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55)
- 2023(5651)
- 2022(4163)
- 2021(3713)
- 2020(2736)
- 2019(6315)
- 2018(6030)
- 2017(11574)
- 2016(6151)
- 2015(6629)
- 2014(6580)
- 2013(6593)
- 2012(6167)
- 2011(5791)
- 2010(5991)
- 2009(5444)
- 2008(5141)
- 2007(4647)
- 2006(4289)
- 2005(3344)
- 学科
- 济(32166)
- 经济(32131)
- 农(22268)
- 业(15887)
- 农业(15148)
- 中国(13162)
- 管理(12420)
- 地方(11249)
- 业经(10535)
- 方法(8743)
- 数学(8167)
- 数学方法(8130)
- 发(7756)
- 农业经济(6895)
- 企(6619)
- 企业(6619)
- 城市(6375)
- 制(6373)
- 发展(6360)
- 展(6341)
- 财(5992)
- 收入(5542)
- 村(4810)
- 环境(4809)
- 农村(4781)
- 土地(4740)
- 城市经济(4674)
- 建设(4457)
- 产业(4409)
- 学(4298)
- 机构
- 学院(88559)
- 大学(85681)
- 济(38286)
- 经济(37218)
- 管理(32827)
- 研究(31950)
- 理学(28243)
- 理学院(27837)
- 管理学(27386)
- 管理学院(27192)
- 中国(23798)
- 京(19275)
- 农(18969)
- 科学(18694)
- 财(15912)
- 中心(15128)
- 江(14928)
- 所(14608)
- 范(13793)
- 师范(13737)
- 业大(13538)
- 农业(13328)
- 研究所(13187)
- 经济学(12547)
- 财经(12313)
- 院(11618)
- 经济学院(11333)
- 经(11225)
- 州(11184)
- 师范大学(11043)
- 基金
- 项目(62203)
- 科学(50597)
- 研究(47414)
- 基金(46244)
- 家(39331)
- 国家(38929)
- 科学基金(34417)
- 社会(33779)
- 社会科(31802)
- 社会科学(31792)
- 基金项目(25323)
- 省(24922)
- 教育(19991)
- 划(19904)
- 自然(19868)
- 自然科(19428)
- 自然科学(19427)
- 编号(19055)
- 自然科学基金(19032)
- 资助(16595)
- 发(15290)
- 成果(14793)
- 国家社会(14429)
- 部(13553)
- 重点(13519)
- 课题(13053)
- 发展(12941)
- 农(12780)
- 展(12768)
- 创(12544)
共检索到1349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高艳芳
晓苏近年来的转型小说,可以看作乡村转型文学叙事的典范。从《花被窝》《陈仁投井》再到《酒疯子》,晓苏突破旧观念与新时代的双重性禁忌,将人性与时代转型之间的剧烈冲突,寄放于性的世界之中,于朴实中透出深刻的人生情怀。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与重建的背景,使得其小说中花样的被窝意味、悠远的古井传统、深沉的酒瘾象征,有着别样的情趣。
关键词:
晓苏 转型小说 乡村 意绪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孔雪松 王静 金志丰 佴玲莉
研究目的:面向乡村振兴的战略需求,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和创新的思考,为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国土资源保障。研究方法:文献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图示法。研究结果:(1)传统农村土地整治存在"三不"倾向,即理论研究不足、空间逻辑不强与规划论证不力,由此带来了"三化"问题,即整治模式固化、复合功能弱化和人地关系泛化;(2)农村土地整治正面临由土地分散整治向空间统筹治理转型、由问题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型和由以地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3)新时期亟需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创新,积极倡导城乡统筹型土地整治、探索多功能导向型生产空间整治、推广人居环境改善型公共空间治理及聚焦绿色发展型生态空间治理。研究结论:乡村振兴为农村土地整治转型与创新提供了驱动力,农村土地整治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着力点。农村土地整治需兼具规划视角的城乡统筹性与设计视角的空间联动性,在重视土地生产功能提升的基础上,挖掘土地整治蕴含的社会功能与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乡村地域要素聚集、结构优化与功能提升。
关键词:
土地整治 农村 乡村振兴 转型升级 创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扬建军
在面向21世纪的世纪之交,乡村城镇化显现出了阶段性转变的特征,即从分散、低层级化阶段走向有选择的集中化规模发展阶段。分析这种进步的主要原因与主导特征,及其对我国城市化整体进程、战略的意义,并初步探讨因势利导,提高我国城镇化效率的指导思想与技术措施。
关键词:
乡村,城镇化,乡村工业化,21世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敏 罗志伟 方彦圳 杨晓婷
随着数字技术的日渐兴起和发展,地方日常生活实践不可避免地受到数字技术的干预,社会空间组织也因此受到复杂的数字化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地理学研究已呈现出“数字转向”的趋势,但有关数字技术对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研究议题仍有待进一步拓展。基于此,论文通过梳理数字技术地理的研究理论演化,探讨在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社会文化地理的重要价值,围绕空间治理、地方营造和时间性3个主要的研究议题梳理了面向数字技术应用的乡村社会文化地理研究路径,探讨数字技术对乡村发展可能存在的干预潜力。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未来数字技术相关研究议题在社会文化地理研究中的拓展方向,以期呼吁学界更多地审视数字技术嵌入而引起的乡村社会空间重构,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建议和参考。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艳平 郭娜
