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49)
- 2023(10983)
- 2022(9760)
- 2021(9305)
- 2020(7761)
- 2019(17792)
- 2018(17744)
- 2017(34138)
- 2016(18631)
- 2015(20813)
- 2014(20723)
- 2013(20476)
- 2012(18586)
- 2011(16609)
- 2010(16403)
- 2009(14592)
- 2008(13946)
- 2007(11830)
- 2006(10200)
- 2005(8766)
- 学科
- 济(71490)
- 经济(71414)
- 管理(51226)
- 业(47463)
- 企(39475)
- 企业(39475)
- 方法(34126)
- 数学(29793)
- 数学方法(29382)
- 农(18739)
- 中国(18587)
- 财(17009)
- 学(16820)
- 地方(16511)
- 业经(15739)
- 制(12898)
- 农业(12524)
- 贸(12163)
- 理论(12158)
- 贸易(12155)
- 和(11773)
- 易(11746)
- 环境(11681)
- 技术(11049)
- 务(10507)
- 财务(10437)
- 教育(10425)
- 财务管理(10413)
- 划(9915)
- 企业财务(9805)
- 机构
- 大学(256645)
- 学院(253749)
- 管理(103501)
- 济(95959)
- 经济(93547)
- 理学(90430)
- 理学院(89365)
- 管理学(87710)
- 管理学院(87259)
- 研究(84914)
- 中国(60571)
- 科学(55215)
- 京(55176)
- 财(42395)
- 所(42049)
- 农(40124)
- 业大(39555)
- 研究所(38701)
- 中心(38201)
- 江(36147)
- 范(35004)
- 师范(34696)
- 北京(34650)
- 财经(34409)
- 院(31649)
- 经(31378)
- 农业(31335)
- 州(29647)
- 师范大学(28402)
- 经济学(27668)
- 基金
- 项目(183160)
- 科学(143885)
- 研究(132744)
- 基金(132649)
- 家(115999)
- 国家(115068)
- 科学基金(99130)
- 社会(81973)
- 社会科(77701)
- 社会科学(77679)
- 基金项目(71816)
- 省(71685)
- 自然(66311)
- 自然科(64758)
- 自然科学(64744)
- 自然科学基金(63554)
- 教育(60889)
- 划(60785)
- 编号(54368)
- 资助(53991)
- 成果(43259)
- 重点(40735)
- 部(39782)
- 发(38533)
- 创(37946)
- 课题(37222)
- 创新(35326)
- 科研(35135)
- 教育部(33965)
- 大学(33928)
- 期刊
- 济(103885)
- 经济(103885)
- 研究(73323)
- 中国(48139)
- 学报(41822)
- 科学(38479)
- 管理(37172)
- 农(35706)
- 大学(31444)
- 财(30253)
- 教育(30197)
- 学学(29379)
- 农业(25344)
- 技术(22206)
- 融(17976)
- 金融(17976)
- 业经(16813)
- 经济研究(15724)
- 财经(15567)
- 图书(15135)
- 问题(13337)
- 科技(13247)
- 经(13120)
- 业(12884)
- 理论(12866)
- 资源(12184)
- 实践(12039)
- 践(12039)
- 技术经济(11784)
- 版(11616)
共检索到3612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题进行综述,按照精度深化和尺度细化的要求,集中在"三生"功能分类、空间识别、空间优化等内容,从而勾勒出三生空间研究的框架体系。今后应重视三生空间动态演化,促进各尺度适宜性评价的统一和整合,响应"多规合一"的实践需求,最终服务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黄金川 林浩曦 漆潇潇
解决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快速转型中存在的国土开发秩序混乱和资源环境代价沉重等问题是人文—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大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报告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举措,并提出"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由此构成的"三生"空间成为构建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各类尺度空间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围绕国土空间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国内外"三生"空间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紧紧围绕"三生"空间的数量配比和空间配置两个科学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汪琳 裴玉力
文章以云南省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熵值法、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功能特征,借鉴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优势功能,并提出分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1)空间异质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存在较高一致性,数量上呈金字塔状等级分布;空间圈层结构较明显,呈由昆明市区向外的"核心—边缘"态势。生态功能在数量上呈纺锤体形等级分布,空间上西部强于东部。(2)空间相关性上,生产、生活、综合功能聚集程度较强,冷热点区局部重合;热点区单核心聚集,冷点区多片环绕。生态功能呈西部"高值—高聚集",东部"低值—高聚集",冷点区由东向西呈倒"T"形布局。(3)生态功能优势区占比最大,生产—生活优势区集中于滇中城市群,滇西及滇东北呈多优势功能混合。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于婧 陈艳红 唐业喜 陈雨秋 娄昭君 聂艳
以长江经济带上三生空间的单空间适宜性评价为基础,探索优化“三生空间”布局与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和实现途径。借助德尔菲法和GIS的空间分析法,由分类到综合,在多空间评价的基础上,遵循最适宜原则和生态-生活-生产优先递减原则,划定长江经济带上的“三生空间”功能分区。从单宜空间评价结果来看,生产、生活空间适宜度分布的空间相似性较强,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的空间异质性显著;比选后的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分别占总面积的45.72%、46.98%、7.30%。生产空间所占比重最大,整体呈现出“东多西少,中心外围”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空间则主要集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西的区域;生活空间所占比重最小,整体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小集聚、大分散”的分布特征;从省域尺度来看,苏、皖、赣、鄂、湘、渝、黔7省的生产空间所占比重超过总面积的50%;川、滇两省生态空间占比超过总面积的70%;上海市则以生活空间为主,各省份主导空间优势突出,辅助空间的开发潜力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俊 张鹏 李争
