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4)
- 2023(8753)
- 2022(6592)
- 2021(6343)
- 2020(4830)
- 2019(11130)
- 2018(11629)
- 2017(20098)
- 2016(12269)
- 2015(13606)
- 2014(13864)
- 2013(12223)
- 2012(11003)
- 2011(9825)
- 2010(10176)
- 2009(9059)
- 2008(9175)
- 2007(8489)
- 2006(8043)
- 2005(7314)
- 学科
- 济(38034)
- 经济(37984)
- 管理(27021)
- 业(23007)
- 中国(21201)
- 教育(20993)
- 企(18383)
- 企业(18383)
- 农(14618)
- 制(12630)
- 业经(12109)
- 财(10895)
- 理论(10728)
- 体(10323)
- 地方(10163)
- 方法(10106)
- 发(9624)
- 农业(9145)
- 教学(8977)
- 学(8882)
- 发展(8411)
- 体制(8362)
- 展(8284)
- 数学(7958)
- 数学方法(7833)
- 银(7283)
- 银行(7275)
- 行(7019)
- 融(6914)
- 金融(6914)
- 机构
- 大学(151062)
- 学院(147986)
- 研究(57981)
- 济(53235)
- 经济(51778)
- 管理(46892)
- 中国(39002)
- 理学(38545)
- 理学院(37996)
- 管理学(37153)
- 管理学院(36826)
- 京(34879)
- 科学(32186)
- 教育(32025)
- 范(31096)
- 师范(30926)
- 财(28593)
- 所(28000)
- 江(26165)
- 师范大学(25315)
- 研究所(24971)
- 中心(24970)
- 北京(23056)
- 院(21468)
- 农(21410)
- 技术(20667)
- 财经(20585)
- 州(20274)
- 职业(19696)
- 经(18784)
- 基金
- 项目(90855)
- 研究(78596)
- 科学(72514)
- 基金(60324)
- 家(51181)
- 国家(50535)
- 社会(47440)
- 社会科(44422)
- 社会科学(44410)
- 教育(44209)
- 科学基金(42441)
- 省(37281)
- 编号(35630)
- 成果(32920)
- 划(32681)
- 基金项目(30419)
- 课题(28744)
- 年(24675)
- 自然(22762)
- 资助(22554)
- 重点(22510)
- 自然科(22177)
- 自然科学(22173)
- 发(21800)
- 自然科学基金(21766)
- 部(21696)
- 规划(21416)
- 项目编号(21116)
- 性(21064)
- 教育部(19521)
共检索到2571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赵新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以治理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路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治理本质是教育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有效行使。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手段、教育治理对象、教育治理效能等要素结构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治理主体更加强调多元参与、治理手段更加强调依法治教、治理对象更加强调主体自治、治理实施更加强调内在自觉。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深化党在教育治理中的根本制度建设;加快教育立法、修法,深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纵横向权力配置,重视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教育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适切性、科学性;深化教育治理工具创新。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小微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与科技、人才等方面工作融合起来阐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要求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重点谈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兼具“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进而又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两个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共生”及“和平发展”五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史秋衡 季玟希
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学科面向教育强国的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教育学科是师范教育的核心,教育学科乃至大学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母机。我国教育学科建设遵循"强"逻辑,重点可总结为:寰、创、道、精、兴,其中"寰"为掌握全球教育学科发展大趋势,实现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创"为了解我国教育学科发展机遇,带动创新发展";道"为明晰教育学科建设重要理念,进行科学发展;"精"为打造一流教育学科,引领卓越发展";兴"为补足西部教育学科发展短板,综合振兴发展。一、放眼乾坤:全球教育学科发展之趋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鸿
新时代,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职业教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需要站在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其时代意义与历史使命,贯彻新方略,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和道路,聚焦新需求,创新建设思路与举措,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进步、社会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强国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袁雯 刘雅婷 马颂歌
终身教育的概念与理念,映射教育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决定了其理念快速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同,也决定了终身教育实践的目标和路径因各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而异。当下,终身教育在理念层面,已从乌托邦式的教育畅想转向了融合个体发展与社会治理的统整性教育变革思想;在实践层面,我国政策话语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政府主导、省市县乡层层建设的中国特色终身教育实践形态。面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的目标,我国终身教育的本土实践需要秉承“教育即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明确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推进路径,将学习者各类学习经历认证为能力资本,探索建立一种衔接有效、开放协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伟平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整体进行部署,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为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教育强国建设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为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明确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队伍保障。当然,前提仍旧是多方位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改革可以促发展,改革可以添动力。为着力提高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质量,需要在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上下功夫。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史少杰 周蕾
对标建设教育强国目标,职业教育亟需在认知、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理论等方面提高现代化水平。通过提升认知水平和认知格局、推进理念变革和思维创新、提高体系与产业的匹配性适应性、创新办学制度和评价制度、革新教学内容和服务功能、运用科学方法和有效方式、推进依法治理和数字治理、筑牢历史根基和理论根基等,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关键词:
教育强国 职业教育 基本路径 现代化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永新
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到职业教育战线,要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要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改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昌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准确研判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方位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举措。基于落实"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教育现代化建设包涵八大基本理念,表现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以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和共建共享。这八大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70年教育现代化探索,具备了现实的发展基础。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廷洲 李阳杰 童春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确立了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的战略方向,完善了相关顶层设计和基础制度,推动教师待遇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放眼世界教育强国,普遍在政策上凸显教师职业的公共性和稳定性,扩大职业生涯的薪酬增幅以促进终身从教,采用绩效主义和协商工资混合的制度设计激发其活力,针对城乡贫困地区和边远农村地区建立补偿式的待遇保障制度。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对教师待遇水平提出新挑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要求进一步促进优质师资均衡配置,教育强国建设的艰巨而复杂任务迫切需要充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为此,应确立“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人才”的政策理念;逐步将“教育行业在城镇非私营行业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排名”提高到前五名;在基础教育学校设立人才项目,向乡村、薄弱学校倾斜,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充分发挥待遇保障制度的激励功能,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和创造性。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师 待遇保障制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德祥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立足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探寻并抓住其根本和永恒性主题,解决相应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理性选择。动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条件,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度实现高等教育公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承诺,统筹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抉择,系统加强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陈廷柱
<正>建成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使命。至于我国要建成什么样的教育强国,学界从教育强国的理论内涵、基本特征、目标任务、评估指标等方面多有探讨。从相关政策文件或规划文本来看,教育强国建设也主要遵循的是目标导向策略,具有较为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放眼当今的世界形势与格局,特别是再次回顾新冠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的严重冲击,必须意识到国际国内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可能影响乃至干扰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进程。尽管暂不具备适当的氛围与依据提出韧性教育强国议题,却也有必要把“韧性之维”作为一个论题来审视和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正>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李家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首先要建成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是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前提条件,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和动力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的龙头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枢纽和关键点。研究型大学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高等教育发展的高度在某种程度上带动我国的国家发展程度。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在于高等工程教育要发挥引领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