大都市以外广大地域各自为政地发展乡村旅游必然引发激烈的市场竞争,既有的引力模型、环城游憩带模型及前田豪模型可在空间轴上解释竞争现象并启发缓解竞争的策略。本文在分析现有模型适用条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冠名为等距—临近区位竞争模型,并基于模型给出了专题化扇区新概念。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单一客源城市 空间竞争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卜长利 曹智 刘烜赫 刘彦随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推进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村庄分类是促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村级层面有效落地的先导工作,对于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四种村庄类型,但并未明确具体的分类原则与方法。针对实践工作需要,本研究基于该四种村庄类型,进一步明确了其二级类,并提出了相应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建立了村庄分类模型(VCM),从村庄特色、村民生存、发展建设、城村联系、村庄功能等五个维度,提出了村庄分类的参考指标体系。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作为案例区,基于前述原则、方法与模型,对该县102个行政村进行分类。实证检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村庄分类具有实践指导价值。需要说明的是,鉴于村庄内外部条件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具体工作时仍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分参数、阈值的设定。
关键词:
村庄分类 乡村振兴 村庄分类模型 盐池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唐代剑
本文第一次论述了开展乡村度假的现实意义,开发乡村度假基本要求和管理重点,对把乡村旅游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乡村度假 旅游 活动 管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雯 芮国强
伴随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的双重转型,乡村场域的治理主体利益交织、治理客体异质多元以及治理状态交叠模糊等复杂性与日俱增,严重掣肘数字乡村主动适应与调节外部风险的韧性建构。无论是简约治理的化简逻辑抑或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均难以有效化解乡村基层治理日益突出的复杂矛盾,更无法实现数字乡村韧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复合治理遵循“以复合匹配复杂”的治理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为培育和强化数字乡村的发展韧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价值、主体、功能、制度以及工具形塑了复合治理的重要构成,各个要素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共同推进数字乡村的韧性建构。
关键词:
复合治理 数字乡村 韧性建构 可能路径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新年 王世福 赵渺希 温馨
基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离不开地域类型的甄别。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规划导向的判别,并以广东顺德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典型乡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发展基础和发展诉求与规划政策导向相匹配。结果表明:顺德乡村地域包括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生态保育型这三大类和若干小类,对其中3个典型地域类型乡村的村民改造意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 地域类型 规划政策 顺德市 广东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雯 芮国强
伴随国家治理与基层社会的双重转型,乡村场域的治理主体利益交织、治理客体异质多元以及治理状态交叠模糊等复杂性与日俱增,严重掣肘数字乡村主动适应与调节外部风险的韧性建构。无论是简约治理的化简逻辑抑或科层治理的复杂逻辑,均难以有效化解乡村基层治理日益突出的复杂矛盾,更无法实现数字乡村韧性能力的有效提升。复合治理遵循“以复合匹配复杂”的治理逻辑,与数字乡村治理情境的复杂性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为培育和强化数字乡村的发展韧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价值、主体、功能、制度以及工具形塑了复合治理的重要构成,各个要素协同复合与联动融合,共同推进数字乡村的韧性建构。
关键词:
复合治理 数字乡村 韧性建构 可能路径
[期刊] 求索
[作者]
麻国庆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主体性。文化遗产和文化景观构成其显性记忆与符号表达,而社会结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其隐性基础与活力象征,综合而成文化生态区。保护和振兴文化主体性,需基于文化自觉,处理好"保人"与"保文化"的关系,避免"见物不见人"。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新年 王世福 赵渺希 温馨
