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55)
2023(14528)
2022(11964)
2021(11020)
2020(8992)
2019(21056)
2018(20742)
2017(39762)
2016(21212)
2015(23981)
2014(24118)
2013(23602)
2012(21969)
2011(20151)
2010(20801)
2009(18951)
2008(18782)
2007(17085)
2006(15315)
2005(13602)
作者
(61056)
(50641)
(50634)
(47818)
(32560)
(24430)
(22935)
(19708)
(19522)
(18341)
(17371)
(17282)
(16211)
(16049)
(15734)
(15675)
(14972)
(14680)
(14673)
(14482)
(12797)
(12469)
(12451)
(11756)
(11452)
(11413)
(11341)
(11216)
(10390)
(9959)
学科
(102510)
经济(102407)
管理(58276)
(55706)
(44630)
企业(44630)
方法(43925)
数学(38858)
数学方法(38209)
中国(31798)
地方(27205)
(26182)
业经(21908)
(20412)
农业(17765)
(17321)
理论(16429)
(16196)
(16012)
贸易(15997)
(15572)
金融(15570)
(15347)
(15150)
银行(15133)
(14812)
(14605)
环境(14522)
(14229)
技术(13980)
机构
学院(304367)
大学(303624)
(125830)
经济(122971)
管理(116995)
研究(104141)
理学(99582)
理学院(98436)
管理学(96520)
管理学院(95962)
中国(79551)
(66075)
科学(61983)
(58524)
(51155)
中心(48090)
(47108)
研究所(45902)
(45616)
财经(45502)
(42834)
师范(42468)
北京(42336)
业大(41537)
(41308)
经济学(38731)
(38413)
(38310)
农业(35006)
经济学院(34673)
基金
项目(198863)
科学(157228)
研究(148015)
基金(142311)
(123205)
国家(121833)
科学基金(105359)
社会(94202)
社会科(89362)
社会科学(89333)
(78871)
基金项目(73965)
教育(69682)
自然(66395)
(65787)
自然科(64903)
自然科学(64890)
自然科学基金(63689)
编号(60493)
资助(59581)
成果(49787)
(46823)
重点(44924)
(43651)
课题(43622)
(41031)
国家社会(38534)
创新(38326)
教育部(37879)
发展(37837)
期刊
(146149)
经济(146149)
研究(94903)
中国(68054)
管理(45732)
(43933)
学报(42514)
(42072)
教育(41726)
科学(41051)
大学(33897)
学学(31221)
技术(30997)
(29895)
金融(29895)
农业(28832)
业经(24517)
经济研究(23313)
财经(22834)
问题(19831)
(19664)
统计(17004)
图书(16862)
技术经济(15959)
(15904)
(15649)
商业(14615)
(14125)
(14072)
决策(14053)
共检索到473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霞  戴胜利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璇  
产业要素是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职能中的重要支撑。武汉目前的产业现状与其它国家中心城市比较还存在明显差距。需要通过立足产业转型、突出区域中心功能、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升政府服务功能,促进中心城市产业的引领和溢出效应,提升城市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殷培伟  谢攀  雷宏振  
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军力量。在明确界定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基础上,以经济运行供给侧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分维,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19年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各子系统指数和综合指数进行测度和比较,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剖析区域发展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17年间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由东向西梯次下降;三个子系统指数在国家中心城市内部及其之间均表现出高度非均衡性;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集中在区域间,而东—西区域间差异最大且呈扩大趋势。据此,从加强区际循环、深化三大变革、开展先行示范等方面提出推动国家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俊  李军  周恒  
基于世界城市的认定标准、评价体系、发展历程和远景规划,结合国家中心城市的内涵以及城市职能动态体系,建立"基础职能"、"成长职能"和"目标职能"三位一体的国家中心城市职能评价体系。基于评价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公认的我国现有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和6个区域中心城市(武汉、沈阳、南京、成都、西安、深圳)进行综合评价,以武汉为重点研究对象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武汉市当前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进程中城市职能的优势和不足。借鉴世界城市发展路径,考虑未来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探讨确定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职能,并针对性提出培育核心职能的实施建议,以期实现武汉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缩短到达国家中心城市的路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美玲  刘嗣明  朱媛媛  
文章基于层次分析法,就中心城市的四大功能和十大中心,构建国家中心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国内七大中心城市深圳、杭州、青岛、武汉、成都、沈阳、南京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彭丽敏  
国家中心城市是一国城镇体系中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少数城市,是承担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从目前提出建设的五个国家中心城市来看,其功能承载都具有体现国家战略的独特之处和核心价值。武汉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是武汉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区位优势、国家战略演变和承担的国家战略任务来看,未来武汉的城市发展也需要突出其核心价值,致力于成为"中国枢纽、内陆门户"。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郭帅新  