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是了解乡村"三生"空间综合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三生"空间的协调度分析则能反映各类"三生"空间发展的均衡性。以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为例,构建乡村"三生"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度模型,测算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根据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及其协调性对乡村"三生"空间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永和镇各行政村"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偏低,整体评价分值较低,且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各行政村"三生"空间的生产—生活、生产—生态、生活—生态协调度不一,存在"三生"空间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根据永和镇"三生"空间发展水平和协调度状况,采取农业规模化经营与发展特色种植业的方法来优化生产空间,划分城镇融入型、集中发展型、拆迁集约型类型优化生活空间,采取划定生态红线、建立生态走廊优化生态空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小芳 赵宇鸾 李秀彬 薛朝浪 夏四友
国土空间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如何促进国土空间有序、适度和可持续开发利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基于"三生功能"视角,通过熵权法和功能评价分析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特征,并利用空间功能比较优势指数、系统聚类等方法,探讨其国土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长江上游城市群"三生功能"呈"少强多弱"的特征,空间上城市生产、生活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区向外围区域呈递减的趋势,且低值区总体成片分布;(2)生态功能测度值自核心城市向外围区域总体呈递增的趋势,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经济发展矛盾明显;(3)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划分为4种优势功能区,并提出了长江上游城市群国土空间优化方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薛梦柯 李文星 王晓云
生态效率用于定量描述生态与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概念,能够反映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而量化生态与生产、生活的计量关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背景,从生产、生活、生态的视角研究目前国内生态效率的重点和方向,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生态效率重要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十年间呈稳定上升趋势;机构间联系不够紧密,合作较分散;研究方法呈现不断深入完善趋势,数据包络分析是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且近五年在不断改进研究方法与模型;研究角度多元化趋势明显,从关注生态环境角度到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等经济人文角度;2018—2021年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最热门的研究区域;(2)生态效率的评价在生产方面有农业生产以及非农业生产方面的评价,生活层面侧重对城市及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投入产出评价,生态角度以碳排放、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主导理念,主要的测度方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研究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和演变趋势;(3)生态效率广泛应用于城市、农村、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绿色发展研究,新技术如数字经济是生态效率新的影响因素,碳中和目标下,低碳理念、碳排放效率等是新的研究重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志英 薛梦柯 李文星 王晓云
生态效率用于定量描述生态与经济联系的投入产出概念,能够反映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进而量化生态与生产、生活的计量关系,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背景,从生产、生活、生态的视角研究目前国内生态效率的重点和方向,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生态效率重要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相关研究的发文量十年间呈稳定上升趋势;机构间联系不够紧密,合作较分散;研究方法呈现不断深入完善趋势,数据包络分析是广泛应用的研究方法,且近五年在不断改进研究方法与模型;研究角度多元化趋势明显,从关注生态环境角度到金融集聚、产业结构优化等经济人文角度;2018—2021年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最热门的研究区域;(2)生态效率的评价在生产方面有农业生产以及非农业生产方面的评价,生活层面侧重对城市及区域发展的生态环境投入产出评价,生态角度以碳排放、循环经济、绿色发展为主导理念,主要的测度方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研究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情况和演变趋势;(3)生态效率广泛应用于城市、农村、生态等各个领域的绿色发展研究,新技术如数字经济是生态效率新的影响因素,碳中和目标下,低碳理念、碳排放效率等是新的研究重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秋颖 方创琳 王少剑
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城乡不协调、区域不均衡、生态破坏严重、国土空间利用质量低下等问题。为实现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基于"三生"功能的理念,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及其子系统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基于2012年中国内地省级截面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全国层面和省级层面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特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的"三生"空间利用质量不高,在省级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则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东部地区的生产空间利用质量指数和生活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又高于西部地区;而生态空间利用质量指数高值区主要...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玉圳