基于政策工具的一般性特征,因地制宜的乡村规划政策离不开地域类型的甄别。通过对乡村地域类型进行规划导向的判别,并以广东顺德乡村地域为研究对象,通过主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典型乡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将发展基础和发展诉求与规划政策导向相匹配。结果表明:顺德乡村地域包括城市化发展型、整治发展型、生态保育型这三大类和若干小类,对其中3个典型地域类型乡村的村民改造意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不同地域类型的乡村发展策略。
关键词:
乡村 地域类型 规划政策 顺德市 广东省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胡守勇
文化扶贫是推进人类减贫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国外研究形成了文化堕距、贫困文化、文化资本、权利贫困、人力资本等相对成熟的视角,国内研究经由起步、深化和拓展等阶段,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新发展阶段,文章认为要围绕基础理论的建构与提升、实践模式的总结与反思、减贫效应的测量与评估、现实困境的调研与解析、域外经验的研究与借鉴、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文化扶贫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实质性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扶贫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富伟 朱东风 何培根
以江苏省连云港市为例,在界定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连云港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该市建设领域进行规划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创新空间载体建设的主要任务和体制机制创新策略。研究旨在为创新型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和解决方案,推动创新型城市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创新型城市 规划 连云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程叶青 胡守庚 杨忍 陶伟 李红波 李伯华 刘沛林 魏峰群 郭文 唐承财 顾康康 唐雪琼
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既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实践问题,也是地理学、社会学、规划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和融合交叉研究的热点议题。为系统探索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政策机制、实践经验和实现路径,特邀传统村落相关研究领域的11位专家开展访谈。访谈主要从政策变迁与典型模式、宏观机制与核心主题、理论认知与实践路径三个视角,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理论认知到具体空间实践为主线,聚焦政策变迁、机制机理、经验模式、村落分类、产业转型、景观保护、有机更新、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等核心主体及其前沿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对话。结合各位专家主要观点,新时期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需重点关注:(1)面向快速城镇化与现代化冲击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实现路径。针对中国传统村落面临的现代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冲突和面向国家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需求,需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主体参与、农文旅有机融合和全面统筹协调的多元融合机制,通过挖掘传统村落内生增长因素和传统村落历史传承和文脉肌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重塑传统村落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和全方位数字孪生建模等,打造符合现代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居环境和协同共建文化图谱。(2)面向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的核心主题与具体空间实践。聚焦传统村落分类施策、产业转型、有机更新、景观保护、活态化、价值实现、主体驱动、空间治理和地方性重构等核心主题,强化基于“生计、水、粮食、能源、土地”等关键要素耦合的传统村落划分及分类施策;关注传统村落产业转型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属性维度的意义内涵及影响机制;重点围绕“保护发展对策、改善民生措施、活化利用策略”三大任务推进传统聚落有机更新;重视传统人居文化景观基因保护与内在精神价值挖掘和传统居住空间“活态”保护与利用及传统文化遗产“活化”;关注传统村落活态多样化,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和美乡村建设;重视自然非人类要素和人类作为传统村落空间秩序建构和地方营造的重要作用及其能动性实践;关注传统文化底蕴挖掘和集约高效物质空间、塑造和谐舒适社会空间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空间打造;聚焦“生态、文化、主体、产业”等乡村要素,强化生态底色、传承发展地方文化和平衡地方、跨地方主体间的资本优势和地方性嵌入,以实现中国传统村落地方性重构和特色重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