陆野  
15~18世纪的猎巫运动是近代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社会"痉挛"。农业经济的低迷、巫术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以及社会焦虑的心理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了猎巫运动。而在乡村猎巫运动中,流行的巫术魔鬼观、对违背乡村公俗者的敌视以及教会的组织下,猎巫运动得以在欧洲社会中迅速展开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在15世纪中期至18世纪的猎巫过程中,大约五万以上的人士被冤枉成巫师,甚至迫害致死,其中多为女性。从社会文化语境看,猎巫绝非是某种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中世纪末和近代早期波及西欧甚至整个欧洲范围的一场社会运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恐慌情绪。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卜长利  曹智  刘烜赫  刘彦随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村庄分类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村级层面有效落地的先导工作,对于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种村庄类型,但并未明确具体的分类原则与方法。针对实践工作需要,本研究基于该四种村庄类型,进一步明确了其二级类,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建立了村庄分类模型(VCM),从村庄特色、村民生存、发展建设、城村联系、村庄功能等五个维度,提出了村庄分类的参考指标体系。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作为案例区,基于前述原则、方法与模型,对该县102个行政村进行分类。实证检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村庄分类具有实践指导价值。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村庄内外部条件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具体工作时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参数、阈值的设定。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新年  王世福  赵渺希  温馨  
基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离不开地域类型的甄别。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规划导向的判别,并以广东顺德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典型乡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发展基础和发展诉求与规划政策导向相匹配。结果表明:顺德乡村地域包括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生态保育型这三大类和若干小类,对其中3个典型地域类型乡村的村民改造意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策略。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新年  王世福  赵渺希  温馨  
基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离不开地域类型的甄别。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规划导向的判别,并以广东顺德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典型乡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发展基础和发展诉求与规划政策导向相匹配。结果表明:顺德乡村地域包括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生态保育型这三大类和若干小类,对其中3个典型地域类型乡村的村民改造意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策略。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文军  刘雨航  
乡村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主要包括技术维度的“数字下乡”、主体维度的“数字农民”以及情境维度的“数字乡村”。但技术应用、主体变革以及社会变迁所引发的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也渗透在乡村数字化建设之中,从而可能导致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乡村社会发展进入一种新的“不确定性情境”。因此,当下的中国乡村数字化建设将迎来巨大的情境挑战,亟需树立“不确定性”的发展思维,从技术应用、主体赋能和情境治理等维度共同深化乡村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曹银山   刘义强  
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与共同富裕存在着理论与现实逻辑的内在关联。共同富裕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乡村公共文化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驱动力。然而,乡村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着如下现实挑战: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单一,内生自主发展动力极度匮乏;文化建设内容刻板滞后,文化宣传形式单一且效率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且落后;文化效能转化机制不畅,文化产业利益共享机制不全。因此,在共同富裕战略目标的指引下,我国亟须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为文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完善多元共建机制,为文化建设提供有效主体;丰富文化建设内容,以多种途径促进文化传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载体;推动文化产业融合,以收益共享驱动共同富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扬建军  
在面向21世纪的世纪之交,乡村城镇化显现出了阶段性转变的特征,即从分散、低层级化阶段走向有选择的集中化规模发展阶段。分析这种进步的主要原因与主导特征,及其对我国城市化整体进程、战略的意义,并初步探讨因势利导,提高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指导思想与技术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