本文基于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立足国家中心城市开放合作平台、经贸交流合作、国际软实力等国际化特点,从开放载体、开放通道、对外经贸人文合作、国际化政策环境等四大类指标,构建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九个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后疫情时期国际经济社会交流合作尚处于恢复期,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水平明显分化,北京、上海等城市多数国际化指标领先;广州、重庆、成都、天津等城市部分国际化指标有一定优势;武汉、西安、郑州等城市多数国际化指标有一定劣势。根据对比结果,提出五个方面的国际化提升对策:明晰城市国际化功能定位,优化提升开放载体功能,提升国际开放通道功能,建设国际化现代产业功能体系,持续增强城市国际化软实力。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和军  杨雪婷  
沈阳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是提升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效果的重要途径。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科学构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和沈阳的各指标综合评分,发现沈阳在社会服务功能上稍有优势,而在对外开放功能、区域辐射功能、文化创新功能上落后于九大国家中心城市,沈阳要成为继九大国家中心城市后的又一国家中心城市仍有一定差距。沈阳应以抓住"工业4.0"机遇、走数字化转型道路为契机,以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民营企业发展为抓手,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效益为主线,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为途径,以培养科技人才、引进高端人才为手段,提升其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能力。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王博   叶茂   王辉   江洪   郭文娟   王成  
[目的 /意义]基于科技创新中心的情报需求,结合服务实践开展面向科技创新中心的情报服务模式研究,旨在为我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情报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过程]首先调研科技创新中心规划与管理、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建设、一流产业集群建设、大型科技计划实施等方面的情报服务需求,并以需求为导向构建面向科技创新中心的情报服务模式,最后以武汉为例总结面向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服务实践案例。[结果 /结论 ]通过对科技创新中心情报服务需求、实践和模式的研究,建立以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中心情报服务部门为平台,以科技情报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情报服务模式,为进一步完善面向科技创新中心的情报服务提供参考。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郑荣   王晓宇   高志豪   魏明珠  
通过对面向国家战略的产业竞争情报智慧服务进行场景化、细粒度描述,构建产业竞争情报场景化智慧服务模式,以赋能复杂环境下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场景化服务、产业竞争情报服务模式、智慧情报与情报智能服务”等相关研究,提出“产业竞争情报场景化智慧服务”的概念内涵;其次,沿着“战略引领与需求牵引—场景解构与细粒度刻画—平行系统与虚实交互—范式转变与服务升维”的研究逻辑,融合场景理论、平行智能思想,构建产业竞争情报场景化智慧服务模式;最后,以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实证研究,为该行业竞争情报服务融慧进阶提出有效路径。本文提出了产业数字化升级、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应急协同处突、新产业新业态培育四大情报服务场景,基于产业情报场景描述五元组,从服务内容、服务主体、服务客体、服务工具/手段、服务能力维度对其进行全景式描绘,构建了面向国家战略的产业竞争情报场景化智慧服务模式,并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验证了本文模式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赵书茂  
新发展理念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作出的重要决策,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本文结合郑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问题导向,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明确了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设计的方向、重点和对策建议,并把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规划期限与"两个百年目标"相衔接,提出了把郑州建成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文脉传承、环境友好的全球性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的指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潘安娥  杨青  
文章基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理论,构建"两型社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选取武汉城市圈作为典型样本,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对各个子系统发展状况,复合系统综合发展状况和协调发展状况进行评价。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郭志强  吕斌  
在梳理、总结国家中心城市与世界城市相关理论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基于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特征,从城市自身及其与城市群协同发展两个方面构建了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评价体系。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根据评价结果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了综合排序,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级。将郑州市与其他层级国家中心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郑州的城市发展定位、优势及制约因素等问题。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肖怡  
作为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其主导产业必须是这个城市的优势产业,聚集和辐射的能力强,产业关联度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发展潜力大。综合分析表明,"国际大商都"应是广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突破口和战略选择,它体现在国际采购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购物与消费天堂等九个方面。广州须站在战略高度来大手笔谋划国际大商都的未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