时间地理学作为解释空间过程中人类行为与客观制约之间的一种方法论,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了基于时空行为分析的规划理论和方法支撑。通过对荷兰时间地理学家Martin Dijst在国土空间规划领域的研究综述,剖析时间地理学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和探索,并结合中国空间规划改革,展望时间地理学视角下的空间规划方法。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佟贺丰 杨岩
空间系统动力学作为一种情报分析方法,可以满足决策对情报分析方法在预测、仿真与可视化等方面的要求。本文以时间数据、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交互机制为研究角度,将空间系统动力学模型分成两大类:时空分割的空间系统动力学模型和时空一体的空间系统动力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述评。空间系统动力学可以从时空两个维度提供更丰富的研究视角和成果,成为一种有价值的情报分析方法。空间系统动力学研究从国内外文献来看依然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如何在模拟系统中体现地理空间参与的反馈机制将是未来系统动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佳 宋戈 张莹
研究目的:探索优化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理论框架、分析模型和实现途径。研究方法: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实现对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演化的仿真,将仿真模型中测算的"‘三生’功能指数"动态变化值作为关键变量带入哈肯模型中,从而实现序参量的识别和协同演化机制的分析。研究结果:(1)"驱动—反馈"机制和"协同作用—序参量—支配原则"机制,共同组成了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的协同演化机制,序参量的产生是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形成的标志。(2)1990—2016年,在成立的运动方程中,γ_1为0.204,γ_2为0.697,γ_2>γ_1,说明土地生产功能是土地生活功能的序参量;a和b均大于0,说明二者形成具有偏利共生关系的协同演化机制;但二者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并未形成协同演化机制。(3)2017—2030年"三生"功能形成了三者协同演化机制,但其中未形成土地生产功能子系统与土地生态功能子系统的直接协同演化机制,这是未来进行协同演化机制优化的关键问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系统"三生"功能协同演化机制的建立和优化,是实现国土空间系统整体功能稳定发展和提升的前提和基础,也将是未来国土空间统筹规划实践的重点。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涛 侯兰功
【目的】测度与分析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不仅能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规律,并能为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基于"三生"空间多功能视角,对2000—2018年三期成都平原用地类型进行划分,首先利用转移矩阵及动态度方法,探究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间上的数量结构变化;接着采用地学信息图谱法、标准差椭圆以及重心迁移模型,分析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在时空上的演化规律;最后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成都平原国土空间格局变化驱动力特征。【结果】(1)2000—2018年成都平原生产生态空间面积减少174 108 hm~2,生活生产空间面积增加73 806.3 hm~2,其中2000—2010年成都平原国土空间的变化程度整体高于2010—2018年。(2)2000—2018年生态空间向生产生态空间转移面积最大,转移面积为2410.03 hm~2,其次为生态生产空间向生态空间的转移,转移面积为2310.74 hm~2;动态度较高的地区位于研究区中部,且超过50%的区县动态度低于1.2。(3)2000—2018年稳定型国土空间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91.09%,前期变化型占比为5.49%,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区、绵阳市以及雅安市;后期变化型与变化型分别占比3.04%与0.38%。(4)2000—2018年研究区生产空间标准差椭圆面积以及扁率增加,长轴长度减小,其重心向东北地区偏移;生活空间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均呈现增加趋势,且转角减小;生态空间标准差椭圆呈扁率下降特征。(5)社会经济因子是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变化的主导因子,其人口密度q值最高,为0.7816;各驱动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呈非线性加强,其中人口密度与路网密度的交互式作用影响最强,为0.8646。【结论】协调各用地间的矛盾与冲突,减轻人类活动对于用地的改造,是优化成都平原国土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沈彦 张伟娜 张明
国土空间作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利用质量的好坏与利用效率的高低,是新时期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亟需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以绿色发展为目标导向,在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现实状态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保障与支撑能力方面构建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2010—2019年国土空间利用质量和耦合协调度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以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可持续利用、高质量发展。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整体上国土“三生”空间利用质量的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各市层面的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综合评价指数出现明显的区域时空分异特征。基于区域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应加快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集约化、适度化、绿色化、创新化、重点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